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民國初期戀愛觀念的建構
作者:劉緯道
作者(外文):LIU WEI TAO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楊維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戀愛愛情社交自由婚姻五四運動廣告LoveMarriageAdvertisementMay Fourth Move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1
摘要
近代中國受到內憂外患的壓迫,因而興起一連串改革的呼籲,其中傳統婚姻被視為貶抑女性的根源,故倍受批判,但在揚棄婚制的論點中,卻讓人思考到若無決定男女結合的標準,則與亂交無異。因此,戀愛這種人自然的本性便浮上檯面,在清末民初之際逐漸成為新舊份子爭議的焦點。五四運動破舊立新的標準,使西方學說成為現代的模範,並源源不絕的進入中國,各種探討感情的學理成為中國戀愛言論的根基,甚至連「戀」與「愛」兩字聯用都由日本而來,一種新的戀愛概念與模式逐漸成形,並援引為批判傳統、改革文化的工具。如強調自由社交在於打破男女隔離,強調自由結婚與離婚在打破傳統婚制,而性的自主則是反對傳統貞操觀念。這些訴求全概括於戀愛底下,似乎成為中國救亡圖存的良藥秘方,一時之間「戀愛神聖」、「戀愛至上」的言論響徹雲霄,是五四運動中相當特殊的景象。
戀愛熱潮興起,大眾開始追尋戀愛,卻發現實際上的行為與理論差異甚大,因而產生許多問題,如過火、仇殺、情殺、欺騙、拋棄等,戀愛因此受到批判;且在數年言論發展下,理論性的建構逐漸疲乏,使知識份子開始反思戀愛改革的正當性。平心而論,戀愛的確是吸引人的議題,可使人重視改革的訴求,但若要擔負救亡的任務則是太過,因此,反省的言論不斷出現,知識份子開始將戀愛視為正常的情感,且不再神聖至上。同時,1920年代中期革命浪潮席捲一切,在群體意識之下戀愛成為個人享樂的象徵,理當轉而配合革命才是。種種因素之下,戀愛走下改革的神壇,但卻成為自然的情感象徵,繼續著旺盛的生命力
戀愛言論的熱潮有助於打破傳統氛圍,當空間中男女隔離的界線逐漸消失後,戀愛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且民國時期環境的變化,更使戀愛能蓬勃發展。如女子納入學校教育之中,使學校成為異性長期相處所在,戀愛故事自然不少。在城市擴張與30年代消費文化興盛之下,新式職業與商業需求同樣帶動戀愛發展,如女演員或百貨中的女職員,都帶有以情色吸引人的意味;另大量出現的新式娛樂場所如電影院、咖啡館、舞廳、西餐館等,更是男女邂逅與製造約會回憶的最佳場所。戀愛如此受歡迎,廣告運用來吸引顧客也屬自然,因此無論時實際空間與虛擬空間中,身體與影像不斷展示著戀愛,雖不再擔負改革的任務,但民國時期的戀愛仍展現了絕佳的活力。
徵引書目

