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甲骨文形構所見殷商文化之研究
作者:林郁屏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周虎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甲骨文形構殷商文化文字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057
本論文針對甲骨文所呈現的形體結構,結合出土器物、先秦史料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相參照,利用其構形方式能承載客觀事物的特性,追溯上古尤其是殷商時期的社會脈動、生活狀況等物質文明及觀察事物、解讀現象等精神文明進行探索與追根。其方式是將1067個甲骨文字擇其代表字或異構,條分縷析,輔以文例,佐以實物,追索初形本義;並將所有字例分類分項,彙整相關字群,歸納整理出殷商之人體認知、殷商之自然觀察、殷商之經濟生活、殷商之生活建造、殷商之政治組成與殷商之精神享有等主題,以期對殷商文化進行全面的認識與探析。
徵引書目

下列書目分為三:第一為古籍文獻,收錄清代以及清以前的著作,包含近人的集注、注解等;第二為專書;第三則為學位論文;第四則收錄民國以來單篇論文見諸叢書、期刊、報章者。古籍文獻依作者、點校、編注者朝代先後為序;專書、學位論文、篇目則以編著者姓氏筆劃多寡為序,由少至多排列;同一作者論著則以出版年排序。



一、古籍文獻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戰國〕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伏勝撰、〔漢〕鄭玄注、〔清〕陳壽祺輯校:《尚書大傳》,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編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業書局,1990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漢〕劉向著、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
〔漢〕劉向:《新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漢〕趙曄原著、張覺校注:《吳越春秋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
〔漢〕王逸註、〔宋〕洪興祖補註:《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
〔漢〕桓譚、〔清〕孫馮翼輯注:《新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漢〕劉熙撰:《釋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9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魏〕何晏注、〔宋〕刑昺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唐〕杜牧:《樊川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唐〕劉禹錫:《劉夢得文集》,見《四部叢刊•集部》上海涵芬樓景印董氏景宋本原書,
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初編重印。
〔南唐〕徐鎧:《說文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宋〕蘇軾:《東坡文集•卷二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戴侗:《六書故》,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二二六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戴侗:《六書故》,見董蓮池主編、蔣玉斌副主編:《說文解字研究文獻集成•古代卷(第三冊)》,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
〔明〕方以智:《物理小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明〕劉寅撰、〔清〕阮元輯:《尉繚子直解》,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明〕方以智:《物理小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龔自珍:《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清〕孫詒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郭慶藩、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清〕錢大昕著、陳文和點校:《嘉定錢大昕全集•潛研堂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見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2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鈕樹玉:《說文解字校錄》,見丁福保編:《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4年。
〔清〕孔廣居:《說文疑疑》,見丁福保編纂:《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王筠:《說文句讀》,見丁福保編:《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王斯睿:《慎子校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王煥鑣:《墨子集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李步嘉:《越絕書校釋》,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李零:《吳孫子發微》,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徐元浩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徐復主編:《廣雅詁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張純一:《墨子集解》,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8年。
陳上珂輯:《孔子家語疏證》,上海:上海書店,1987年。
陳宏天、趙福海、陳復興主編:《昭明文選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李學勤審定:《逸周書彙校集注》,此版本正文以《以四部
叢刊》影印明嘉靖二十二年四明章檗校刊本為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諸祖耿編撰:《戰國策集注匯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二、專書
2劃(丁)
丁山:《甲骨文所建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丁山:《說文闕義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new window
丁山:《商周史料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丁福保編:《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3劃(于、上、山)
于省吾:《雙劍誃古器物圖錄》,北京:琉璃廠函雅堂,1940年。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見《甲骨文獻集成(第八冊)》,據北京虎坊橋大業印刷局1941年版影印,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續編》,見《甲骨文獻集成(第八冊)》,據北京虎坊橋大業印刷局1941年版影印,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于省吾:《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編》,見《甲骨文獻集成(第八冊)》,據北京虎坊橋大業印刷局1941年版影印,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于省吾:《雙劍誃吉金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于豪亮:《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紡織史話》,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年。
山東省文物管理處、濟南市博物館:《大汶口》,文物出版社,1974年初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海金樂、韓炳華:《靈石旌介商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
4劃(王、尹、中)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王子今:《中國古代行旅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王子初:《中國音樂考古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王仁湘:《珍饈玉饌:古代飲食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
王平、〔德〕顧彬:《甲骨文與殷商人祭》,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
王宇信、楊升南:《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王奇寅等編著:《怎樣畫竹》,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年。
王宏建:《藝術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
王美盛:《石鼓文解讀》,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王國維:《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見《甲骨文獻集成(第一冊)》,據上海倉聖明智
大學1917年石印本影印,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
王國維:《王國維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之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貴元:《漢字與歷史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慎行:《古文字與殷周文明》,西安:陝西教育人民出版社,1992年。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震中:《中國文明起原的比較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學泰:《華夏飲食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王襄:《簠室殷契類纂》,見《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據河北第一博物院1929年9月增訂本影印,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襄:《古文流變臆說》,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61年。
王襄:《簠齋殷契徵文考釋》,見甲骨文硏究資料編委會編:《甲骨文硏究資料彙編(第五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王獻唐:《古文字所見之火燭》,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
王蘊智:《殷周古文周源分化現象探索》,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王繼洪:《漢字文化學概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
王耀華、杜亞雄編著:《中國傳統音樂概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尹黎云:《漢字字源系統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梁思永考古論文集•殷墟發掘展覽目錄》(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婦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小屯南地甲骨•下冊•第一分冊》,上海:中華書局,198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上冊1980年、下冊198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發掘報告1958-196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殷墟郭家莊商代墓葬》,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編輯:《英國所藏甲骨集》(Oracle Bone Collection in Great Britain),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甲骨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史圖鑑》,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
5劃(白、石、史、出、北)
〔日〕白川靜:《說文新義》,東京:五典書院,1971 年。
白玉崢:《契文舉例校讀》,見《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九冊)》,據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字》34、43、52期,1969年至1974年影印,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石璋如:《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乙編•殷墟建築遺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 年。
石璋如:《殷墟墓葬之四•乙區基址上下的墓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6年。
史昌友:《燦爛的殷商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史語所展品圖16製作小組編輯製作:《來自碧落與黃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展品圖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2002年。
