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段玉裁轉注假借說研究
作者:馬偉成
作者(外文):Wei-chen Mar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指導教授:朱岐祥
宋建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段玉裁轉注假借四體二用治經Zhuan ZhuDuan Yu-caiJia JieZhi Li Jing ShuSi Ti Er Yo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7
研究段玉裁之「六書」理論者甚多,不過,都是以文字學的觀點切入,甚少從「經學」的角度切入,以致談論轉注、假借時,皆認為該二書屬「造字法」,駁斥段玉裁的「用字法」。其實,造字、用字乃是立場不同所致,主造字說是從文字發展的歷程來看,主用字說站在訓釋典籍的立場論述,本文從段氏注《說文》的動機談及其轉注、假借理論,理出他的脈絡,並探究其師戴震的學說,找出師生二人的文字理論及目的。因此,本文除了在文字學分析轉注、假借,並從經學史的角度探索,以其還原段玉裁的轉注、假借理論。因此,本文論述的重點有:
一、文字學的「體用觀」
二、東漢與乾嘉的學風
三、戴、段師生遠韶雪V《說文》的原因
四、段注《說文》的動機
五、段玉裁轉注、假借的理論
六、轉注、假借於典籍運用的情形
七、段玉裁轉注、假借理論的特色
透過以上的論述,以期探求他以轉注、假借之法印證經義,回歸經書原貌,得其本原呈現注《說文》的宗旨。
There were many people who studied the theory of Duan Yu-cai’s “Liu Shu;”however, most of them looked into it from “Wen Zi Xue’s” point of view, but very few of them looked into it from “Jing Xue’s” point of view; thus, when most people talked about “Zhuan Zhu” and “Jia Jie”, they thought the two methods belong to “Zao Zi
Principle,” not to Duan Yu-cai’s “Yong Zi Principle.” In fact, “Zao Zi Principle” and “Yong Zi Principle” are simply from different standpoints. Those who insist on “Zao Zi Principle” see i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process of word’s origin; others who insist on “Yong Zi Principle” see i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explaining ancient books. I am trying to discuss Duan Yu-cai’s theory of “Zhuan Zhu” and “Jia Jie” in my thesi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his motive for writing notes for “Shuo Wen Jie Zi.” I will organize his thoughts, explore the theory of his teacher, Dai Zhen, and find out their theories and purposes of words. Therefore, I will analyze “Zhuan Zhu” and “Jia Jie” not only form the perspective of “Wen Zi Xue ,” but also of the history of “Jing Xue.” I hope my thesis can bring the theory of Duan Yu-cai’s “Zhuan Zhu” and “Jia Jie” back to its original condition. The points of my thesis are as follows:
一、“Wen Zi Xue’s” “Ti Yong Guan”
二、The academic climate of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三、The reason why Dai Zhen and Duan Yu-cai followed the tradition of Xu Shen’s “Shuo Wen Jie Zi”
四、The motive for Duan Yu-cai’s writing notes for “Shuo Wen Jie Zi”
五、The theory of Duan Yu-cai’s “Zhuan Zhu” and “Jia Jie”
六、How “Zhuan Zhu” and “Jia Jie” are used in classical books
七、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ory of Duan Yu-cai’s “Zhuan Zhu” and “Jia Jie”
By developing these points, I hope I can explore the reason why he used “Zhuan Zhu” and “Jia Jie” to prove the meaning of ancient books, bring them to their
original conditions, and recover the purpose of his writing notes for “Shuo Wen Jie Zi.”
