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晚清小說的身體圖像
作者:許嘉雯
作者(外文):Chia-Wen Hsu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陳器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晚清小說身體圖像名妓敘事病體書寫器物Late Qing fictionBodyImageProstitute narrativeDisease writingUtensi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0
長期被忽略、遮蔽的身體在近年來學者們的注視下,一躍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它不再只是一種形而下的無言身軀,而是包涵各種符號的文化載體,上頭佈滿了各種意識(或潛意識)欲望,以及在上位者權力運作的痕跡;這些不由分說的主流意識,將身體規訓成該有的社會化模樣,極力消抹了原本形貌迥異的個人自由姿態。然而在近代學者的層層剝落下,原本無言的身體逐漸擁有各種面目,供人觀看、思索,而造就了各式的身體觀點。而晚清因前所未有的思想激盪下,小說的身體呈現更是多元且具有時代意義。本文便以晚清小說為出發點,探討晚清時期中國身體的轉變與不變。
晚清小說之所以大量產生,除了現實環境的影響:國勢衰頹、科舉制度的不完備和廢除,最主要的還是發表平台的建立。報刊雜誌的蓬勃發展,造就了公共領域的存在,民眾得以在這個空間中自由參與公共事務,彼此交流激盪產生火花。然而在其中,身體卻也因媒體的商業性質,沾染了「羶色腥」敘述方式,小說也不能免俗。也因此,晚清溢惡狎邪小說的作者不僅僭越了傳統以氣為主的審美價值,更是重新界定名妓身體的愛欲情感範疇。她們長袖善舞、愛恨交織,在亂世中自有一套生存法則,而不是傳統禮教的完美女性標本。
另外,因西方列強的入侵,清廷不斷地節節敗退和割地賠款,文人失望之際,開始藉由文本的病體去討論病因所在以及治療方法。鴉片、纏足等負面符號經常在文本中出現,象徵著中國人民虛弱無力、任人宰割的模樣。晚清時人在痛陳國民身體的積弱不振之際,也會從中思索如何改善病況,而這正是晚清「經世致用」的思維模式特點。再者,由於晚清之際,西洋器物大量傾銷,讓文本身體裝飾符號佈滿了張揚華麗的西物,造就了晚清身體的各種迥異姿態,將文人對身體的想像,開啟了另一種可能。
The Body was ignored and covered for a long time, but it is a shining star now due to scholars’ foci. In fact it represents no longer a silence human’s shell, but a reflector of culture full of signs, symbols, feelings, wishes, even traces made by authorities. These dominate ideologies discipline body into a submissively socializing looks, and erase body’s personal and unique posture. With scholars’ study, however, these covered silence shells are peeled up layer by layer, and turned into meaningful faces which we can conclude lots of viewpoints with thinking over the signs through seeing them. Inspired by new ideas and doctrines disseminated to mainland China in Late Qing Age, the body inside fictions was more diversified and significant from the past.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changed and unchanged of the body in Late Qing fictions.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 such as decline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abolishment of China’s Examination system, the major reason leading considerable increasing of late Qing fictions was setting up publishing platforms. The popular and highly development of papers and magazines made public realm exist, therefore people were able to join public affairs freely and gain more achievements with encouraging each other. However, the statements of fictions, as well as the body, were getting sensational due to the interests of mass media. Authors in late Qing Dynasty subverted traditional aesthetic conceptions and redefined courtesans to be full of desire and passions. They were ambivalent and well-sociable to survive in the troubled times, and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perfect female model.
As a result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losing in wars with the West unceasingly, otherwise, disappointed intellectuals started to discuss the etiology of characters in articles. Negative symbols such as smoking opium and binding women''s feet were often found in writings, which stand for the weakness and being trampled down arbitrarily of Chinese people. Beyond condemning people’s feebleness, intellectuals began to consider how to cure them. This thought revealed a characteristic of Practical Science of Statecraft in late Qing. With the West goods dumping to China and the losses of Qing Dynasty, using the West goods became a sign of fashion. The body dressed up full of beautiful west ornaments and jewels not only represented different postures in late Qing, but inspired literati to image the possibility of it.
