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甬上四先生經世思想之探析
作者:夏健文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李威熊
彭維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甬上四先生舒璘沈煥楊簡袁燮經世思想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5
論文摘要
本論文採用比較研究法,以舒璘、沈煥、楊簡和袁燮四先生為研究對象,從經世思想的層面看此四人,把甬上四先生的經世思想展現出來。
首先,探討甬上四先生的經世思想背景,從「四明地區學術文化環境」與「經世思想淵源」兩方面來看,涵蓋歷史地域與思想等領域。
接著論述「甬上四先生家世生平與交往互動」,涵蓋了與永嘉、金華學者以及朱熹的交往互動情形,通過從「時間」上,跨時代縱向的繼承發展、承先啟後;從「空間」上,同時代橫向的連結發展,加以結合全方位的來探討甬上四先生經世思想的成型與影響因素。
至於展現經世思想的內容,將配合緒論第一節所言「經世思想的三大意涵」其一:積極進取重視實踐的淑世精神;其二:以「治道」、「治體」為經世理論根本;其三:以「治法」、「治術」為經世實際展現。將甬上四先生經世思想的內容探究分為兩大部分:先論治道,再論治術。依序分為三個章節:「立論明道根基」,「教化理念與貢獻」,「治世法術與實踐」,完整展現甬上四先生的經世思想。
最後,通過對甬上四先生的經世思想的異同比較,評價影響作為本文總結。甬上四先生始終堅持發明本心,先立乎其大其本的心學立場,以道德踐履為根本,重視教化講學,無論是社會現實的批判,或是治國方略,軍事籌畫,厚生利民的政策,都有理念也有辦法,既展現浙學求實、批判、兼容、創新的精神,也代表儒家積極進取重視實踐的淑世精神。
尤其甬上四先生的教育理念,重視啟發本心,人人皆可為堯舜,通過身教、對話、實踐、肯定等方法步驟,強調自覺,自我主體的心靈覺醒,給人肯定自尊,進而自重自愛。這些都有豐富的通識意涵,足供吾人省思與運用,也讓我們看到甬上四先生經世思想的現代價值!
主要參考文獻

一、甬上四先生著作
〔宋〕楊簡:《慈湖遺書》,《續集》,《補編》,《新增附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四明叢書》第四集一)。
〔宋〕楊簡:《楊氏易傳》(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四明叢書》第一集一)。
〔宋〕楊簡:《慈湖詩傳》(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四明叢書》第三集一)。
〔宋〕楊簡:《先聖大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四明叢書》第三集二)。
〔宋〕楊簡:《石魚偶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四明叢書》第八集二)。
〔宋〕楊簡:《五誥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袁燮:《絜齋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袁燮:《絜齋家塾書鈔》(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四明叢書》第七集一)。
〔宋〕袁燮:《絜齋毛詩經筵講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四明叢書》第四集二)。
〔宋〕袁燮:《袁正獻公遺文鈔》,《附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四明叢書》第四集二)。
〔宋〕舒璘:《舒文靖公類稿》,《附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四明叢書》第四集一)。
〔宋〕沈煥:《定川遺書》,《附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四明叢書》第四集一)。

二、古 籍(依時代先後排列)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1986年)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
〔魏〕王弼:《周易注》,《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樓宇烈校釋本)
〔宋〕朱熹:《四書集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王星賢點校本)。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鍾哲點校本)。
〔宋〕呂祖謙:《呂東萊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
〔宋〕薛季宣:《浪語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傅良:《止齋先生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葉適:《葉適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宋〕陳亮:《陳亮集》(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宋〕史浩:《鄮峰真隱漫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樓鑰:《攻媿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影印《四部叢刊》本)
〔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袁甫:《蒙齋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王應麟:《四明文獻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淳:《北溪大全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張津等:《乾道四明圖經》(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影印《宋元方志叢刊》本)。
〔宋〕梅應發、劉錫:《開慶四明續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影印《宋元方志叢刊》本)。
〔宋〕張淏:《寶慶會稽續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影印《宋元方志叢刊》本)。
〔宋〕羅濬等:《寶慶四明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元〕袁桷:《延祐四明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元〕王厚孫、徐亮:《至正四明續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影印《宋元方志叢刊》本)。
〔元〕馮福京:《大德昌國州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影印《宋元方志叢刊》本)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明〕焦竑:《澹園集》(北京 : 中華書局,1999年李劍雄點校本)
〔明〕楊實:《成化寧坡郡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中國方志叢刊》本)。
〔明〕張時徹等:《嘉靖寧波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中國方志叢刊》本)。