說明:分「傳統文獻」與「近人論述」兩部分。「傳統文獻」分經、史、子、集四部(依時代排序),「近人論述」分專著、期刊、會議論文及學位論文四部分(依姓氏筆畫排序)。字書另分文字、聲韻、訓詁及辭書類。
傳統文獻
一、經部
《周義正義》(收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尚書正義》(收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毛詩正義》(收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周禮注疏》(收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儀禮注疏》(收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禮記注疏》(收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春秋左傳正義》(收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論語注疏》(收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爾雅注疏》(收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孟子注疏》(收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漢‧韓嬰,《韓詩內傳》(收錄黃奭輯:《黃氏逸書考》6 冊,臺
北:藝文印書館)
,《韓詩外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4.12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臺北:鼎文書局)民64.3
清‧段玉裁,《詩經小學》(收錄《續修四庫全書》「經部」64
冊)2002.3
,《周禮漢讀考》(收錄《續修四庫全書》「經部」80 冊)
二、史部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東漢‧班固,《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東漢‧高誘注,《戰國策》(臺北:藝文印書館)民63.3
三國‧韋昭注,《國語》(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洪氏出版社)民64.9
趙爾巽、柯劭忞,《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民80.6
三、子部
東漢‧王充撰、楊寶忠校,《論衡校箋》(河北:河北教育出版
社)1999.1new window
四、集部
戰國‧屈原著、宋‧洪興祖注:《楚辭補注》(臺北:長安出版
社)民76.9
晉‧郭羲`、清‧郝懿行疏,《山海經箋疏》(臺北:臺灣中華書
局)民54.11
梁‧昭明太子撰、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民
63.5
清‧戴震,《戴震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6
清‧段玉裁,《經韵樓集》(上海:上海世紀出版)2008.4
清‧桂馥,《晚學集》(收錄《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58 冊)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北京:新華書店)1998.6
五、字書
(一)文字
漢‧史游,《急就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4.12
漢‧劉熙,《釋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5.3
漢‧孔鮒,《小爾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4.12
漢‧揚雄,《方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東漢‧雪V,《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2.1new window
南朝梁‧顧野王,《原本玉篇殘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9
唐‧張參,《五經文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4.12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98.12
宋‧陳彭年等修,《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2004.1new window
宋‧鄭樵,《通志》(臺北:新興書局)民52.10
,《六書總要》(收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194 冊,
山東:齊魯書社)1996.8
南宋‧戴侗,《六書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元‧吳均增補,《增修復古編》(收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
部」188 冊)
明‧楊慎,《古音後語》(收錄李調元編,《函海》函18,臺北:
宏業書局)民59
明‧趙撝謙,《六書本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吳元滿,《六書正義》(收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
194 冊)
明‧趙宧光,《六書長箋》(收錄《續修四庫全書》「經部」203
冊)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民85.9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山東:齊魯書社)1994.3
清‧王筠,《說文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8.11
,《說文解字句讀》(北京:中華書局)1998.11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民64.8
清‧曹仁虎,《轉注古義攷》(收錄《續修四庫全書》「經部」
204 冊)
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
2008.6
清‧阮元,《揅經室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6.3
清‧朱珔,《說文假借義證》(安徽:黃山書社)1997.3
清‧嚴章福,《說文校議議》(收錄《續修四庫全書》「經部」
214 冊)
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臺北:廣文書局)民61.4
清‧邵瑛,《說文解字群經正字》(收錄《續修四庫全書》「經
部」211 冊)
清‧孫詒讓,《孫籀廎先生集》(臺北:藝文印書館)民52.4
清‧謝啟昆,《小學考》(臺北:藝文印書館)民63.2
(二)聲韻
宋‧陳彭年等修,《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民76.3
清‧顧炎武,《音學五書》(北京:中華書局)2005.2
清‧江永,《古韻標準》(臺北:藝文印書館)
(三)訓詁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9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9
清‧嚴元照,《爾雅匡名》(臺北:藝文印書館)民77.3

近人論著
一、專著
丁福保輯,《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臺北:鼎文書局)民86.9
王力編,《古代漢語》(校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3.8
王初慶,《曙青文字論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2009.3