一、晚清(1840-1911)小說文本(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小山居士;唐繼校點,林辰、段文桂主編:《平金川》,《中國神怪小說大系》,成都:巴蜀書社,1989。
2.王妙如:《女獄花》,《中國近代小說大系》第26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
3.伏霖;老根主編:《禽海石》,《中國古典小說五百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
4.吳趼人;王孝廉等編:《上海遊驂錄》,《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社,1985。
5.吳趼人:《近十年之怪現狀》,《晚清文學叢鈔》小說第二卷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2。
6.吳趼人;張安祖校點:《海上名妓四大金剛奇書》,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8。
7.吳趼人;朱子銳、陳年希校點:《新石頭記》,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8。
8.李伯元;王孝廉等編:《文明小史》,《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社,1985。
9.李伯元;薛正興主編:〈海天鴻雪記〉,《李伯元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10.邗上蒙人:《風月夢》,臺北:漢源文化,1993。
11.邵振華(積溪問漁女史):《俠義佳人》,《中國近代小說大系》第26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
12.金天翮:《女界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3.俞達;王孝廉等編:《青樓夢》,《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社,1984。
14.孫家振:《海上繁華夢》,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
15.海天獨嘯子:《女媧石》,《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1。
16.荒江釣叟;王孝廉等編:《月球殖民地小說》,《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社,1984。
17.張春帆;王孝廉等編:《九尾龜》,《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社,1984。
18.陳天華;王孝廉等編:《獅子吼》,《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社,1984。
19.陳森;王孝廉等編:《品花寶鑑》,《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社,1984。
20.陳鴻璧;王孝廉等編:《電冠》,《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社,1984。
21.陸士諤:《新野叟曝言》,上海:亞華書局,1928。
22.曾樸;王孝廉等編:《孽海花》,《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社,1984。
23.評花主人;王孝廉等編:《九尾狐》,《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社,1984。
24.鄒弢:《海上塵天影》,《中華古代言情叢書》,電子資源。
25.劉鶚(洪都百煉生);王孝廉等編:《老殘遊記》,《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社,1984。
26.蕭魯甫;董文成、李勤學主編:《醒世新編》,《中國近代珍稀本小說 7》,瀋陽:春風文藝,1997。
27.頤瑣;王孝廉等編:《黃繡球》,《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社,1984。
28.韓邦慶;王孝廉等編:《海上花列傳》,《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社,1984。
29.魏秀仁;王孝廉等編:《花月痕》,《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社,1984。
30.鐘心青:《新茶花》,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1996。
二、古典書籍(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方汝浩(清溪道人);王逸民校注,侯忠義主編:《禪真後史》,《明代小說輯刊》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1993。
2.王實甫:《古本西廂記》,明嘉靖刻本,合肥:黃山書社,2009。
3.王韜(玉魫生)等撰:《豔史叢鈔》,臺北:廣文,1976。
4.王韜:《弢園文錄外編》,《弢園文錄外編》,合肥:黃山書社,2009。
5.王韜:《淞隱漫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6.王韜:《瀛壖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司馬光;李宗侗等校注:《資治通鑑》,教育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主編:臺北:臺灣商務,1985。
8.司馬遷;楊家駱主編:《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93。
9.伊世珍:《瑯嬛記》,收錄《筆記小說大觀》九編第五冊,臺北:新興書局,1975,。
10.朱熹:《近思錄》,臺北:廣文,1981。
11.池志澂;胡珠生標點:《滬遊夢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2.百一居士:《壺天錄》,臺北:廣文書局,1969。
13.佚名;袁珂校注:《山海經校住》,臺北:里仁,1995。
14.佚名;郭建勳注譯:《新譯尚書讀本》,臺北:三民,2005。
15.吳友如:《吳友如畫寶》冊五,北京:中國青年,1998。
16.吳友如等:《清末浮世繪:《點石齋畫報精選集》》,臺北:遠流出版,2005。
17.李汝珍:《鏡花緣》,臺北:三民書局,1997。
18.李延壽;楊宗駱主編:《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5。
19.李漁:《肉蒲團》,《李漁全集》卷九,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20.李漁:《閒情偶寄》,《李漁全集》卷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21.李漁:《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李漁全集》卷十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22.車若水:《腳氣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集第142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23.周壽昌;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思益堂日劄》,《續修四庫全書》子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4.孟元老;伊永文箋注:《東京夢華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
25.采蘅子:《蟲鳴漫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
26.宣瘦梅(宣鼎):《夜雨秋燈錄》,《筆記小說大觀》續編第八冊,臺北:新興書局,1973。
27.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
28.皇侃:《論語義疏》,臺北:廣文書局,1977。
