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北宋詞閨閣書寫之研究--以柳永、秦觀、李清照為觀察對象
作者:張嘉惠
作者(外文):Chang Chia-Hui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文欽
龔顯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閨閣書寫柳永秦觀李清照北宋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57
本文之題目為「北宋詞閨閣書寫之研究-以柳永、秦觀、李清照為觀察對象」,以下為本文之章節安排概要。
第一章為緒論。本章分為三節論述。第一節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定義與範圍,除了說明閨閣兩字之定義,並對所謂的「閨閣書寫」做出界說,再來,將本文之研究範圍規範在柳永、秦觀與李清照上,言明此三家詞為本文之觀察對象。第二節是研究方法與架構之說明。第三節則回顧歷來文獻,在前人研究之成果上再做開發,本節分為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述之,並寫預期之成果。
第二章係由宋詞之閨閣書寫談性別越界。首先,溯及閨閣書寫的源頭,由《詩經》、《古詩十九首》、《花間集》等籍始,即有不少閨閣書寫之作,而宋朝三家詞中閨閣書寫頻率之高,實有其成因。大抵可由宋朝文化背景談起,宋朝重文輕武的右文政策,文體更替現象下和集體潛意識的文化思潮,都是形成多閨閣書寫之因;再者,詞之為體如美人,就其中詩詞之辨,佐「本色說」與陰性特質證之。第二節談男女詞人創作態度。男性詞人創作之視角,可分為二:男性代女性發聲與男性觀女性兩種。在書寫策略上,男子作閨音之意圖,除了同情婦女境遇,更多表現在比興寄託的情感投射上。而女性詞家本身即為女子,又以特有的女性筆觸書寫女性,有迥異於男性作家的表現。最後,對閨閣書寫中性別差異的表現,由傳統性別觀論至性別越界。
第三章要談的是北宋詞中閨閣書寫之意象表現。本章分為三節論述。第一節「以時間言」,談到春秋兩季與夜晚時分,是詞人最常書寫的場景。第二節「以物品言」則從閨閣庭樓、院落內閨閣外之物與閨閣內之物等意象,一窺物品場所在詞作中所代表之意義為何。第三節「以舉措言」則由與花的相處、失眠乍醒與夢境的書寫、飲酒、看書、彈琴聽曲與品茗諸項,論述閨閣書寫中之舉措。
第四章分兩節論述。第一節由書寫內容來談,分別由思婦之怨、娼妓之情、身世之感、思鄉之懷、黍離之悲、欲語還休之愁等方面,探析北宋詞中閨閣書寫之內容意蘊。第二節則就書寫策略言,體制上具「要眇宜脩」之特質,文字方面則以淺白直露為主,兼論三家詞中鋪敘、用典與鍊字上之優點。
第五章是北宋三家詞閨閣書寫之美感觀照。首先由「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的觀點,探究閨閣書寫中情景交融之美,再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之說,論述閨閣書寫中的時空美學,最後再針對閨閣書寫中的悲愁美感,探其源由及悲愁之情的表現。
第六章為結論,對全文論述做出總結。
一、三詞家著作及相關評析
(一)柳永
【宋】柳永著,鄭文焯校評:《樂章集》(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宋】柳永著,賴橋本校註:《柳永詞校注》(臺北:黎明出版社,1995年)。
【宋】柳永著,薛瑞生校註:《樂章集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朱傳譽主編:《柳永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姚學賢,龍建國:《柳永詞詳注及集評》(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梁麗芳:《柳永及其詞之研究》(香港:三聯書店,1985年)。
曾大興:《柳永和他的詞》(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年)。
葉慕蘭:《柳永詞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二)秦觀
【宋】秦觀著,徐培均校註:《淮海居士長短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秦觀著:《秦觀詞》(北京:中國書店,1996年)。
【宋】秦觀著,忍寒居士校注:《淮海居士長短句校注》(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
王保珍:《秦少游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
王保珍:《淮海詞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92年)。
包根弟:《淮海居士長短句箋釋》(臺北:嘉新文化基金會,1972年)。
楊海明:《淮海詞箋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三)李清照
【宋】李清照著,王學初校注:《李清照集校註》(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宋】李清照著,徐培均箋注:《李清照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李清照著,何廣棪校箋:《李易安集繫年校箋》(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于中航:《李清照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陳祖美:《李清照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黃墨谷:《重輯李清照集》(山東:齊魯書社,1981年)。
褚斌傑、孫崇恩、榮憲賓編:《李清照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劉維崇:《李清照評傳》(臺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繆香珍:《李清照與朱淑真評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二、古籍部分(依照朝代先後升冪排列)
(一)古籍著作注疏
【周】左丘明:《國語》(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漢】王充:《論衡》(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王逸:《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4年)。
【漢】班固撰,【唐】顔師古注:《漢書》,收錄於:《四部備要 史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漢】班固著,【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漢】高誘注:《淮南子注》(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漢】高誘注:《戰國策》(臺北:臺灣中華出版社,1966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96年)。
【漢】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
【漢】焦延壽:《易林》(臺北:中華書局,1984年)。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田博元分段標點:《禮記注疏》,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國立編譯館主編,新文豐出版公司發行,2001年)。
【漢】鄭玄注:《儀禮》,收錄於《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漢】鄭玄:《禮記鄭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
