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字思維的哲學思考--張東蓀的方法論反思
書刊名:文與哲
作者:蔡岳璋
作者(外文):Tsai, Yueh-chang
出版日期:2020
卷期:37
頁次:頁193-228
主題關鍵詞:張東蓀漢字漢語中國哲學比較法Zhang DongsunChinese scriptChinese languageChinese philosophyComparative metho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24
  • 點閱點閱:6
期刊論文
1.劉創馥(20100500)。亞里士多德範疇論。臺大文史哲學報,72,67-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Chang, Tung-sun(1939)。A Chinese Philosopher's Theory of Knowledge。Yenching Journal of Social Studies,1(2),155-191。  new window
3.傅斯年(19181008)。傅君斯年致校長函:論哲學門隸屬文科之流弊。北京大學日刊,222,版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關子尹(2009)。西方哲學東漸下有關語言的一些重要議題。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18-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東蓀(1940)。知識社會學與哲學。研究與進步,1(4),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陸胤(2013)。清末"文法"的空間--從〈馬氏文通〉到〈漢文典〉。中國文學學報,2013(4),55-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余英時(20150200)。中國史研究的自我反思。漢學研究通訊,34(1)=133,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葉其忠(20100900)。西化哲學家張東蓀及其折衷論論證析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9,79-1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江日新(19990600)。從多元認識論到知識社會學:張東蓀知識學說的一個試探。鵝湖學誌,22,77-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湯晏(19800500)。馬建忠的「馬氏文通」及其對胡適的影響。傳記文學,36(5),75-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龔鵬程(19900900)。中國哲學之主要方法: 深察名號。中國書目季刊,24(2),49-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左玉河(19990600)。張東蓀哲學思想的淵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9(2)=34,109-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東蓀(1935)。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正風半月刊,1(2),12-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歷君(2019)。文本互涉與相關律名學:論克里斯蒂娃對張東蓀知識論的接受。方圓:文學及文化專刊,2,159-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郭紹虞(1959)。從《馬氏文通》所想起的一些問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59(3),7-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湯廷池(19891200)。漢語語法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漢學研究,7(2)=14,19-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葉其忠(19990600)。張東蓀生卒年記載誤差之省思:歷史事實的時間與歷史解釋關係間的一個小個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213-2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亞里士多德、方書春(1959)。範疇篇.解釋篇。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賀麟(2012)。五十年來的中國哲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威廉.馮.洪堡特、姚小平(2001)。洪堡特語言哲學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梁啟超(2006)。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呂叔湘、王海棻(1986)。馬氏文通讀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榮捷、楊儒賓、吳有能、朱榮貴、萬先法、黃俊傑(1993)。中國哲學文獻選編。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寅恪、陳美延(2001)。陳寅恪集--書信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殷鼎(1994)。理解的命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東蓀(2011)。知識與文化。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von Humboldt, Wilhelm、姚小平(1999)。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恩斯特.凱西爾、關之尹(2004)。人文科學的邏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孫詒讓、孫啟治、墨翟(2001)。墨子閒詁。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趙爾巽、中華書局編輯部(1977)。清史稿。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文典、馮逸、喬華(1989)。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Cassirer, Ernst、于曉(1990)。語言與神話。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中村元、徐復觀(1991)。中國人之思維方法。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寅恪、陳美延(2001)。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Fairbank, John King、Reischauer, Edwin O.、陳仲丹、潘興明、龐朝陽(2011)。中國:傳統與變革。南京:江蘇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梁漱溟(2005)。中國文化要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Kristeva, Julia、祝克懿、黃蓓(2016)。主體、互文、精神分析:克里斯蒂娃復旦大學演講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弼、韓康伯、孔穎達、陸德明(2013)。周易注疏。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國維(2008)。國學叢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左玉河(2013)。張東蓀年譜。群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狄爾泰、艾彥(2012)。精神科學引論。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遠澤(2019)。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柏格森、張東蓀(1920)。創化論。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柏格森、張東蓀(1923)。物質與記憶。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胡適(1989)。國語文法概論。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胡適、謝軍、鍾楚楚(1994)。胡適留學日記。海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孫中山(1956)。建國方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東蓀、張耀南(2007)。張東蓀講西洋哲學。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張東蓀、左玉河(2010)。思想與社會。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黑格爾、楊一之(2011)。邏輯學。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Cassirer, Ernst、甘陽(1997)。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Lanham, L. W.(1980)。Language and thought: Explo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Whorfian Hypothesis in Social Science,Rhodes University。,https://reurl.cc/r8AN0O。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巴赫金(2009)。史詩與長篇小說--長篇小說研究方法論。巴赫金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enveniste, Émile、王東亮(2008)。論語言中的主體性。普通語言學問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沈清松(20110000)。哲學百年發展--現代性的探索、形成與超越。中華民國發展史 : 學術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阿蘭.貝羅貝、高峰(2012)。《馬氏文通》淵源試探。新詞語新概念:西學譯介與晚清漢語詞彙之變遷。山東畫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胡適(1993)。《詩經》言字解。胡適學術文集.語言文字研究。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唐鉞(1929)。語言對於思想的反響。中國史的新頁。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周興(2009)。在何種意義上講哲學是西方的?。我們時代的思想姿態。同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高名凱(1990)。語言的結構與哲學的思想--1947年12月26日清華大學哲學會演講辭。高名凱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汝倫(1995)。中國現代哲學史上的張東蓀(代選編者序)。理性與良知--張東蓀文選。上海遠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章太炎(2015)。論教育的根本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章太炎全集.演講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定謨(1925)。語言與思想。心理雜誌選存。北京文化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蔡元培(1997)。五十年來中國之哲學。蔡元培全集。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關子尹(1994)。從比較觀點看「範疇論」問題。從哲學的觀點看。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