:::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原住民族正名運動vs.象徵暴力--象徵抗爭進路下的正名運動及其衍生性社會實踐
作者:以撒克.阿復
書刊名:原住民族運動.媒體.記憶:後殖民進路
頁次:143-169
出版日期:2016
出版項:臺北: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
主題關鍵詞:原住民族正名運動象徵暴力社會實踐
學門:人類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期刊論文
1.汪宏倫(20040600)。將漢字羅馬化:一個「跨語際實踐」的文化政治學分析。臺灣社會學,7,123-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淑雅(20000400)。多元民族國家的原住民族基本權。律師雜誌,247,1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以撒克.阿復(20110300)。原住民族電視臺vs.公廣價值?--原視法與原住民族獨立自主電視臺之建構。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4(1),67-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姚人多(20010600)。認識臺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臺之殖民治理性。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2,119-1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江士林(19971200)。將宰制「自然」化:從跨文化比較與歷史觀照的角度論語言及其他建制的「國族」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8,79-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孫大川(2005)。多元文化與原住民語言政策。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系統研討會之二:台灣原住民語的活力與傳承,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2005/09/10)。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昭瑛(1995)。霸權與典律:葛蘭西的文化理論。臺北: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75-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台元(2003)。台灣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制度之評估(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秋絨(1990)。弗雷勒批判的成人教學模式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Bourdieu, Pierre、劉暉(2002)。男性統治。深圳:海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Lipay, Kaing(2004)。不上街的運動:台灣原住民族姓名權運動。臺北:臺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樹枝(1989)。出土政治冤案.第二集:良心犯的血淚史。台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世璇(2001)。瀕危語言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Freire, Paulo、方永泉(2002)。受壓迫者敎育學。台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廣均(2004)。文化適應與象徵鬥爭--「名字/命名」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Wink, Joan、廖貞智、黃柏叡(2005)。批判教育學--來自真實世界的記錄。臺北市: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國華(2004)。權力的文化邏輯。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Anaya, S. James(1996)。Indigenous Peoples in International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0.陳墇津、Therborn, Göran(1990)。政權的意識型態與意識型態的政權。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Derrida, Jacques、張正平(2000)。他者的單語主義:起源的異肢。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夷將.拔路兒(2008)。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Smith, Anthony D.、龔維斌、良警宇(2002)。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與民族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Crystal, David、周蔚(2001)。語言的死亡。貓頭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Bourdieu, Pierre、褚思真、劉暉(2005)。言語意味著什麼:語言交換的經濟。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Bourdieu, Pierre(1991)。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Cambridge:Polity。  new window
17.高宣揚(20020000)。布爾迪厄。臺北:生智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Bourdieu, Pierre、Passerson, J.-C.(1997)。The Inheritors: French Student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Cultur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19.張意(2005)。文化與符號權力:布爾迪厄的文化社會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Kymlicka, Will、鄧紅風(2004)。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權。臺北:左岸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施正鋒(20050000)。臺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臺中:新新臺灣文化教育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壬癸(2010)。珍惜臺灣南島語言。臺北市:前衛。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夷將.拔路兒(1993)。我們為什麼選擇「台灣原住民族」這個稱呼?。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雅萍(2004)。原名運動需要深層文化覺醒與多元文化意識。不上街的運動--台灣原住民族姓名權運動。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義麟(2000)。「國語」轉換過程中台灣人族群特質之政治化。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台北:播種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ourdieu, Pierre、吳飛(1999)。論符號權力。學術思想評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世忠(19900000)。「第四世界」的建構--原住民世界的契機與危機。人類學研究:慶祝芮逸夫教授九秩華誕論文集。臺北:南天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方永泉(20060000)。批判取向教育哲學的發展、議題及展望。批判教育學:臺灣的探索。臺北:心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秋絨(1992)。弗雷勒--批判的成人對話教育家。人類航路的燈塔--當代教育思想家。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蘇峰山(2005)。象徵暴力與文化再製--布爾迪厄之反思。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周婉窈(20030000)。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