【漢】劉向編集,【漢】王逸章句:《楚辭》(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劉向:《列女傳》(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淮南子》收錄於:《四部備要 子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漢】劉熙:《釋名》(臺北:育民出版社,1970年)。
【魏】張揖:《廣雅》(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晉】王弼《周易略例》,收錄於嚴靈峰:《易經集成》(臺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第149集。
【晉】郭璞注,陳趙鵠重校:《爾雅》(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晉】郭璞注:《爾雅郭注》(臺北:新興出版社,1989年)。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出版社,1983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收錄於:《四部備要 史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晉】陶潛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南朝宋】范瞱:《後漢書》(臺北:世界書局,1973年)。
【南朝】劉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南朝】劉勰著,【清】范文瀾注:《文心雕龍》(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南朝梁】鍾嶸:《詩品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南朝梁】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南朝梁】蕭統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司空圖:《司空表聖文集》/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唐】宋若昭:《女論語》,《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李賀著,葉蔥奇疏注:《李賀詩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唐】李商隱著,劉學楷、余恕誠等著:《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臺北:新興出版社,1973年)。
【後蜀】趙崇祚編:《花間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宋】王灼:《碧雞漫志》,收入於《全宋筆記 第四編 二》。
【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收入於《全宋筆記 第二編 四》(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史部.地理類〉。
【宋】朱彧:《萍洲可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熹:《詩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宋】朱熹:《楚辭集註》(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冊一。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出版社,1965—1970年)〈史學叢書〉第1328冊。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臺北:新興出版社,1959年)。
【宋】李昉等:《太平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沈義父:《樂府指迷》,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一。
【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宋】周密:《武林舊事》(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宋】周煇:《清波雜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洪芻:《香譜》(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註》(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輯入《東京夢華錄》外四種,(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詞話》(臺北:世界書局,1976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洪興祖補註:《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8年)。
【宋】徐度:《卻掃編》,收錄於《全宋筆記 第三編 十》。
【宋】晏幾道著,李明娜箋注:《小山詞校箋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1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收錄於何文煥:《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
【宋】陳敬:《陳氏香譜》,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四集》。
【宋】陳景沂:《全芳備祖》,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十一.類書類》。
【宋】張舜民:《畫墁錄》,收錄於《全宋筆記 第二編 一》。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收錄於《全宋筆記 第三編 九》。
【宋】張耒:《張耒集》(臺北:中華書局,1990年)。
【宋】張端義:《貴耳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收錄於《全宋筆記 第四編 五》。
【宋】黃大輿《梅苑》,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詞曲類.詞選之屬》。
【宋】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集部》。
【宋】黃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收錄於《全宋筆記 第二編 十》(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
【宋】趙令畤:《侯鯖錄》,收錄於《全宋筆記 第二編 六》。
【宋】歐陽脩著,邱少華編:《歐陽修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羅燁:《醉翁談錄》(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宋】魏慶之:《魏慶之詞話》,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一。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魏泰:《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臺北:開明書局,1968年)。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臺北:新興出版社,1955年)。
【宋】蘇軾著,龍榆生校箋:《東坡樂府箋》(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
