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六朝抒情散文研究
作者:林君儀
作者(外文):Lin Chun-yi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羅宗濤
何寄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六朝抒情散文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6
摘要
這本論文是以研究六朝抒情散文為主。
六朝是個戰亂頻仍、民生多艱的時代,但因時代的風潮雲湧、個人自覺意識高漲,因而抒情散文增多。六朝散文中有一類抒情小品便是抒寫個人情志或往事追憶、生活瑣記、懷念哀悼等。在動蕩不安的歲月中,人的感懷特別多,尤其遭遇離亂或生離死別之際會讓人感到來日大難,不如飲美酒、及時行樂吧!因而文士奮筆揮灑,不吝把自己真實感受或血淚經驗書寫在紙上。
陸機(261~303)〈文賦〉提出「詩緣情而綺靡」,標立出「緣情」一詞。「緣情」觀念影響六朝各體文學,當時辭賦、駢散文都有抒情傾向。「抒情」觀念的形成,豐富了文學的各種風貌,提供重新省察生命的自由空間,令人領悟:原來一切創造、藝術或美,皆由此而來;人依情而生。
漢末魏初,文人地位得到提高,文學的各種技巧也紛紛出現。文士多寓情於景,託情於物,文章總是情景交融,令人稱賞。不論是建功立業或書札言志或懷念親朋好友,作品總充滿了個人的抒情性。
事實上,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發展的總趨勢,是沿著重文學的藝術特質展開的,重抒情、重形勢美的探討。到了南朝對於用典隸事、排比對偶、詞藻華豔、聲調和諧、練字練句等更加講究。不同作家有不同的遭際和氣質,因而六朝散文可謂繽紛斑斕。這一時期在文學史上可說是個開創新風氣時期。
六朝文士眾多,人才濟濟。建安時期有大家所熟知的三曹和建安七子。曹操散文清峻通脫,建安七子「以情緯文,以文被質。」正始時期有睥睨天下的阮籍嵇康。《文心雕龍》說:「 嵇志清峻,阮旨遙深。」西晉有三章二陸兩潘一左,尤其潘岳和陸機更是當時大家。《晉書》說潘岳善為哀誄之文,陸機議論滔滔,極有氣勢,散文成就尤為突出。
東晉詩文雖平典似道德論,但士人追求一種閒適寧靜的生活。中期,王羲之的書帖散文及名傳千古的蘭亭集序,令人嘆賞。東晉後期出了一位任真自然的偉大文學家陶淵明,他的散文真摯高華可稱得上是天下第一偉大文人。南朝也有許多了不起的散文家,如宋代的顏延之、謝靈運和鮑照,齊代的謝朓和王融,梁代的吳均和陶宏景等,陳代的陳叔寶和庾信等。這些文人雲蒸霞蔚,暈染了六朝瑰麗的天空。
在魏晉南北朝將近四百年的時代中,出現了許多影響後世的偉大文學家,也出現了許多不朽篇章,如曹丕的〈與朝歌令吳質書〉、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陶潛的〈與子儼等疏〉、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吳均的〈與宋元思書〉、丘遲的〈與陳伯之書〉、劉峻的〈送橘啟〉等,這些流連哀思的抒情散文,千姿百態,把散文藝術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其寫作方法影響文壇深遠。
本論文共分為七章。第一章是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和研究範疇。
第二章闡明六朝抒情散文形成背景及發展趨勢。
第三章依序介紹各代作家的生平和重要作品
第四章說明六朝抒情散文的內容,可分為五大類,有歲月如流、人倫關係、離情依依、寄情自然、敘志抒懷等類型。
第五章概括六朝抒情散文的體裁,有章表體、辭賦體、書牘體、序跋體、哀祭體等。
第六章介紹六朝抒散文的審美特色、語言藝術和表現技巧等。
第七章總結說明六朝抒情散文的地位與價值
主要參考書目
一 古籍
三國志 陳壽 中華書局 1982年
晉書 房玄齡 中華書局 1987年
宋書 沈約 中華書局 1983年
南齊書 蕭子顯 中華書局 1987年
梁書 姚思廉 中華書局 1983年
陳書 姚思廉 中華書局 1987年
南史 李延壽 中華書局 1983年
金樓子 蕭繹(梁元帝) 藝文印書館 1966年
魏晉文舉要 高步瀛選注 中華書局 1983年
南北朝文舉要 高步瀛選注 中華書局 1998年
文心雕龍注釋 劉勰著 周振甫譯 里仁書局 1984年
文選 梁蕭統編 李善注 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3年
古文關鍵 呂祖謙 廣文書局 1981年
古文辭類纂 姚鼐 華正書局 1983年
古文觀止 吳楚材 華正書局 1974年
文章辨體序說 吳納 長安出版社 1978年
文體明辨序說 徐師曾 長安出版社 1978年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張溥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0年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 張溥著 世界書局 1962年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嚴可均輯 世界書局 1961年
世說新語校箋 楊勇注 正文書局 1985年
藝概 劉熙載 華正書局 1988年
六朝文絜箋注 許槤評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

二 文學專書
六朝清音 盛源、袁濟喜著 人民出版社 2000年
六朝文學 吳功正、許伯卿著 南京出版社 2003年
六朝文論 廖蔚卿 台北聯經出版社 1978年
六朝文論講疏 鄭在瀛 台北萬卷樓 1995年
六朝文學觀念叢論 顏崑陽 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六朝社會文化心態 趙輝 文津出版社 1996年
六朝江東-世族之家風家學研究 王永平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3年
六朝人才觀念與文學 林童照 文津出版社 1995年
六朝散文 劉良明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7年
六朝文論 廖蔚卿 聯經出版社 1978年
六朝文學論稿 (日)興膳宏 岳麓書社 1986年
六朝唯美詩學 王力堅 文津出版社 1997年
六朝唯美文學 張仁青 文史哲出版社 1980年
六朝文體批評研究 賈奮然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
世族與六朝文學 程章燦 黑龍江出版社 1998年
漢魏六朝專家文 劉師培 中華書局 1969年