出土文物展覽工作組編:《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第一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年。
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組編著:《商周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6劃(朱、向、朴、光、安)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朱英貴:《漢字形義與器物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朱德熙著;裘錫圭、李家浩整理:《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朱錫祿編著:《嘉祥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2年。
向光中主編:《文字學論叢(第二輯)》,武漢:崇文書局,2003年。
朴仁順:《殷商甲骨形義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光復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文物出版社編輯:《殷墟地下瑰寶:河南安陽婦好墓》,臺
北:光復書局,1994年。
安陽市文物工作隊、安陽市博物館編著:《安陽殷墟青銅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安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灘--田野發掘報告之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年。7劃(李、余、杜、吳、何、呂、宋、沈、汪、貝、亨)
李天民、余國芳:《中國舞蹈史》,臺北:大卷文化,1998年11月初版,2000年8月再版。
李仲均、李衛:《中國古代礦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李孝定:《金文鈷林讀後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
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 年。
李亞農:《李亞農史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李建偉、牛瑞紅編著:《中國青銅器圖錄》,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0年。
李根蟠、黃崇岳、盧勛:《中國原始社會經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李根蟠、盧勛:《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原始農業形態》,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年。
李純一:《先秦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
李淞、顧森等著:《中國繪畫斷代史--遠古至先秦繪畫》,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年。
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上海:科學出版社,1959年。
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學勤、艾蘭(Sarah Allan)編著:《歐洲所藏中國青銅器遺珠》,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李學勤:《四海尋珍》,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學勤:《李學勤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李劍農:《先秦兩漢經濟史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
李濟著、張光直主編:《李濟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余英時:《余英時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杜正勝主編:《來自碧落與黃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精選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
杜莉等著:《筷子與刀叉•中西飲食文化比較》,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
吳大澂:《說文古籀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吳其昌:《殷墟書契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吳浩坤、潘悠:《中國甲骨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吳尊賢、徐偉斌:《臺灣賞鳥地圖》,臺北:大樹文化,1995年。
何九盈、胡雙寶、張猛:《中國漢字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何九盈:《漢字文化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
何金松:《漢字文化解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何金松:《漢字形義考源》,武漢:武漢出版社,1996年。
何崝:《商文化管窺》,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
呂利平、郭成杰.:《體育文化考古學研究》,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呂思勉:《文字學四種》,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宋兆麟:《中國原始社會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宋鎮豪主編:《百年甲骨學論著目》,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鎮豪:《中國風俗通史•夏商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宋鎮豪、劉源:《甲骨學殷商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沈之瑜:《甲骨文講疏》,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88年。
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汪子春、程寶綽:《中國古代生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日〕貝塚茂樹:《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藏甲骨文字》,京都:日本寫真印刷株式會
社,1960年。
〔美〕亨利•佩卓斯基著,丁佩芝、陳月霞譯:《器具的進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8劃(林、周、屈、孟、季、姚、邵、河)
林乃燊:《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林尹、高明主編:《中文大辭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3年。
林泰輔:《龜甲獸骨文字》,見《甲骨文獻集成(第一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林義光:《文源》,見丁福保編纂:《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周法高主編,張日昇、徐芷儀、林潔明編纂:《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4年。
周法高、李孝定、張日昇編著:《金文詁林附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7年。
周訊、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大觀》,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 年。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年。new window
屈萬里:《殷墟文字甲編考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new window
孟世凱:《殷墟甲骨文簡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孟世凱:《中國文字發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
季旭昇:《甲骨文字根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邵英:《古文字形體考古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鄭州二里崗》,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藁城臺西商代遺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河南商周青銅器紋飾與藝術》,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5年。
河南省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館館藏青銅器選》,香港:香港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9劃(胡、姜、姚、范、俞、侯)
胡留元、馮卓慧:《夏商西周法制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北京:商務印書館,1951年。
胡厚宣:《殷墟發掘》,上海:學習生活出版社,1955年。
胡厚宣等著:《甲骨探史錄》,北京:新華書店,1982年。
胡厚宣、黃建中主編:《甲骨語言研討會論文集》,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胡厚宣主編;肖良瓊、謝濟、顧潮、牛繼斌編:《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年。
胡厚宣:《甲骨文商史論叢初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姜亮夫:《古文字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姚孝遂、肖丁:《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姚孝遂主編、肖丁副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姚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姚漢榮:《中國古代文化制度簡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俞偉超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1卷)》,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0年。
10畫(唐、高、徐、馬、容、孫、夏、晁、秦、島、陝)
唐冶澤:《甲骨文字趣釋》,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
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見《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冊)》,影印北京輔仁大學1939年三月本,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唐蘭:《殷墟文字記》,原為1945年北京大學講義石印本,此為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增訂版。
唐蘭:《中國文字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0年。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唐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徐山:《漢語言的起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年。
徐中舒:《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徐宗元輯:《帝王世紀輯存》,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徐寶貴:《石鼓文整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馬文熙:《古漢語形訓學》,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馬敘倫:《讀金器刻詞》,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台北:大通書局,1973年。
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臺北:龍泉書屋,1986年。
容庚編著:《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孫建君:《中國燈具簡史》,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7年。
孫海波:《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孫海波:《甲骨文錄》,見《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冊)》,據河南通志館1983年排印本影印,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孫常敘:《孫常敘古文字論集》,瀋陽: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孫詒讓:《名原》,見《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八冊)》,據齊魯書社1986年5月第一版影印,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孫詒讓:《孫氏契文舉例二卷》,見《甲骨文獻集成(第七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孫景琛:《中國舞蹈史•先秦部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3年。
