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詩學神韻說研究
作者:張靜尹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ang Jing-Yi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張子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神韻王士禎清遠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9
清代是中國古典詩學集大成的時代,就時間上來說,王士禎的「神韻說」為眾家詩學中最早提倡者,而且以「神韻」名之,首開以一種明確的審美理想指導創作的風氣。後繼的詩學理論,無論是「格調說」,「性靈說」或「肌理說」,均不能置「神韻說」於事外,他們往往受神韻說的影響。就詩學內涵而言,「神韻說」幾乎涵括了歷來詩學中,關於「言有盡而意無窮」詩歌美感的論述。若就「神韻」這個詞(概念)的「生命」來說,直到現在,在詩歌、書法、繪畫的藝術評論用語中,依然可見它無所不在的蹤影。凡此種種,皆可見清代詩學神韻說的重要性。然而,由於「神韻說」本身並非結構嚴密、條分縷析的理論系統,故歷來研究者,一方面投注心力於其中尋幽探勝;另一方面也常感歎於神韻說的輪廓不夠清晰。故本文希望在前賢研究的基礎上,將清代的神韻詩學作系統的整理與論述。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撰寫的動機、目的、論題範圍、方法,資料的出處與運用,並略述王士禎提倡「神韻說」的歷程。
第二章〈清代詩學神韻說探源〉:以「神韻」一詞最初出現的人倫識鑑領域為起點,從三個方向探討詩學「神韻」說的「名」與「實」:其一是字面上的探源,由「神韻」最初的運用範疇和指稱了解它的意義;其二是詩學中「神韻」理論淵源的探究,其三則探討「神韻」一詞在詩學領域的出現及意蘊。
第三章〈清代詩學神韻說的論詩旨趣〉:以明確標舉「神韻說」的王士禎為主,並旁及其他同調者,援引同調者之言補充、輔助以闡明神韻說。神韻說立論的觀點,主要是對詩歌應達致的藝術境界的要求,並且相應於此一境界的追求,在創作上強調「佇興而就」、「不以力搆」。本章即將神韻說的論詩旨趣,分為藝術境界的追求與創作論兩大部分加以論述。
第四章〈神韻詩的藝術特色〉:以王士禎為昭示「神韻」詩觀而選輯的《唐賢三昧集》為對象,分析王士禎所謂「神韻詩」在題材、構思、藝術表現上的特色。
第五章〈清代詩學神韻說的反響〉:針對神韻說在清代詩壇引起的迴響進行探討,藉著這些批評者提出的質疑,將神韻說的旨趣辨明得更為清晰。而且,從反對者的角度,更可見神韻說某些理論的特色與侷限。最末則敘述神韻說流衍的情形。
第六章〈清代詩學神韻說的貢獻〉:從詩學發展的歷史,探討清代的神韻說對傳統詩學的發揚、創新、貢獻之處。同時,「神韻說」對詩論與畫理兩大藝術理論範疇的融通的貢獻,也加以論述。
第七章〈結論〉:歸納各章的研究所得,對「神韻說」的詩學內涵作整體的綜述。
None
參考書目
︵每類再依內容性質歸納;民國以前的著作依朝代先後、民國以後依出版年代排列)
壹、專書
一.王士禎的著作與詩歌選集
漁洋精華錄箋注 〔清〕金榮箋注 臺北:中華 民五十七年
漁洋山人精華錄訓纂 〔清〕惠棟注 臺北:中華 民六十年
漁洋精華錄集注 〔清〕惠棟、金榮注 濟南:齊魯書社 一九九二年
居易錄 臺北:新興 民六十六年
香祖筆記 臺北:新興 民六十八年
池北偶談 臺北:漢京 民七十三年
分甘餘話 臺北:新興 民七十四年
花草蒙拾(唐圭璋輯《詞話叢編》本) 臺北:新文豐 民七十七年
古夫于亭雜錄 趙伯陶點校 北京:中華 一九八八年
五代詩話 戴鴻森點校 北京:人民文學 一九八九年
帶經堂詩話 〔清〕張宗柟纂集 戴鴻森校點 北京:人民文學 一九九八年
十種唐詩選 臺北:廣文 民六十年
唐人萬首絕句選 臺北:華正 民六十四年
唐賢三昧集箋注 〔清〕黃香石評、吳退庵、胡甘亭輯注 臺北:廣文 民五十七年
方東樹評古詩選 〔清〕方東樹評 臺北:聯經 民六十四年
漁洋山人感舊集 〔清〕盧見曾補傳 臺北:明文 民七十四年
唐人萬首絕句選校注 李永祥 濟南:齊魯書社 一九九五年
二.詩話、詞話
詩品注 〔南朝.梁〕鍾嶸著 陳延傑注 北京:人民文學 一九九八年