【宋】蘇軾著,鄒同慶、王宗堂校注:《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
【宋】闕名:《分門集注杜工部詩》(臺灣:大通出版社,1974年)。

【元】伊世珍:《瑯嬛記》(臺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55年)。
【元】脫脫等著:《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元】陶宗儀:《輟耕錄》(臺北:鼎文出版社,1963)。
【明】王夫之:《楚辭通釋》(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
【明】呂坤:《呂新吾先生閨範圖說》卷3〈婦人之道〉,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存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明】周嘉冑:《香乘》,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九集》。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明】胡應麟《詩藪》,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出版社,年)冊一六九六。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明】高濂:《遵生八牋》,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九集》。
【明】陳邦瞻:《宋史記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薛應旂:《宋元通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清】丁仲祜輯:《續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臺北:漢京出版社,1987年)。
【清】王國維著、徐調孚校注:《校注人間詞話》(臺北:頂淵文化,2001年)。
【清】王又華:《古今詞論》,收錄於【清】查培繼輯:《詞學全書》(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王夫之撰,戴鴻森點校:《薑齋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清】王世貞:《藝苑巵言》,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
【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清】王琦著:《李太白全集》(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清】王僧保:〈論詞絕句〉,見錄於【清】況周頤:《阮盦筆記五種》之《選巷叢譚》(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叢書集成續編》冊24),卷2。
【清】先著、程洪:《詞潔輯評》,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
【清】何文煥訂:《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
【清】李調元:《雨村詞話》,見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二。
【清】何文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統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汪灝等撰:《廣群芳譜》(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年)。
【清】沈善寶:《名媛詩話》,清光緒鴻雪樓刊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0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沈善寶《名媛詩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沈雄:《古今詞話》,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一。
【清】沈德潛著,蘇文擢詮評:《說詩晬語詮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論叢編》冊五。
【清】周濟:《宋四家詞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收錄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冊二。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出版社,1980年)。
【清】胡薇元:《歲寒居詞話》,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五。
【清】徐釚:《詞苑叢談》(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清】曹寅、高鶚原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清】張宗橚編,楊寶霖補正:《詞林紀事.詞林紀事補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陳文述:《西泠閨詠》,清光緒十三年西泠翠螺閣重刊本,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23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四。
【清】陳廷焯:《雲韶集》,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四。
【清】陳沆:《詩比興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曾益等箋注:《溫飛卿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清】焦循:《雕菰樓詞話》,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二。
【清】彭孫遹:《金粟詞話》,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一。
【清】馮煦:《蒿庵論詞》,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論叢編》冊四。
【清】馮浩注:《玉谿生詩詳註》(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洪氏出版社,1978年)。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清】劉廷楨:《雙硯齋詞話》,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
【清】劉熙載:《詞概》,收錄於唐圭璋編:《詞話叢論》冊四。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出版社,1988年)。
【清】劉體仁:《七頌堂詞繹》,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
【清】車鼎晉〈女學序〉,收錄於藍鼎元:《女學》卷首。

(二)今人匯編之古籍(依照作者姓氏筆畫順序升冪排列)
1、詩選與詩話
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臺靜農編:《百種詩話類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蔡鎮楚編:《中國詩話珍本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2,詞選與詞話
上彊村民編、唐圭璋箋注:《宋詞三百首》(臺北:書林出版社,1997年)。