孫淼:《夏商史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孫黨伯、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楚辭編、樂府詩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夏鼐:《中國文明的起源》,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夏鼐:《考古學論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日〕島邦男著,溫天河、李壽林譯:《殷墟卜辭硏究》,臺北:鼎文,1975年。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編著:《高家堡戈國墓》,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11劃(郭、張、梁、陳、商、曹、許、崔、常、梅)
郭沫若:《殷契粹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甲骨文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郭沬若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78-1983年。
郭沫若:《卜辭通纂》,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年。
郭寶鈞:《中國青銅器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年。
郭寶鈞:《殷周車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洛陽:中洲書畫社,1983年。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年。new window
張光直、李光謨編:《李濟考古學論文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張光遠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商代金文圖錄:三千年前中國文字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年。new window
張秉權:《甲骨文與甲骨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
張秉權:《殷墟文字丙編考釋》,見《甲骨文獻集成(第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聯榮:《古漢語詞義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梁思永未完稿、高去尋輯補:
《侯家莊:1001號大墓(第二本)•下冊:正文》,臺北:國立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2年。
梁思永未完稿、高去尋輯補:《侯家莊:1001號大墓(第二本)•下冊:圖版》,臺北:國立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2年。
梁思永未完稿、高去尋輯補:《侯家莊:1004號大墓(第五本)》,臺北:國立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2年。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new window
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香港:國風文化服務社,1991年。
陳文華編著:《中國考古農業圖錄》,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
陳兆復:《中國岩畫發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陳邦懷:《殷虛書契考釋小箋》,見《甲骨文獻集成(第七冊)》,據略識字齋1925年石印本影印,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星燦:《考古隨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陳建貢:《中國磚瓦陶文大字典》,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2001年。
陳浩、盧建成主編:《中國書畫典庫•漢碑精華(五)》,北京:線裝書局,2001年。
陳雪香:《海岱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器時代農業穩定性考察--植物考古學個案分析》,濟南:山東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學位,2007年。
陳鼓應注譯:《黃帝四經今注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陳煒湛:《甲骨文簡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陳煒湛:《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商承祚編:《殷墟文字類編》,見《甲骨文硏究資料彙編撰(第十三冊)》,據1923年番禺商承祚決定不移軒刻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商承祚:《殷契佚存考釋》,見《甲骨文獻集成(第一冊)》,據1933年10月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叢刊甲種影印,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商承祚:《福氏所藏甲骨文字》,見《甲骨文獻集成(第一冊)》,據1933年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叢刊甲種影印,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曹瑋編著:《周原甲骨文》,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2年。
曹瑋主編:《周原出土青銅器(四)》,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許進雄:《明義士收藏甲骨•釋文篇》,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1972年。
許進雄:《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Oracle Bones From White and Other Collections),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1979 年。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new window
許順湛:《燦爛的鄭州商代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7年。
崔恆昇:《簡明甲骨文詞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常玉芝:《殷商曆法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日〕梅原末治:《冠斝樓吉金圖》,京都:小林出版社,1947年。
深圳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編:《商代遺珍: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
12劃(傅、黃、彭、溫、賀、程、湖)
傅斯年、李濟、董作賓、梁思永、吳金鼎、郭寶鈞、劉嶼霞合撰輯:《城子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4年。
傅佩榮:《哲學與人生》,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new window
黃天樹:《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黃然偉:《殷周史料論集•尞祭》,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5年。
黃巽齋:《漢字文化叢談》,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
黃錫全:《古文字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彭邦炯:《商史探微》,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年。
彭邦炯:《甲骨文農業資料考辯與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彭邦炯,謝濟,馬季凡編著:《甲骨文合集補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彭邦炯:《甲骨文醫學資料釋文考辨與研究》,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年。
溫少峰、袁庭棟:《殷墟卜辭研究— —科學技術篇》,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
賀友齡:《漢字與文化》,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
程樹德:《說文稽古篇•蠱毒》,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年。
湖北省博物館編:《湖北出土文物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13劃(董、裘、聞、楊、葉、詹、鄒、雷)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抽印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西南大學圖書館典藏,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5年。new window
董作賓:《甲骨學五十年》,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董作賓:《甲骨學六十年》,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董作賓:《董作賓先生全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董來運:《漢字的文化解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楊升南:《商代經濟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楊育彬:《鄭州商城初探》,焦作: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楊泓、于炳文、李力:《中國古代兵器與兵書》,北京:新華出版社,1992年。
楊善清、杜久明:《中國殷墟--去安陽認識商代文明》,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年。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楊樹達:《楊樹達文集•積微居甲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楊錫璋、商煒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楊鏡江編著:《文化學引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楊寶成:《殷墟文化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葉玉森:《殷契鉤沉》,見《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一冊)》,影印北平富晉書社 1919年本,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葉玉森:《說契》,見甲骨文硏究資料編委會編:《甲骨文硏究資料彙編撰(第十六冊)》,1929年北平富晉書社玻璃版北平影印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葉玉森:《殷墟書契前編集釋》,見《甲骨文獻集成(第七冊)》,據上海大東書局1933年石印本影印,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葉浩生:《心理學理論精粹》,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鄒曉麗:《甲骨文字學述要》,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
雷煥章:《德瑞荷比所藏一些甲骨錄》,臺北:光啟出版社,1997年。
雷鳴:《中國青銅器銘文紋飾藝術》,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1992年。
14劃(趙、臺)
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趙誠:《甲骨文與商代文化》,瀋陽:遼寧出版社,2000年。
趙廣信:《人體動作語言》,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輯:《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15劃(劉、魯、鄭、潘、鄧)
劉志基:《漢字與古代人生風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劉志基:《漢文文化綜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劉東升:《中國古樂器》,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劉明揚:《大氣測計學》,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劉桓:《殷契存稿》,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
劉桓:《甲骨集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劉釗:《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民出版社,2005年。
劉翔、陳抗、陳初生、羅琨編著;李學勤審訂:《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年。
劉煒主編:《中華文明傳真(2)商周:神權變革一千年》,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年。
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魯文生主編:《山東省博物館藏珍》,濟南:山東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年。
魯實先:《殷契新詮》,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new window
鄭杰祥:《商代地理概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鄭家相:《中國古代貨幣發展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年。
鄭慧生:《甲骨卜辭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鄭繼娥:《甲骨文祭祀卜辭語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鑑》,臺北:貓頭鷹,2001年。
鄧啓耀:《中國巫蠱考察》,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16劃(錢)
龍伯堅:《黃帝內經概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年。
