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北臺灣大雞籠社的生計模式與地方社會變遷(1620~1900)
書刊名:臺灣史研究
作者:鄭螢憶
作者(外文):Cheng, Yin-yi
出版日期:2021
卷期:28:3
頁次:頁51-103
主題關鍵詞:大雞籠社生計變遷地權創設雞籠水域馬賽人Quimaurie TribeChanges in livelihoodEstablishment of land ownershipWater area of QuimaurieBasa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15
  • 點閱點閱:9
期刊論文
1.移川子之藏(1934)。ケタガラン族の大雞籠社。科學の臺灣,2(5/6),7-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康培德(20030600)。十七世紀上半的馬賽人。臺灣史研究,10(1),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文良(20050400)。清代臺灣岸裡社熟番的地權主張--以大甲溪南墾地為例。歷史人類學學刊,3(1),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洪麗完(20050600)。從清代「社」之多重性質看平埔社群關係發展:以臺灣中部為例。臺灣史研究,12(1),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伊能嘉矩(1908)。臺灣土蕃の口碑。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64,219-2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志豪(20171200)。清乾隆時期臺灣的番界清釐與地圖繪製:以中國蘭州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釐臺屬漢番邊界地圖〉為例。臺灣史研究,24(4),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螢憶(20170600)。仰沾聖化、願附編氓?康雍朝「生番」歸化與番人分類體制的形構。臺灣史研究,24(2),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文良(20161200)。清代南臺灣六堆的米穀生產與流通。臺灣史研究,23(4),39-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文良(20181200)。番語與手印:新港文書的清代歷史學研究。師大臺灣史學報,11,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石坂莊作(1933)。ケエタガナン族渡來の口碑と作豚竝に作田に就て。南方土俗,2(3),1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松浦章、卞鳳奎(20070600)。日治時期臺灣的西洋型帆船。臺灣文獻,58(2),265-2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溫振華(20080600)。毛少翁社社史。臺灣風物,58(2),15-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鄭螢憶(20190600)。從屬與分立:十八世紀「北港」社群的形成與番社行政。臺北文獻 (直字),208,69-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簡宏逸(20201200)。從蟒甲到社船:1650年代至1750年代臺灣北迴沿海航路的商業活動。臺灣史研究,27(4),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柯志明(2012)。國家權力的進入與屯番保留區空間秩序的形成:清代臺灣屯番制的設立與岸裡地域大甲、大安溪流域中游夾心層地帶土地安排和人群關係。第二屆沿山地區聚落與族群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2012/06/19-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螢憶(2018)。以屯養贍:嘉道年間番屯改革與彰化縣熟番社。「帝國、邊區與流動:18、19 世紀臺灣沿山社會秩序」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會議日期: 2018年12月13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周子揚(2011)。十三行文化舊社類型與平埔族聚落關係之研究--以馬賽人村社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邱玟慧(2007)。清代閩臺地區保甲制度之研究(1708-189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清旗(2007)。基隆和平島民間信仰宮廟之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卓佳芬(2007)。基隆八斗子海洋文化之形塑(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智偉(1999)。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洪偉豪(2012)。平溪地區的聚落發展與資源開發(1820-1969)(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連茂、葉恩典(1999)。泉州.臺灣:張士箱家族文件匯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2009)。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彙編。北京: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尹士俍、李祖基(2005)。臺灣志略。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高賢治(2005)。大臺北古契字三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賢治(2003)。大臺北古契字二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Dodd, John、陳政三(2007)。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戰爭臺灣外記。臺北:臺灣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7)。明清史料戊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基隆市慶安宮管理委員會、劉清番(2001)。基隆市慶安宮誌。基隆:基隆市慶安宮管理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澤民(2004)。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續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臺案彙錄壬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璸(1961)。陳清端公文選。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秋坤(19940000)。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季麒光、李祖基(2006)。東寧政事集。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玉茹(19960000)。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支平、鄭光策(2004)。臺灣文獻匯刊。北京: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20150000)。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藍鼎元(1958)。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Heyns, Pol、鄭維中(2002)。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台北:播種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吳佳芸(20110000)。從Basay到金雞貂:臺灣原住民社群關係之性質與變遷。臺北:國史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Mackay, George Leslie、王榮昌(2012)。馬偕日記:1871-1901。臺北:玉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翁佳音(19980000)。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周凱(1961)。廈門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唐贊袞(1958)。臺陽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蔣毓英(2004)。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劉良璧(2005)。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黃美英(19961225)。凱達格蘭族古文書彙編。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2008)。乾隆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余文儀(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黃致誠(2001)。基隆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基隆市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伊能嘉矩、楊南郡(1996)。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柯志明(20010000)。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柯淑純、林玉鈴(1995)。社寮文史調查手冊。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Alvarez, José María、李毓中、吳孟真(2006)。西班牙人在臺灣(1626-1642)。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王明珂(20150000)。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Scott, James C.、翁德明(2019)。反穀: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個政治人類學家對國家形成的反思。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邱秀堂(1986)。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2000)。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沈有容(1959)。閩海贈言。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戴炎輝(19790000)。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詹素娟(20010000)。地域社群的概念與檢驗--以金包里社為例。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樂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添福(19950000)。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岸裡地域為例。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翁佳音(1999)。近代初期北部臺灣的商業交易與原住民。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文凱(20110000)。清代臺灣熟番地權的創設與流失:以竹塹社為個案的歷史分析。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宗仁(20120000)。十七世紀前期北臺灣水域社會的商品及其交易型態。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桭臣(1996)。閩遊偶記。臺灣輿地彙鈔。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邱馨慧(20120000)。近代初期臺灣原住民的「消費者革命」。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