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船山「體用相涵」思想之義蘊及其開展
作者:周芳敏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董金裕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王船山體用觀理氣論心性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9
  自王弼提出「體用」一詞,體用概念即成為中國哲學史的重要範疇,而表現為一理解世界、詮釋世界的思維格式。以此思維格式為基礎,哲人建構出各具旨趣的思想體系及宇宙圖式;是故,透過對哲人體用觀的探析,應可相當程度地掌握其思維線索,並釐辨構築於此思維線索上的思想內容。
  雖然如此,學者在論析哲人之體用思想時,或常以未經清楚說明及嚴格界義的「即體即用」、「體用不二」、「體用一如」、「體在用中」等成詞同時詮釋不同哲人的體用思想,而未能明確的論述何謂「一如」、如何「不二」,「即體即用」、「體在用中」又當於何理論前提及範疇中立說。亦即因此,或未能彰顯哲人彼此間的思維異同,說解的本身亦或有含胡之失。
  基於以上認知,本文力求以明確的語言形式及概念分析來詮釋船山的體用思想,並檢視由此思維核心所開展出的思想體系,而將檢視對象鎖焦於天道、性命、人文化成三範域。
  船山的體用思想蘊具飽滿、層次嚴密,而可以「體用相涵」一語收攝其義。經過重重爬梳及論闡,可精確說明其意謂:「體用相涵」即「用在體中」、「體在用中」,而表現為結構意義、時間意義、空間意義、實現意義及存在內容等範疇的相涵,其中充滿著時間感、空間感、歷程感與律動感,在在展示出一動態辯証的思維特質。船山以此思維模式為圓心,輻射出對世界的層層理解與觀照,形成了色彩鮮明的船山學。其中,關於理氣關係、性情善惡、一本萬殊及天人物我等範疇的分析與建構,皆開啟出不同於前人的哲學視野,廣闊綿密,深邃精實,為中國哲學再創高峰。
考書目之一(已徵引者)
、書籍部份
1.王之春:《船山公年譜》,收於:《船山全書》第十六冊。
2.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鹿書社,1996年。
3.王先謙:《莊子集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4.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
5.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6.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7.王葆玹:《玄學通論》。台北:五南書局,1996年。
8.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92年。
9.王畿:《王龍溪先生全集》,道光二年會稽莫晉刻本。
10.孔穎達:《周易正義》。台北:藍燈出版社。
11.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0年。new window
12.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new window
13.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14.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出版社,1985年。
15.朱熹:《四書集註》。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84年。
16.朱熹:《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
17.朱熹編,張伯行集解:《近思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8.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三十六。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
19.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台北:允晨出版社,2003年。
20.李顒:《二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21.林安梧:《儒學革命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
22.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23.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24.曾昭旭:《王船山哲學》。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new window
25.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6.凌廷堪:《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27.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大林出版社,1980年。
28.陸九淵:《陸九淵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29.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30.張立文:《正學與開新──王船山哲學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31.張西堂:《王船山學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32.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33.張載:《張載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34.陳榮捷:《朱子新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new window
35.陳榮捷:《朱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new window
36.陳壽:《三國志》。台北:洪氏出版社,1984年。
37.陳贇:《回歸真實的存在—─王船山哲學的闡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38.黃宗羲:《宋元學案》,《黃宗羲全集》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
39.黃宗羲:《明儒學案》,《黃宗羲全集》第七、八冊。
40.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41.程頤:《易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42.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new window
43.傅偉勛:《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44.勞思光:《中國哲學史》。香港:友聯出版社,1980年。
45.湯一介:《在非有非無之間》。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
46.湯錫予:《魏晉玄學論稿》,收於:《 魏晉思想:甲編五種》。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47.熊十力:《原儒》。台灣:洪氏出版社,1970年。
48.熊十力:《體用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49.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
50.劉宗周:《劉子全集》。台北:華文書局,1969年。
51.劉又銘:《理在氣中》。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52.劉毓崧:《王船山先生年譜》,《船山全書》第十六冊。
53.錢穆:《莊老通辨》。台北:東大書局,1991年。
54.羅欽順:《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55.羅欽順:《羅念庵先生文集》。嘉靖四十二年劉玠刻本。
56.顧炎武:《亭林詩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57.戴景賢:《王船山之道器論》。台北:廣學印書館,1982年。new window
58.蘇淵雷:《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深圳: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1998年。
二、論文部份
1.李欣復:<評李澤厚、黃仁宇不同的「西體中用」論>,刊於:《齊魯學刊》第2期,2000年。
2.林安梧:〈從「牟宗三」到「熊十力」再上溯「王船山」的哲學可能〉,刊於:《鵝湖月刊》第27卷第7期,
3.林安梧:〈後新儒家哲學的思維向度〉,刊於:《鵝湖月刊》第24卷第7期。new window
4.林安梧:<從「以心控身」到「身心一如」>,刊於:《國文學報》第30期,2001年6月。
5.林月惠:〈聶雙江「歸寂說」之衡定──以王陽明思想為理論判準的說明〉,刊於:《嘉義師院學報》6期,1992年。new window
6.林采佑:〈略談王弼體用範疇之原義──「有體無用」之「用體論」〉,刊於:《哲學研究》第11期,1996年。
7.周芳敏:〈王弼及程頤易學思想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6月。
8.杜保瑞:〈論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形上學邏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9.李宗定:〈關於林安梧教授「後新儒家哲學的思想向度」幾點疑問〉,刊於:《鵝湖月刊》第25卷第11期。new window
10.胡森永:〈從理本論到氣本論──明清儒學理氣觀念的轉變〉。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new window