29.范曄;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
30.徐霖;黃竹山等編:《繡襦記》,《六十種曲評注》第14冊,長春:吉林出版社,2001。
31.班固;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
32.荀子;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釋》,臺北:臺灣商務,1995。
33.康有為;蔣貴麟主編:《日本書目志》,《康南海自編年譜》,臺北:中華書局,1992。
34.張廷玉等編:《明史》,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975。
35.張邦基:《墨莊漫錄》,四部叢刊三編景明鈔本,合肥:黃山書社,2009。
36.曹寅等編;丁遠、魯越校正,《康熙御定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
37.曹雪芹:《紅樓夢》,臺北:地球出版社,1994。
38.郭璞:〈中山經圖讚〉,《山海經圖讚》,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秘冊彙涵第一函》,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39.尊聞閣主人編:吳友如繪圖:《申江勝景圖》,臺北:廣文書局,1981。
40.無名氏;宋人確庵、耐庵編:崔文印箋證:《呻吟語箋證》,《靖康稗史箋證》,北京:中華書局,1988。
41.馮夢龍;楊宗駱主編:《喻世明言》,臺北:鼎文書局,1980。
42.馮夢龍;楊宗駱主編:《醒世恆言》,臺北:鼎文書局,1980。
43.馮夢龍;楊宗駱主編:《警世通言》,臺北:鼎文書局,1977。
44.黃協塤:《鋤經書舍零墨》,《筆記小說大觀》正編第四冊臺北:新興書局,1973。
45.黃協塤;鄭祖安標點:《淞南夢影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6.黃協塤〔夢畹生〕:《粉墨叢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7.楊懋建:《夢華瑣簿》,《筆記小說大觀》四編第九冊,臺北:新興書局,1978。
48.葛元煦;沈雲龍主編:《上海繁昌記》,《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49.葛元煦;鄭祖安標點:《滬遊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0.鄒弢:《春江燈市錄》,上海:二石軒印行,1884。
51.慵訥居士;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咫聞錄》,《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2.蒲松齡;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3.趙翼:《陔餘叢考》,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
54.劉向;張敬注譯:《列女傳今註今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55.劉安等著;陳廣忠譯注:《淮南子譯注》,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56.劉勰;王更生注釋:《文心雕龍》,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57.撰人不詳;嚴一萍選輯:《李師師外傳》,《百部叢書集成:琳琅秘室叢書第四函》,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58.撰人不詳;嚴一萍選輯:《漢雜事秘辛》,《百部叢書集成:秘冊彙涵第一函》,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59.蕭統編纂:《昭明文選》,臺北:東華書局,1969。
60.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臺北:明文書局,1991。
61.駱賓王:《駱臨海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61。
62.蘇馥:《香閨鞋襪典略》,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3。
三、近人專書(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丁士源:《梅楞章京筆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
2.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臺北:世界書局,1971。
3.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4.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5.方漢奇編:《中國新聞事業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6.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學生書局,2001。
7.王洪祥:《中國新聞史》,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
8.王敏:《蘇報案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9.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10.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
11.王錫祺:《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一帙,臺北:廣文書局,1962。
12.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臺北:龍文出版社,1990。
13.史和、姚福申、葉翠娣等編:《中國近代報刊名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14.向誠、陳應龍編:《劉半農訪賽記》,臺北:藝文誌文化事業,1970。
15.朱有瓛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16.朱雲漢等編:《中國現代化的歷程》,臺北:時報文化,1983
17.江曉原:《性張力下的中國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8.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編目提要》,天津:中國文聯,1990。
19.余培林注:《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1999。
20.呂文翠:《海上傾城:上海文學與文化的轉異,1849-1908》,臺北:麥田出版社,2009。
21.宋軍:《申報的興衰》,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
22.李又寧、張玉法主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5。
23.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 1900-191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24.李炳炎編:《中國新聞史》,臺北:陶氏出版社,1986。
25.李維清編:《上海鄉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6.汪民安等譯:《後身體》,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7.汪仲賢編:《上海俗語圖說》,香港:神州圖書公司,1978。
28.汪暉、余國良主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8