中國社會科學文學研究所編:《唐宋詞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史雙元編:《唐五代詞紀事會評》(合肥:黃山出版社,1995年)。
孔凡禮輯:《全宋詞補輯》(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
金啟華、張惠民、王恒展、張宇聲、王增學合編:《唐宋詞集序跋匯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施蟄存、陳如江輯:《宋元詞話》(上海:上海書店,1999年)。
馬興榮等主編:《全宋詞廣選新註集評》(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臺北:宏業出版社,1985年)。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張璋、黃畬編:《全唐五代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張璋等編:《歷代詞話》(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
張惠民編:《宋代詞學資料匯編》(廣東:汕頭大學,1998年)。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詞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年)。
閔宗述、劉紀華、耿湘沅選注:《全唐五代詞》(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
潘百齊主編:《全宋詞精華分類鑒賞集成》(南京:河海大學,1995年)。
鄭騫編:《詞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2年)。
3、文學批評資料彙編
羅聯添輯:《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隋唐五代》(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黃啟方輯:《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北宋》(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張健輯:《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南宋》(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三、今人專著(依照作者姓氏筆畫順序升冪排列)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
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王兆鵬:《詞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王宜早、孫芳錄、楊子嬰合編:《文學和語文裡的修辭》(香港:麥克米倫,1987年)。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臺北:三信出版社,1975年)。
王易:《中國詞曲史》(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王偉勇:《詞學專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臺北:生智文化,2003年)。
方智範等:《中國詞學批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朱芳圃:《甲骨學》(香港:香港書店,1972年)。
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李若鶯:《花落蓮成-詞學瑣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
李春青:《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書局,2001年)。
李癸雲:《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之意象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new window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汪裕雄:《意象探源》(安徽:安徽教育,1996年)。
周法高等編:《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75年)。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江蘇: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林師文欽編:《文學美學研究資料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
林玫儀:《詞學考詮》(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吳世昌著、吳令華編:《詩詞論叢》(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施蟄存:《詞籍序跋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施議對:《詞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夏承燾、吳熊和:《讀詞常識》(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徐中舒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孫立:《詞的審美特性》(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孫正剛:《詞學新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孫克強編:《唐宋人詞話》(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1999年)。
孫望、常國武主編:《宋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凌欣欣:《初唐詩歌中季節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陳子展:《詩經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
陳永崢:《詞人說詞》(臺北:文苑出版社,2001年)。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陳清俊:《盛唐詩時空意識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new window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陳鐘凡:《中國韻文通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9年)。
郭泮溪:《中國飲酒習俗》(台北:文津出版社,1980)。
郭興良、周建忠:《中國古代文學(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張小虹:《性別越界》(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張子英編:《磁州窰瓷枕》(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張本楠:《王國維美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張仲謀:《宋詞欣賞教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張春榮《詩學析論》(臺北:東大出版社,1987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張鈞莉:《對酒當歌》(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張麗珠:《袖珍詞學》(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曹明海:《文體鑒賞藝術論》(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年)。
