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西漢學術與政治權力變遷關係研究
作者:諸葛俊元
作者(外文):CHUKE, CHUN-YUA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系
指導教授:王金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西漢學術西漢政治西漢經濟五德終始災異譴告王莽篡漢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4
西漢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平民所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武裝革命的本質,令此一平民政權,既缺乏文化的深度,也缺乏統治廣大領土的經驗。種種缺乏,給予了學術思想發揮的機會,也使得學術與政治之間產生頻繁的互動。在此一互動關係中,一個強大而穩定的國家,是雙方共同的目標,身為政權代表的帝王意圖於完成此一目標的過程中取得更高的政治權力,而擔負學術承載與傳遞責任的知識階層則期望於此目標完成的同時得以實踐其平治天下的理想。正由於雙方在共同的目標之下的自我實現有著極大的差異,於是學術思想對政治權力的指導及分享過程,便成為我們觀察此一互動關係的最佳途徑。
對統治集團內部權力分配的規劃,是學術思想參與政治事務的第一個重點。權力分配即是利益分配,分配的結果的是否能讓多數人滿意,決定了政府內部的穩定程度。在此同時,對政治權力分配制度的規劃,令知識階層在以軍功為主體的政府組織當中逐漸取得優勢地位,而其中最常為士子所延用的儒學,更成為政府指定主流政治論述。自此以後,儒生階層正式成為政府組織組成份子之一,也從權力分配規畫者的角色,一變成為政治權力的分享者之一。
為政府經濟政策之制訂提出理論依據,則是學術思想參與政治事務的第二個重點。制訂經濟政策,是當局為了提昇整體經濟實力並將之轉化為可用國力的一種手段,與知識份子企圖透過振興經濟以提昇人民生活素質的思維有著根本性的不同。此一不同,令知識階層—尤其是儒生—對經濟政策的參與度日漸降低,更讓學術思想與財經實務之間漸行漸遠,終至空有理想卻無法有效對治現實問題的地步。
西漢知識階層對政經事務的參與,雖然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但為了迎合帝王對現實利益的偏重,不得不對學術思想的應世手段進行大幅度的修正,其中大成於儒生之手的五德終始、災異譴告等神秘學說,便是此一修正下的結果。五德終始說與災異譴告說雖在思維理路上不盡相同,但最終的目的,都是試圖以理論權威制約政治權威,在保障帝王既得利益的同時,也將帝王權力與利益限制在可被容忍的範圍之內,從而因勢利導建立一個符合儒生階層群體意識的理想國度。不過,在儒生運用神秘學說以制約帝王的同時,帝王或掌權者同樣也利用神秘學說某些特點遂行其權力欲望,這便使得神秘學說逐漸喪失其正面效益,反而成為政局紊亂的負面因素之一。
王莽篡漢,是西漢政治、經濟盛極而衰的結果,也是儒生階層對劉漢政權從失望到放棄的結果。王莽對儒生及儒學的迎合,是其崛起的重要關鍵,但依憑儒生與儒學的政治能量所進行的政經改革,卻也是王莽失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從劉邦至王莽,這二百年餘年的政治發展史,充份體現了學術對政治權力變遷過程的影響,其間學術與政治的互動關係也足以作為後人的歷史教訓。
參考書目
說明
本論文之主旨在於探討西漢學術與政治、經濟之關係,故僅列出於寫作過程中對筆者較具重要啟發意義的書籍與論文,並區分為核心書目、背景書目、研究著作與論文等四大類。
1.核心書目:為本論文理解西漢學者思想脈絡、政治活動與西漢整體政經情勢之原始材料。
2.背景書目:經過歷代學者整理,足以輔助本論文深入暸解核心書目之原典註解與史料匯編。
3.研究著作與論文:提供本論文各項立論之引導與啟發的今人研究成果。

一、核心書目:(按作者年代排序)
1.《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撰。
2.《尚書大傳》(西漢)伏勝撰。
3.《新語》(西漢)陸賈撰。
4.《新書》(西漢)賈誼撰。
5.《淮南子》(西漢)劉安撰。
6.《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撰。
7.《史記》(西漢)司馬遷撰。
8.《鹽鐵論》(西漢)桓寬撰。
9.《漢書》(東漢)班固撰。