29.沈寂主編:《老上海南京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30.卓南生:《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1815-1874〕》(增訂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出版社,2002。
31.周武、吳桂龍;熊月之主編:《晚清社會》,《上海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2.周揚:《周揚文集》,北京:人民文學,1984。
33.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出版社,1993。
34.林語堂:《京華煙雲》,臺北:風雲時代,1993。
35.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3。
36.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3。
37.阿英:《小說閒談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8.阿英:《晚清小說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39.阿英:《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北京:中華書局,1960。
40.阿英:《晚清文藝報刊述略》,上海:古典文學,1957
41.姚公鶴:《上海閒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2.姚賢鎬:《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北京:中華書局,1962。
43.胡祖德:《滬諺外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4.胡祥翰:《上海小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5.胡道靜:《新聞史上的新時代》,上海:世界書局,1946。
46.唐小兵編:《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
47.夏東元編:《鄭觀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8.夏曉虹:《晚清上海片影》,上海:上海古籍,2009。
49.孫文:《建國方略 ‧孫文學說》,《孫中山全集》第六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
50.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木鐸,1983。
51.徐珂:《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52.徐載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報史料》,北京:新華出版社,1988。
53.時報文化編輯委員會:《珍藏20世紀的中國》,臺北:時報文化,2000。
54.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88。
55.陝西人民出版社:《守節‧再嫁‧纏足及其他——中國古代婦女生活面面觀》,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
56.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五四運動以前部分》,〔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84。
57.高洪興:《纏足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
58.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
59.張行簡等著;徐煜標點校正:《大清相法》
60.曹亦冰:《俠義公案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61.梁元生著;陳同譯:《上海道台研究——轉變社會中之聯繫人物 1843-18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2.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
63.梁啟超:《飲冰室專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
64.莊吉發:《清史拾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65.郭傑偉、范德珍:《丹青和影像:早期中國攝影》,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
66.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67.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8.陳平原等:《圖像晚清》,吉林: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69.陳申、胡志川等編:《中國攝影史1840-1937》,臺北,攝影家出版社,1990。
70.陳伯海主編:《上海文化通史= history of shanghai culture》,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71.陳定山:《春申舊聞》,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67。
72.陳岸英、陸丁:《新烏托邦主義》,臺北:揚智,2001。
73.陳夏紅編:《辛亥革命實績史料彙編 輿論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1。
74.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5.陳無我編:《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上海:大東書局,1928。
76.陳萬益等編:《歷代短篇小說選》,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
77.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臺灣: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11。
78.湯志鈞:《戊戌時期的學會與報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79.閔傑;劉志琴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80.黃天鵬:《新聞學刊全集》,《民國叢書》〔二編〕第48輯,上海:上海書店,1990。
81.黃葦、夏林根編:《近代上海地區方志經濟史料選輯〔1840-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82.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臺北:文史折出版社,1995。
83.黃濬;許晏駢等編:《花隨人聖盦摭憶全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84.楊儒賓、何乏筆主編:《身體與社會》,臺北:唐山,2004。
85.路工編選:《清代北京竹枝詞》,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86.鄒振環:《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北京:中國對外翻譯,1996。
87.廖風德:《臺灣社會文化史》,臺北:中華電視公司,2002。
88.熊秉真等編:《情慾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89.蒲松齡;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0.趙爾巽等:《清史稿》,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
