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南宋宰相群體之研究
作者:王明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Mi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王明蓀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南宋宰相權相政治相職相權Southern SongPremiersPrime Ministerial GovernmentPost of Prime MinisterPower of Prime Minist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4
中國自秦漢以降形成官僚政治,在此體系下,宰相始終扮演輔佐君主、統領百官、承上啟下的樞紐地位,重要性不言可喻。宰相議題長期以來備受學界關注。宰相權力地位、宰相職稱、君權相權間之關係,均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時在改變。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更是重要的轉型階段,特別是歷經唐末五代的變亂,無論各方面都有極為顯著的變化。在體質上已自貴族政治改變為君主獨裁政體,連帶使宰相對政權更具影響力。宋代政局分為北宋、南宋兩朝,南宋是北宋滅亡後重生的政權,雖在血緣與政體上一脈相承,實際的政治發展上兩者之間有著極大差異。
兩宋宰相制度,名稱、職掌經過多次更迭,南宋以迄就有三次改變。由於特殊的政局背景,衍生出秦檜、韓侂冑、史彌遠、史嵩之、丁大全、賈似道六大權相,掌權時間超過南宋國祚之半,甚至稱南宋為「權相政治」亦不為過。
本文主要研究南宋之六十三位宰相,籍貫家世、出身背景、仕宦經歷、拜相、罷相原因探討與分析,宰相罷後的各別待遇,宰相本職、兼職與權力的關係,同時連帶探討皇帝在位的時的表現、性格以及和任相間的關係,宰相的實際作為、決策程序,六大權相形成的背景與過程、權力擴張的實際情況,權相集團之權力結構概況,權相與一般宰相的關係,集團如何消亡?對政權影響如何?以上都是文中的研究重點。
The ancient Chinese bureaucracy was formed in the Chin and Han dynasties. In this governing system, the prime minister, played a pivotal role that led all the officials and provided assistance to the emperor in administrative work. Topics about premiers have drawn much attention in academic circles. Throughout history, the title, power and status of this position fluctuated over time constantly, and so di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erial power and prime ministerial power.
The Song Dynasty was a critical stage in Chinese history. This period saw many important transformations. Especially prominent were changes in politics after the chaotic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Period. There was a shift in the form of government, in which aristocracy was replaced by absolute monarchy. The power of the premier was thus enhanced and the position became more influential. The Song Dynasty was divided into two distinct periods: Northern Song and Southern Song. After the demise of Northern Song, the Song court was forced to move southwards and established Southern Song. Although the two periods shared the same biological and political genealogy, there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ir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titles and duties of premiers in the Song dynasty changed frequently. There were as many as three changes during Southern Song alone. The special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the era gave rise to the emergence of six famous powerful prime ministers. They were: Qin Kuai, Han Tuozhou, Shi Miyuan, Shi Songzhi, Ding Daquan, and Jia Sidao. Together they remained in power for more than half the duration of Southern Song, making the dynasty the so-called “prime ministerial government.”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sixty-three prime ministers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cluding their family backgrounds, origins, and official experiences. An analysis will be made on their appointment and dismissal from office, how they were treated after being dismissed, and what a full-time or an adjunct position had to do with a prime minister’s power. The dissertation also seeks to address issues such as the emperors’ performance, their personality and interactions with prime ministers,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dures and actual deeds of the prime ministerial system, the rise of the six powerful prime ministers and how they expanded their power. This study will discuss power structures of these dominant prime-minister groups, how these powerful figures interacted with their general counterparts, and how they failed and what kind of impacts were brought about on politics.