,《漢字結構析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6
王國維,《觀堂集林》(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1
中科院考古所,《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
文化研究所)2001.10
中科院考古所,《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1new window
丘為君,《戴震學的形成》(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5
朱師岐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
78.12
朱義錄,《逝去的啟蒙—明清之際啟蒙學者的文化心態》(河南: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4
(美)艾爾曼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
社會變化面面觀》(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3
宋永培,《〈說文〉與上古漢語詞義研究》(四川:巴蜀書社)
2001.6
宋均芬,《說文學》(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5
宋師建華,《說文新論》(臺北:聖環圖書)民95.7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臺北:東大圖書)民85.11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研院史語所)民80.3
,《讀說文記》(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民81.1new window
李海生,《中國學術思想史》卷7(樸學思潮)(上海:上海社會科
學院出版社)2006.5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
77.12
李時燦,《中州先哲傳》(收錄《中國古代地方人物傳記匯編》
102 冊,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7
李開,《戴震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12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9
李傳書,《說文解字注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10
李萬福,《漢文字學新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3
沈秋雄,《說文解字段注質疑》民62
沈善洪編,《黃宗羲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1new window
林尹,《文字學概說》(臺北:正中書局)2007.10
周祖謨,《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7
邱德修,《文字學新撢》(臺北:合記書局)民84.9
胡奇光,《中國小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
胡樸安,《中國文字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81.9
姜仁濤,《〈爾雅〉同義詞研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6.8
柯明傑,《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
社)2008.2
孫中運,《論「六書」之轉注—揭開轉注字千古之謎》(上海:學
林出版社)1999.3
孫雍長,《訓詁原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12
,《轉注論》(增補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10.4
徐世昌,《清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民68.4)
徐道彬,《戴震考據學研究》(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8
班吉慶,《漢字學綱要》(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12
容庚編,《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8.11
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臺北:鼎文書局)民64.10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民70.3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
章太炎,《國學略說》(臺北:河洛出版社)民63.10
章炳麟(太炎),《國故論衡》(臺北:廣文書局)民56.11
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10
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7
張世祿,《中國音韻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5
張岱年編,《戴震全書》(安徽:黃山書社)1994.7
張其昀,《中國文字學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6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河南:中州書畫社)1983.3
,《張舜徽集》,(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12
陳其泰、李廷勇,《中國學術通史》(清代卷)(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4.12
陳祖武,《清儒學術拾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6
陳新雄,《訓詁學》(上)(臺北:學生書局)1999.9
,《聲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96.9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2008.7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民84.2
傍洛薄A《戴震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10
黃侃,《爾雅音訓》(北京:中華書局)2007.7
,《黃侃國學講義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6
黃愛平,《樸學與清代社會》(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1new window
黃德寬、陳秉新,《漢語文字學史》(增訂本)(安徽:安徽教育
出版社)2006.8
雷紹鋒,《中國學術流變史》(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7
萬業馨,《應用漢字學概要》(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6
董蓮池,《段玉裁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7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民90.2
楊樹達,《中國文字學概要 文字形義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6.12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8.12