一、史料
1.上海社會科學經濟研究所,《南洋兄弟菸草公司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2.王少岑,《戀愛的藝術》,上海:群學書店,民國36年。
3.王定九,〈戀愛的門徑〉,《上海門徑》,上海:上海中央書局,民國21年。
4.卡本特著、郭昭熙譯,《愛的成年》,上海:大江書舖,1930。
5.本間久雄著、章錫琛譯,《婦女問題十講》,上海:開明書店,1930。
6.生田長江、本間久雄著,周佛海譯,《社會問題概論》上海:中華書局,1920。
7.米田庄太郎,《戀愛和人間愛》,京都市:弘文堂,1924。
8.吳鐵聲、朱勝愉編,《廣告學》,上海:中華書局,民國30年。
9.呂誠之,《中國婚姻制度史》,上海:龍虎書店,民國24年。
10.沈蘇約,《戀愛與文學》,上海市:群學社,民國19年。
11.周建人輯譯,《進化與退化》,上海:光華書局,1930。
12.周建人譯作,《性與人生》,上海:上海開明書店,1927。
13.東方雜誌社編輯,《進化論與善種學》,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2年。
14.林眾可,《色的社會問題》,上海:上海華通書局,民國19年。
15.金天翮著、陳雁編校,《女界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6.長連寬,《戀愛的精神》,東京市:文學同志會本部,1902。
17.青柳有美,《戀愛讀本》,東京市:成光館出版部,1927。
18.胡寄塵,《戀愛之神》,上海:廣益,民國28年。
19.原雋段,《婦女生活》,上海:上海世界書局,民國20年。
20.孫起孟、孫蘊,《戀愛觀與戀愛藝術》,上海:上海雜誌公司,民國38年。
21.徐進等,《戀愛新論》,上海:求知出版社,民國29年。
22.康有為,《康有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3.張有德,《馬振華女士自殺記》,上海:會新聞社,1928。
24.張若谷,《珈啡座談》,上海:真善美書店,1929。
25.章錫琛編,《新性道德討論集》,上海:開明書店,1926年增補再版。
26.愛德華加本特著、樊仲雲譯,《戀愛論》,上海市:開明書店,1927。
27.劉王立明,《中國婦女運動》,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3年。
28.廚川白村著,任白濤譯,《戀愛論》,上海市:啟智書局,民國23年。
29.潘光旦,《中國家庭問題》,上海:上海書局。1926年。
30.魯迅,《兩地書:深情》,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
31.魯迅,《兩地書:慕情》,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
32.魯迅,《兩地書:鑄情》,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
33.羅敦偉,《中國之婚姻問題》,上海:大東書局,民國20年。
34.譚紉就,《中國離婚的研究》,上海: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全國協會,民國21年。
35.蘇雪林,《李義山戀愛事蹟》,上海:北新書局,民國16年。


二、雜誌
1.《几水聲》,收錄於陳湛綺編輯《民國珍稀短刊斷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
獻縮微複製中心出版,2006。
2.《女子月刊》,女子月刊社,1933-1937。
3.《女子世界》,女子世界月刊社,1904-1905。
4.《女學界》,雲南省立女子師範中學,1923-1924。
5.《中華婦女界》,中華婦女界社,1915-1916。
6.《文友》,收錄於陳湛綺編輯《民國珍稀短刊斷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
獻縮微複製中心出版,2006。
7.《安琪兒》,收錄於陳湛綺編輯《民國珍稀短刊斷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
獻縮微複製中心出版,2006。
8.《紅葉週刊》,收錄於陳湛綺編輯《民國珍稀短刊斷刊》,北京:全國圖書館
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出版,2006。
9.《婦女文化》,婦女文化月刊社,1936-1937。
10.《婦女月報》,上海婦女教育館,1935-1937。
11.《婦女生活》,上海婦女生活圖畫雜誌社,1932。
12.《婦女共鳴》,上海婦女共鳴社,1929-1944。
13.《婦女旬刊》,杭州婦女學社,1925-1926。
14.《婦女時報》,婦女時報社,1911-1917。
15.《婦女雜誌》,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1931。
16.《婦女鑑》,成都婦女鑑社,1923-1924。
17.《現代評論》,岳麓書社,1924-1928。
18.《新女性》,上海民立女子中學學生自治會,1935-1937。
19.《新女性》,上海開明書店,1927-1929。
20.《新青年》,上海書店,1915-1924。
21.《新婦女》,上海新婦女雜誌社,1920-1924。
22.《新婦女》,北京新婦女社,1939。
23.《新學生》,上海光華書局,1931。


三、報紙
1.《上海新報》,1862-1919
2.《大公報》(天津),1902-1937
3.《大公報》(長沙),1915-1947
4.《中央日報》(上海),1928-1948
5.《中央日報》(南京),1929-1949
6.《中央夜報》,1932-1934
7.《少年中國晨報》,1911-1937
8.《北平晨報》,1930-1937
9.《北京日報》,1906-1935
10.《申報》(上海、漢口、南京),1882-1949
11.《京話日報》,1904-1923
12.《采風報》,1898-1900
13.《長沙日報》,1905-1917
14.《時報》,1907-1939
15.《益世報》(北京),1875-1948
16.《笑林報》,1902-1910
17.《寓言報》,1901-1905
18.《新報》,1876-1888
19.《新聞報》,1893-1944
20.《遊戲報》,1897-1908
21.《廣州民國日報》,1923-1936