黃文吉:《北宋十大詞家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1987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
黃勗吾:《詩詞曲叢談》(香港:上海書店,1969年)。
黃傑:《宋詞與民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黃雅莉:《宋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以柳、周、姜、吳為探究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83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4年)。
舒紅霞:《宋代審美文化-宋代女性文學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彭棣華:〈市民作家柳永及其作品〉,收錄於《中國古代現代文學研究》(複印報刊資料)(1991年)。
楊海明:《唐宋詞的風格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楊海明:《唐宋詞主體探索》(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
楊海明:《唐宋詞史》(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6年)。
楊村等著:《古代禮制風俗漫談》(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8年)。
葉嘉瑩:《唐宋名家詞賞析》(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葉嘉瑩:《唐宋名家詞論稿》(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葉嘉瑩:《詞學新銓》(臺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葉嘉瑩:《照花前後鏡-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臺北:清華大學,2007年)。
葉嘉瑩:《迦陵談詞》(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new window
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葉嘉瑩:《葉嘉瑩說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裴浦言:〈先民的歌唱-《詩經》〉(臺北:時報出版社,1985年)。
黎小瑤:《宋詞審美淺說》(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年)。
趙明主編:《先秦大文學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
趙曉蘭:《宋人雅詞原論》(成都:巴蜀書社,1999)。
趙沛霖:《興的源起》(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
趙仁珪:《論宋六家詞》(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若愚:《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劉若愚著,王貴苓譯:《北宋六大詞家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new window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歌中的生命-愛恨生死》(臺北:故鄉出版社,1980年)。
蔡嵩雲:《樂府指迷箋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蔡嵩雲:《詞源疏證》(北京:中國書店,1987年)。
鄭騫:《景午叢編》(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2年)。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鄭振鐸編:《中國文學研究》(香港:中國文學研究所,1963年)。
錢鍾書:《管錐篇》(臺北:書林出版社,1990年)。
鮑曉蘭主編:《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繆鉞:《詩詞散論》(臺北:開明書局,1956年)。
繆鉞、葉嘉瑩:《靈谿詞說》(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89年)。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欒祿章等撰:《中國古建築美術博覽》(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2年)。
薛礪若:《宋詞通論》(香港:中流出版社,1974年)。
謝无量:《中國婦女文學史》(臺北:中華書局,1979年)。
謝桃坊:《詞學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簡政珍:《電影閱讀美學》(臺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new window
聶振斌:《王國維美學思想述評》(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蘇師珊玉:《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蘇師珊玉:《人間詞話之審美觀》(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顧之京、姚守梅、耿小博:《柳永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5年)。
龔鵬程:《春夏秋冬-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季節》(臺北:故鄉出版社,1980年)。

四、外國著作(依照字母先後順序升冪排列)
【德】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著,姚一葦箋注:《詩學箋註》〈臺北:中華書局,1993年〉。new window
Bonnie Klomp、Stevens、Larry L. Stewart.:《A Guide to Literary Criticism and Research 》(Fort Worth, Tex.: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1992)。
【瑞士】卡爾‧榮格(Carl G. 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臺北:立緒出版社,1999年)。
【美】克莉絲‧維登(Chris Weedon)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Feminist Practice &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
【英】藹理士(Ellis Havelock)著,潘光旦譯注:《性心理學》(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德】黑格爾(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美學(第二卷)》(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德】翟德爾(Herbert Zettl)著,廖祥雄譯:《映像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1994年)。