二、背景書目:(按作者年代排序)
1.《漢舊儀》(東漢)衛宏撰。
2.《前漢記》(東漢)荀悅撰。
3.《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撰。
4.《通典》(唐)杜佑撰。
5.《資治通鑑》(宋)司馬光撰。
6.《通志二十略》(宋)鄭樵撰。
7.《西漢會要》(宋)徐天麟撰。
8.《通鑑記事本末》(宋)袁樞撰。
9.《西漢年紀》(宋)王益之撰。
10.《文獻通考》(元)馬端臨撰。
11.《日知錄校注》(清)顧炎武著。
10.《二十二史劄記》(清)趙翼。
12.《尚書今古文注疏》(清)孫星衍註。
13.《全漢文》(清)嚴可均輯。
14.《論語正義》(清)劉寶楠撰。
15.《大戴禮記解詁》(清)王聘珍。
16.《增注經學歷史》(清)皮錫瑞著。
17.《兩漢三國學案》(清)唐晏撰。

三、研究著作:(按作者姓名筆序)
中文著作:
1.卜憲群《秦漢官僚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卜風賢《周秦漢晉時期農業災害和農業減災方略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于迎春《秦漢士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5年。
5.王超《中國歷代中央官制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6.王文濤《秦漢社會保障研究—以災害救助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華書局,2007。
7.王子今《秦漢社會史論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8.王恢《中國歷史地理通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80。
9.──《漢王國與侯國之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民73。
10.王健文主編《政治與權力》,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11.王葆玹《今古文經學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12.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13.任繼愈主編、孔繁等撰《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4.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四版。
15.朱維錚《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16.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二版。
17.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臺北,鐘鼎文化出版公司,民56年。
18.李玉福《秦漢制度史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19.李德龍《漢初軍事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0.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3。
21.李冬君《孔子聖化與儒者革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2.李大龍《兩漢時期的邊政與邊吏》,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二版。
23.李軍《士權與君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24.李增《淮南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25.──《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26.吳文璋《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以先秦到西漢的儒家為研究對象》,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90年6月修訂版。
27.吳永猛《中國經濟發展史導論》,臺北:文化大學,民80修訂五版。
28.杜正勝《編戶齊民》,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29.杜維明《儒教》陳靜譯,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new window
30.余英時《漢代貿易與擴張》鄔文玲等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1.──《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65。
32.──《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33.──《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76。
34.──《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5.余治平《唯天為大:建基於信念本體的董仲舒哲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6.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北京:三聯書店,1998。
37.汪延《先秦兩漢文化傳承述略》,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8.易玄《讖諱神學與古代社會預言》,成都:巴蜀書社,1999。
39.林尹《周禮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40.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民88。
41.林劍鳴等《秦漢社會文明》,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5。
42.林聰舜《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
43.林平和《鹽鐵論析論與校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3。
44.林耀潾《西漢三家詩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45.周桂鈿《秦漢思想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46.周桂鈿、李祥俊著《中國學術通史(秦漢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7.周良霄《皇帝與皇權: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8.周紹賢《漢代哲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72。
49.周立升《兩漢易學與道家思想》,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50.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修訂版。
51.孟祥才《先秦秦漢史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
52.屈萬里《尚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8。
53.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54.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87。
55.胡適《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篇》,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
56.胡學常《文學話語與權力話語:漢賦與兩漢政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7.侯外廬《漢代社會與漢代思想》,嵩華出版事業,佚年。
58.段熙仲《春秋公羊學講疏》,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59.姚曼波《《春秋》考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60.徐復觀《陰陽五行觀念之演變及若干有關文獻的成立時代與解釋的問題》,臺北:民主評論社,民50年。
61.──《兩漢思想史卷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82年七版。
62.──《增訂兩漢思想史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65。
63.──《兩漢思想史卷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68。
64.──《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1。
65.徐華《兩漢藝術精神嬗變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66.徐漢昌《鹽鐵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2。
67.孫開泰《鄒衍與陰陽五行》,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
68.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69.孫筱《兩漢經學與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70.梁釗韜《中國古代巫術:宗教的起源和發展》,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71.馬彪《秦漢豪族社會研究》,北京:中國書店,2002。
72.馬伯煌主編《中國經濟政策思想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
73.馬持盈《中國經濟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0。
74.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5年臺一版。
75.馬勇《秦漢學術:社會轉型期的思想探索》,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6.唐雄山《賈誼禮治思想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77.晉文《桑弘羊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8.張金鑑《中國政治制度史》,臺北:三民書局,民87年2月六版。
79.張弘《戰國秦漢時期商人和商業資本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3。