詩式 〔唐〕釋皎然 北京:中華 一九八五年
詩品集解 〔唐〕司空圖著 郭紹虞集解 北京:人民文學 一九九八年
滄浪詩話校釋 〔宋〕嚴羽著 郭紹虞校釋 臺北:里仁 民七十六年
宋詩話輯佚 郭紹虞輯 北京:中華 一九八七年
詩藪 〔明〕胡應麟 北京:中華 一九五八年
詩家直說箋注 〔明〕謝榛著 李慶立、孫慎之箋注 濟南:齊魯書社 一九八七年
小草齋詩話(《明詩話全編》本) 〔明〕謝肇淛 南京:江蘇古籍 一九九七年
詩源辯體 〔明〕許學夷著 杜維沫校點 北京:人民文學 一九九八年
石遺室詩話 〔清〕陳衍 臺北:廣文 民七十一年
射鷹樓詩話 〔清〕林昌彞 上海古籍 一九八八年
袁枚續詩品詳注 〔清〕袁枚著 劉衍文、劉永翔合注 上海書店 一九九三年
隨園詩話 〔清〕袁枚著 王英志校點 南京:江蘇古籍 二○○○年
校注人間詞話 〔清〕王國維著 徐調孚校注 臺北:漢京 民六十九年
人間詞話譯注 〔清〕王國維著 施議對 臺北:貫雅文化 民八十年
歷代詩話 何文煥輯 北京:中華 一九八一年
歷代詩話續編 丁福保輯 北京:中華 一九八三年
清詩話 丁福保輯 臺北:藝文 民六十六年
清詩話續編 郭紹虞編 臺北:藝文 民七十三年
清詩話訪佚初編 杜松柏主編 臺北:新文豐 民七十六年
中國古典詩歌叢話 陳祥耀 臺北:華正 民八十年
雪橋詩話餘集 楊鍾羲著 劉承幹參校 北京古籍 一九九二年
三.經、史、子、集類
高僧傳 〔南朝.梁〕釋慧皎撰 湯用彤校注 北京:中華 一九九二年
世說新語箋疏 〔南朝.宋〕劉義慶撰 〔南朝.梁〕劉孝標注 余嘉錫箋疏 上海古籍
一九九三年
國朝先正事略 〔清〕李元度 臺北:文海 民五十六年
國朝耆獻類徵初編 李桓 輯 臺北:明文 民七十四年
國朝詩人徵略初編 張維屏 臺北:明文 民七十四年
清史稿列傳 趙爾巽 臺北:明文 民七十四年
清史列傳 清國史館原編 王鍾翰點校 一九八七年
唐才子傳校箋 〔元〕辛文房撰 傅璇琮校箋 北京:中華 一九八七年
唐詩紀事校箋 〔宋〕計有功撰 王仲鏞校箋 成都:巴蜀書社 一九八九年
列朝詩集小傳 〔清〕錢謙益 臺北:世界 民五十四年
清朝詩人小傳 〔清〕鄭方坤 臺北:廣文 民六十年
清詩紀事初編 鄧文成 臺北:中華 民五十九年
清詩紀事 錢仲聯主編 南京:江蘇古籍 一九八七年
謝宣城集校注 〔南朝.齊〕謝朓著 洪順隆校注 臺北:中華 民五十八年
孟浩然詩集校注 〔唐〕孟浩然著 李景白校注 四川:巴蜀書社 一九八八年
王維集校注 〔唐〕王維著 陳鐵民校注 北京:中華 一九九七年
王右丞集箋注(《四庫全書》本) 〔清〕趙殿成箋注 臺北:商務 民七十二年
河嶽英靈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唐〕殷璠 台北:商務 民五十六年
唐宋詩舉要 高步瀛 臺北:學海 民七十五年
唐詩彙評 陳伯海主編 杭州:浙江教育 一九九五年
唐詩評三種 〔清〕黃生等評 何慶善校點 合肥:黃山書社 一九九五年
蘇軾文集 〔宋〕蘇軾著 孔凡禮點校 北京:中華 一九八六年
蘇軾詩集 〔宋〕蘇軾著 〔清〕王文誥輯註 孔凡禮點校 臺北:莊嚴 民七十九年
剡源文集(《四庫全書》本) 〔元〕戴表元 臺北:商務 民七十二年
空同先生集 〔明〕李夢陽 臺北:偉文 民六十五年
古詩鏡.唐詩鏡(《四庫全書》本) 〔明〕陸時雍 臺北:商務 民七十二年
古詩評選 〔清〕王夫之評選 張國星校點 北京:文化藝術 一九九七年
唐詩評選 〔清〕王夫之評選 王學太校點 北京:文化藝術 一九九七年
明詩評選 〔清〕王夫之評選 陳新校點 北京:文化藝術 一九九七年
唐詩別裁集 〔清〕沈德潛編 李克和等校點 長沙:岳麓書社 一九九八年
清詩別裁集 〔清〕沈德潛 上海古籍 一九八四年
晚晴簃詩匯 徐世昌 北京:中國書店 一九八八年
復初齋文集 〔清〕翁方綱 臺北:文海 民五十八年
鮚埼亭集 〔清〕全祖望 臺北:文海 民五十八年
西陂類稿(《四庫全書》本) 〔清〕宋犖 臺北:商務 民七十二年
小倉山房詩文集 〔清〕袁枚著 周本淳標校 上海古籍 一九八八年
鄭板橋全集 〔清〕鄭燮 臺北:百川 民七十七年
劉熙載文集 〔清〕劉熙載著 薛正興點校 南京:江蘇古籍 二○○一年
全唐詩 清聖祖御製 上海古籍 一九八六年
全宋詞 唐圭璋編 臺北:洪氏 民七十年
全宋詩 傅璇琮主編 北京大學 一九九二年
四.詩歌史、文學理論史
唐詩史 許總 南京:江蘇教育 一九九四年
明清文學史 唐富齡 武昌:武漢大學 一九九一年