漢魏六朝文學論集 廖蔚卿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7年new window
漢魏六朝百家雜語 卜國光 台北商務出版社 1985年
漢魏六朝辭賦 曹道衡 台北群玉堂發行 1992年
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 王運熙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
漢魏六朝散文精華 吳雲主編 中國文學出版社 1995年
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 陳順智 胡北武漢大學出版1993年
魏晉風氣與六朝文學 朱義雲 文史哲 1980年new window
漢晉人物品鑒研究 張蓓蓓 花木蘭 2010年new window
魏晉思想與談風 何啟民 臺灣學生書局 1982年new window
魏晉玄談 孔繁 洪葉文化公司 1994年
魏晉玄學風度 戴燕 風雲時代出版社 1994年
魏晉風度 寧稼雨 東方出版社 1992年
魏晉文章選粹 蔣方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8年
魏晉南北朝史 勞幹著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印行 1979年
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 朱大渭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5年
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料述略 穆克宏 中華書局 1997
魏晉南北朝文化史 萬繩楠 雲龍出版社 1995年
魏晉南北朝文體學 李士彪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
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 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 中華書局
1986年
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料述略 穆克宏 中華書局 1991年
魏晉南北朝文論選 郁沅 張明高編選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6年
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 吳雲主編 北京出版社 2001年
魏晉南北朝抒情散文賞析 林克辛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89年
兩晉南朝的士族 蘇紹興 聯經出版 1987年
兩晉南北朝史 呂思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
南北朝文學編年史 曹道衡、劉躍進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0年
南北朝文評注讀本 王文濡 上海文明書局印本 1916年
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 尤雅姿 文史哲出版社印行 1996年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 羅宗強 文史哲出版社 1992年
鮑照詩文研究 蘇瑞隆 中華書局 2006年
古文鑑賞大辭典 徐中玉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8年
古文通論 馮書耕 台北國立編譯館 1979年
中古文學史論文集 曹道衡 中華書局 1986年
古典文學的奧秘-文心雕龍 王夢鷗編撰 1981年
中國修辭學通史‧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卷 陳光磊 吉林教育 1998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散文卷(三)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0年
中國歷代散文選 郭預衡、劉盼遂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
中國抒情傳統 蕭馳著 允晨叢刊 1997年
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 王立 文史哲出版社 1994年
中國人的心靈 方東美等著 聯經出版社 1989年
知識份子與中國 徐復觀等著 時報文化出版社1990年
中國韻文裏頭所表現的情感 梁啟超 中華書局 1966年
中國哲學十九講 牟宗三著 臺灣學生書局 1984年
中國散駢文概論 方孝岳 莊嚴出版社 1981年
中國古代文體概論 褚斌杰 臺灣學生書局 1991年new window
中國散文之面貌 張高評 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年
中國歷代文論選 郭紹虞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 柯慶明、曾永義 成文出版社 1979年
中國文學批評論集 朱東潤著 開明書店 1941年
中國文學通典-散文通典 范培松 北京解放軍文1999年
中國古典散文基礎文庫-抒情小賦卷 傅璇琮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1999年
中國古典散文基礎文庫-書信卷 傅璇琮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1999年
中國古典散文基礎文庫-序跋卷 傅璇琮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1999年
中國古代散文藝術 周明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4年
中國散文學通論 朱世英 安徽教育 1995年
中國文學研究 鄭振鐸 上海書店 1990年
中國文學批評家與文學批評 朱東潤 臺灣學生 1971年
中國文學批評論集 朱東潤 開明書店 1947年
中國古代散文史稿 譚家健 重慶出版社 2006年
中國古代文體叢書-散文 謝楚發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中國古代散文藝術史論 熊禮匯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年
