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魏晉玄學存有論之當代詮釋與反省重建
作者:陳錦湧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研究所
指導教授:莊耀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魏晉玄學存有論本體論詮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7
本文研究魏晉玄學,目的在探索玄學家之理論體系。但以現代詮釋者之理解需求來說,囿於原始的文字典據不必能將義理邏輯上的關鍵問題,自覺的意識與充分的討論,因此不能避免的各本才思與宗致而進行尋幽探微的工作,遂形成了當代詮釋系統的分化現象。鑒於魏晉思想有其自身的歷史特點與哲學智慧之表現,而在抉發其之意義的過程中,乃是一件主客交參而具有拓深文化意識與自求超越的價值性工作,因此將當代詮釋系統的分化現象與自家詮釋工作的進程結合在一起,反映的是開放性的主觀態度與力求提昇至客觀性理解的努力精神,而通過對比與反省的過程,或者還啟現了進一步的理論重建的契機。基於這樣的認識
,文中即針對方法論層面進行說明,蓋強調「動態對比」與「理性邏輯
」的運作原則,最終以反省得玄理之「應有」的義涵為目標。
本文計分十四章,由於關切的主題是在魏晉玄學的現代詮釋上,自然會以當代之玄學研究的重要成果為範圍。又因這些現代詮釋的立足點
,乃是魏晉玄學家的文字著述,以及漢魏之際的思想史考察和先秦老莊思想的相關理解,故這些也都在本文重要的取資範圍之內。除了「導論
」與「結論」之外,共十二章以五個大的階段依序完成。
第一階段見於第二至第七章。此階段是以當代詮釋系統之分析為對象。由於考量到各詮釋系統本身有其觀照問題的方式與主要論述的內容
,加以片段支離的引述往往有失切合原作之意的客觀原則,故本文採取大篇幅引述而加以釐析、整理的方式來進行。另外,因於當代詮釋系統不必對於重要的魏晉玄學家皆有論述,故本文是以王弼和郭象之詮釋部分作為說明的主題。
第二階段見於第八章。包含三個部分:其一、針對前一階段之所得而綜述其中隱藏著的詮釋類型;其二、依義理邏輯之一貫性的原則,反省各詮釋類型之圓熟程度;其三、依開放態度之預設,以前項圓熟度最高之詮釋系統為對象,分析其建立詮釋系統之先的深層思維之所在,進而提出本文對於道家思想中的「境識關係」之可能的思考方向之說明。在這些工作的努力之下,本文將分析出各家在「道」與「聖人」之間進行詮釋時所採取的「方法論思維模式」,進而透過「形上學」、「認識論」與「實踐哲學」的義理邏輯是否一致而無異質的觀察,擇定最為圓熟的詮釋系統,以作為進一步歸之「文本」而進行「動態對比」的理解基礎。
第三階段見於第九章。此章乃以前節「境識關係」之省察所得為據,而就詮釋之「可能的」角度出發,說明道家老莊在價值中心、實踐旨趣的原則上,關於「道」這一「存有論」所應該而可能有的義理內涵。至於就編排的目的來說,主要是由此章以下,透過步步釐析省察的工作,而彰顯道家人物在義理發展上的特點所在;是以自此章開始,宜可視之為本文之下編。
第四階段見於第十、十一兩章。旨在透過思想史面向之省察,確立王弼玄學的開宗地位,並對於此論點有所質疑的論述作出回應。同時,提出在生命史上並不晚於王弼的嵇康和阮籍,說明本文的理解。而按照本文的分析,嵇康、阮籍是能從生命人格體現超越的精神者,但當中的差別仍必須仔細釐清。至於王弼的部份,本文將否定何晏屬於境界形態的形上學,否定以嵇康才是玄學之開宗的論述,最終則證立王弼玄理在「自然與名教之會通」的課題上扮演的典範性地位。
第五階段見於第十二、十三章。分別就王弼與郭象的文字著述本身,進行客觀的詮釋。其中在王弼的部分,含有兩個重要的成份,一是釐清思想詮釋的分際,二是抉發前賢較少觸及的重要概念之底蘊。另外在郭象這方面,也是以這兩個重要的成份為觀照點,並基於理論頂點之新發現,本文將試圖對於郭象玄學之詮釋定位進行重建。其中,本文的研究方法採取「義理邏輯」與「文獻脈絡」的深刻觀察與聯繫會通,最終確立王弼屬於「主觀境界形態的形上學」,而郭象之「一者,起於至一」的思想,則應歸在「同體自然」的「價值義的存有論」來理解。
最後,本文將簡略的作一結論,一方面賅述本文之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說明日後研究之可能的發展方向。
參 考 資 料
一、書籍部份:
(一)古籍原典
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陳壽著,盧弼集解:《三國志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房玄齡等著,吳士鑑、劉承幹同注:《晉書斠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92年12月。
戴明揚:《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7月。
陳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郭象注,成玄英疏,陸德明釋文,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華正
書局,1985年8月。
楊伯峻:《列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9月。
楊 勇:《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書局,1992年10月。
(二)本文專論之學者之相關著作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1月。
湯用彤、任繼愈:《魏晉玄學中的社會政治思想略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2年9月。又見於《歷史研究》1954年第3期。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四)。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12
月。
馮友蘭:《新原道》。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3月。
湯一介:《郭象》。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1月。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1月。new window
許抗生等:《魏晉玄學史》。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7月。
許抗生:《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12月。
王葆玹:《玄學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4月。
王葆玹:《正始玄學》(山東:齊魯書社,1987年9月)
余敦康:《王弼何晏玄學新探》。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7月。