清詩史 朱則杰 南京:江蘇古籍 一九九二年
清詩史 嚴迪昌 臺北:五南 民八十七年
清代詩歌發展史 霍有明 臺北:文津 民八十三年
清詩流派史 劉世南 臺北:文津 一九九五年
中國文學思想史 〔日〕青木正兒著 鄭樑生、張仁青譯 臺北:開明 民六十六年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 羅宗強 北京:中華 一九九六年
近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史 陳伯海 上海:東方 一九九七年
中國文學批評史 羅根澤 臺北:學海 民六十九年
中國文學批評新論 郭紹虞 臺北:蒲公英 民七十四年
中國文學理論史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 臺北:紅葉 民八十三年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 張少康、劉三富 北京大學 一九九五年new window
中國文學理論史(六朝篇) 王金凌 臺北:華正 民七十七年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隋唐五代卷) 王運熙、楊明 上海古籍 一九九六年
宋金元文學批評史 顧易生、蔣凡、劉明今 上海古籍 一九九六年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明代卷) 袁震宇、劉明今 上海古籍 一九九六年
清代文學評論史 〔日〕青木正兒著 楊鐵嬰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一九八八年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清代卷) 鄔國平、王鎮遠 上海古籍 一九九六年
中國詩話史 蔡鎮楚 長沙:湖南文藝 一九八八年
中國詩學批評史 陳良運 南昌:江西人民 一九九五年
中國詩學思想史 蕭華榮 上海:華東師大 一九九六年
中國詞學批評史 方智範 等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一九九四年
五.文學、詩學現代研究
中國文學家與文學批評(第三冊) 朱東潤編 臺北:學生 民六十年
中國詩的神韻、格調與性靈說 郭紹虞 臺北:華正 民六十四年
唐詩說 夏敬觀 臺北:河洛 民六十四年
中國詩學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 臺北:幼獅文化 民六十六年
中國詩學縱橫論 黃維樑 臺北:洪範 民六十六年
王漁洋詩論之研究 黃景進 臺北:文史哲 民六十九年
中國文學論集 徐復觀 臺北:學生 民六十九年
飲之太和 葉維廉 臺北:時報文化 民六十九年
中國文學理論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 台北:聯經 民七十年
王士禎傳記資料 朱傳譽編 臺北:天一 民七十一年
詩境淺說 俞陛雲 臺北:開明 民七十一年
鍾嶸與詩品 梅運生 上海古籍 一九八二年
宋詩話考 郭紹虞 臺北:漢京 民七十二年
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 郭紹虞 臺北:丹青 民七十四年
清代詩學初探 吳宏一 臺北:學生 民七十五年new window
王夫之詩論研究 楊松年 臺北:文史哲 民七十五年
嚴羽及其詩論之研究 黃景進 臺北:文史哲 民七十五年new window
中國山水詩研究 王國瓔 臺北:聯經 民七十五年
中國詩歌美學 蕭馳 北京大學 一九八六年
胡應麟詩論研究 陳國球 香港:華風書局 一九八六年
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 曾祖蔭 臺北:文津 民七十六年new window
魏晉玄學和文學 孔繁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一九八七年
談藝錄 錢鍾書 臺北:書林 民七十七年
唐詩學引論 陳伯海 上海:東方 一九九八年
中國古代文論家評傳 牟世金主編 鄭州:中州古籍 一九八八年
古典文藝美學論稿 張少康 臺北:淑馨 民七十八年