四、日記、回憶錄、訪談紀錄
1.毛彥文:《往事》,臺北:永裕印刷場,1989。
2.王映霞,《王映霞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79年。
3.柳無忌、柳無非編,《柳亞子文集》:自傳、年譜、日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胡國台訪問、郭瑋瑋紀錄,《劉真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2年。
5.胡適,《胡適日記全集》,臺北:聯經,民國93年。
6.郁達夫,《郁達夫日記集》,臺南:大行出版社,民國78年。
7.張邦梅著、譚家瑜譯,《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臺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2006。
8.張朋園、楊翠華、沈松橋訪問,《任以都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2年
9.張緒諤,《亂世風華:20世紀40年代上海生活娛樂回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0.陳碧蘭,《我的回憶》,香港:十月書屋,1994。
11.曾寶蓀,《曾寶蓀回憶錄》,臺北:龍文出版社,1986。
12.游鑑明訪問、黃銘明、鄭麗榕紀錄,《春蠶到死絲方盡:劭夢蘭女士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民國94年。
13.馮友蘭,《三松堂自序》,臺北:古風出版社,1987。
14.楊步偉,《一個女人的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3。
15.廖靜文,《徐悲鴻一生》,臺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
16.趙元任,《趙元任早年自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4。
17.劉真,《勞生自述》,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8年。
18.蔣碧微,《蔣碧微回憶錄》,臺北:皇冠雜誌社,1966。
19.謝冰瑩,《一個女兵的自傳》,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20.謝冰瑩,《我的回憶》,臺北:三民書局,1983。
21.羅久蓉、游鑑明、瞿海源訪問,《烽火歲月下的中國婦女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new window
所,民國93年。
22.蘇雪林,《浮生九四—蘇雪林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1994。


