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宋間長江中下游新興官僚研究(755~960A.D.)
作者:黃玫茵
作者(外文):Mei-Yin Huang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高明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新興官僚長江中游下游地區進士官歷唐代唐代後期七國差異Newly-RisenGovernment OfficialsMiddleYangtze RiverDrainage BasinTang DynastySung Dynas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97
長江中下游地區在其發展史中,一直以其經濟地位受重視。除了經濟之外,唐宋間長江中下游人文社會與經濟發展同樣處於轉變提升時期。宋代的江東、兩浙、江西、福建已是文官人才的重要來源地,對照唐代前期長江中下游的人文弱勢,中唐至五代期間,浙西、浙東、江西、湖南、宣歙、鄂岳、福建七區域呈現躍升發展。
唐代後期,長江中下游人文發展因經濟基礎穩定,使更多人脫離經濟生產行列,投入讀書應舉入仕行列,人文因而逐漸昌盛。南遷避難的文人士子與南下就任的官員,則帶來文化刺激。唐代後期長江中下游人士受教育、應舉、求職、任官較前期為盛,拙稿所稱之新興官僚,是經濟行業新興造就的新興社會族群。不論有無中舉、是否得到正式授官,此類文人士子從政企圖皆明確,主動應試、求官,意圖改變本身地位。新興官僚多管齊下求仕從政,從唐代後期入幕成風,到晚唐群豪並起歸附獻計,五代時期南方七國政權分立,提供新興官僚更多職業空間,更能達成其從政志業。
進士及第身份對新興官僚具正面作用,長江中下游浙西、浙東、福建、宣歙、鄂岳、江西、湖南七區域各有其差異,但皆成為宋代長江中下游高度人文發展的基礎。民間自力求仕,私家教育、辟召幕僚、各建七國政府。長江中下游局面較北方五代穩定,甚至吸引北官南投,北人南居,新興官僚政治經驗日豐,為宋代長江中下游儲備更多的人才。
Newly-risen government officials appeared from Tang to Sung dynasty .Espically in Sung dynasty ,newly-risen government officials effect importantly. Government officials from Middle Yangtze River Drainage Basin are called Newly-Risen, because their account are more then others. From 755 to 960A.D.they are developing . The Research of the thesis focus on these persons.
1、史部:
ヾ正史類:(按該書內容時代先後排列)
《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民78五版。
《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民78五版。
《舊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民79五版。
《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民78五版。
ゝ編年史、別史、雜史類:(按該書內容時代先後排列)
《新校資治通鑑》,台北,世界書局,民76十版。
《順宗實錄》,韓愈,收入《叢書集成新編》114,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五代史補》,宋. 陶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40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九國志》,宋.路振,濟南市,齊魯書社出版社,2000。
《十國春秋》,清. 吳任臣,收入《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民78五版。
《吳越備史》,范坰、林禹,收入《叢書集成新編》115,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江南餘載》,宋. 鄭文寶,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464,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中吳紀聞》,龔明之,收入《叢書集成新編》95,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江南別錄》宋. 陳彭年,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464,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南唐書》,宋.馬令,收入《四部叢刊續編》11,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6。
《南唐書》,宋.陸游,收入《四部叢刊續編》11,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6。
ゞ政書類:(按成書時代先後排列)
《大唐六典》,唐.李林甫,北京,中華書局,1992.1。
《通典》,唐. 杜佑,北京,中華書局,1998.12。
《唐會要》,宋.王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五代會要》,宋.王溥,北京,中華書局,1998.1。
《唐大詔令集》,宋敏求編,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7年。
《唐大詔令集補編》,李希泌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々類書類:(按成書先後排列)
《太平御覽》,宋. 李昉等,收入《四部叢刊三編. 子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5。
《太平廣記》,宋. 李昉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0.11。
《文苑英華》,宋. 李昉等,台北,大化書局,民79。
《冊府元龜》,宋. 王欽若等,台北,大化書局,民73.10。
《讀史方輿紀要》,清. 顧祖禹,台北,樂天出版社,民62。
ぁ地理類:(按作者時代先後排列)
《元和郡縣圖志》,李吉甫,北京,中華書局,1995。
《太平寰宇記》,樂史,台北,文海出版社,民52.5。
《輿地紀勝》,王象之,台北,文海出版社,民60。
《新安志》,宋. 羅願,收入《中國方志叢書. 華中地區》234,台北,成文書局,民63。
《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74。
《正德建昌府志》,夏良勝,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11。
《正德南康府志》,陳霖,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11。
《正德袁州府志》,徐璉,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11。
《嘉靖贛州府志》,董天錫,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12。