80.張繼海《漢代城市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81.張豈之《中國思想史》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第2次印刷。頁107-145。
82.張小鋒《西漢中後期政局演變探微》,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83.張秋升《天人糾葛與歷史運演—西漢儒家歷史觀的現代詮釋》,濟南:齊魯書社,2003。
84.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85.張濤《經學與漢代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86.張端穗《西漢公羊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
87.張守軍《中國古代的賦稅與勞役》,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
88.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經濟學—理論與實際》,自費出版,1995年三版。
89.黃惠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二版。
90.黃留珠《秦漢仕進制度》,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5。
91.黃復山《東漢讖諱學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92.黃綬《兩漢行政史手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93.黃肇基《漢代公羊學災異理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
94.黃天華《中國稅收制度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95.黃今言《秦漢賦役制度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
96.黃朴民《董仲舒與新儒學》,臺北:文津出版社,民81。
97.黃源盛《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87。
98.陳江風《天人合一觀念與華夏文化傳統》,北京:三聯書店,1996。
99.陳啟雲《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臺北:新文豐書局,民85。
100.──《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01.陳業新《災害與兩漢社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02.陳登原《中國田賦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7年2月臺五版。
103.陳曦《《史記》與周漢文化探索》,北京:中華書局,2007。
104.陳明《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以中古士族現象為個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105.許倬雲《漢代農業:中國農業經濟的起源與特性》王勇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106.──《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
107.許道勛、徐洪興《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8.郭沫若《奴隸制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09.崔大華《儒學引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10.曾繁康《中國政治制度史》,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民68。
111.曾延偉《兩漢社會經濟發展史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112.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3二版。
113.曾祥旭《士與西漢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11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增訂臺一版。
115.賀凌虛《西漢政治思想論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77。
116.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民85年增訂八版。
117.彭建英《中國古代羈縻政策的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118.楊志玖《中國古代官制講座》,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86。
119.楊濤《中國封建賦役制度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
120.楊幼炯《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8年臺六版。
121.楊權《新五德理論與兩漢政治:「堯後火德」說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6。
122.楊永俊《禪讓政治研究—王莽禪漢及其心法的傳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123.楊生民《漢代社會性質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3。
124.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125.萬江紅《中國歷代社會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26.詹志宏《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三版。
127.廖伯源《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128.趙沛《兩漢宗族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129.趙茂林《兩漢三家《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6。
130.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131.劉德漢《從漢書五行志看春秋對西漢政教的影響》,臺北:華正書局,民68。
132.劉周堂《前期儒家文化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133.劉修明《從崩潰到中興—兩漢的歷史轉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34.熊鐵基《秦漢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
135.鄭均《讖諱考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9。
136.鄧雲特《中國救荒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6年6月臺四版。
137.衛挺生《鄒衍子今考》,臺北:華岡出版部,1974。
138.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
139.──《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8年臺三版。
140.──《中國歷史政治得失》,北京:三聯書店,2001。
141.──《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2年四版。
142.──《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1年六版。
143.謝松齡《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
144.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145.鄺士元《中國學術思想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增訂三版。
146.鍾肇鵬《讖諱略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
147.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文化大學,民71年新一版。
148.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書局,民87年增訂七版。
149.──《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民89增補九版。
150.韓復智《兩漢的經濟思想》,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58。
151.──《漢史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69。
152.韓星《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153.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54.瞿兌之《漢代風俗制度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155.羅彤華《漢代的流民問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8。
156.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兩漢、南北朝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67。
157.龐天佑《秦漢歷史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158.蘇俊良《漢朝典章制度》,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159.嚴正《五經哲學及其文化學的闡釋》,濟南:齊魯書社,2001。
160.嚴家其《權力與真理》,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
161.饒尚寬《春秋戰國秦漢朔閏表:公元前722年~公元220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162.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76年11月初版。
163.顧頡剛《漢代學術史略》,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164.龔鵬程《漢代思潮》,嘉義:南華大學,1999。
165.──《中國文人階層史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