17劃(戴)
戴欽祥、陸欽、李亞麟:《中國古代服飾》,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英〕戴斯蒙德•莫里斯著;劉文榮、今夫譯:《人類行為觀察》(深圳:海天出版社,1990年。
18劃(藍、魏)
藍永蔚等編著:《中國軍事史》,廣州: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魏慈德:《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研究》,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6年。new window
19劃(羅、譚)
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三種•增訂殷墟書契考釋》,原1927年東方學會印本,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重印本。
羅琨、張永山:《中國軍事通史(第一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譚旦冏編著:《中國陶瓷Ⅰ--史前•商•周陶器》,臺北:光復書局,1980年。
譚其驤:〈西漢以前的黃河下游河道〉《長水集》,杭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
20劃(嚴、饒、蘇)
嚴一萍:《甲骨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殷代貞卜人物通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年。
饒炯:《說文解字部首訂》,見丁福保編:《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蘇秉琦著,郭大順編:《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考古尋根記》,大連: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
23劃(欒)
欒丰實:《大汶口文化--從原始到文化》,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



三、學位論文
5劃(石)
石志勇:《甲骨文金文文象關係比較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7劃(李)
李宗焜:《殷墟甲骨文字表》,北京: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1995年。
8劃(林)
林郁屏:《說文無聲字聲化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10劃(孫、秦)
孫慶偉:《周代墓葬所見用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秦嶺:《甲骨卜辭所見商代祭祀用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11劃(陳)
陳逸文:《商代農業卜辭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四、單篇論文
2劃(丁)
丁驌:〈契文獸類及獸形字釋〉,原刊於《中國文字》(1966年第21冊),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二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3劃(于、山)
于成龍:〈釋 --戰國楚卜筮祭禱簡中的沉祭〉《東南文化》,2008年第2期。
于省吾:〈殷代的交通工具和驛傳制度〉《東北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1955年第
2期。
于省吾:〈略論圖騰與宗教起源和夏商圖騰〉,原刊於《歷史研究》(1959年第11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于省吾:〈從甲骨文看商代的農田墾殖〉《考古》,1972年第4期。
于省吾:〈關於古文字研究的若干問題〉《文物》,1973年第2期。
于省吾:〈釋 〉《考古》,1979年第4期。
于省吾:〈釋盾〉《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于省吾:〈釋兩〉《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于省吾:〈釋古文字中的 字和工典、 典、豆典〉《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于省吾:〈釋从天从大从人的一些古文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棲霞山楊家圈遺址發掘簡報〉《史前研究》,1984年第3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靈石縣文化局:〈山西靈石旌介村商墓〉《文物》,1986年第11期。
4劃(王、方、毛、尤、中)
王文昶:〈從西周銅鬲上刖刑守門奴隸看「克己復禮」的反動本質〉《文物》,1974年第4期。
王正書:〈甲骨文「 」字補釋〉,原刊於《考古與文物》(1994年第3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永波:〈膠東半島上發現的古代獨木舟〉《考古與文物》,1987年第5期。
王宇信、張永山、楊升南:〈試論殷墟五號墓的「婦好」〉《考古學報》,1972年第2期。
王宇信:〈甲骨學研究一百年〉《語言文字學》,1999年第11期。
王宇信:〈商代的馬和養馬業〉《中國史研究》,1980年第1期。
王宇信、楊寶成:〈殷墟象坑和「殷人服象」的再探討〉《甲骨探史錄》,北京:新華書店,1982年。
王恆餘:〈論「尹」、「君」與「君子」〉,原刊於《大陸雜誌》(1964年第10、11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二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恆餘:〈論中國古代之「巫」、「醫」〉,原刊於《甲骨文論文集》(臺中甲骨文學會,1993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若愚:〈從臺西村出土的商代織物和紡織工具談當時的紡織〉《文物》,1979年第6期。
王恩田:〈釋匕氏示〉,原刊於《第二屆國際中國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恩田:〈釋冉、再、冓、爯、 〉,見王宇信、宋鎮豪主編:《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王貴民:〈從殷墟甲骨文論古代學校敎育〉,原刊於《人文雜誌》(1982年第2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九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貴民:〈商代的文化藝術--中國早期精神文明的一瞥〉,原刊於《歷史教學問題》(1985年第1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九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貴民:〈商代農業概述〉,原刊於《農業考古》(1985年第2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貴民:〈試論貢、賦、稅的早期歷程——先秦時期貢、賦、稅源流考〉,原刊於《中國經濟史》(1988年第1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貴民:〈殷墟甲骨文考釋兩則〉《考古與文物》,1989年第2期。
王輝:〈殷墟玉璋朱書文字蠡測〉《文博》,1996年第5期。
王輝:〈殷墟玉璋朱書「 」字解〉《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
王暉:〈殷商為神本時代說〉《殷都學刊》,2000年第2期。
王輝:〈古文字中「麐」字與麒麟原型考——兼論麒麟聖化爲靈獸的原因〉《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王輝:〈殷人火祭說〉,見李雪山等主編:《甲骨學110年:回顧與展望--王宇信教授師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王輝:〈花園卜辭字音義與古戈頭名稱考〉,見王宇信等編:《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王獻唐:〈釋每、美〉《中國文字(第三十五冊)》,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1970年。
王寶貴:〈怎樣從甲骨文導出商代氣候〉《科學發展》,2002年第360期。
方述鑫:〈論殷墟卜辭中的示〉,原刊於《夏商文明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一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方稚松:〈釋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中瓚、祼及相關諸字〉《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
毛樹堅:〈甲骨文中有關野生動物的記述--中國古代生物學探索之一〉,原刊於《杭州大學學報》(1981年第11卷第2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毛禮銳:〈虞夏商周學校傳說初釋〉,原刊於《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61年第4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九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毛燮均、顏誾:〈安陽輝縣殷代人牙的研究報告(續)〉《安陽殷墟頭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尤仁德:〈古文字研究雜記四則〉《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1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1958-1959年殷墟發掘簡報〉《考古》,1961年第2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殷墟出土的陶水管和石磬〉《考古》,1976年第1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1975年安陽殷墟的新發現〉《考古》,1976年第4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73年安陽小屯南地發掘簡報〉《考古》,1975年第1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69-1977年殷墟西區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9年第1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79年安陽後崗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5年第1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安陽郭家莊的一座殷墓〉《考古》,1986年第8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安陽武官村北地商代祭祀坑的發掘〉《考古》,1987年合訂本第12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殷墟259、260號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7年第1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87年安陽小屯村東北地的發掘〉《考古》,1989年第10期合訂本。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91年安陽花園莊東地、南地發掘簡報〉《考古》,1993年第6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河南偃師尸鄉溝商城第五號宮殿基址發掘簡報〉《考古》,1988年第2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故城工作隊:〈偃師商城的初步勘探和發掘〉《考古》,1984年第6期合訂本。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故城工作隊:〈偃師商城的初步勘探和發掘〉,見杜金鵬、王學榮主編:《偃師商城遺址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河南偃師商城東北隅發掘簡報〉《考古》1998年第6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郭家莊160號墓〉《考古》,1991年第5期。
5劃(石、田、北、四)
石志廉:〈商代人形玉佩飾〉《文物》,1960年第2期。
田倩君:〈釋申電神〉,原刊於《中國文字》(1961年第2冊),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二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田倩君:〈說婚〉,原刊於《中國文字》(1966年第19冊),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二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田華麗:〈論商代的交通道路及其道路設施的設立〉,原刊於《殷都學刊》(1999年增刊),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二十六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北京市玉器廠技術研究組:〈對商代琢玉工藝的一些初步看法〉《考古》,1976年第4期。
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北京市平谷縣發現商代墓葬〉《考古》,1977年第11期。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廣漢縣文化局:〈廣漢三星堆遺址一號祭祀坑發掘簡報〉《文物》,1987年第10期。
6劃(石、伍、白、朱、任、江、吉、安)
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發現附論小屯地層〉《中國考古學報(第二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7年。
伍仕謙:〈甲骨文考釋六則〉《古文字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伍仕謙:〈怎樣認識甲骨文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伍獻文:〈記殷墟出土之魚骨〉《中國考古學報(第四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9年。
白玉崢:〈說 〉,原刊於《中國文字》(1996年新21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朱歧祥:〈花東以外有花東--論由系聯的方法拓張研治花東甲骨的材料〉《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8年第2期。new window