《嘉靖永豐縣志》,管景,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12。
《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2。
《嘉靖袁州府志》,嚴嵩,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37。
《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
《正德瑞州府志》,徐麟,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42。
《正德饒州府志》,陳策,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44。
《嘉靖廣信府志》,張士鎬,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45。
《嘉靖臨江府志》,徐顥,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49。
《嘉靖袁州府志》,陳德文,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49。
《新安文獻志》,明. 程敏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75~1376,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雍正江西通志》,謝旻,收入《中國方志叢書. 華中地方》847,台北,成文書局,民78。
《光緒江西通志》,趙之謙,台北,華文書局,民59.3。
《湖廣通志》,清. 夏力恕,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31~534,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宜章縣志》,清,陳永圖,收入《稀見中國方志彙刊》38,中國書店,1992。
《邵陽縣志》,清,張起,收入《稀見中國方志彙刊》38,中國書店,1992。
《永州府志》,清. 劉道,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1,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
《湖廣圖經志書》,薛剛、吳廷舉,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あ金石類:(按出版時代先後排列)
《唐代墓誌銘彙編附考》,毛漢光,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70年至民88。
《北京圖書館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11。
《隋唐五代墓誌匯編》,陳長安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唐代墓誌匯編》,周紹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名臣碑傳琬琰集》,宋. 杜大珪,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
ぃ史料的考證、補正、輯逸:(按編著者時代先後排列)
《宋高僧傳》,宋. 贊寧,北京,中華書局,1993.2。
《唐才子傳校箋》,元. 辛文房,傅璇琮校箋,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至1995。
《成都氏族譜》,元. 費著,收入《筆記小說大觀》30編,台北,新興書局,民68。
《登科記考》,清. 徐松,趙守儼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2、子部:(按成書時代先後排列)
《因話錄》,唐. 趙璘,收入《唐國史補等八種》,台北,世界書局,民80.6。
《封氏聞見記》,唐. 封演,收入《叢書集成新編》11,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唐摭言》,五代. 王定保,台北,世界書局,民64.4。
《唐語林》,宋. 王讜,台北,世界書局,民64.4。
《容齋隨筆》,宋. 洪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詩紀事》,宋. 王禧慶,台北,鼎文書局,民60.3。
《北夢瑣言》,宋. 孫光憲,收入《叢書集成新編》86,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五代詩話》,清. 王士禎,收入《叢書集成新編》79,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3、集部:(按作者時代先後排列、同時代再按姓氏筆劃排列)
《元氏長慶集》,元稹,收入《四部叢刊正編》36,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8。
《白香山集》,白居易,收入《萬有文庫薈要》135~136,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4。
《白居易集箋校》,白居易,朱金城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白居易集》,白居易,長沙,岳麓書社,1992.7。
《樊川文集》,杜牧,收入《四部叢刊正編》3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8。
《柳河東集》,柳宗元,台北,河洛出版社,民63。
《柳宗元集》,柳宗元,北京,中華書局,1979。
《柳宗元全集》,柳宗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陸宣公奏議集》,陸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劉禹錫集箋證》,劉禹錫,瞿蛻國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劉禹錫集》,劉禹錫,北京,中華書局,2000.12。
《韓昌黎文集校注》,韓愈,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民72。
《韓愈全集》,韓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丹淵集》,文同,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96,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臨川文集》,王安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05,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華陽集》,王珪,收入《四部叢刊三編》463~47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4。
《小畜集》,王禹偁,收入《四部叢刊初編》集部7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4。