劉又辛,《訓詁學新論》(四川:巴蜀書社)1989.11
蔡信發,《說文部首類釋》(臺北:學生書局)民91.10
,《六書釋例》(臺北:學生書局)民95.9
蔣秋華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2000.10
蔣善國,《漢字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8
魯實先,《假借遡源》(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民92.12
,《說文正補 轉注釋義》(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民92.12
鮑國順,《戴震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民86.5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7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2003.8
鍾如雄,《說文解字論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4
蕭甫春,《漢字學論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2
韓偉,《六書研究史稿》(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10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1new window
黨懷興,《宋元明六書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12
二、期刊
力濤(1991),〈宋代以前體用範疇的歷史演變〉,《學術論壇》
3 期
方平權(2006),〈論體用引申〉,《語文研究》2 期
孔仲溫(民83.4),〈論假借義的意義與特質〉,《國立中山大學new window
人文學報》2 期
王初慶(民74.6)〈再論轉注與叚借〉,《輔仁國文學報》1 集new window
王笑琴(2003),〈假借與通假〉,《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2 卷1 期
王鳳陽(1986),〈「六書」中的兩個矛盾——轉注、假借新
論〉,《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科版)5 期
古敬恒、賈中鋒(2006.2),〈「六書三耦說」及其對後世的學術
影響〉,《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2 卷1 期
朱立挺(2007.3),〈「假借」考略〉,《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
學報》24 卷1 期
何丹(1988),〈《段注發微》—假借引申抵?#63925;通析〉,
《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 期new window
汪中柱(1993),〈戴震「四體二用說」研究〉,《湖北大學學
報》(哲社科版)4 期
李法信(1990),〈「六書假借」試說—兼評段玉裁等人的假借觀
點〉,《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1 期new window
李傳書(1997),〈段玉裁的轉注論及其運用〉,《長沙電力學院
社會科學學報》3 期
呂朋林(2000.6),〈《說文解字注》中的「引申假借」〉,《松
遼學刊》(哲社科版)3期
吳學滿(2005.11),〈戴震對考據學的繼承與發展〉,《安徽工業
大學學報》(社科版)22 卷6 期
邱德修(民96.10),〈《說文》「假借」段注新箋〉,《師大學
報:人文與社會類》52 卷1 期
(2009.6),〈六書「轉注」申段〉,《應華學報》5 期
徐師前(2002.5),〈段注的假借引申〉,《湘潭師範學院學報》
24 卷3 期
徐道彬(2003.1),《〈說文段注〉對戴震文字學思想的繼承與發new window
展》,《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社版)31 卷1 期
(2008.7),〈論戴震文字學體用觀的創新意義及影響〉,《合肥學院學報》(社科版)25 卷4 期
陳秉新(1984),〈論轉注〉,《安徽師大學報》(哲社刻版)1new window

陳國慶(2005.3),〈清代初期實學研究論綱〉,《西北大學學
報》(哲社版)35 卷2期
陳新雄(2005.3)〈從形聲立場看六書體用與造字之本說〉,《先
秦兩漢學術》3 期
張月明(1993),〈假借新論〉,《古漢語研究》3 期
張晶萍(2001.1),〈乾嘉學術與「漢學」觀念〉,《湖南師範大new window
學社會科學學報》30 卷1 期
曹瑞娟(2008.2),〈段玉裁氏族與清代經學及文學〉,《蘇州科
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5 卷1 期
黃孝德(1981),〈漢字研究中「四體二用」說的確立及其應用—
讀《戴東原集‧答江慎修先生論小學書》〉,《武漢大學學報》(社科版)6 期
傅華辰(2010.12),〈假借的靜態分析和動態考察〉,《宿州學院
學報》25 卷12 期
賈中鋒(2006.2),〈「六書三耦說」及其對後世的學術影響〉,
《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2 卷1 期
葉正渤(2006.5),〈論假借和假借義〉,《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3 期
黎千駒(2008.7),〈歷代轉注研究述評〉,《湖南城市學院學
報》29 卷4 期
廖以厚、黃建榮(2005.12),〈清代《說文》研究的開山之作—王
夫之《說文廣義》述評〉《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4 卷
4 期
鄭賢章(1998),〈論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的假借觀〉,
《古漢語研究》2 期
鮑國順(民82.4),〈戴震與段玉裁的師弟情誼與學術關係〉,new window
《中山大學人文學報》1 期new window
鍾明立(2002),〈段玉裁轉注理論試析〉,《古漢語研究》1 期new window
蕭甫春(1996),〈假借的轉折與回歸〉,《哈爾濱師專學報》2

黨懷興、陳曦(2006.12),〈六書體用說的淵源〉,《中國文字學
報》1 輯new window
三、會議論文
柯淑齡(民95.3),〈潘石禪(重規)先生之轉注說〉,《潘重規
教授百年誕辰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
文系
(民97.10),〈高仲華(明)先生對《說文解字》之評價及其假借
說〉,《高明規教授百歲冥誕紀念學術研討會》,臺北:政治大
學中文系
陳新雄(民94.12),〈雪V假借說索解〉,《假借專題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
喻鉠驉]2003.3),〈轉注造字說綜論〉,《第十四屆中國文字學
全國學術研討會論集》,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
(民99.4),〈轉注造字說析議〉,《第二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
四、學位論文
李圭甲,《六書通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民
93.4)
林慶勳,《段玉裁之生平及學術成就》(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
系博士論文。民68.6)
鄭錫元,《說文段注發凡》(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
文。民72.4)
鮑國順,《段玉裁校改說文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
論文。民62.6)
鍾如雄,《漢字轉注系統研究》(四川:四川大學博士論文。
2004.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