朱活:〈商代銅貝〉《古幣新探》,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
朱楨:〈「殷人尙白」問題試證〉,原刊於《殷都學刊》(1995年第3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朱愛芹:〈安陽館藏殷墟銅器概述〉《安陽殷墟青銅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任克:〈從甲骨文看商代桑、蠶、絲、帛業中的幾個問題〉《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
江美英:〈中國新石器時代玉人形紋創意設計--藝術、文化、社會跨域思索〉《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2009年第7期。new window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新干縣博物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發掘簡報〉《文物》,1991年10期。
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古文字研究工作的現狀及展望〉《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安陽亦工亦農文物考古短訓班、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安陽殷墟奴隸祭祀坑的發掘〉《考古》,1977年第1期。
安陽市文物工作隊:〈殷墟戚家莊東269號墓〉《考古學報》,1991年第3期。
7劃(李、杜、吳、何、宋、沈、邨、肖、巫)
李立新:〈甲骨文「 」字新解〉,見李雪山等主編:《甲骨學110年:回顧與展望--王宇信教授師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李甲孚:〈談殷商文明〉《中原文獻》,1985年第6期。
李民:〈殷墟的生態環境與盤庚遷殷〉,原刊於《歷史研究》(1991年第1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八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宗焜:〈卜辭所見一日內時稱考〉,原刊於《中國文字》(1994年新18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二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宗琨:〈釋磬聲〉,原刊於《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7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純一:〈試釋用、甬、庸並試論鐘名之演變〉《考古》,1964年第6期。
李純一:〈庸名探討〉《音樂研究》,1988年第1期。
李雪山:〈略論商代的兩種交通運輸工具--舟船和牛〉,原刊於《甲骨學研究》(1987年第1輯),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雪山、黃延廷:〈商代商品貿易探微〉,原刊於《殷都學刊》(1999年增刊),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濟:〈民國十八年秋季發掘殷墟之經過及其重要發現〉《安陽發掘報告》(1930年第2期。
李瑾:〈「冥」字與「黽勉」詞兩者音義關係分析〉《華中師大學報》,1987年第3期。
李學勤:〈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文物》,1977年第11期。
李學勤:〈邲其卣與有關問題〉,見胡厚宣主編:《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河南:《殷都學刊》增刊,1985年。
李學勤:〈沣西發現的乙卯尊及其意義〉《文物》,1986年第7期。
李學勤:〈甲骨學一百年回顧與前瞻〉《文物》,1998年第1期。
李學勤:〈續釋「尋」字〉《故宮博物院刊》,2000年第6期。
李學勤:〈從兩條《花東》卜辭看殷禮〉《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李學勤:〈甲骨卜辭與《尚書•盤庚》〉《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一輯)》,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
李學勤:〈小臣墻骨牘的幾點思考〉,見李雪山等主編:《甲骨學110年:回顧與展望--王宇信教授師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李璠等:〈甘肅民樂縣東灰山新石器古農業遺存新發現〉《農業考古》,1989年第1期。
李濟:〈記小屯出土之青銅器〉《中國考古學報(第三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十三,1948年。
杜瑜:〈中國古代城市的起源與發展〉《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1期。沈建華:〈甲骨文
釋文二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吳浩坤:〈甲骨文所見商代的水上交通工具〉《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4卷第4期。
吳振武:〈說苞鬱〉,原刊於《中原文物》(1990年第3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吳振武:〈「 」字的形音義〉,見王宇信、宋鎮豪主編:《北京: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何琳儀:〈 簋考釋六則〉《古文字研究(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國定、李素婷:〈鄭州小雙橋遺址又有新發現〉《中國文物報》(2000年11月1日),第一版。
宋鎮豪:〈試論殷代的記時制度--兼論中國古代分段記時制度〉,見胡厚宣主編:《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河南:《殷都學刊》增刊,1985年。
宋鎮豪:〈先秦時期是如何記時的〉,原刊於《文史知識(先秦史專號)》(1986年第6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二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鎮豪:〈甲骨文牽字說〉,原刊於見《上海博物館集刊》(1986年第3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鎮豪:〈商代的道路交通制度〉,原刊於《未定稿》(1989年第11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二十八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鎮豪:〈商代婚姻的運作禮規〉,原刊於《歷史研究》(1994年第6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一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鎮豪:〈甲骨文中所見商代的墨刑及有關方面的考察〉,原刊於《出土文獻研究》(1999年第5輯),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五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鎮豪:〈再談殷墟卜用甲骨的來源〉,原刊於《殷都學刊》(1999年第2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七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鎮豪:〈甲骨文中反映的農業禮俗〉,原刊於《東方學報》(1999年京都第71冊),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鎮豪:〈夏商城邑的建制要素〉《商承祚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宋鎮豪:〈從甲骨文考述商代的學校教育〉,見王宇信、宋鎮豪、孟憲武主編:《2004年安陽殷墟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宋鎮豪:〈從花園莊東地甲骨文考述晚商射禮〉《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1期。
沈之瑜:〈「百汫」、「正河」解〉,見上海博物館集刊編輯委員會編:《上海博物館集刊(第四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沈文倬:〈 與耤〉《考古》,1977年第5期。
沈長雲:〈殷契「王作三師」解〉,原刊於《史學集刊》(1990年第4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七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沈建華:〈甲骨文中所見廿八宿星名初探〉,原刊於《中國文化》(1995年第10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二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沈建華:〈甲骨卜辭中所見的鼓〉《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
沈培:〈說古文字裏的「祝」及相關之字〉《簡帛(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沈寶春:〈釋「凡」與「冎凡ㄓ疒」〉,原刊於《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會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沈寶春:〈甲骨文「 」字說新解〉,原刊於《第三屆國際中國文字學會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7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邨笛:〈卜辭考釋數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肖楠:〈試論卜辭中的「工」與「百工」〉《考古》,1981年第3期。
巫稱喜:〈甲骨文所見商代教育傳播研究〉《惠州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巫稱喜:〈商代貞人與信息傳播研究〉《湖北社會科學》,2010年第7期。
8劃(林、周、屈、孟、季、竺、金、邱、岳、柳、固、河、青)
林乃燊:〈中國古代的烹調和飲食--從烹調和飲食看中國古代的生產、文化水平和階級生活〉,原刊於《北京大學學報》(1957年第2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九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林小安:〈殷墟卜辭 字考辨〉,原刊於《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7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林政華:〈甲骨文成語集釋(上)〉《文物與考古研究》,1984年第4期。
林郁屏:〈「止戈為武」再探〉《中國語文》,2006年第593期。
林澐:〈說「王」〉,原刊於《考古》(1965年第6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二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林澐:〈豊豐辮〉《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林澐:〈說戚、我〉《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林澐:〈說飄風〉《于省吾教授誕辰百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
林澐:〈說干、盾〉《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周策縱:〈說「尤」與蚩尤〉,原刊於《中國文字》(1973年第48冊),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二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屈萬里:〈從甲骨文看殷商文化〉《海外文摘》,1970年第170 卷。
孟世凱:〈商代田獵性質初探〉,原刊於《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孟世凱:〈殷商時代田獵活動的性質與作用〉,原刊於《歷史研究》(1990年第4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孟鷗:〈卜辭所見商代的羌族〉《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季旭昇:〈說督〉《教學研究》,1995年第17期。
季旭昇:〈說弘〉,原刊於《大陸雜誌》(1992年第4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季旭昇:〈說髀〉《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
金祥恆:〈釋鳳〉,原刊於《中國文字》(1961年第3冊),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二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金祥恆:〈甲骨文「出日入日」說〉,原刊於《中國文字》(1967年第26冊),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金祥恆:〈說卜辭中之子畫〉,原刊於《中國文字》(1971年第42冊),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金祥恆:〈釋酓〉,原刊於《中國文字》(1973年第49冊),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金經一:〈商王名所見圖騰內涵〉,見《甲骨文獻集成(三十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邱德修:〈說克〉,見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編:《第四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岳洪彬:〈殷墟的鏃與甲骨金文中的「矢」和「射」字〉,見李雪山等主編:《甲骨學110年:回顧與展望--王宇信教授師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柳曾符:〈釋「習卜」〉,原刊於《中國語文》(1981年第4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七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1期。
河南省博物館、鄭州市博物館:〈鄭州商代遺址發掘報告〉《文物資料叢刊(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隊第一隊:〈鄭州商代遺址的發掘〉《考古學報》,1957年第1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一隊:〈鄭州第5文物區第1小區發掘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5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一隊:〈我國考古史上的空前發現信陽長臺關發掘一座戰國大墓〉《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9期。