五、專書
1.丁言昭,《愛路跋涉蕭紅傳》,臺北:業強出版,1991。
2.孔令芝,《從玲瓏雜誌看1930年代上海現代女性形象的塑造》,臺北:稻香出版社,民國100年。
3.毛立平,《清代嫁妝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民國92年。
5.王炳根,《冰心新傳》,臺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6.王飛仙,《期刊、出版與社會文化變遷—五四前後的商務印書館與學生雜誌》,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
史學系,民國93年。
7.王寧編,《易卜生與現代性:西方與中國》,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8.王爾敏,《明清庶民文化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5年。
9.王爾敏,《近代文化生態及其變遷》,南昌:百花州文藝出版社,2002。
10.王躍升,《清代中期婚姻衝突透析》,北京:新華書店,2003。
11.王躍生,《十八世紀中國婚姻家庭研究:建立在1781~1791年個案基礎上的分析》,北京:法律出版
社,2000。
12.白馥蘭著,江湄、鄧京力譯,《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
13.伊沛霞,《內闈—宋代婦女的婚姻和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14.吉爾伯特‧羅滋曼著,《中國的現代化》,南京:江蘇人民初版社,2003。
15.朱喬森,《親愛的—朱自清愛情書信手跡》,臺北:未來書城股份有限公司,2003。
16.江勇振,《星星月亮太陽:胡適的感情世界》,臺北:聯經,2007。
17.艾梅蘭,《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
18.艾華著、施施譯,《中國的女性與性相:1949年以來的性別話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19.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臺北:稻香出版社,民國91年。
20.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
21.余安邦,《情、欲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92年。
22.余英時,《人文與理性中國》,臺北:聯經,民國97年。
23.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24.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25.余華林,《女性的重塑—民國城市婦女婚姻問題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6.吳作橋、吳東範、吳虹賢編,《再談魯迅—魯迅私下談話錄》,長春:時代文藝,2005。
27.吳湘湘、劉紹唐主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60年。
28.呂芳上主編,《回眸世紀路—建國百年歷史講座》,臺北:國史館,2012年。
29.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2年。
30.巫仁恕,《優游坊廂: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閒消費與空間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
102年。
31.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慾望與生活》,臺北:一方,2002。
32.李怡,《近代中國無政府主義思潮與中國傳統文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33.李明偉,《清末民初中國城市社會階層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4.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09。
35.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增定版。
36.李歐梵編,《新感覺派小說選》,臺北:允晨,民國77年。
37.杜贊奇著,王福明譯,《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4。
38.沈從文等,《小情書:民國才子才女情書選》,四川: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
39.沈雲龍主編,《新世紀》,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
40.佟新,《社會性別研究導論—兩性不平等的社會研究機制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1.孟悅、戴錦華合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993。
42.林毓生著、穆善培議,《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8。
43.金耀基,《中國政治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44.胡平生,《抗戰前十年間上海的上海娛樂社會(1927~1937)—以影劇為中心的探索》,臺北:臺灣
學生書局,2002。
45.胡申生主編,《女性與戀愛》,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6.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7.孫石月,《中國近代女子留學史》,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5。
48.徐安琪主編,《社會文化變遷中的性別研究》,上海:新華書店,2005。
49.徐敏,《女性主義的中國道路》,北京:新華書店,2006。
50.海倫費雪著、刁筱華譯,《愛慾:婚姻、外遇與離婚的自然史》,臺北:時報文化,1994。
51.益斌;柳又明、甘振虎,《老上海廣告》,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1995。
52.馬蹄疾,《我可以愛—魯迅的情戀世界》,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5。
53.曼素恩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5。
54.婁子匡主編,《民俗叢書.家範篇》,臺北:東方文化書局,民68年。
55.張勇,《摩登主義:1927-1937上海文化與文學研究》,台北:人間出版社,2010。
56.張春興,《現代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
57.張英進,《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空間、時間與性別構形》,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7。
58.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0年。
59.張競生,《性史》,臺北:大辣出版,2005。
60.張灝,《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2004年。
61.梁啟超,《新民說》,臺北:臺灣中華,民國48年。
62.許慧琦,《故都新貌:遷都後到抗站前的北平城市消費(1928-1937)》,臺北:臺北學生書局,
2008年。
63.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初版、2002再版。
64.陳姃湲,《從東亞看近代中國婦女教育—知識份子對「賢妻良母」的改造》,臺北:稻香出版社,民國
94年。
65.陳弱水,〈中國歷史上「公」的觀念及其現代變形〉,《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臺北:聯經,2005
年。
66.彭小妍,《海上說情欲:從張資平到劉吶鷗》,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史哲籌備處,民國90年。
67.游鑑明、羅梅君、史明主編,《共和國時代的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7。
68.焦杰,《性別視角下的易、禮、詩婦女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69.程郁,《清至民國蓄妾習俗之變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0.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上海:上海書店,民國79年。
71.費俠莉,《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72.須藤瑞代著、姚毅譯,《中國女權概念的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73.馮客著、揚立華譯,《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74.黃克武,《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整》,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9年。
75.黃俊傑主編,《公私領域新探:東亞與西方觀點之比較》,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76.隗瀛濤編,《中國近代不同類型城市綜合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
77.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
78.熊秉真、呂妙芬編輯,《禮教與情欲: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民國86年。
79.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義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民國
92年。
80.趙琛,《中國近代廣告文化》,臺北:大計文化,2002。
81.劉真,《勞生自述》,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8年。
82.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北京:新華書店,2008。
83.劉仰東,《那些年,民國名人的私人生活》,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2。
84.劉師復,《劉師復文集》,台北:帕米爾書店,民國69年。
85.蔡惠頻,《不純情羅曼史》,臺北:博雅書屋有限公司,2011。
86.鄧偉志、胡申生,《上海婚俗》,上海:文匯出版社,2007。
87.盧燕貞,《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史》,臺北:文史哲,民國78年。
88.鮑家麟,《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2000。
89.鮑曉蘭主編,《西方女性研究評介》,北京:新華書店,1995。
90.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民國93年。
91.羅鋼、王中忱主編《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92.Goody,Jack著、楊惠君譯,《飲食與愛情》:東方與西方文化史,臺北:聯經,2004。
93.McDowell,Linda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06。