任繼愈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年4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9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 (卷二)(卷三)。台北:學生書
局,1986年10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唐君毅:《哲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2月。
唐君毅:《哲學概論》。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10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10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2月。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6月。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3月。new window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7月。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9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二)。台北:正中書局,1989年5、6月。new window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上)(下)。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2月。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8月。new window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11月。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3月。
牟宗三:《名理論》。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8月。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學生書局。new window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3月。new window
牟宗三:《理則學》。台北:正中書局,1986年12月。
牟宗三:《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9月。
牟宗三主講,蔡仁厚輯錄:《人文講習錄》。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2
月。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香港:中華書局,
1998年10月。
謝大寧:《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12月。
(三)與本文相關之參考專著
劉笑敢:《老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4月。
蔣錫昌:《老子校詁》。台北:東昇出版公司,1980年4月。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2月。new window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9月。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9月。
王叔岷:《莊學管闚》。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3月。
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4月。
崔大華:《莊學研究──中國哲學一個觀念淵源的歷史考察》。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5年10月。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4月。new window
王 煜:《老莊思想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10月。
胡楚生:《老莊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10月。
方穎嫻:《先秦道家與玄學佛學》。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11月。
林麗真:《王弼》。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7月。
曾春海:《嵇康》。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年。
莊萬壽:《嵇康年譜》。台北:三民書局,1981年3月。
韓傳達:《阮籍評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辛 旗:《阮籍》。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6月。
孫良水:《阮籍審美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7月。new window
邱鎮京:《阮籍詠懷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月。
王叔岷:《郭象莊子注校記》。台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3月。
莊耀郎:《郭象玄學》。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3月。new window
盧國龍:《郭象評傳》。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台北:學生書局,1980年10月。
黃錦鋐:《郭象》。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8月。
林聰舜:《莊子.郭象注導讀》。台北:金楓出版社。
侯外盧等:《中國思想通史》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二)。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1月、
1988年11月。