文學概論 王夢鷗 臺北:藝文 民七十八年
詩論 朱光潛 臺北:國文天地 民七十九年
管錐編 錢鍾書 臺北:書林 民七十九年
七綴集 錢鍾書 臺北:書林 民七十九年
詩美學 李元洛 臺北:東大 民七十九年new window
歷朝詩話析探 龔顯宗 高雄:復文 民七十九年
詩話學 蔡鎮楚 長沙:湖南教育 一九九○年
詩話概說 劉德重、張寅彭 北京:中華 一九九○年
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新探 王英志 杭州:江蘇古籍 一九九○年
漢唐文學的嬗變 葛曉音 北京大學 一九九○年
神韻論 吳調公 北京:人民文學 一九九一年
中國禪宗與詩歌 周裕鍇 上海人民 一九九二年
中國詩學體系論 陳良運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一九九二年
顧羨季先生詩詞講記 葉嘉瑩 臺北:桂冠 一九九二年
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 胡曉明 北京:三聯 一九九二年
王維研究(第一輯) 王維研究會編 北京:中國工人 一九九二年
詩筏研究 龔顯宗 高雄:復文 民八十二年
王國維與人間詞話 祖保泉、張曉雲著 臺北:萬卷樓 民八十二年
神韻詩史研究 王小舒 臺北:文津 民八十三年
清代詩歌與王學 陳居淵 臺北:文津 民八十三年
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 童慶炳 臺北:萬卷樓 民八十三年
中國詩學通論 袁行霈、孟二冬、丁放 合肥:安徽教育 一九九四年
語言風格論集 程祥徽、黎運漢 南京大學 一九九四年
中國性靈文學思想研究 吳兆路 臺北:文津 民八十四年
王士禎論詩絕句三十二首箋證 張健 臺北:文史哲 民八十四年
中國古典詩學原型研究 劉懷榮 臺北:文津 民八十五年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袁行霈 北京大學 一九九六年
宋代詩學通論 周裕鍇 成都:巴蜀書社 一九九七年
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 葛曉音 北京大學 一九九八年
清代文學批評論集 吳宏一 臺北:聯經 一九九八年
中國抒情傳統 蕭馳 臺北:允晨 民八十八年
王國維詩學研究 佛雛 北京大學 一九九九年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範疇論 汪湧豪 上海:復旦大學 一九九九年
中國文學的美感 柯慶明 臺北:麥田 民八十九年new window
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 葉嘉瑩 臺北:桂冠 民八十九年new window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原人論 黃霖、吳建民、吳兆路 上海:復旦大學 二○○○年
清代樸學與中國文學 陳居淵 南昌:百花洲文藝 二○○○年
王漁洋事跡征略 蔣寅 北京:人民文學 二○○一年
六.藝術、美學類
古畫品錄 〔南朝.齊〕謝赫 北京:中華 一九八五年
歷代名畫記 〔唐〕張彥遠 北京:中華 一九八五年
唐朝名畫錄(《四庫全書》本) 〔唐〕朱景玄 臺北:商務 民七十二年
益州名畫錄(《四庫全書》本) 〔宋〕黃休復 臺北:商務 民七十二年
圖畫見聞誌 〔宋〕郭若虛 臺北:廣文 民六十二年
藝林名著叢刊 〔清〕笪重光等 北京:中國書店 一九八三年
藝術的奧秘 姚一葦 臺北:開明 民五十七年new window
中國畫論類編 俞崑 臺北:華正 民六十四年
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 葛路 臺北:丹青 一九八○年new window
美學的散步 宗白華 臺北:洪範 民七十年
畫論叢刊 于安瀾編 臺北:華正 民七十三年
美的歷程 李澤厚 臺北:谷風 民七十六年
中國書畫 楊仁愷主編 上海古籍 一九九○年
中國藝術精神 徐復觀 臺北:學生 民八十一年new window
中國繪畫研究論文集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輯部編 上海書畫 一九九二年