河南省信陽地區文管會、河南省羅山縣文化館:〈羅山天湖商周墓地〉《考古學報》,1986年第2期。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臺西考古隊:〈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79年第6期。
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文物》,1978年第3期。
9劃(胡、姚、范、侯、洪、施、洛、信、故)
胡光煒:〈甲骨文例〉,原刊於《胡小石論文集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八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胡厚宣:〈殷代農作施肥說〉《歷史研究》,1955年第1期。
胡厚宣:〈殷卜辭中的上帝和王帝(下)〉《歷史研究》,1959年第10期。
胡厚宣:〈殷代農作施肥說補正〉《文物》,1963年第5期。
胡厚宣:〈殷代的蠶桑和絲織〉《文物》,1972年第11期。
胡厚宣:〈殷代的刖刑〉《考古》,1973年第2期。
胡厚宣:〈中國奴隸社會的人殉和人祭(下篇)〉,原刊於《文物》(1974年第8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胡厚宣:〈甲骨文所見殷代奴隸的反壓迫鬥爭(一)〉,原刊於《考古學報》(1976年第1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胡厚宣:〈甲骨文所見商族鳥圖騰的新證據〉《文物》,1977年第2期。
胡厚宣:〈殷代的冰雹〉,原刊於《史學月刊》(1980年第3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二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胡厚宣:〈再論殷代農作施肥問題〉《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第1期。
胡厚宣:〈甲骨文 字說〉《甲骨探史錄》,北京:新華書店,1982年。
胡厚宣:〈論殷人治療疾病之方法〉,原刊於《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九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胡厚宣:〈八十五年來甲骨文材料之再統計〉,原刊於《史學月刊》1984年第5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胡厚宣:〈從《殷墟卜辭》到《甲骨文合集》〉,原刊於《書品》(1987年第1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七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胡澱成:〈釋衣〉,原刊於《安徽師範大學學報》(1978年第4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姚孝遂:〈商代的俘虜〉《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姚孝遂:〈《殷墟卜辭綜類》簡評〉《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姚孝遂:〈古漢字的形體結構及其發展〉《古文字研究(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姚孝遂:〈甲骨刻辭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姚孝遂:〈牢 考辯〉《古文字研究(第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姚孝遂:〈殷墟與河洹〉,原刊於《史學月刊》(1990年第4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八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姚孝遂:〈甲骨學的開拓與應用〉《甲骨語言研討會論文集》(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范毓周:〈甲骨文中的「尹」與「工」--殷代職官考異之一〉,原刊於《史學月刊》(1995年第1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五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范毓周:〈甲骨文「戎」字通釋〉,見王宇信、宋鎮豪主編:《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侯連海:〈記安陽殷墟早期的鳥類•附記〉《考古》,1989年第10期。
侯連海:〈記安陽殷墟早期的鳥類〉《安陽殷墟小屯建築遺存•附錄二》,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洪家義:〈命令的分化〉《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施謝捷:〈甲骨文字考釋十篇〉《考古與文物》,1989年第6期。
施謝捷:〈釋甲骨文字「寣」、「 」及相關問題〉,原刊於《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1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洛陽博物館:〈洛陽西高崖遺址試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7期。
信陽地區文管會、羅山縣文化館:〈河南羅山縣蟒張商代墓地第一次發掘簡報〉《考古》, 1981年第2期。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青銅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10劃(唐、高、徐、馬、孫、夏、晁、凌)
唐蘭:〈獲白兕考〉《史學年報》,1932年第4期。
唐蘭:〈陝西省岐山縣童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銅器銘辭的譯文和注釋〉《文物》,1976年第5期。
唐蘭:〈中國青銅器起源與發展〉《中國鑑賞叢錄--青銅器(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高去尋:〈殷代大墓的木室及其含義之推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69 年第39本下。new window
高明:〈從甲骨文中所見王與帝的實質看商代社會〉《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高智:〈釋甲骨文字中的「乍」及相關文字〉,見王宇信、宋鎮豪主編:《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高漢玉、王任曹、陳雲昌:〈臺西村商代遺址出土的紡織品〉《文物》,1979年第6期。
徐山:〈釋「面」〉《平頂山師專學報》,2003年第6期。
徐中舒:〈耒耜考〉,原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30第2本1分),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徐中舒:〈殷人服象與象之南遷〉,原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30年第2本第1分),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徐中舒:〈殷周文化之蠡測〉,原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31年第2本3分),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九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徐中舒:〈怎樣考釋古文字〉,見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委員會編:《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1983年。
徐中舒:〈怎樣考釋甲骨文〉《出土文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徐中舒:〈怎樣硏究中國古代文字〉《古文字硏究(第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徐心希:〈試論殷商文明與河洛文化之關係--兼論商周時期的王權文明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內涵〉《歷史月刊》,2008年第243期。
徐富昌:〈從甲骨文看漢字構形方式之演化〉《臺大文史哲學報》,2006年第64期。new window
徐寶貴:〈甲骨文考釋三則〉《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
馬波:〈殷商畜牧技術初探〉,原刊於《中國農史》(1990年第1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馬季凡:〈「貝玉」不是商代人的葬具--讀姚朔民的《「具乃貝玉」新說》〉,見王宇信、宋鎮豪、孟憲武主編:《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馬紹武、楊景龍、暴希明:〈釋「歬」--兼論「止」形在古文字中可指示運動方向〉,原刊於《甲骨學研究》(1989年第2輯),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孫中遠:〈甲金文「朕」和「般」的真象--同游順釗先生商榷〉《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3期。
孫亞冰:〈商代的道路交通網路〉《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一輯)》,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
孫海波:〈卜辭文字小記〉《考古學社社刊》,北平:燕京大學考古學社,1935年第3期。
孫常敘:〈假借形聲和先秦文字的性質〉《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孫常敘:〈釋 --兼釋各雲、般 〉《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孫常敘:〈 一字形變說〉《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孫雍長:〈從甲骨文看殷周時代的田獵文化〉《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孫稚雛:〈金文釋讀中一些問題的探討(續)〉《古文字研究(第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孫機:〈中國古獨輈馬車的結構〉《文物》,1985年第8期。
夏淥:〈學習古文字瑣記二則〉《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夏鼐:〈有關安陽殷墟玉器的幾個問題〉《殷墟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晁福林:〈論殷代神權〉,原刊於《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凌純聲:〈中國古代的龜祭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71年第31期。
11劃(郭、張、梁、陳、商、曹、許、常、程、連、陸、盛、章)
郭沫若:〈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原刊於《考古》(1972年第2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郭若愚:〈釋 〉,原刊於《上海師範學院學報》(1979年第2期),後收錄於見《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郭勝強:〈甲骨文中所見的貝〉,原刊於《殷都學刊》(1999年增刊),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郭新和:〈甲骨文中的「舟」與商代用舟制度〉,原刊於《殷都學刊》(1999年增刊),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郭新和:〈卜辭中的「饗」〉《殷商文明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郭靜云:〈論「 」、「 」、「微」、「媺」、「美」字的關係〉,見黃德寬、張光裕主編:《中國古文字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
郭寶鈞:〈一九五○年春殷墟發掘報告〉《中國考古學報》,1951年第5冊第1、2分合刊。
張之傑:〈孔子不得其醬不食釋義〉《中華科技史同好會會刊》,2002年第6期。
張永山:〈論商代的「眾」人〉《甲骨探史錄》,北京:新華書店,1982年。
張玉金:〈論甲骨文中表示兩事先後關係的虛詞〉,原刊於《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3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八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玉強:〈簡論殷商多神崇拜〉《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
張光遠:〈故宮新藏--春秋晉文稱霸「子犯和鐘」初釋〉《故宮文物月刊》,1995年第13卷第1期。new window
張亞初:〈甲骨金文零釋〉《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張亞初:〈殷墟都城與山西方國考略〉《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張亞初:〈商代職官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張亞初:〈古文字考釋分類論稿〉《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張亞初:〈中山王器文字字分類考釋論稿〉《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張亞初:〈古文字源流疏證釋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張政烺:〈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考古學報》,1980年第4期。
張政烺:〈殷墟甲骨文羨字說〉《甲骨探史錄》,北京:新華書店,1982年。new window
張政烺:〈釋甲骨文中俄、隶、蘊三字〉《中國語文》,1965年,第4期。
張政烺:〈卜辭裒田及其相關諸問題〉《考古學報》,1973年第1期。