91.劉半農等著:《賽金花本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92.劉紀蕙編:《文化的視覺系統Ⅰ:帝國—亞洲—主體性》,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93.劉紀蕙編:《文化的視覺系統Ⅱ: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94.劉香成:《壹玖壹壹》,香港:商務印書館,2011。
95.劉慧英:《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國女性》,北京:中央編譯,2005。
96.蔡豐明:《上海都市民俗》,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97.蔣夢麟:《西潮》,臺中:晨星,1986。
98.鄭逸梅:《掌故小劄》,成都:巴蜀書社,1988。
99.鄭逸梅:《藝海一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100.鄭觀應:《盛世危言》,臺北:中華雜誌社,1965。
10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102.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103.蕭相愷:《珍本禁毀小說大觀——稗海訪書錄》,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98。
104.賴芳伶:《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105.錢鍾書:《管錐編》,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
106.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傑》,《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1。
107.魏紹昌:《晚清四大小說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108.魏紹昌編:《李伯元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09.魏紹昌編:《孽海花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10.蘇精:《馬禮遜與中文印刷》,臺北:學生書局,2000。
四、晚清報刊雜誌
1.《上海新報》,林樂知、傅蘭雅主編,臺北:文海,1990。
2.《女學報》縮影資料,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館藏。
3.《小說時報》縮影資料,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1992。
4.《民呼日報》,《清代報刊圖畫集成》,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1。
5.《申報》,臺北:臺灣學生,1965。
6.《東方雜誌》,王雲五主編:《重印東方雜誌全部叢刊五十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1976。
7.《飛影閣畫冊》,《清代報刊圖畫集成》,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1。
8.《清議報》,新民社輯:《清議報全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9.《萬國公報》,臺北:華文出版社,1968。
10.《圖畫日報》,《清代報刊圖畫集成 續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3。
11.《圖畫新聞》,《清代報刊圖畫集成》,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1。
12.《點石齋畫報》,廣東:古籍出版社,1983。
五、翻譯書目:
1.Adorno, Theodor(阿多諾)、Horkheimer, Max(霍克海默);渠敬東、曹衛東譯:《啟蒙辯證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Barthes, Roland(巴特);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1。
3.Bataille, Georges(巴塔耶);汪民安譯:《色情、耗費與普遍經濟》,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4.Baudrillard, Jean(布希亞);林志明譯:《物體系》,臺北:時報文化,1998。
5.Benjamin, Walter(班雅明);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臺北:臉譜,2002。
6.Chow, Rey(周蕾);孫紹誼譯:《原始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臺北:遠流,2001。new window
7.Cohen, Paul A.(柯文);雷頤、羅檢秋譯:《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8.Dent, Tim;龔永慧譯:《物質文化》,臺北:書林出版社,2009。
9.Dolezelova`-Velingerova`, Milena`(米列娜);伍曉明譯:《從傳統到現代——19至20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1991。
10.Dworkin, Andrea(德渥金);陳蒼多譯:《性交》,臺北:新雨出版社,2002。
11.Fanon, Frantz(法農);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2005。
12.Feuerbach, Ludwig Andreas(費爾巴哈):《宗教本質講演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13.Foucault, Michel(傅柯);尚衡譯:《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8。
14.Foucault, Michel(傅柯);劉北城、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灣,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8。
15.Frye, Northrop(弗萊);陳慧等譯:《批評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16.Furth, Charlotte(費俠莉);甄橙譯:《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別,960-1665》,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17.Hall,Stuart(霍爾)主編;徐亮、陸興華譯:《表徵:文化表像與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8.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黑格爾);朱孟實譯:《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1。
19.Henriot, Christian(安克強);袁燮銘等譯:《上海妓女——19-20世紀中國的賣淫與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0.Jameson, Fredric(詹明信)”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21.Ko, Dorothy(高彥頤);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臺北:左岸,2007。new window
22.Ko, Dorothy(高彥頤);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頁31-71。
23.Lao, Garce(何伯英);張關林譯:《影像中國:早期西方攝影與明信片》,香港:三聯書店,2008。