華夏文化與審美意識 張文勛 昆明:雲南人民 一九九三年
中國自然美學思想探源 魏士衡 北京:中國城市 一九九四年
中國美學史 葉朗 臺北:文津 民八十五年
王國維美學思想述評 聶振斌 瀋陽:遼寧大學 一九九七年
宋代美學思潮 霍然 長春出版社 一九九七年
六朝美學 袁濟喜 北京大學 一九九九年
中國原創性美學 諸葛志 上海古籍 二○○○年
審美學 胡家祥 北京大學 二○○○年
貳、單篇論文
一.期刊論文
趙執信與王漁洋在詩壇上的分岐 趙蔚芝 《文史哲》一九八二年第五期
從詩的表現方法看漁洋詩話神韻說 楊慶枝 《中國語文》五十九卷第二期 民七十五年八月
論王士禎詩神韻說及其所謂神韻詩 黃振民 《中國國學》第十八期 民七十九年十一月
王漁洋「詩論議末」 劉河 《貴陽師專學報》(社科版)一九九一年第二期
王士禎詩學情感論的實質 崔元和 《晉陽學刊》一九九二年第二期
王士禎在《四庫全書總目》中的地位初探 楊晉龍 《中國文學研究》第七期 民八十二年二月
王漁洋「神韻說」重探 黃景進 《第一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民八十二年十一月
王漁洋論唐代樂府詩 王運熙 《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一九九五年第五期
從王士禎《花草蒙拾》論其神韻說 顧柔利 《黃埔學報》第三十五輯 民八十七年六月
王漁洋揚州文學活動評述 張宇聲 《揚州大學學報》一九九八年第一期
從詩史觀到理想典律︱︱王漁洋擇定選集所映現的詩歌觀點與意涵 吳明益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一期 一九九九年六月
王漁洋與清初詩風之興替 蔣寅 《文學遺產》一九九九年第三期
成為典範:漁洋詩作及詩論探微 〔美〕孫康宜 《文學評論》二○○一年第一期
劉熙載的美學思想初探 佛雛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思想論集》三編 香港:崇文書店
一九七二年三月
明代主神韻之說的陸時雍 龔顯宗 《華學月刊》第一三五期 民七十二年三月
論鍾嶸的形象批評 廖棟樑 《古典文學》第八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 民七十五年
鍾嶸的「滋味」說 蔡育曙 《雲南民族學院學報》一九八七年第二期
明代前後七子與公安派的對立互補及清代神韻說的確立 赫樸寧 《昆明師專學報》(哲社版)
一九八八年第四期
清代詩話家語言思想管窺 郭明儀 《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一九九○年第一期
試析「頓悟」與「靈感」 程善邦 《文藝理論研究》一九九○年第二期
趙執信《談龍錄》研究 吳宏一 《中國文哲研究所集刊》創刊號 民八十年三月
古典美學範疇「韻」的破譯 彭會資 《文藝理論研究》一九九一年第一期
「神韻」內涵與民族文化 吳調公 《文學評論》一九九一年第三期
中國詩學中的清瑩境界 胡曉明 《文藝理論研究》一九九一年第三期
論氣韻 劉衍文 《文藝理論研究》一九九一年第五期
袁枚新論 錢仲聯、嚴明 《文學遺產》一九九四年第二期
顧愷之論畫的美學意義試探 蔡振豐 《中國文學研究》第九期 民八十四年六月new window
清代詩學書目輯考 張寅彭 《上海教育學院學報》一九九五年第三期
鍾嶸《詩品》的文學批評價值 劉忠惠 《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五年第四期
六朝「興感」說 蕭華榮 《齊魯學刊》一九九五年第五期
論詩畫融通 毛文芳 《鵝湖》二五三期 民八十五年七月
司空圖《詩品》之美學構架 陳良運 《文藝研究》一九九六年第一期
人間詞話意境論 蕭延恕 《湘潭師範學院學報》一九九六年第一期
清代詩學書目輯考(續) 張寅彭 《上海教育學院學報》一九九六年第一期
在人格與詩境相通處︱︱論中國古代詩學的文化心理基礎 李青春《文學評論》一九九六年第二期
神韻說三論 趙伯陶 《陽山學刊》社科版一九九六第三期
論「韻」的美學內涵 陳良運 《人文雜誌》一九九六年第三期
清代詩學書目輯考(續二) 張寅彭 《上海教育學院學報》一九九六年第四期