張政烺:〈中山王 壺及鼎銘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張政烺:〈釋因蘊〉《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張秉權:〈祭祀卜辭中的犧牲〉,原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年第38分),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張秉權:〈殷代的農業與氣象〉,原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70年第42本2分),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秉權:〈殷代的祭祀與巫術〉,原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78年第49本第3分),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張秉權:〈卜辭中所見殷商政治統一的力量及其達到的範圍〉,原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1979年第50本第1分),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八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張映文、呂智榮:〈陝西清澗縣李家崖古城址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1期。
張桂光:〈古文字中的形體訛變〉《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中華書局,1986年。
張國碩:〈殷商國家軍事防禦體系研究〉《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張德水:〈殷商酒文化初論〉《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
張獻:〈從漢字看中國的原始農業〉《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梁思永:〈國立中央研究院參加教育部第二次全國展覽會出品目錄〉《燕京學報》,1937年第21期。
粱彥民:〈「神器」與「人器」——商周青銅器禮器功能雜談〉《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2007年第14期。
陳才、耿旭、張曉磊:〈旅遊起源探析〉《渤海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陳世輝:〈釋 --兼說甲骨文不字〉《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陳永正:〈釋 〉《古文字研究(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陳志達:〈婦好墓三種罕見的殷代青銅炊蒸器〉《文物》,1981年第9期。
陳志達:〈商代晩期的家畜和家禽〉,原刊於《農業考古》(1985年第2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邦懷:〈小屯南地甲骨中發現的若干重要史料〉,原刊於《一得集》(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五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秉新:〈殷墟征人方卜辭地名匯釋〉《文物研究(第五輯)》,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
陳昭容:〈釋古文字中的「丵」及从「丵」諸字〉《古文字學論文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
陳昭容:〈說「 」〉原刊於《中國文字》(1994年新18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建敏:〈甲骨文金文所見商周工官工奴考〉,原刊於《學術月刊》(1984年第2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紹慈:〈文化文字學的定義與範疇〉《靜宜人文社會學報》,2006 年6 月第1卷第1期。new window
陳偉武〈《甲骨文字詁林》補遺〉《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陳夢家:〈殷代銅器〉《考古學報》,1954年第7期。
陳煒湛:〈甲骨文異字同形例〉《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陳煒湛:〈甲骨文同義詞研究〉,見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編集委員會編:《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1983年。
陳煒湛:〈有關甲骨文田獵卜辭的文字考訂與辨析〉《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陳煒湛:〈關於甲骨文「印」、「執」二字的詞義問題〉《出土文獻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陳漢平:〈古文字釋叢〉《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1期。
陳劍:〈釋〈忠信之道〉的「配」字〉,《中國哲學》編委會、煙臺大學國際簡帛研究中心主辦:《國際簡帛研究通訊》,2002年第2卷第6期。
陳劍:〈說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丁」--附:釋「速」〉《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4期。
陳劍:〈說殷墟甲骨文中的「玉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7年6月第78卷第2期。
陳穎:〈長安新旺村出土的兩件青銅器〉《文博》,1985 年3 期。
陳鴻鈞:〈從古文字形看古「華夏」與「四夷」的關係--古文字鬼、羌、夷、荊的反饋〉《西北史地》,1999年第4期。
商承祚:〈戰國楚帛書述略〉《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年第9期。
曹定云:〈殷墟卜辭「 」乃「敦」之初文考〉,見王宇信、宋鎮豪主編:《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曹錦炎:〈甲骨文地名字構形試析〉《殷都學刊》,1990年第3期。
許進雄:〈識字有感〉《中國文字》,1980年新2期。
許進雄:〈甲骨文所表現的牛耕〉《古文字研究(第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許進雄:〈從古文字看牀與病疾的關係〉,原刊於《中國文字》(1985年新10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九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許進雄:〈古文字中特殊身分者的形象〉,原刊於《淑明女子大學校創學90周年紀念•國際甲骨學學術討論會》(1996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五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常正光:〈辰為商星解──釋「辰、莀、辳」〉《古文字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常弘:〈釋橐和蠹〉《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程邦雄:〈釋鸌〉《語言研究》,2002年第1期。
連劭名:〈甲骨文「玉」及相關問題〉《出土文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連劭名:〈甲骨刻辭中血祭〉《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連劭名:〈殷墟卜辭中的戍和奠〉《殷都學刊》,1997年第1期。
陸忠發:〈甲骨卜辭中所見的整治黃河史料〉,原刊於《農業考古》(1998年第3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陸懋德:〈由甲骨文考見商代之文化〉《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27年第2期。
盛定國、王自明:〈寧鄉月山鋪發現商代大銅鐃〉《文物》,1986年第2期。
章宗文、虞寧:〈试论殷商时期的祖先崇拜与祭祀形式〉《平頂山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12劃(黃、彭、程、單、游、焦、湛、湯、舒、寒、曾)
黃天樹:〈說殷墟甲骨文中的方位詞〉,見王宇信、宋鎮豪、孟憲武主編:《2004年安陽殷墟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黃天樹:〈甲骨文中有關獵首風俗記載〉《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夏之卷,總第48期。
黃天樹:〈簡論「花東子類」卜辭的時代〉《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黃天樹:〈談談殷墟甲骨文中的「子」字--兼說「王」和「子」同版並卜〉《古文字研究(第廿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黃天樹:〈釋殷墟甲骨文中的「鷹」字〉《中國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
黃然偉:〈殷王田獵考〉,原刊於《中國文字》(1964年第14冊),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黃淑雲:〈由甲骨文考殷人對星象之崇拜〉,原刊於《甲骨文論文集》(臺中甲骨文學會,1993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黃歷鴻、吳晉生:〈殷王帝辛四征夷方考釋〉《殷都學刊》,2000年第1期。
彭邦炯:〈甲骨文 、 非灾叜辨--兼論商人的災禍觀〉《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彭明瀚:〈商代養牛業簡論〉,原刊於《農業考古》(1991年第3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彭裕商:〈卜辭中的「土」、「河」、「岳」〉,原刊於《四川大學學報叢刊》(1982年第10輯),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彭裕商:〈指事説〉,原載《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九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程邦雄:〈釋鸌〉《語言研究》,2002年第1期。
程峰、夏紹能:〈述評殷商時期的沁陽田獵區〉《焦作教育學院院報》,1995年第2期。
單周堯:〈讀王筠說文釋例同部重文篇札記〉《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
局,1989年。
游修齡:〈論甲骨「秜」非稻〉《農史研究》,1988年第7輯。
游順釗:〈甲金文「朕」字構形的歷史取象〉《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3期。
焦毓梅:〈「聽」、「聞」、「嗅」語義歷時變化情況考察〉《國際中國學研究》,2009年第12輯。
湛嵐:〈釋「眾乍耤不喪」〉,原刊於《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湯云航、吳麗君:〈宀部字與古代居住文化〉《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2年第22卷第1期。
舒懷:〈從龜甲獸骨看田獵在商代的經濟地位〉《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
寒峰:〈商代「臣」的身份縷析〉,原刊於《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曾憲通:〈「作」字探源--兼談耒字的流變〉《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13劃(董、裘、楊、詹、鄒、雷、靳、賈)
董作賓:〈中國古代文化的認識〉,原刊於《大陸雜誌》(1952年第12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九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董作賓:〈商代龜卜之推測〉,原刊於《安陽發掘報告》(1929年第1冊),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七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董來運:〈從漢字的起源探討漢字的形義聲問題〉《文字學論叢(第二輯)》,武漢:崇文書局,2003年。
董強:〈古代的棄嬰與育嬰〉《百科知識》,2008年第15期。
董琦:〈商代文明略考〉《寧夏社會科學》,1987年第2期。
趙佩馨(裘錫圭筆名):〈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五刑--並釋 、剢二字〉《考古》,1961
年第2期。
裘錫圭:〈說 〉《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裘錫圭:〈釋柲〉《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裘錫圭:〈「畀」字補釋〉,原刊於《語言論叢》(1980年第6輯),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裘錫圭:〈論「 組卜辭」的時代〉《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裘錫圭:〈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級的初步研究〉《文史》,1982年第十七輯。
裘錫圭:〈釋殷墟甲骨文裡的「遠」「 」(邇)及有關諸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裘錫圭:〈釋「求」〉《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裘錫圭:〈殷墟甲骨文字考釋(七篇)〉《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
裘錫圭:〈評《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上)《書品》,1990年第1期。
裘錫圭:〈甲骨卜辭所見的『田』『牧』『衛』等職官的研究〉《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裘錫圭:〈釋殷墟卜辭中的「 」、「 」等字〉,原刊於《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裘錫圭:〈說殷墟卜辭的「奠」--試論商人處置服屬者的一種方法〉,原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3年第64本4分),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裘錫圭:〈說「揜函」--兼釋甲骨文「櫓」字〉《華學(第一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
裘錫圭:〈也談子犯編鐘〉《故宮文物月刊》,1995年第13卷第5期。new window
裘錫圭:〈從文字學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雜性〉《淑明女子大學校創學90週年紀念•國際甲骨學學術討論會》,韓國:淑明女子大學校中國學研究所,1996年。
裘錫圭:〈釋西周甲骨文的 字〉,見張光裕等編:《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7年。