錢 穆:《莊老通辨》。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8月。
錢 穆:《中國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11月。
錢 穆:《中國學述思想史論叢》(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年10
月。
錢 穆:《中國文化叢談》。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9月。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new window
年3月。
高晨揚:《儒道會通與正始玄學》。山東:齊魯書社,2000年1月。
田文棠:《魏晉三大思潮論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孔 繁:《魏晉玄談》。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
趙書廉:《魏晉玄學探微》。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戴 燕:《玄意幽遠──魏晉玄學風度》。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
高峰等:《魏晉玄學十日談》。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年5月。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6月。new window
周紹賢:《魏晉清談述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2月。
唐翼明:《魏晉清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10月。new window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影印自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士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
版社,1996年12月。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縣:雲龍出版社,1994年12月。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台北縣:雲龍出版社,1995年6月。
李澤厚、劉綱紀編:《中國美學史》第二卷。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年12月。
何啟民:《竹林七賢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78年6月。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月。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2月。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5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
年5月。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10月。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續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1月。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new window
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王邦雄:《儒道之間》。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10月。new window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2月。new window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3月。new window
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年6月。
成中英:《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new window
年5月。
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6月。new window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12月。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6年7月。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5月。
任繼愈等:《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
劉澤華等:《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6
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11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一)(二)(三)。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2月、1989
年9月、1989年2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1月。new window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2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4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
年9月。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3年10月。new window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哲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
(哲學類Ⅰ、Ⅱ)。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10月。
韋正通:《中國思想史》(上)(下)。台北:水牛出版社,1989年7月。