24.Lindlcy, A. F.(呤唎);王維周譯,《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5.Marx, Karl Heinrich(馬克思);吳家駟譯:《資本論》,臺北:時報,1992。
26.McLuhan, Marshall(麥魯漢);葉明德譯:《傳播工具新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
27.Parker, Steve(帕可文)、Fornari, Giuliano(佛爾納里圖);台英公司編輯小組譯:《圖繪人體探索圖集》(THE Body Atlas),臺北:臺灣英文雜誌社出版公司,1994。
28.Rosen, Ruth(羅森):”The Lost Sisterhood:Prostitution in America,1900-1918”, 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1982。
29.Smith, Arthur Henderson(明恩溥);陳午晴等譯:《中國鄉村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6。
30.Sontag, Susan(桑塔格);艾紅華、毛建雄譯:《論攝影》,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
31.Sontag, Susan(桑塔格);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32.Waugh, Patricia(渥厄);錢競等譯:《後設小說》,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
33.Žižek, Slavoj(紀傑克);朱立群譯:《幻見的瘟疫》,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2004。
34.栗山茂久;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臺北:究竟,2001。
35.笠原仲二;楊若薇譯:《古代中國人的美意識》,北京:三聯書店,1988。
36.樽本照雄編:《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濟南:齊魯書社,2002。
六、單篇論文(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期刊論文
1、何宏玲:〈論吳趼人最早的一部章回小說〉,《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年第一期。
2、岳立松:〈《紅樓夢》與晚清滬上青樓〉,《紅樓夢學刊》,2009年第二輯。
3、武潤婷:〈晚清的文學啟蒙精神〉,《文藝研究》,2003年第4期。
4、金忠明、李本友:〈市民社會與上海近代『海派教育』〉,《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21卷第2期,2003年6月。
5、姜啟:〈梁啟超的「小說界革命」與日本的明治文學〉,《聊城師範學院學報》1982年4月。
6、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中外文學》15卷3期,1986年8月。
7、許菁頻:〈明清小說中的焚槁現象探因〉,《語文學刊》2005第3期。
8、連玲玲:〈「追求獨立」或「崇尚摩登」?近代上海女店職員的出現及其形象塑造〉,《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NO.14,2006年12月。
9、葉曉青:〈點石齋畫報中的上海平民文化〉,《二十一世紀》創刊號,1990年10月。
10、劉人鵬:〈「中國的」女權、翻譯的欲望與馬君武女權說譯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七期。
11、鄧齊平等:〈戲說與模擬:百年史劇觀念之反省〉,《學術研究》,2008年第6期。
12、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之102,1997年
(二)、專書論文
1.Hall,Stuart(霍爾):〈文化認同與族裔離散〉(Cultural Identity and Cinematic Representation),Kathryn Woodward編;林文琪譯,《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Identity and difference),臺北:韋伯文化,2004。
2.王德威:〈沒有晚清,哪來五四?〉,《如何現代,怎樣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
3.王德威:〈海派作家,又見傳人——王安憶論〉,《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4.佚名:〈題要〉,《上海遊驂錄》,臺北:廣雅出版社,1984。
5.吳燕娜:〈《醒世新編》中的纏足與性別論述〉,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2002。
6.吳璧雍:〈薛濤〉,《群芳譜——女性的形象與才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館,2003。
7.宋恕:〈《自強報》公啟〉,胡珠生編:《宋恕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
8.林維紅:〈清季的婦女不纏足運動〉,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三》,臺北:稻香出版社,1993。
9.阿英:〈略談晚清小說〉,《阿英說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0.柯裕棻:〈疾病之名〉,蘇珊‧桑塔格;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11.夏衍:〈歷史與諷諭〉,會林等編:《夏衍戲劇研究資料》上冊,〔北京:中國國劇出版社,1980。
12.袁進:〈試論近代作家的崛起〉,陳平原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3.康有為:〈強學會章程〉,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14.張之洞:〈鄂督張飭行全省官銷《清議報》劄〉,廖梅,《汪康年:從民權論到文化保守主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陳曉明:〈導言 現代性與文學研究的新視野〉,陳曉明主編:《現代性與中國當代文學轉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
16.項純文:〈前言〉,宣鼎;項純文校點:《夜雨秋燈錄》,合肥:黃山書社,1999。
17.馮夢龍:〈古今小說‧敘〉,《古今小說》(上),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8.黃俊傑:〈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論」:特質與涵義〉,《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19.黃俊傑:〈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
20.葉凱蒂:〈文化記憶的負擔—晚清上海文人對晚明理想的建構〉,陳平原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1.劉紀蕙:〈視覺圖像與文化場域的精神分析詮釋模式〉,《孤兒‧女神‧負面書寫》,臺灣:立緒文化,2000。
22.蔡元培:〈追悼曾孟樸先生〉,高平叔主編:《蔡元培全集》,臺北:錦繡出版,1995。
23.鄧華熙:〈上光緒帝薦書〉,《增訂盛世危言新編》,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4.嚴復:〈原強〉,《嚴復集》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
七、學位論文(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2、張世瑛:《清末民初的變局與身體》,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