〔明〕危素:《說學齋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影印《四庫全書》珍本)。
〔清〕黃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陳金生、梁運華點校本)。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
〔清〕永瑢等:《合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未收書目禁燬書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聞性道《康熙鄞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書店影印本。
〔清〕張美翊等:《光緒奉化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書店影印本
〔清〕馮可鏞《光緒慈溪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書店影印本。
〔清〕徐時棟纂‧陳子湘補纂:《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影印《宋元方志叢刊》本)。

三、今人專著(依姓氏筆劃排列)
方同義、陳新來、李包庚 :《浙東學術精神研究》(寧波:寧波出版社, 2006年)。
方祖猷、金濤玉主編:《論浙東學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王榮商、楊敏曾《民國鎮海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書店影印本。
王鳳賢、丁國順:《浙東學派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吳萬居:《宋代書院與宋代學術之關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李師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李師威熊:《心影片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邢舒緒:《陸九淵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周夢江:《葉適與永嘉學派》(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89年)
徐紀芳:《陸象山弟子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編:《浙東學派與浙江精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高全喜:《理心之間》(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崔大華:《南宋陸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2003年)。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new window
陳忻:《南宋心學學派的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陳谷嘉,朱漢民:《湖湘學派源流》(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陳郁夫:《陸九淵》,《中國歷代思想家》30(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黃俊傑:《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中壢: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2002年)
董平:《浙江思想學術史-從王充到王國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年)。
董平選注,祁茗田評析:《浙江精神之哲學本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董師金裕:《宋儒風範》(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
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廣文書局,1995年)
鄭曉江,李承貴:《楊簡》(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錢茂偉:《浙東學術史話》(寧波:寧波出版社,1999年)。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張念誠:《楊簡心、經學問題的義理考察》(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new window
莊進宗:《尚書袁氏學記》(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劉秀蘭:《化經學為心學 : 論慈湖之經學思想與理學之開新》(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硏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劉儀秀:《南宋陸門學者的教化理念與實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硏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蕭錦塘:《楊慈湖「萬物唯我說」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簡雪玲:《南宋浙東諸子之歷史思想》(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new window
蘇子媖:《楊慈湖「心學」之特色》(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五、論文集(依姓氏筆劃排列)
吳光:〈試論“浙學”的基本精神--兼談“浙學”與“浙東學派”的研究現狀〉,萬斌主編《浙學研究集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高明士:〈傳統教育的省思-「德」教的提出〉,《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94年)
張灝:〈宋明以來儒家經世思想試釋〉,《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究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84年)
黃寬重:〈宋代四明袁氏家族研究〉,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二十三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印行,1995年)、new window
鍾彩鈞:〈楊慈湖易學概述〉,《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六、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李才棟:〈甬上四先生及其後學書院教育〉,《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1997年)。
李承貴:〈楊慈湖的政治思想及其價值〉,《古今文藝》第22卷第3期(1996年5月)。
范立舟、王華豔:〈楊簡易學思想與其「復心」學說〉,《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總25卷第4期(2004年4月)。
夏健文:〈陶淵明生命情調之現代通識意涵〉,《光武國文學報》創刊號(2004年6月)。
問永寧:〈楊簡易學思想初探〉,《世界中國哲學學報》第2期(2001年1月)。
陳國燦:〈論宋代“浙學”與理學關係的演變〉,《孔子研究》2000年第2期
黃寬重:〈宋代四明士族人際網絡與社會文化活動—以樓氏家族為中心的觀察〉,new window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70本第3分(1999年9月)。
董師金裕:〈理學的名義與範疇〉,《孔孟月刊》第20卷第9期(1982年5月)。
董師金裕:〈楊簡的心學及其評價〉,《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1期(1990年6月)。
鄧洪波:〈南宋書院與理學的一體化〉,《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4年)。
鍾彩鈞:〈楊慈湖心學概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0年9月)。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