徵引書目:
一、傳統文獻
宋‧不著撰人:《四朝名臣言行錄續集》,卷15,宋末刊本,故宮圖書文獻館藏,86年製成微片。
宋‧不著撰人:《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6年,《宋史資料萃編》第一輯。
宋‧不著撰人:《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鑑》,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8年,《宋史資料萃編》第二
輯。
宋‧不著編人:《宋大詔令集》,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1年。
宋‧不著撰人:《兩朝綱目備要》,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6年。
宋‧不著撰人:《咸淳遺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年。
宋‧不著撰人:《南宋登科錄兩種》,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70年,《宋史資料萃編》第三輯。
宋‧王明清:《揮麈後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年,《叢書集成新編》。
宋‧王柏:《魯齋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年。
宋‧王邁:《臞軒集》,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王應麟:《玉海》,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
宋‧方回:《桐江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民國59年,台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61年,
《續聚珍版叢書》。
宋‧方回:《桐江續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四庫全書珍本》。
宋‧方岳:《秋崖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四庫全書珍本》。。
宋‧朱熹:《晦庵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
宋‧朱熹:《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
宋‧朱熹:《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民國89年。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6年,《宋史資料萃編》第一輯。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7年,《宋史資料萃編》第二輯。
宋‧李攸:《宋朝事實》,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年,《叢書集成新編》。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0年。
宋‧杜範:《清獻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汪元量:《湖山類稿---水雲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8年,《叢書集成三編》。
宋‧汪應辰:《文定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叢書集成初編》。
宋‧呂午:《左史諫草—左史呂公家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呂中:《宋大事記講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60年。
宋‧周必大:《文忠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周必大:《玉堂雜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年,《叢書集成新編》。
宋‧周密:《齊東野語》,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年,《叢書集成新編》。
宋‧周密:《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周煇:《清波雜志》,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6年,《百部叢書集成》。
宋‧岳珂:《桯史》,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台北,大立出版社,民國70年。
宋‧姚勉:《雪坡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0年,《四庫全書珍本》。
宋‧徐元杰:《楳埜集》,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6年,《宋史資料萃編》第二輯。
宋‧徐經孫:《矩山存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四庫全書珍本》。
宋‧徐夢莘編:《三朝北盟會編》,台北,大化書局,民國68年。
宋‧孫夢觀:《雪窗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孫應時修纂:《重修琴川志》,台北,中國地志研究會,民國67年8月,《宋元地方志叢書續
編》。
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四部叢刊本。
宋‧陳均:《九朝編年備要》,影宋本。
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台北,中國地志研究會,民國67年8月,《宋元地方志叢書》。
宋‧陳騤:《南宋館閣錄》、《南宋館閣續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8年,《叢書集成續
編》。
宋‧張端義:《貴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宋元筆記小說大觀》。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年。
宋‧許應龍:《東澗集》,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宋‧章如愚:《群書考索》,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宋‧黃震:《古今紀要逸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6年,《知不足齋叢書本》。
宋‧黃震:《黃氏日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四庫全書珍本》。
宋‧趙弁撰:《朝野類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
宋‧趙汝适:《諸蕃志》,台北,台灣銀行,民國50年,《台灣文獻叢刊》。
宋‧趙汝愚:《諸臣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9年,《宋史資料萃編》第二輯。
宋‧趙汝騰:《庸齋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1年,《四庫全書珍本》。
宋‧趙鼎:《建炎筆錄》,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5年,《叢書集成初編》。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年,《宋元筆記小說大觀》。
宋‧葉適:《水心集》,台北,中華書局,民國54年,《四部備要》。
宋‧楊萬里:《誠齋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4年,台三版,《四部叢刊》。
宋‧熊克撰:《中興小紀》,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5年,《叢書集成初編》。