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北京
:三聯書店,1996年9月。
方立天:《中國哲學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11月。
方東美:《中國人的人生觀》。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8月。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4月。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6月。曾春海:《儒家的淑世哲學──治道與治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年9月。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7月。new window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9月。
李明輝:《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1994年6月。
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new window
文哲研究所,1994年6月。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1992年2月。
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9月。new window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new window
林安梧:《存有.意識與實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5月。
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2new window
月。
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new window
1996年4月。
林安梧:《現代儒學論衡》。台北:業強出版社,1987年5月。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1996年4月。new window
林安梧:《台灣.中國邁向世界史》。台北:唐山出版社,1992年8月。
林安梧:《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台北:明文書局,1996年1月。new window
劉述先:《哲學思考漫步》。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7月。
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86年10月。new window
沈清松:《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出版社,1995年11new window
月。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3 月。new window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台北:明文書局,1998年
3月。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89年9
月。
孫尚揚:《湯用彤》。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6月。
二、論文部份:
(一)學位論文
林麗真:《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new window
年。
江建俊:《魏晉玄理與玄風之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1987年。
吳 明:《自然與名教──從儒家名教思想與德國理想主義道德哲學看魏
晉玄學之會通孔老》,新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周大興:《王弼玄學與魏晉名教觀念的演變》,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new window
論文,1995年。
周大興:《魏晉玄學中「自然與名教」關係問題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顏國明:《魏晉儒道會通思想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7年。
陳美朱:《西晉之理想士人論》,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錢國盈:《魏晉人性論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
李玲珠:《魏晉「自生」概念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2年。
莊耀郎:《王弼玄學》,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new window
吳淑媛:《莊子齊物論郭註商榷》,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
年。
徐潔珠:《郭象思想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林聰舜:《向郭莊學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年。
李銘盛:《莊子內七篇郭象注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年。
鄭煥鍾:《郭象思想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鍾芳姿:《郭象的性論及人生、政治思想》,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6年。
陳錦湧:《郭象玄冥哲學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年。
鍾竹連:《莊子與郭象思想之比較研究──以逍遙義為中心》,高雄師範new window
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盧桂珍:《王弼與郭象之聖人論》,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年。
王素娟:《魏晉儒道會通思想研究──以向郭跡冥論為中心而展開》,中