《河南集》,尹洙,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9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咸平集》,田錫,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四集》228~22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2。
《景文集》,宋祁,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8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浮溪集》,汪藻,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2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梁谿集》,李綱,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25~1126,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淨德集》,呂陶,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9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武溪集》,余靖,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8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范文正集》,范仲淹,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8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范忠宣集》,范純仁,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04,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范太史集》,范祖禹,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0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文恭集》,胡宿,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別集》252~25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4。
《文莊集》,夏竦,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初集》246~24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8~59。
《徐文公集》,徐鉉,收入《四部叢刊初編》17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4。
《騎省集》,徐鉉,收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367集部別集類第20冊,世界書局,民75。
《龍川文集》,陳亮,收入《叢書集選》524,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3。
《丹陽集》,葛勝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2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龜山集》,楊時,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四集》255~25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2。
《武夷新集》,楊憶,《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368集部別集類第21冊,世界書局,民75。
《端明集》,蔡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9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歐陽文忠公集》,歐陽修,收入《四部叢刊正編》44~45,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4。
《彭城集》,劉攽,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96,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蘇魏公文集》,蘇頌,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四集》237~24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62。
《危太樸集》,元. 危表,收入《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揭文安公全集》,元. 揭傒斯,收入《四部叢刊正編》6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54。
《圭齋文集》,元. 歐陽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1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王忠文集》,明.王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26,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全唐詩》,清. 曹寅、彭定求奉敕編,全1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
《全唐詩補篇》,陳尚君輯校,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92.10。
《全唐文》,清. 董誥等奉敕編,全五冊,台北,大化書局,民76.3。
《全唐文補遺》,吳鋼主編,全七冊,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2003。
二、近人著作
1、中文部分:
ヾ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
王雲濤,《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3。
王壽南,《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台北,大化書局,民67年。new window
江蘇省六朝史研究會、江蘇省社科院歷史所主編,《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
牟發松,《唐代長江中游的經濟與社會》,武昌,武漢大學出版,1989.1。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遼寧,遼寧大學出版,1992.12。
吳松弟,《中國移民史》,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1997。
杜文玉,《五代十國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