宋‧樓鑰:《攻媿集》,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年,《叢書集成新編》。
宋‧潛說友撰、清‧汪遠孫校補:《咸淳臨安志》,台北,中國地志研究會,民國67年8月,《宋元地方志叢書》。
宋‧劉宰:《漫塘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四庫全書珍本》。
宋‧劉時舉:《續宋編年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2月。
宋‧潘自牧:《記纂淵海》,台北,新興書局,民國61年。
宋‧衛涇:《後樂集》,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四庫全書珍本》。
宋‧樵川樵叟:《慶元黨禁》,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年,《叢書集成新編》。
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4年,四部叢刊本。
宋‧羅濬等:《寶慶四明志》,台北,中國地志研究會,《宋元地方志叢書》。
宋‧佚名,汝企和點校:《續編兩朝綱目備要》,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7月。
元‧不著編人:《宋季三朝政要》,宸翰樓叢書本。
元‧不著撰人:《東南紀聞》,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74年,《叢書集成新編》。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民國52年。
元‧袁桷:《延祐四明志》,台北,中國地志研究會,民國67年8月,《宋元地方志叢書續編》
元‧脫脫等:《宋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7年。
元‧陳桱:《通鑑續編》,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元‧陳櫟:《歴代通略》,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元‧盛如梓:《素齋老學叢談》,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元‧黄溍:《文獻集》,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元‧劉一清:《錢塘遺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8,《叢書集成續編》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民國52年。
明‧王鏊等:《正德姑蘇志》,台北,學生書局,民國54年。
明‧李東陽:《懐麓堂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明‧周璟:《昭忠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年,《叢書集成新編》。
明‧陳邦瞻纂輯:《宋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民國52年。
明‧陳暐:《吳中金石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5年。
明‧黃淮、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台北,學生書局,民國53年。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明崇禎刻本。
明‧程敏政:《新安文獻志》,明弘治原刊本。
明‧董斯張:《吳興備志》,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8年。
明‧楊士奇:《東里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明‧錢士升:《南宋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二十四史外傳》。
明‧薛應旂:《宋元通鑑》,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清‧王夫之:《宋論》,台北,三人行出版社,民國63年。
清‧王宏:《周易筮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四庫全書珍本》。
清‧永瑢等:《歷代職官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叢書集成簡編》。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5年。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1年10月。
清‧陸心源輯:《宋史翼》,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7年。
清‧張英、王士禎:《御定淵鑑類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萬斯同:《宋大臣年表》,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國48年6月,《二十五史補編》第六冊。清‧萬斯同:《宋季忠義錄‧恭帝本紀》,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宋代傳記資料
叢刊》。
清‧趙翼著:《廿二史劄記》,台北,洪氏出版社,民國63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1年。
王瑞來校補:《續宋宰輔編年錄校補》,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宋宰輔編年錄校補》第四冊。
石文濟:《南宋中興四鎮》,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63年。new window
包偉民主編:《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江萬里研究學會、江西省歷史學會合編:《江萬里研究》,江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寺地遵:《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民國84年。
朱瑞熙、程郁:《宋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82年。new window
李俊:《中國宰相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8年9月重排一版。
何忠禮、徐吉軍:《南宋史稿》,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何忠禮:《宋代政治史》,杭州,浙江大學,2007年。
何忠禮:《南宋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65年。
沈松勤:《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周道濟:《中國宰相制度研究》,台北,華岡出版部,民國63年2月。
吳廷燮:《南宋制撫年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林天蔚:《宋代史事質疑》,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台北,聯經出版社總經銷,民國88年。
張復華:《北宋中期以後之官制改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0年。new window
張峻榮:《南宋高宗偏安江左原因之探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5年。new window
黃俊彥:《韓侂冑與南宋中期的政局變動》,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76年。
黃現璠:《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台北,文星書局,民國45年1月。
梁天錫:《宋宰相表新編》,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6月。