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張碧芬:《莊子與郭象莊子注人生哲學之比較》,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5年。
李春蕙:《莊子思想詮釋的分際》,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年。
莊萬壽:《莊子學述》,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9年。
林文琪:《莊子去知的意義研究》,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
(二)期刊論文
馬 耘:<老子「道」「德」試釋>,《哲學與文化》2001年8月第28
卷第8期。
鄭志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義理疏證>new window
,《鵝湖月刊》1986年11月137期。
郭鶴鳴:<讀老疑義析論──第三章、五十一章>,台灣師範大學國文new window
學系《國文學報》1993年6月5日22期,頁
李哲賢:<弱者道之用──老子弱道哲學析論>,《哲學與文化》1996年new window
4月總號第263期。
杜方立:<試論老子的辯證思維>,《鵝湖月刊》1999年3月總號第285new window
期。
林安梧:<語言的異化與存有的治療>,《鵝湖學誌》1992年6月第8期。
廖明活:<莊子、郭象與支遁之逍遙觀試析>,《鵝湖月刊》1983年11new window
月總號第101期。
陳德和:<論莊子哲學的道心理境>,《鵝湖學誌》2000年6月第24期new window
, 頁47。
高柏園:<莊子思想中的心靈治療體系>,《鵝湖月刊》2000年10月第new window
304期。
趙衛民:<莊子的風神──「逍遙遊」新探>,《鵝湖月刊》2001年9new window
月第315期。
金貞姬:<論「人籟」、「地籟」、「天籟」喻在《莊子.齊物論》篇
中的結構性意義>,《第六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2001
年11月10∼13日宣讀論文
袁保新:<秩序與創新──從文化治療學的角度省思道家哲學的現代義new window
涵>,《 鵝湖月刊》2001年8月第314期。
袁保新:<齊物論研究──莊子形上思惟的進路與形態>,《鵝湖月刊》new window
1978年1月總號第31期。
王邦雄:<從修養工夫論莊子「道」的性格>,《鵝湖月刊》1995年12new window
月總號第246期。
王邦雄:<道家思想的倫理空間──論莊子「命」、「義」的觀念>,《哲new window
學與文化》1996年9月總號第268期。
林安梧:<「存有三態論」與「存有的治療」之構建>,《鵝湖月刊》
2000年12月第306期。
賴錫三:<「境界形上學」的繼承、釐清和批判與道家式存有論的提出
>,《鵝湖月刊》1997年12月總號第270期。
賴錫三:<「實有姿態」的解消轉譯與「道家存有論」的詮釋還原>(上),
《鵝湖月刊》1998年2月總號第272期。
賴錫三:<「實有姿態」的解消轉譯與「道家存有論」的詮釋還原>(下),
《鵝湖月刊》1998年5月總號第275期。
沈清松:《哲學雜誌》1995年7月季刊第13期,頁17-18,學術座談討
論記載。
高柏園:<《人物志》論性之哲學根據與論性傳統>,《鵝湖月刊》1999new window
年2月總號第284期。
周大興:<何晏玄學新論>,《鵝湖學誌》1996年6月第22期。new window
陳德和:<何晏貴無論探析>,《鵝湖學誌》2001年12月第27期。new window
戴璉璋:<王弼玄學思想的考察>,《鵝湖學誌》1995年6月第14期。new window
戴璉璋:<王弼易學中的玄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1年3月創刊new window
號。
莊耀郎:<王弼儒道會通理論的省察>,《國文學報》1994年6月第23new window
期。
莊耀郎:<王弼之聖人論>,《中國學術年刊》1992年4月第13期。new window
莊耀郎:<王弼之有無義析論>,《國文學報》1992年6月第21期。new window
鄭世根:<王弼論「理」與「心」>,《道家文化研究》2002年6月第19
輯。
岑溢成:<嵇康的思維方式與魏晉玄學>,《鵝湖學誌》1992年12月第9new window
期。
戴璉璋:<嵇康思想中的名理與玄理>,《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3new window
月第4期。
戴璉璋:<阮籍的自然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3年3月第3期。new window
柴文華:<互補道儒的嘗試──向秀、郭象的倫理觀探要>,《孔子研究》
1992年12月25日總號第28期。
王叔岷:<跋日本高山寺舊鈔卷子本莊子殘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new window
研究所集刊》1971年1月第22本。
王利器:<今本莊子郭象序非子玄所撰考>,《圖書季刊》1947年12月
新第8卷第3、4合期。
戴璉璋:<郭象的自生說與玄冥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5年9new window
月第7期。
王曉毅:<向秀《莊子注》與魏晉玄學>,《道家文化研究》2002年6月
第19輯。
陳少峰:<向秀、郭象《莊子注》中的「性」「心」之學>,《道家文化
研究》2002年6月第19輯。
曾春海:<對郭象人生論的考察>,《哲學與文化》1997年5月總號第new window
276期。
王新春:<郭象的「獨化論」── 一個在玄學氛圍下被掏空了其真精神
的儒學變種>,《孔孟學報》1995年9月28日第70期。
馮達文:<郭象哲學的「有」範疇及其文化含蘊>,《道家文化研究》1994
年3月第4輯。
封思毅:<莊子郭象注纂要>,《中國國學》1994年10月第22期。
余敦康:<郭象的時代與玄學的主題>,《孔子研究》1988年9月25日
第3期。
余敦康:<從《莊子》到郭象《莊子注》>,《哲學與文化》1994年8月new window
總號第243期。
戴景賢:<莊子郭象注參用儒義之分析>,《中山大學學報》1985年6月
第2期。
張金鑑:<武陟郭象的生平與思想>,《中原文獻》1987年7、8月第19
卷第7、8期。
張慧美:<郭象>,《建國學報》1991年7月第10期。
江建俊:<郭象之形上思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5年11月總號
第212期。
丁楨彥:<試論郭象方法論的特點>,《中國哲學史》1992年8月7日第
6期。
王中江:<從價值重估到價值認同──郭象與莊子哲學的一個比較>,
《中國哲學史》1994年3月7日第1期。
李 增:<向郭注莊與老莊思想之比較>,《哲學與文化》1983年1月總
號第104期。
陳政楊:<「人籟、地籟、天籟」與「吾喪我」之內在相似性的另類詮
釋>,《鵝湖月刊》1999年8月總號第290期。
楊儒賓:<向郭莊子注的適性說與向郭支道林對於逍遙義的爭辯>,《史
學評論》1985年1月第9期。