杜瑜《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唐宋間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
李志庭,《浙江地區開發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9。
李孝聰主編,《唐代地域結構與運作空間》,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何勇強,《錢氏吳越國史論稿》,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4。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尚永亮《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沈──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郁賢浩,《唐刺史考》五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翁俊雄,《唐初政區與人口》,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0。
翁俊雄,《唐朝鼎盛時期政區與人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1995。
翁俊雄,《唐代人口與區域經濟》,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
翁俊雄,《唐後期政區與人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1999。
梅莉、張國雄,《兩湖平原開發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9。
張劍光,《唐五代工商業佈局研究》,南京,江蘇古籍,2003。
陳明光,《唐代財政史新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
萬繩楠,《中國長江域開發史》,黃山書社,1997.6。
黃玫茵,《唐代江西地區開發研究》,台大文史叢刊99,民85。new window
凍國棟《唐代人口問題研究》,武昌,武漢大學,1993。
凍國棟《中國人口史》,上海,復旦大學,2002。
寧欣,《唐代選官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賈晉華,《皎然年譜》,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2。
鄭學檬,《五代十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4。
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的研究》,岳麓書社,1996.4。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台北,聯經文化事業公司,2004。new window
應岳林、巴兆祥,《江淮地區開發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10。
戴偉華,《唐方鎮文職僚佐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4.1。
戴偉華,《唐代幕府與文學》,北京,現代出版社,1990。
魏嵩山,《太湖流域開發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4。
魏嵩山、蕭華忠,《鄱陽湖流域開發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12。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所,1985。
ゝ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丁之方,〈唐代的貶官制度〉,(上海社科院史研所)《史林》1990-2。
王洪軍,〈唐代水利管理及其前後期興修重心的轉移〉,《齊魯學刊》,1999-4。
王承文,〈唐代北方家族與嶺南溪洞社會〉,《唐研究》2,北京大學,1996.12
王德權,〈中晚唐使府僚佐升遷之研究〉,《中正大學學報》5,1994。
古永繼,〈唐代嶺南地區的貶流之人〉,《學術研究(廣州)》1998-8
尹富,〈唐代量移制度與貶謫士人心態考論〉,上海,《中華文史論叢》73,2003。
毛漢光〈唐代蔭任之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2,1984。new window
石雲濤,〈唐代幕府辟署制之認識〉,《許昌師專學報》1997-1。
石雲濤,〈唐後期有關方鎮使府僚佐辟署對象的限令〉,《唐研究》3,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石雲濤,〈唐開元.天寶時期邊鎮僚佐辟署制度〉,《唐研究》7,2001。
李伯重〈「江南地區」之界定〉,收入氏著《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北京,三聯書店,2003。
李志庭,〈也談錢鏐”保境安民”國策〉,《中國史研究》1997-3。
武建國,〈論五代十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1
武建國,〈五代十國大土地所有制發展的途徑和特點〉,《學術月刊》1996-2。
吳松弟,〈唐後期五代江南地區的北方移民〉,《中國歷史地理論叢》3,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3
何勇強,〈唐末兩浙的武勇都與武勇都之亂〉,《中國史研究》1999-3。
何敦鏵、林劍華,〈略論唐五代福建人士登科及其特點〉,《福建師大學報》2000-4。
何燦浩,〈試論王閩政權的構成及其變化〉,《福州大學學報》2000-4。
何燦浩,〈唐末五代湖南地區的蠻族活動及其他〉,《寧波大學學報》2000-3。
李志庭,〈也談錢鏐”保境安民”國策〉,《中國史研究》1997-3。
李慶新,〈荒服之善部 炎裔之涼地──論唐代粵北地區的經濟與文化〉,《廣東社會科學》1998-1。
林立平,〈試論唐宋之際城市分布重心的南遷〉,《暨南學報》1989-2。
孟昭庚、張學祿,〈論唐代江南在唐帝國地位的演變〉,收入《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
周臘生,〈南唐貢舉考略〉,《文獻(京)》2001.2。
施和金,〈唐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地理基礎〉,《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1-3。
許懷林,〈鄱陽洪氏家族的升騰與殞落〉,《鄱陽江西師大學報》1999-1。
凍國棟、羅隱,〈〈吳公約神道碑〉所見唐末之”杭州八都”〉,《中國史研究》1997-4。
曾小華,〈五代十國時期的任官資格制度〉,《杭州師院學報》1997-5。
陳俊強,〈唐代「量移」試探〉,收入《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2001。
陳弱水,〈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階層興起的幾點考察〉,《中國社會歷史論集》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6。