11.姜真碩:〈朱熹「與道為體」思想的哲學意義〉,刊於:《孔子研究》第3期,2001年。
12.陳來:〈王船山「論語」詮釋中的理氣觀〉,《文史哲》第4期,2003年,總號第277期。
13.陳來:〈王船山的氣善論與宋明儒學氣論的完成〉,《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2003年。
14.陳鼓應:〈王弼體用論新詮〉,刊於:《漢學研究》22:1,2004年6月。new window
15.陳強立:〈論近百年來儒家的文化發想構想-從「體用」範疇的理論涵蘊看晚清「中體西用」的思想困局〉,《鵝湖月刊》第17卷10期,頁25-31。new window
16.陳贇:〈從「貴體賤用」到「相與為體」〉,刊於:《許昌學院學報》第1期,2003年。
17.屠承先:〈論本體工夫思想的理論淵源〉,刊於:《杭州大學學報》27:1,1997年3月。
18.景海峰:〈朱子哲學體用觀發微〉,刊於:《深圳大學學報》12:4,1995年11月。
19.路新生:〈論體用概念在中國近代的錯位〉,刊於:《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1999年。
20.董金裕:〈王船山與張橫渠思想之異同〉,刊於:《哲學與文化》第20卷第9期,1993年。new window

參考書目之二(未徵引)
一、書籍部份
59.丁偉志、陳崧:《中西體用之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60.王曉毅:《王弼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61.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62.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63.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64.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65.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出版社,2004年。
66.李紀祥:《明末清初學儒學之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67.杜維明:《儒家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68.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學思想的變遷與發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new window
69.吳立民、徐蓀銘:《王船山佛道思想研究》。湖南:湖南出版社,1992年。
70.侯外廬:《船山學案》。長沙:嶽鹿書社,1982年。
71.侯外廬:《近代中國思想學說史》。出版地、年均未繫。
72.陳遠寧、王興國、黃洪基:《王船山認識論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73.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74.唐凱麟、張懷承:《六經責我開生面》。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75.陸復初:《王船山學案》。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76.陸復初:《王船山沉思錄》。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77.張立文:《宋明理學的總結—王夫之的哲學思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78.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79.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80.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81.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82.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83.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3年。
84.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店,1983年。new window
85.陳榮捷:《王陽明與禪》。台北:台灣學生書店,1984年。new window
86.陳榮捷:《朱熹》。台北:台灣學生書店,1990年。new window
87.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0年。new window
88.許抗生:《僧肇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89.許冠三:《王船山的致知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1年。
90.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公司,1991年。
91.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三聯書局,1997年。
92.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93.曾春海:《王船山易學闡微》。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8年。
94.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95.湯錫予:《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96.湯錫予:《理學.玄學.佛學》。台北:淑韾出版社,1992年。
97.嵇文甫:《王船山學術論叢》。新店:谷風出版社,1987年。
98.蔡仁厚:《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new window
99.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100.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101.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new window
102.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店,1995年。new window
103.錢穆:《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
104.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105.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106.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107.嚴遵:《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108.僧肇:《肇論》。高雄:佛光,1996年。
109.蕭箑父主編:《王夫之辯證法思想引論》。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110.蕭箑父主編:《船山學引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1.湖南省船山學社編:《王船山研究參考資料》。湖南省船山學社,1982年。

二、論文部份
1.丁為祥:〈從體用一源到本體與現象不二──儒學傳統的現代跨越與張大〉,刊於:《學術界》第3期,1999年。
2.王汎森:〈「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的轉變〉,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2,1994年。new window
3.林文彬:〈船山易學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new window
4.陳來:〈道學視野下的船山心性學〉,刊於:《鵝湖月刊》第28卷第12期。總號第 336。
5.陳來:〈王船山「論語」詮釋中的氣質人性論〉,刊於:《中國哲學史》第3期,2003年。
6.陳來:〈王船山論「惡」的根源〉,刊於:《雲南大學學報》第2卷第5期。
7.陳來:〈熊十力哲學的體用論〉,刊於:《鵝湖》。1987年7月。new window
8.陳贇:〈王船山理氣之辨的哲學闡釋〉,刊於:《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2002年2月。new window
9.陳贇:〈道的理化與知行之辨〉,刊於:《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34卷第4期,2002年7月。
10.陳贇:〈背負著欲望的理性思考-王船山對宋明儒學存理去欲的批判〉,刊於:《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2002年。
11.陳贇:〈宋明理學中理一分殊的觀念-以王船山為中心的闡釋〉,刊於:《孔孟學報》第79期,2002年9月。new window
12.陳贇:〈理性與感性的整合與溝通〉,刊於:《孔孟月刊》第40卷第4期,2001年12月。
13.陳贇:〈形而上與形而下:後形而上學的解讀〉,刊於:《復旦學報》第46期,2002年。
14.蔡仁厚:〈從「理、心、氣」的義蘊看船山思想的特色〉,刊於:《中國文化月刊》。1993年9月。
15.楊祖漢:〈「體用不二」與體證的方法〉,刊於:《鵝湖月刊》第19卷第12期。總號第228。new window
16.蔣海怒:〈僧肇對玄佛體用論的揚棄〉,刊於:《人文雜誌》第3期,1999年。
17.錢穆:〈王船山孟子性善義闡釋〉。收於:《香港大學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第二集》,1996年6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