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魏晉南北朝卷 劉躍進主編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5年
古代抒情散文鑑賞集 徐公持等 台北國文天地 1989年
古代散文文體概論 陳必祥 文史哲出版社印 1987年
文學時空與生命情調 王隆升 文史哲出版社
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 呂正惠 大安出版社
抒情的境界 蔡英俊編 聯經出版社
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 孫康宜 允晨文化 2001年new window
抒情與敘事 洪順隆 黎明文化 1998年
文學評論發凡 王常新 文史哲出版社 1996年
雅風美俗之魏晉清玄 李春青 雲龍 1995年
駢文學 劉麟生 商務印書館 1934年
駢文學 張仁青 文史哲出版社印行 1984年
駢體文鈔 李兆洛 世界書局 1970年
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 鍾濤著 東方出版社 1997年
歷代駢文名篇注析 譚家健主編 黃山書社 1988年
魏晉南北朝賦史 程章燦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2年
歷代文約選詳評 王禮卿 中華書局 1980年
文學批評:散文與賦 張健 幼獅 1980年
語言風格初探 程祥徽 台北書林 1991年
文章例話 周振甫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6年
現代散文縱橫論 鄭明娳 大安出版社 1986年
現代散文類型論 鄭明娳 大安出版社 1987年new window
現代散文構成論 鄭明娳 大安出版社 1989年
中國現代散文理論 俞元桂 蘭亭書店 1986年
散文鑑賞入門 魏怡 台北國文天地 1989年
散文技巧 李光連 洪葉文化 1996年
散文結構 方祖燊、邱燮友 福記文化圖書公司 1985年
當代主題散文的研究 洪富連 復文圖書 1998年
中國現代散文理論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 蘭亭出版社 1986年
散文鑑賞藝術探微 馮永敏著 文史哲出版社印行 1998年
柳宗元散文藝術 吳小林 人民出版社 1989年
韓愈散文藝術論 孫昌武 南開大學 1986年
唐宋散文 葛曉英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
唐宋八大家匯評 吳小林 齊魯書社 1991年
宋人賦論及作品散論 何玉蘭 巴蜀書社出版 2002年
情緣理趣展妙姿-兩宋文學探勝 劉乃昌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3年



三 美學專書
文藝心理論 朱光潛 台北頂淵 2003年
狂飆時代的美學 朱光潛 金楓出版社 1988年
西方美學史 朱光潛 人民出版社 1985年
中國美學史 李澤厚 谷風出版社 1995年
美的歷程 李澤厚 元山書局 1984年
中國美學史大綱 葉朗 滄浪出版社 1986年
中國美學的發端 葉朗 金楓出版社 未著出版年月
中國美學史 葉朗 文津出版社 1996年
美學的散步  宗白華 洪範出版社 1981年
美學的散步 宗白華 台北洪範出版社 1981年
美學與意境 宗白華 台北淑馨出版社 1989年
藝境 宗白華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年
中國美學史論集 宗白華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年
中國古典審美理想 袁濟喜 中國人民大學 1989年
六朝美學 袁濟喜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年
六朝美學史 吳功正 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4年
中國散文美學史 吳小林 黑龍江人民 1993年
中國散文美學 吳小林 台北里仁出版社 1995年
六朝文化 許輝、邱敏等主編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年
六朝美學點描 李銘宗 台北亞太出版社 2001年
六朝情境美學綜論 鄭毓瑜 台北學生書局 1996年
中國藝術精神 徐復觀 臺灣學生書局 1984年new window
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 葉太平 水牛出版社 1998年
中國文學的歷史與審美 冷成金 中國人民大學 1999年
中國魏晉南北朝藝術史 黃新亞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中國美學思想史 敏澤 齊魯出版社 1987年
中國美學重要文本提要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年
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 曾祖蔭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7年new window
古典文藝美學論稿 張少康 台北淑馨出版社 1989年
西方美學簡史 李醒塵 文藝出版社 1988年
西洋古代美學 達達基茲 聯經出版社 1988年
美學文藝學方法論 文化藝術 1985年
美學原理 楊辛 甘霖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3年
美育書簡 席勒 丹青出版社 1987年
文學與美學 吳調公 美術 1990年
文藝學美學方法論 北京大學 1994年
文藝學方法概論 陳樹鳴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1年
文藝心理學概論 金開誠 北京大學 1999年
文藝美學 胡經之 北京大學 1989年
文藝美學論 胡經之 華中師範大學 2000年
文藝美學辭典 遼寧大學 1988年
文藝學方法通論 趙憲章 文藝出版社 1990年
文藝學導論 吳中杰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年
文學概論 王夢鷗 藝文印書館 2000年
山水審美 謝凝高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年
意境概說:中國文藝美學範疇研究 夏昭炎 北京廣播學院 2003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