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以「噶哈巫」為名--家族的詮釋與社群認同-
作者:黃美英
書刊名:劉枝萬與水沙連區域研究;潘英海 (主編)
頁次:219-246
出版日期:2014
出版項:新北:華藝學術
主題關鍵詞:噶哈巫家族社群認同
學門:區域研究及地理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期刊論文
1.洪麗完(19960600)。大社聚落的形成與變遷(1715-1945):兼論外來文化對岸裡大社的影響。臺灣史研究,3(1),31-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20050800)。噶哈巫家族的見證埔里四庄老相片系列報導:第二部.大湳。水沙連,33,40-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伊能嘉矩(1899)。埔里社平原に於ける熟番。番情研究會誌,2,3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廖漢臣(19570600)。岸裡大社調查報告書。臺灣文獻,8(2),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洪麗完(19851200)。清代臺中移墾社會中「番社」之處境。東海大學歷史學報,7,243-2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耀焜(1955)。岸裡大社與台中平野之開發。中縣文獻,1,4-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壬癸、林清財(19900700)。巴則海族的祭祖歌曲及其他歌謠。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3,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Erikson, E.(1946)。Ego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change。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2,359-396。  new window
9.陳炎正(19810300)。岸裡社史話。臺灣風物,31(1),55-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富三(1991)。清代臺灣「番墾戶」之研究:以岸裡社潘家為例。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8,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20060200)。噶哈巫家族的見證--埔里四庄老相片系列報導:第二部.大湳庄。水沙連,34,38-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20060700)。噶哈巫家族的見證--埔里四庄老相片系列報導:第三部.守城庄。水沙連,35,43-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20070100)。噶哈巫家族的見證--埔里四庄老相片系列報導:第三部.守城庄。水沙連,36,5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20070700)。噶哈巫家族的見證--埔里四庄老相片系列報導:第四部.牛眠庄。水沙連,37,19-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金田(19800900)。臺中地區移民調查書。臺灣風物,30(3),31-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亦園(1955)。臺灣平埔族的祖靈祭。中國民族學報,1,125-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秋坤(19910600)。平埔族岸裡社潘姓經營地主的崛起, 1699-177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溫振華(19830600)。清代臺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歷史學報,11,43-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美英(2005)。埔里「四庄番」與「噶哈巫」:地域與族群的認同意識。百年的遺落與重現:2005南投縣平埔族群文化研討會,南投縣政府文化局、暨南大學歷史系主辦 (會議日期: 12月7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麗完(1993)。岸裡大社土官潘氏家族興替之考察--以鐘藏岸裡文書為中心。「中縣開拓史」學術研討會。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88-2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炎正(1986)。以岸裡社為例看臺灣早期的開發。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高雄: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35-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邱正略(1992)。清代臺灣中部平埔族遷移埔里拓墾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程士毅(1994)。北路理番分府的成立與岸裡社的衰微(1766-1786)(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偉智(1998)。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初期臺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1900)(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鍾幼蘭(1995)。族群、歷史與意義(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黃美英(2010)。噶哈巫家族老照片。南投縣:普羅文化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美英(2008)。壓不扁的生命--埔里四庄的災後重建。台北:財團法人921震災重建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美英(2008)。春回四庄--噶哈巫的文化重建。台北:財團法人921震災重建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安倍明義(1937)。臺灣地名研究。臺北:蕃語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炎正(1981)。神岡鄉史。臺中縣:臺中縣詩學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Erikson, Erik H.(1959)。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Selected Papers。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new window
7.張隆志(1991)。族群關係與鄉村臺灣:一個清代臺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周鍾瑄(1993)。諸羅縣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枝萬(1958)。南投縣沿革志開發篇稿。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潘大和(1998)。臺灣開拓史上的功臣,平埔巴宰族滄桑史。台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1900)。臺灣蕃人事情。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崇智、洪樵榕(1965)。臺灣省通志稿,卷八同胄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炎正(1979)。岸裡社史料集成。臺中:豐原一週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枝萬(1951)。臺灣埔里鄉土志稿。劉枝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明珂(20030000)。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溫振華(1999)。大茅埔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秋坤(1994)。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炎正(1986)。臺中縣岸裡社開發史。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鳥居龍藏、楊南郡(1996)。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亦園(19820000)。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衛惠林、劉斌雄(19810000)。埔里巴宰七社志。臺北:中研院民族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美英(1995)。平埔文化的再現與複製。凱達格蘭族書目彙編。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美英(2004)。凝聚草根自主力量:埔里眉溪流域聚落群的災後重建。災難與重建:九二一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添福(19950000)。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岸裡地域為例。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伊能嘉矩(1988)。第三臺灣。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東京:富三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潘英海(1994)。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太祖年度儀式的文化意涵。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潘英海(1995)。「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