翻譯著作:(按字母順序)
1.(美)本杰明.史華茲(Benjamin I. Schwartz)《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程鋼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2.(德)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儒教與道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
3.(英)邁克爾.魯惟一(Michael Loewe)《漢代行政記錄》于振波、車今花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4.(日)伊藤道始《中國社會的成立—秦.前漢》,臺北:稻鄉出版社,民87。

四、論文
期刊論文:(按出版先後排序)
1.胡化凱〈簡論五行說的演變與發展〉,《中國文化月刊》第二○六期,1977年5月。頁14-29。
2.劉德漢〈春秋公羊傳對西漢政治的影響〉,《書目季刊》第十一卷第一期,民66年6月。頁31-57。
3.陳春生〈西漢政治制度的特質〉,《東方雜誌》復刊第二十卷第八期,民68年2月。頁34-37。
4.項秋華〈漢西京長樂宮之建制與外戚干政〉,《簡牘學報》第八期,民68年11月。頁433-459。
5.鄺國強〈西漢儒家天人災異思想之研究〉,《能仁學報》第一期,民72年9月。頁519-638。
6.古苔光〈試探劉向的災異論〉,《淡江學報》第二十五期,民76年1月。頁167-192。
7.陳麗桂〈從天道觀看董仲舒融合陰陽與儒學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國學術年刊》第十八期,民82年3月。頁17-46。
8.江乾益〈陰陽家之思想及其對漢代經學之影響〉,《文史學報》第二十三期,民82年3月。頁15-41。
9.陳貴麟〈管窺「西漢石渠閣會議」〉,《中國學術年刊》第十五期,民83年3月。頁23-59。
10.宋榮培〈董仲舒的歷史哲學:董氏春秋學的歷史哲學意義及其局限〉,《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二卷第十期,1995年10月。頁890-903。
11.徐蕙萍〈王莽代漢前形象塑造之研究〉,《復興崗學報》第五十六期,民84年12月。頁149-171。
12.賴松輝〈王受天命說與西漢政治〉,《雲漢學刊》第三期,民85年5月。頁43-54。
13.王保頂〈儒學文化視野中的災異觀及其意義—以漢代為例〉,《孔孟月刊》第三十五卷第四期,民85年12月。頁22-30。
14.張建群〈賈誼思想與西漢文帝政治改革關係研究〉,《孔孟月刊》第三十六卷整九期,民87年5月。頁18-28。
15.趙雅博〈劉向輯書中所呈現的思想〉,《哲學與文化》二十五卷第七期,1998年7月。頁594-625。
16.郜積意〈外傾與內省—西漢文學思想的「結」〉,《中山人文學報》第七期,民87年8月。頁37-56。
17.蕭登福〈先秦子書所見之陰陽五行說〉,《宗教哲學》五卷四期,民88年12月。頁15-37。
18.粘振和〈西後漢後期的天命衰微論及其因應〉,《高雄餐旅學報》第三期,2000年12月。頁135-150。
19.姜生〈原始道教之興起與兩漢社會秩序〉,《先秦、秦漢史》2001年第二期。頁70-92。
20.張強〈帝王思維與陰陽五行思維模式—兼及秦漢神學政治〉,《中國哲學》2001年第八期。頁10-19。
21.粘振和〈西漢德運問題的新詮釋〉,《高雄餐旅學報》第四期,2001年12月。頁171-184。
22.曾啟雄〈中國五正色辨義與陰陽五行關係之研究〉,《科技學刊》第十一卷第二期,民91年3月。頁121-135。
23.張簡茂宏〈兩漢經學中之讖緯與災異現象〉,《問學》第四期,民91年3月。頁-147-160。
24.江乾益〈漢書五行志中之災異說探論〉,《興大中文學報》第十五期,民92年6月。頁1-19。
25.孫長祥〈董仲舒哲學與公羊春秋〉,《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九期,2003年9月。頁41-67。
26.張繼昊〈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說法的檢討—兼論漢武帝的皇位繼承問題〉,《空大人文學報》第十二期,民92年12月。頁101-134。
27.蔡淵輝〈新儒學決策結構之一—陰陽系統論〉,《亞太社會科技學報》第三卷第二期,民93年2月。頁39-63。
28.蔡淵輝〈新儒學決策結構之二—五行系統論〉,《亞太社會科技學報》第四卷第二期,民94年2月。頁25-56。
29.李麗華〈惡女傳—劉向《列女傳.孽嬖傳》的書寫策略與書寫意識〉,《漢學論壇》第三輯,2003年12月。頁1-18。
30.廖秀珍〈陰陽五行學說與兩漢學術初探〉,《明新學報》第三十期,2004年11月,頁33-43。
31.江素卿〈從帝紀記事較論馬班之災異思想〉,《文與哲》第六期,2005年6月。頁97-141。
32.江素卿〈從《漢書.五行志》論西漢春秋學特色〉,《文與哲》第七期,2005年12月。頁159-179。
33.諸葛俊元〈《公羊》學中「質」、「文」觀念研究〉,《經學論叢》第二輯,臺北:洪葉文化,2006。頁291-320。
34.黃啟書〈試論劉向災異學說之轉變〉,《臺大中文學報》第二十六期,民96年6月。頁119-151。

學位論文:(按出版先後順序)
博士論文:
1.井上聰《先秦陰陽五行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2.洪春音《緯書與兩漢經學關係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1。
3.鄭國瑞《兩漢黃老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2。
4.吳智雄《西漢前期經學思想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2。

碩士論文:
1.李偉泰《兩漢尚書學及其對當時政治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