謝大寧:<論郭象與支遁之逍遙義及支遁義之淵源>,《中國學術年刊》new window
1987年6月第9期。
陳榮灼:<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東海學報》1992年6月第33new window
卷。
王德有:<嚴遵與王充、王弼、郭象之學源流>,《道家文化研究》1994
年3月第4輯。
林麗真:<《列子》書中的「聖人」觀念及其思維特徵>,《文史哲學報》
2000年6月第52期。
周大興:<孫盛的玄學及其對老子的批判>,《鵝湖學誌》1995年6月第new window
14期。
陳 明:<六朝玄音遠,誰似解人歸──大陸玄學研究四十年的回顧反
思>,《書目季刊》1993年9月第27卷第2期。
張海燕:<論魏晉玄學的名教思想>,《孔子研究》1988年12月25日總
號第12期。
趙西方:<魏晉玄學中必然與偶然思想述評>,《中國哲學史》1994年6
月7日第4期。
曾春海:<魏晉玄學導讀>,《哲學與文化》2003年4月總號第347期。new window
陳明恩:<氣化自然,無為而成──略論魏晉玄學之宇宙論面向>《哲new window
學與文化》2003年4月總號第347期。
蒙培元:<從精神超越到形體享樂──玄學心性論的一條發展軌跡>,
《哲學研究》1990年4月25日第2期。
張海燕:<魏晉玄學與儒學>,《中國哲學史》1993年8月7日第6期。
余敦康:<魏晉玄學與儒道會通>,《宗教哲學季刊》1995年1月1日第new window
1卷第1期。
劉學智:<魏晉玄學的「天人」新義與人生哲學>,《哲學與文化》1994new window
年5月總號第240期。
林顯庭:<探究天人的魏晉思想>,《鵝湖月刊》1977年1月總號第19new window
期。
莊耀郎:<魏晉玄學家的聖人觀>,《國文學報》1993年6月第22期。new window
莊耀郎:<魏晉反玄思想析論>,《國文學報》1995年6月第24期。new window
莊耀郎:<魏晉玄學釋義及其分期之商榷>,《鵝湖學誌》1991年6月new window
第6期。
莊耀郎:<言意之辨與玄學>,《哲學與文化》2003年4月總號第347期。new window
陳 來:<魏晉玄學的「有」「無」範疇新探>,《哲學研究》1986年9
月25日第9期。
高晨陽:<論玄學「有」「無」範疇的根本義蘊>,《中國哲學與哲學史》
1996年6月7日第4期。
岑溢成:<魏晉「言意之辨」的兩個層面>,《鵝湖學誌》1993年12月new window
第11期。
王曉毅:<西晉玄學與佛教的互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9new window
月第9期。
王叔岷:<論「今本莊子乃魏晉間人觀念所定」>,《台大中文學報》1988
年11月第2期。
林安梧:<人性「善向」論與人性「向善」論──關於先秦儒家人性論
的論辯>,《鵝湖月刊》1993年8月總號第218期。
林安梧:<「儒家型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可能──革命的實踐.社會的
批判與道德的省察>,《鵝湖月刊》1996年2月總號第248期。
牟宗三:<超越的分解與辯證的綜合>,《鵝湖月刊》1993年10月總號new window
第220期。
牟宗三:<「四因說」演講錄>(一)∼(九),《鵝湖月刊》1994年9月總
號第231期∼1995年5月總號第239期。
牟宗三:<以合目的之原則為審美判斷力之超越的原則之疑竇與商榷>new window
,《鵝湖月刊》1992年4月總號第202期∼1992年6月總號第
204期。
牟宗三:<真善美之分別說與合一說>,《鵝湖月刊》1999年5月總號第new window
287期。
彭高翔:<康德與牟宗三之圓善論試說>,《鵝湖月刊》1997年8月總號new window
第266期。
楊祖漢:<牟宗三先生的圓善論與真善美說>,《鵝湖月刊》1997年9月new window
總號第267期。
楊祖漢:<天台宗性惡說的意義>,《鵝湖學誌》1995年6月第14期。
馮耀明:<儒家本質與大心主義──敬答楊祖漢先生>,《鵝湖學誌》1998new window
年6月第20期。
袁保新:<天道、心性與歷史──孟子人性論的再詮釋>,《哲學與文化》new window
1995年11月總號第258期。
楊祖漢:<「體用不二」與體證的方法>,《鵝湖月刊》1994年6月總new window
號第228期。
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之基源問題研究法>,《鵝湖學誌》1994年6new window
月第12期。
周大興:<儒家大路道家棧──《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評介>,《中
國文哲研究通訊》1992年9月第2卷第3期。
林安梧:<存有.方法與思考──對於「方法論」的基礎性反省>,《鵝new window
湖月刊》1993年4月總號第214期。
劉述先:<哲學分析與詮釋:方法的反省>,《鵝湖月刊》2001年12月new window
總號第318期。
杜保瑞:<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意識反省>,《哲學與文化》2000new window
年9月總號第316期。
袁信愛:<中國哲學典籍的考證與詮釋──對中國哲學研究的省思>,new window
1998年7月總號第290期。
陳錦湧:<惠能頓悟思想之再詮釋>,《鵝湖月刊》2003年4月總號第new window
334期。
陳錦湧:<析論馬祖道一禪法之「道」觀──關於「性在作用」之詮釋
觀點述評>,《鵝湖月刊》2004年3月總號第345期。
(三)論文集論文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魏晉思想》(乙編)(台北:里仁書局,1995
年8月)。
湯用彤:<論佛教與玄學二則>,《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北京:三聯
書店,1988年3月)。
謝大寧:<試論玄學的分期問題>,《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
誕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12月)。
林麗真:<魏晉玄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第17次中國學國際學術大
會發表論文》(韓國中國學會,1997年8月22、23日)。
賀昌群:<魏晉清談思想初論>,《魏晉思想》(甲編)(台北:里仁書局,
1995年8月)。
劉大杰:<魏晉思想論>《魏晉思想》(甲編)(台北:里仁書局,1995
年8月)。
容肇祖:<魏晉的自然主義>《魏晉思想》(乙編)(台北:里仁書局,1995
年8月)。
莊耀郎:<魏晉玄學的有無論>,《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
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12月)。
林聰舜:<玄學式的體制與反體制論述──魏晉思想的一個思考方>,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台北:
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
黃錦鋐:<魏晉玄學的有無之爭>,《紀念程旨雲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台灣師範大學,1983年5月21日)。
盧建榮:<從役物到順化──自然思想的分析>,《天道與人道》(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5月)。
湯一介:<論魏晉玄學中的內在性與超越性的問題>,《魏晉南北朝文學
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年8月)。
蒙培元:<玄學主體思維散論>,《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第一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8月)。
李建中:<二十世紀魏晉思想研究的兩次高潮>,《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
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0
月)。
杜維明:<魏晉玄學中的體驗思想──試論王弼「聖人體無」觀念的哲
學意義>,《燕園論學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4
月)。
戴景賢:<論王弼認識論之立場及其思想來歷>,《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
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
月)。
王金凌:<論王弼的「崇本息末」>,《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第四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0月)。
楊祖漢:<論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
馬良懷:<世俗與超越──論向秀、嵇康對《莊子》的不同理解>,《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輯(台北:文
津出版社,2001年10月)。
王曉毅:<郭象自生獨化論與有無之辯>,《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第四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0月)。
唐亦男:<郭象注莊的特色>,《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第四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0月)。
金龍秀:<郭象《莊子注》之「神器獨化」考>,《詮釋與建構》(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馮友蘭:<郭象《莊子注》的哲學體系>,《中華學術論文集》(北京:
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馮友蘭:<郭象的哲學>,《三松堂學術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4年3月)。
莊耀郎:<《莊子逍遙遊》與向郭注之義理形態辨析>,《魏晉南北朝文
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9月)。
唐亦男:<解構《莊子》的《莊子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
黃錦鋐:<莊子逍遙遊篇郭象與支遁義之異同>,《潘重規教授七秩誕辰
論文集》(台灣師範大學,1977年3月)。
江淑君:<王弼、郭象玄解《論語》人性觀析論>,《含章光化──戴
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12月)。
王金凌:<辨王弼與郭象的無與有>,《兩漢文學學術研討論文集》(台
北:華嚴出版社,1995年5月)。
王重民:<莊子殘卷校記>,《莊子論文集》(台北:木鐸出版社,1976
年5月)。
楊明照:<郭象莊子注是否竊自向秀檢討>,《莊子論文集》(台北:木
鐸出版社,1976年5月)。
張 亨:<莊子注的作者問題>,《漢學論文集》(台北:驚聲文物供應
公司,1970年11月)。
陳寅恪:<逍遙遊向郭義及支遁義探源>,《陳寅恪文集之三》(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
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陳寅恪文集之二》(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
陳榮華:<從莊子的無主體性思考論中國文化的特性>,《詮釋與創造》
(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1月)。
李明輝:<牟宗三先生的哲學詮釋中之方法論問題>,《牟宗三先生與中new window
國哲學之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2月)。
王中江:<「原意」、「先見」及其解釋的「客觀性」── 在「方法論解
釋學」與「哲學解釋學」之間>,《詮釋與建構》(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黃應全:<略論中國傳統解釋學的方法論性質>,《詮釋與建構》(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姚治華:<庸與EREIGNIS>,《現象學與海德格》(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4年10月)。
袁保新:<盡心與立命──從海德格基本存有論重塑孟子心性論的一項new window
試探>,《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
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5月)。
吳 明:<「徹底的唯心論」與中西哲學會通──從牟宗三先生對中國
哲學之總說看儒學與德國觀念論之綜合轉進>,《牟宗三先生與
中國哲學之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2月)。
莊耀郎:<牟宗三先生與魏晉玄學──《才性與玄理》讀後誌疑>,《牟
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2
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