言不盡意:中國古代詩學本體論的重要命題 毛正夫 《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一九九六年第四期
論中國古代詩人的讀者意識 樊寶英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六第四期
魏晉風度的人格內涵 周光慶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六年第四期
試論詩思與外物的關係 于俊德 《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一九九六年第六期
中國文化詩學綱領 李青春 《社會科學輯刊》(瀋陽)一九九六年第六期
嚴羽詩論緒說 童慶炳 《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一九九七年第二期
玄學價值論與詩學 張海明 《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一九九七年第二期
中國古代詩法敘論 陸凌霄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七年第二期
明清詩歌創作和理論紛爭的四大特徵 吳光正 《海南大學學報》(社科版)一九九七年第三期
神韻說的意義 王建生 《中國文化月刊》第二二○期 民八十七年七月
嚴羽「入神」審美說探析 曹東 《洛陽師專學報》一九九八年第一期
從詩史觀到理想典律︱︱王漁洋擇定選集所映現的詩歌觀點與意涵 吳明益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一期 民八十八年六月
關於唐詩︱︱兼談近百年來的唐詩研究 胡明 《文學評論》一九九九第二期
船山詩學「現量說」新探 陶水平 《中國文學研究》二○○○年第一期
古典詩學中「清」的概念 蔣寅 《中國社會科學》二○○○年第一期
盛唐、盛唐氣象與盛唐美學思想 張雲鵬 《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二○○○年第三期
「清」與「怨」的歷史傳承與鍾嶸《詩品》 姜曉雲 《文藝理論研究》二○○○年第三期
對王維「詩中有畫」的質疑 蔣寅 《文學評論》二○○○年第四期
宋代詩學術語的禪學語源(二) 周裕鍇 《文藝理論研究》二○○○年第四期
王夫之詩學中的「興會」說 崔海峰 《文藝研究》二○○○年第五期
禪:生命之境和最高審美之境 李天道 《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二○○○年第六期
明人「韻」論的詩學本體意蘊 劉方喜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第三十九卷第五期
二○○○年九月
論意境 沈季林 《中國文化月刊》第二五八期 民九十年年九月
蘇軾「詩畫一律」的內涵 王韶華 《文藝理論研究》二○○一年第一期
《詩品》:著眼於藝術效果的詩歌批評 胡大雷 《文藝研究》二○○一年第二期
《唐賢三昧集》與詩、禪的分合關係 張寅彭 《文學遺產》二○○一年第二期
明代「唐人七律第一」之爭 查清華 《文學遺產》二○○一年第二期
中國古典美學的思維方式及其現代意義(上)(下) 姚文放 《美學》二○○一年第七期
二.學位論文
神韻派詩論之研究 易新宙 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民七十二年
清代詩學境、意境、境界相關之理論與實際批評 杜淑華 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民八十年
晚明陸時雍詩學研究 黃如焄 中正大學碩士論文 民八十三年
解讀與重建王士禎「神韻說」與王國維「境界說」 呂怡菁 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民八十五年
錢鍾書神韻觀念研究 鄭如秀 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民八十八年
明代詩學精神與神韻傳統 黃如焄 中正大學博士論文 民八十八年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