【英】濟慈(John Keats)著,屠岸譯:《濟慈詩選》(臺北:光復書局,1998年)。
Keith Green and Jill Le Bihan.:《Critical Theory and Practice:A Coursebook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6)。
【德】韋勒克(René Wellek)、華倫(Austin Warren)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 文學硏究方法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俄】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著,吳瑪俐譯:《點線面:繪畫元素分析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年)。
【日】松浦友久:《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葉文化,1990年﹚。
【日】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臺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

五、論文(依照出版日期先後升冪排列)
(一)學位論文
張星美:《李清照「詞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0年)。
許達玲:《淮海詞之聲律與修辭研究》(珠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張白虹:《柳永樂章集意象析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楊秀慧:《秦少游詞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張珮娟:《秦觀詞的回流與拓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李文鈺:《宋詞中的神話特質與運用》(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new window
李德偉:《淮海詞與清真詞之比較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姜昭影:《柳永詞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陳怡君:《李清照性格思想及生活情趣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郭曉菁:《南渡詞人李清照──其詞作與詞學主張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黃政卿:《古典詞的時空特質及其運用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謝曉芳:《柳永羈旅行役詞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二)期刊論文
王文:〈篇末言悲,曲中奏雅〉,《延安大學學報:社科版》,1987年3月。
王同書:〈秦觀詞散論〉,《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第一期,1995年。
王國瓔:〈《詩經》中「棄婦詩」解讀紛歧試探〉,《臺大中文學報》第10期,1998年。new window
王輝斌:〈柳永《樂章集》用典說略〉,《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
古光亮:〈唐宋詞中的樓欄意象和詞人的藝術感覺〉,《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9期,1997年。
朱淡文:〈秦觀淮海詞的思想及藝術成就初探〉,《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4年。
任映紅:〈試論李清照詞的語言特色〉,《上饒師專學報》第1期,1994年。
宋曉冬、毛水清:〈唐宋詩詞中女性筆下的「花」意象〉,《廣西社會科學》第3期,2006年。
李紅霞:〈女性自我價值之覺醒———《古詩十九首》和《詩經》思婦形象之比較〉,《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4)。
沈榮森:〈李清照酒詞淺探〉,《東嶽論叢》第24卷第1期,2003年1月
唐圭璋:〈柳永事蹟新證〉,《文學研究》第3期,1957年。
南瑛:〈孤秀奇芬自成玉璧──論李清照詞作的藝術特質〉,《甘肅高師學報》第13卷第3期,2008年。
姚蓉、王兆鵬:〈論柳永羈旅行役詞的抒情模式〉,《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8年01月。
孫維城:〈論宋玉《高唐》、《神女》賦對柳永登臨詞及宋詞的影響〉,《文學遺產》第五期,1996年。
陸榮麗:〈解語李清照的「人比黃花」〉,《語文學刊》第2期,2006年。
畢寶魁:〈李清照生年新說補證〉,《遼寧大學學報》4期(總128期),1994年。
曾大興:〈建國以來柳永研究綜述〉,《語文導報》第10期,1987年。
曾大興:〈柳永以賦為詞論〉,《江漢論壇》第六期,1990年。
張子良:《柳永與宋詞》,《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
張保宇:〈試論李清照詞的白描手法〉,《唐都學刊》第22卷第2期,2006年3月。
張淑香:〈男性情色幻想的美典——溫庭筠詞的女性再現〉,《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0年9月。new window
張煒:〈博雅玄遠自成玉璧──關於李清照詞作花姿意象的卓異別趣〉,《唐山學院學報》第18卷第3期,2005年9月。
張彩霞、宋世勇:〈論李清照詞花意象〉,《惠州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2年8月。
郭慧英:〈論李清照詠花詞中的女性意識〉,《船山學刊》第3期,2007年。
陳在東、閻秀平:〈清新俊爽李易安-李清照詞風新探〉,《臨沂師範學報》,1997年10月。
陳登平:〈柳永詞的用典及其詩化傾向〉,《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09年12月。
鄧紅梅:〈女性詞綜論〉,《文學評論》,2002年。
梅大經:〈秦觀《阮郎歸四首》詞旨述略〉,《鄂州大學學報》第14卷第4期,2007年7月。
駱新泉:〈畫眉樓上愁登臨——宋代女性樓意象詞與男性閨音樓意象詞比較〉,《瀋陽大學學報》第20卷第3期,2008年6月。
葉嘉瑩:〈女性語言與女性書寫——早期詞作中的歌伎之詞(下)〉,《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6期,2006年。
榮斌:〈一代詠梅成正聲──論宋代詠梅詩詞創作熱〉,《東嶽論叢》第24卷第1期,2003年。
葉嘉瑩:〈女性語言與女性書寫——早期詞作中的歌伎之詞(上)〉,《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薛精兵、郭芳:〈論李清照詞的抒情藝術〉,《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8卷第3期,2006年9月。
蔣哲倫:〈論周邦彥在詞史上的地位〉,《古典文學知識》第一期,1998年。
龍潔虹:〈論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長治學院學報》第24卷,2007年4月。
蘇函:〈人格象喻與命運變奏的詠歎〉,《山西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2年。
謝穡:〈試論宋詞「花」意象的女性特質〉,《湖湘論壇》第5期(總第116期),2007年。
蕭瑞峰:〈淮海詞的抒情技巧〉,載於上海《光明日報》,1984年7月31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