裘錫圭:〈甲骨文中的見與視〉,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裘錫圭:〈說「肩凡有疾」〉《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1期。
裘錫圭:〈從殷墟卜辭的「王占曰」說到上古漢語的宵談對轉〉《中國語文》,2002年第1期。
裘錫圭:〈釋「尌」〉,見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
裘錫圭:〈關於殷墟卜辭的「瞽」〉,見王宇信、宋鎮豪、孟憲武主編:《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楊升南:〈商代的法律〉,原刊於《甲骨學研究》(1989年第2輯),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二十五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楊升南:〈商代的畜牧業〉,原刊於《華夏文明(第三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楊升南:〈從「鹵小臣」說武丁對西北征伐的經濟目的〉,見王宇信、宋鎮豪主編:《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楊泓:〈中國古代的甲冑(上篇)〉《考古學報》,1976年第1期。
楊泓:〈中國古文物中所見人體造型藝術〉《文物》,1987年第1期。
楊泓:〈商代的兵器與戰車〉,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
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
楊根、丁家盈:〈司母戊大鼎的合金成分及其鑄造技術的初步研究〉《文物》,1959年第12期。
楊善清:〈殷代「燭花」銅燈考--兼談甲骨文中所見之照明器具〉,見王宇信、宋鎮豪主編:《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楊錫璋、楊寳成:〈從商代祭祀坑看商代奴隸社會的人牲〉,原刊於《考古》(1977年第1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楊錦詮:〈釋昌〉,原刊於《甲骨文論文集》(1993年,臺中甲骨文學會),後收錄於見《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楊鍾健、劉東生:〈安陽殷墟之哺乳之哺乳動物群補遺〉《中國考古學報(第四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9年。
詹鄞鑫:〈釋辛及與辛有關的幾個字〉《中國語文》,1983年第5期。
詹鄞鑫:〈卜辭殷代醫藥衛生考〉,原刊於《中華醫史雜志》(1986年第16卷1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詹鄞鑫:〈禘禮辨--兼釋卜辭「帝」禮及「 」禮〉《中國文字研究(第一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鄒小燕、陳鵬飛:〈論先秦時期舞蹈「娛樂功能」的遞觀及其特點〉《瀋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8卷第1期。
雷煥彰(Jean A. Lefeuvre):〈兕試釋〉《中國文字》,1983年新第8期。
雷煥章(Jean A. Lefeuvre):〈說「戠」、「 」、「賓」〉,見張永山主編:《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
雷煥章(Jean A. Lefeuvre)著、葛人譯:〈商代晚期黃河以北地區的犀牛和水牛--從甲骨文中的 和兕字談起〉《南方文物》,2007年第4期。
靳桂雲、方燕明、王春燕:〈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土壤樣品的植硅體〉《中原文物》,2007年第2期。
靳桂雲、方輝:〈濟南大辛莊商代遺址植硅體研究〉《東方考古》,2008年第4集。
賈連敏:〈古文字中的「祼」和「瓚」及相關問題〉,原刊於《華夏考古》(1998年第3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14劃(趙、齊)
趙平安:〈釋易與匜--兼釋史喪尊〉,原刊於《考古與文物》(1991年第3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趙平安:〈「允」「 」形義考〉《古漢語研究》,1996年第2期。
趙平安:〈戰國文字的 與甲骨文 為一字說〉《古文字研究(第廿二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趙誠:〈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內部調整〉《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趙誠:〈甲骨文行為動詞探索〉《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趙雅博:〈殷墟甲骨文中上帝與人魂不死的觀念之探索〉《哲學與文化》,2006年第1期。new window
齊文心:〈殷代的奴隸監獄和奴隸暴動--兼甲骨文「圉」、「戎」二字用法的分析〉,原刊於《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1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二十四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15劃(劉、鄭、蔣、蔡、滕、暴)
劉釗:〈卜辭所見殷代的軍事活動〉《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劉釗:〈釋 〉《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劉釗:〈讀史密簋銘文中的「 」字〉《考古》,1995年第5期。
劉釗:〈釋甲骨文中的「秉棘」〉《故宮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2期。
劉釗:〈古璽格言璽考釋一則〉《出土文獻(第二輯)》,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
劉桓:〈利簋銘文新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劉修水:〈「文化」涵義辨析--兼論文化與文明的關係〉《人文雜誌》,1987年第3期。
劉楚堂:〈墻盤新釋〉《殷都學刊》,1985年第2期。
劉一曼、曹定雲:〈殷墟花園莊東帝甲骨卜辭考釋數則〉《考古學集刊(第十六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
劉興林:〈甲骨文田獵、畜牧與動物相關字的異體專用〉《華夏考古》,1996年第4期。
劉家驥、劉炳森:〈金雀山西漢帛畫臨摹後感〉《文物》,1977年第11期。
劉志玲:〈試論商代的交通〉《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劉學順:〈關於卜辭貞人的再認識〉,原刊於《甲骨學研究》(1987年第1輯),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七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鄭慧生:〈商代的農耕活動〉,原刊於《農業考古》(1986年第2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鄭慧生:〈商族的婚姻制度〉,原刊於《史學月刊》(1988年第6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一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鄭慧生:〈釋「 」〉,原刊於《殷都學刊》(1996年第1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劉信芳:〈冊、 、 、 彙釋〉,原刊於《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963年第12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二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劉志偉:〈略論商代後期的宮廷樂舞〉,原刊於《殷都學刊》(1995年第3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九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鄭振香、陳志達:〈近年來殷墟新出土的玉器〉《殷墟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鄭州市博物館:〈鄭州大河村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9年第3期。
蔣紅毅、陳撫生、張玉強:〈試論殷代簡冊的使用〉,原刊於《殷都學刊》(1992年第2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五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蔡運章:〈釋航〉,原刊於《甲骨金文與古史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蔡哲茂:〈釋「 」「 」〉《故宮學術季刊》,1987年第5卷第3期。
蔡哲茂:〈說「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編:《第四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蔡哲茂:〈殷卜辭「暫雨」試釋〉,見王宇信、宋鎮豪、孟憲武主編:《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蔡哲茂:〈說殷卜辭中的「圭」字〉《漢字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暴希明:〈從甲骨文「男」、「女」二字之構形看男尊女卑之必然〉《殷都學刊》,2008年第4期。
16劃(燕、盧、衛)
燕耘:〈商代卜辭中的冶鑄史料〉《考古》,1973年第5期。
盧采婕、傅榮珂:〈甲骨文所反映殷商社會制度之探究〉《嘉義大學通識學報》,2004年第2期。
衛斯:〈從甲骨文材料中看商代的養牛業〉,原刊於《中原文物》(1985年第1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衛斯:〈從甲骨文看商代養豬技術〉,原刊於《農業考古》(1985年第1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17劃(戴、鍾、薛、謝、蕭、韓、濮)
戴君仁:〈釋「史」〉,原刊於《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963年第12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二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戴家祥:〈「社」、「杜」、「土」古本一字考〉《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鍾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東華漢學》,2004年第2期。new window
鍾柏生:〈釋「 」〉,原刊於《甲骨文論文集(第二輯)》(臺中甲骨文學會,1998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四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鍾柏生:〈讀契偶得〉,見周鳳五、林素清編著:《古文字學論文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
鍾柏生:〈卜辭中所見殷代的軍政之一——戰爭啓動的過程及其準備工作〉,原刊於《中國文字》(1991年新14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七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薛光生、馬靜:〈商代醫藥初探〉,原刊於《殷都學刊》(1992年第1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謝世平、趙寶玉:〈「 」字與商代葬俗有關說〉,原刊於《殷都學刊》(1999年增刊),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謝成俠:〈養鹿簡史〉《中國養牛羊史》,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年。
蕭良瓊:〈「臣」、「宰」申議〉,原刊於《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五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韓江蘇:〈從殷墟花東H3卜辭排譜看商代學射禮〉《中國歷史文物》,2009年第6期。
濮茅左:〈貞字探源〉《上海博物館集刊(總第2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9劃(羅、龐、聶)
羅琨:〈「高宗伐鬼方」史迹考辨〉,原刊於《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七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羅琨:〈試析「登婦好三千」〉,見吳榮曾等著:《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羅慧君:〈甲文「往」字構形及其句例探論〉《東海中文學報》,2009年第21期。new window
龐秉璋:〈甲骨文中的鳥類〉,原刊於《博物》(1983年第3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六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聶玉海:〈甲骨文中的各與出字和商代的住宅建築〉,原刊於《甲骨文學研究(第1集)》(安陽甲骨學研究編輯部,1987年),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九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20劃(黨、蘆、嚴、蘇)
黨相魁:〈甲骨文釋叢(續)〉,見王宇信等編:《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蘆金峰:〈殷商論箭〉《體育文化導刊》,2008年第3期。
蘆金峰:〈殷商射箭初步研究〉《殷都學刊》,2008年第1期。
嚴學宭:〈循義定音,循音統形--釋字要則〉《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蘇維碧:〈從商代金文看人的主體意識的流露〉《書畫世界》,2010年第1期。
蘇瑩輝:〈從青銅器銘和甲骨刻辭觀察商人的居處形態〉,原刊於《故宮文物月刊》(1992年第10卷1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九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21劃(顧)
顧鐵符:〈有關信陽楚墓銅器的幾個問題〉《文參》,1958年第1期。
22劃(龔)
龔維英:〈從殷商玄鳥圖騰的衍變論圖騰崇拜和生殖器崇拜的興替〉,原刊於《貴州文史叢刊》(1986年第2期),後收錄於《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十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龔鵬程:〈飲食:禮文肇興〉《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