陳勇,〈唐後期的人口南遷與長江下游的經濟發展〉,《華東師大學報》1996-5。
曹爾琴,〈唐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歷史地理》2,1982。
唐春生,〈開元天寶年間文人入仕方鎮論〉,《重慶師院學報》1997-3
張國剛,〈唐代藩鎮使府辟署制度〉,收入氏著《唐代藩鎮研究》,湖南教育,1987。
張艷雲,〈唐代量移制度考述〉,《中國史研究》2001-4。
盛菊,〈試析唐代幕府文人的歷史作用〉,《淮北煤師院學報》1998-4。
鄭學檬,〈唐代江南文士群體初探(上)〉,《唐史學會論文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97。
盧建榮,〈中晚唐藩鎮文職幕僚職位的探討〉,《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文津,1993。
羅慶康,〈馬楚政權的經濟發展對湖南開發的意義〉,《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8-6。
羅慶康,〈馬楚治國方略的探討〉,《湖南師大學報》2001.4。
謝元魯,〈唐代官吏的貶謫流放與赦免〉,收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慶祝韓國磐先生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廈門大學,1998。
謝詩平,〈唐代前後期內外官地位的變化──以刺史遷轉途徑為中心〉,《唐研究》2,1996。
謝廬明,〈論江西唐宋文化名人群體崛起的社會條件及其影響〉,《萍鄉高專學報》1997-3。
戴偉華,〈唐代使幕文人心態試析〉,《揚州師院學報》1996-3。
嚴耕望,〈唐代府州僚佐考〉,收入氏著,《唐史研究叢稿》,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
嚴耕望,〈唐代方鎮使府僚佐考〉,收入氏著,《唐史研究叢稿》,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
嚴耕望,〈唐人習業山林寺院之風氣〉,收入氏著,《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台北,聯經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91。new window
ゞ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江宜華,《唐代長江中游地區士族之研究》,中正大學史研所博士論文,民91(2002)。new window
朱祖德,《唐五代兩浙地區經濟發展之研究》,文化大學史研所博士論文,民93(2004)。new window
邵承芬,《唐代江南道研究──以經濟發展為探討重心》,文化大學史研所博士論文,民92(2003)。new window
周宜穎,《唐代江南道之貶官研究》東海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民94(2005)。
胡雲薇,《從唐代官員的宦遊生活看其對家庭的影響》,台灣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民92(2003)。
黃嵐鎔,《中國中古時期錢塘江流域開發研究》,中正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民92(2003)。
黃淑雯,《唐五代太湖地區社會經濟研究》,文化大學史研所博士論文,民94(2005)。new window
曾志忠,《五代時期十國政權的建立:以閩為例》,文化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民90(2001)。
曾秉常,《唐代政局與貶官》,文化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民91(2002)。

2、外文部分:
ヾ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矢野主稅,《門閥社會成立史》,國書刊行會,1976。
谷川道雄,《中國中世社會と共同體》,國書刊行會,1976。
佐竹靖彥,《唐宋變革の地域的研究》,同朋舍,1990.2。
栗原益男,《五代宋初藩鎮年表》,東京,東京堂,1988.3。
斯波義信,《宋代江南經濟史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88。
愛宕元,《唐代地域社會史研究》,東洋史研究叢刊52,京都,同朋舍,1997。
礪波護,《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86。
ゝ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辻正博,〈唐代貶官考〉,《東方學報(京都)》63,1991.3。
穴澤彰子,〈唐宋變革期における在地編成〉,《(大阪市立大學)東洋史論叢》11,2000。
伊藤宏明,〈淮南藩鎮の成立過程──吳.南唐政權の前提〉,《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4,1976。
伊藤宏明,〈唐末五代政治史に關する諸問題──とくに藩鎮研究をめぐって〉,《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研究論集(史學)》29,1983。
伊藤宏明,〈吳.南唐政權の諸問題〉,《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研究論集(史學)》34,1988。
佐竹靖彥,〈杭州八都から吳越王朝へ〉,收入氏著《唐宋變革の地域的研究》,京都,同朋舍,1990.2。
佐竹靖彥,〈王蜀政權成立の前提について〉,收入氏著《唐宋變革の地域的研究》,京都,同朋舍,1990.2。
佐竹靖彥,〈王蜀政權小史〉,收入氏著《唐宋變革の地域的研究》,京都,同朋舍,1990.2。
松井秀一,〈唐代後半期四川〉,《史學雜誌》73-10,1964。
松浦典弘,〈唐代後半期の人事における幕職官の位置〉,《古代文化》50-11,1998。
畑地正憲,〈吳.南唐の制置使をじて論じて宋代の軍使兼知縣事に及ぶ〉,《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1,1973。
宮崎市定,〈東洋的近世〉,教育タイムス社,1950;現收入《アジア論考》上,昭日新聞,1976.1.31。
島谷弘昭〈南唐の文治主義について〉,《立正史學》59,1986。
島善高,〈唐代量移考〉,《東洋法史の探究──島田正郎博士頌壽記念論集》,東京,汲古書院,1987。
清木場東,〈吳.南唐の地方行政變遷と特徵〉,《東洋學報》56-2.3.4.,1975。
渡邊孝,〈唐.五代における衙前の稱について〉,《東洋史論》6,1988。
渡邊孝,〈唐.五代の藩鎮における押衙について(上)〉,《社會文化史學》28,1991。
渡邊孝,〈唐.五代における押衙について(下)〉,《社會文化史學》30,1993。
渡邊孝,〈中晚唐期における官人の幕職官入仕とその背景〉,《中唐文學の視角》,創文社,1998。
鄭炳俊,〈唐後半の地方行政體系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51-3,1992。
礪波護,〈唐代における使院の僚佐の辟召制〉,收入氏著《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8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