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類與物--古典詩文的「物」背景
作者:鄭毓瑜 引用關係
書刊名:超越文本:物質文化研究的新視野;陳玨 (主編)
頁次:3-37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主題關鍵詞:古典詩
學門:社會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期刊論文
1.葉舒憲(1997)。〈山海經〉與禹、益神話。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5(3),45-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璧名(20010400)。莊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新詮。大陸雜誌,102(4),10-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璧名(20010500)。莊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新詮。大陸雜誌,102(5),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吉川幸次郎、鄭清茂(19770900)。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6(4),24-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吉川幸次郎、鄭清茂(19771000)。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6(5),113-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一農(19961200)。通書--中國傳統天文與社會的交融。漢學研究,14(2)=28,159-1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葉舒憲(2000)。方物 : 山海經的分類編碼。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1),20-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鄭毓瑜(20090000)。舊詩語的地理尺度:以黃遵憲《日本雜事詩》中的典故運用為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51-2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甘公、石申(1965)。星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方師鐸(1971)。傳統文學與類書之關係。台中: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戴新民(1988)。素問今釋。臺北:啟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顧鳳藻(1966)。夏小正經傳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歐陽詢(1980)。藝文類聚。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遵憲、鍾叔河(1985)。日本雜事詩廣注。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宋衷、秦嘉謨(2008)。世本八種。北京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舜徽(1980)。清人文集別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蕭統、李善(1975)。昭明文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登本、孫理軍(2008)。全注全譯--黃帝內經。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逸(1967)。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司馬遷(1974)。史記。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郭璞、邢昺(1979)。爾雅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董仲舒、凌曙(1979)。春秋繁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文典(1974)。淮南鴻烈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譚嗣同、吳海蘭(2002)。仁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孔穎達(1979)。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葉舒憲(1994)。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孔穎達(1979)。尚書正義。臺北縣: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屈萬里(1984)。尚書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Owen, Stephen(1985)。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new window
22.楊伯峻(1982)。春秋左傳注。臺北:源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何晏、邢昺、阮元(1979)。論語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孔穎達(1979)。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奇猷(1985)。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郭慶藩(1980)。莊子集釋。臺北:華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劉勰、周振甫(1984)。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葛兆光(1998)。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徐復觀(1976)。增訂兩漢思想史。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王國維(1956)。觀堂集林。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鄭玄、賈公彥(1979)。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鄭玄、孔穎達(1979)。禮記正義。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郭維森、許結(1996)。中國辭賦發展史。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左丘明、韋昭、黃丕烈(1983)。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蔡璧名(19970000)。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梁啓雄(1974)。荀子柬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侯失勒、偉烈亞力、李善蘭、徐建寅(2002)。談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葛兆光(1997)。天崩地裂--中國古代宇宙秩序的建立與坍塌。葛兆光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裘錫圭(1996)。說格物--以先秦認識論的發展過程為背景。文史叢稿。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正惠(1988)。「物色」論與「緣情」說--中國抒情美學在六朝的開展。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曹虹(2005)。文選賦立「物色」一目的意義。中國辭賦源流綜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毓瑜(2005)。從病體到個體 : 「體氣」與早期抒情說。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毓瑜(2005)。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係。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淑香(1992)。詩可以怨。抒情傳統的省思。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