六、學術論文
(一)、學位論文
1.邱妙娟,〈《紅樓夢》的愛情描寫及愛情觀〉,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
2.張世瑛,〈清末民初的變局與身體〉,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民國95年。
3.梁雯晶,〈成為「新國民」--近代中國兒童形象的建構(1895-1937)〉,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
所碩士論文,民國100年。
4.陳尹嬿,〈西餐館與上海摩登〉,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民國97年
5.藍承菊,〈五四新思潮衝擊下的婚姻觀(1915-192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
文,民國82年。

(二)期刊論文
1.牛道慧,〈二十世紀二0年代上海報紙廣告之研究-以1921申報廣告為對象的探討〉,《龍華科技大學
學報》第29期,桃園:龍華科技大學,民國99年6月。
2.江勇振,〈男人是「人」、女人只是「他者」:《婦女雜誌》的性別論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第12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3年12月。
3.衣若蘭,〈《後漢書》的書寫女性:兼論傳統中國性史之建構〉《暨大學報》四卷一期,南投:國立暨
南大學,民國89年3月。
4.呂芳上,〈法理與私情:五四時期羅素、勃拉克相偕來華引發婚姻問題討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
究》第9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0年8月。
5.洪喜美,〈近代中國廢婚主義的討論(1890-1920)〉《近代中國》第150期,臺北:近代中國雜誌
社,民國91年8月。
6.許慧琦,〈《婦女雜誌》所反映的自由離婚及其實踐—從性別差異談起〉,《近代婦女史研究》第12
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3年12月。
7.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改變(1900s~1930s)〉,《近代中國婦女史研
究》第10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1年12月。
8.許慧琦,〈1920年代的戀愛與新性道德論述—從章錫琛參與的三次論戰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
究》,第9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0年8月。
9.陳進金,〈從「愛記」看蔣、宋情愛〉,《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民國92年12月。
10.彭小妍,〈「新女性」與上海都市文化—新感覺派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0期,臺北:中央
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國86年3月。
11.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越界:新感覺派作品中的性別、語言與漫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8
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民國95年3月。
12.黃克武,〈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近代史研究期刊》第17期,臺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7年12月。
13.鄭仁佳,〈徐悲鴻的三妻及其子女〉,《傳記文學》第五十八卷第三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
80年3月。
14.羅久蓉,〈近代中國女性自傳書寫中的愛情、婚姻與政治〉,《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期,,臺
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6年12月。
15.顧德曼,〈向公眾呼籲:1920年代中國報紙對情感的展示和評判〉,《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4
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5年12月。

(三)專書論文
1.呂芳上,〈兒女情短、英雄氣長:辛亥革命時期的性別與革命〉,收錄於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
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義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民國92年。
2.汪榮祖〈胡適、吳宓和愛情—兼論私情與公論〉,《欲掩彌張: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公
義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民國92年。
3.連玲玲,〈女性消費與消費女性:以近代上海百貨公司為中心〉,《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臺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9年。
4.郭松義,〈情理法的矛盾:清乾隆朝婦女奔逃案件中的情欲因素〉收錄於熊秉真、張壽安合編《情欲明
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2004。

七、外文書目
(一)、英文書目
1.Carpenter, Edward, The intermediate sex,Middlesex : Echo Library, 2007.
2.Key, Ellen, Love and Marriage, Source Book Press, 1970.
3.Key, Ellen,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 Fairfield, IA: 1 World Library,
2005.
4.Lee, Haiyan, Revolution of the Heart : A Genealogy of Love in China,
1900-195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5.Cohen, Paul A.,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un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c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
6.Sheila, Rowbothon, Edward Carpenter : a life of liberty and love, London
: Verso, 2008.


(二)、日文書目
1.鶴見和子監修,《女と男の時空-日本女性史再考》,東京都:藤原書店,2000年。
2.小原國芳,《結婚論》,町田:玉川大學出版社,大正八年。
3.山口美黛子編,《明治啟蒙期の婦人問題論爭の周邊》,東京都:ドメス出版,1989年。
4.日本文學協會新.フェミニズム批評の會編,《『青鞜』を讀む》,東京都:學藝書林,1998年。
5.服部早苗編,《戀愛と性愛》,東京都:早稻田大學出版部,2002年。
6.福沢諭吉,《福沢諭吉家族論集》,東京:岩波書店,1999年。
7.與謝野晶子,《雑記帳》,東京都:金尾文淵堂,1915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