崔英超:《南宋孝宗朝宰相群體研究》中國暨南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5月。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諸葛憶兵:《宋代宰輔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蔣義斌:《史浩研究----兼論南宋孝宗朝政局及學術》,中國文化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1981。
劉雲軍:《呂頤浩與南宋初年政治探研》,河北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5年6月。
劉靜貞:《皇帝和他們的權力:北宋前期》,台北,稻鄉出版社,民國85年4月。
錢穆著:《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素書樓基金會出版,蘭臺總經銷,民國90年。
薩孟武著:《中國社會政治史(四) 》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4年10月。
(二)期刊論文
王東林:<江萬里事跡繫年>,收在江萬里研究學會、江西省歷史學會合編:《江萬里研究》(江
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
王明蓀:<崔與之的病體及其心志>,廣州,「崔與之研討會」,2008年11月。
王瑞來:<論宋代相權>,《歷史研究》2,1985年4月,頁106~120。
王瑞來:<論宋代皇權>,《歷史研究》1,1989年2月,頁144~160。
王瑞來:<《宋史‧宰輔表》考證(補正篇)>,河北大學出版社,《宋史研究論叢》第8輯,
2007年12月。
王德毅:<南宋雜稅考>,台北,鼎文書局,《宋史研究論集》第2輯,民國51年6月。new window
王德毅:<宋孝宗及其時代>,《國立編譯館館刊》,2卷,1期,民國62年6月。
王德毅:<宋高宗評----兼論殺岳飛>,《臺大歷史學報》,17期,1992年。new window
王德毅:<二十世紀宋代史學之研究>,《宋史研究通訊》31期,1998年。
王德毅:<鄭清之與南宋後期的政爭>,《大陸雜誌》,101卷6期,2000年。
方震華:<近四十年南宋末政治史中文論著研究>,《師大歷史學報》20期,1992年。new window
平田茂樹:<從宋代的日記史料看政治構造>,收入平田茂樹等編《宋代社會的空間與交流》,
頁28-69,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沈忱農:<南宋權臣與士氣(上)(下) >《反攻》,200期,民國47年11月;201期,民國47年12月。
沈任遠:<兩宋的宰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卷,12期,民國67年12月。
李裕民:<兩宋宰相群體研究>,《宋史研究論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
辰伯(吳唅):<宋官制雜釋>《宋遼金元史論集》第1輯,台北,漢聲出版社,民國66年7月。
周道濟:<宋代宰相名稱與其實權之研究>,收在《宋史研究集》第3輯,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55年4月。
邱添生:<論唐宋間的歷史演變>,《幼獅學誌》47卷5期,民國65年5月。
邱添生:<論「唐宋變革期」的歷史意義>,《師大歷史學報》,第7期,民國68年。
邱添生:<由政治形態看唐宋間的歷史演變>,《大陸雜誌》,49卷6期,民國63年12月。
金中樞:<宋代三省長官置廢之研究>,《新亞學報》,11卷上,民國63年9月。new window
金毓黻:<岳飛之死與秦檜>,《宋遼金元史論集》第1輯,台北,漢聲出版社,民國66年7月。
林天蔚:<宋代相權形成之分析>,《宋代史事質疑》,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
林天蔚:<從南宋機速房的建立----論宋代君權與相權的升降>,《劉子健博士頌壽紀念宋史研究論集》,1989;收入《宋史研究集》第21輯,國立編譯館,1991年。
林瑞翰:<紹興十二年以前南宋國情之研究>,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民國47年6月,《宋史
研究集》第1輯。
柳立言:<南宋政治初探----高宗陰影下的孝宗>,《史語所集刊》57:3,1986年;收入《宋史研究集》第19輯,國立編譯館,1989年。new window
徐永輝:<南宋初期宰相評介之一--呂頤浩>,人文與社會學報,民國92年06月。new window
徐永輝:<姦臣?忠臣?評析南宋初年的黃潛善、汪伯彥和李綱三位宰相>《通識研究集刊》,第9期,開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民國95年6月。
倪士毅:<宋代宰相出身和任期的研究>,《杭州大學學報》4,1986年12月,頁110~115。
梁天錫:<論宋宰輔互兼制度>,《宋史研究集》第4輯,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58new window
年。
梁天錫:<南宋建炎御營司制度>,《宋史研究集》第5輯,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
59年。
張 偉:<也論宋代相權>,《寧波師院學報》1,1997年2月,頁59~64,70。
張邦煒:<論宋代的皇權和相權>,《四川師大學報》21:2,1994年4月。
黃寬重:<海峽兩岸宋史研究動向>,《新史學》3卷1期,1992年,另收在氏著《宋史論叢》。new window
黃寬重:<典籍增輝----中國大陸學者整理宋代典籍的回顧>,《漢學研究通訊》12卷1期,1993,new window
另收在氏著《宋史論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82年)。
黃寬重:<宋史研究的過去與未來>,《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週年研討會論文集》,中研院史語所,2000年。
黃繁光:<趙鼎與宋室南渡政局的關係>,《第二屆國際華學研究會議論文集》,1992;收入《宋史研究集》第23輯,國立編譯館,1995年。
黃繁光:<論南宋趙鼎政治集團與張浚的分合關係>,《淡江史學》6期,1994年。new window
煥力:<論宋代相權的興盛與衰弱>,《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楊樹藩:<宋代宰相制度>,《政大學報》,10期,1964;收入《宋史研究集》第15輯,國立編譯館,1984年。
遲景德:<宋元豐改制前之宰相機關與三司>《宋史研究集》第7輯,民國61年。
遲景德:<宋代宰樞分立制之演變>,收在《宋史研究集》第15輯,國立編譯館,民國73年3月。
蔣義斌:<史浩與南宋孝宗朝政局----兼論孝宗之不久相>,《史學集刊》14,1982年;收入《宋史研究集》第18輯,國立編譯館,1988年)。new window
諸葛憶兵:<宋代參知政事與宰相之關係初探>,《北京師大學報》1,1999年1月,頁52~60。
諸葛憶兵:<宋代宰相制度、職權略述>,《文史知識》,2,1999年2月,頁13~19。
諸葛憶兵:<宋代相權強化原由探析>,《江海學刊》,3,1999年,頁117~122。
錢穆:<論宋代相權>《宋史研究集》第1輯,國立編譯館,民國47年6月。
龔延明:<宋代中書省機構及其演變考述>,《杭州大學學報》3,1990年9月,頁43~50,67。
龔延明:<中國皇帝制度>,北京,中華書局,《中國古代職官科舉研究》,2006年4
月,頁149~160。
拙著:<杜充‧沈該與宋高宗---兼論宋高宗的用人與施政>,《實踐學報》第31期,民國89年。
拙著:<陳康伯與南宋初期政局>,《實踐學報》第34期,民國92年6月。
拙著:<宋孝宗及其宰相王淮>,《通識研究集刊》第5期,民國93年6月,開南管理學院通識
教育中心。
拙著:<論紹興朝的皇子教育和孝宗政局>,(《通識研究集刊》,第7期,開南管理學院通識教
育中心,民國94年6月。
(三)工具書
王德毅編著:《宋會要輯稿人名索引》,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7年7月。
王德毅增訂:《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4年至67年。
宋晞編:《宋史研究論文與書籍目錄》,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72年。
宋晞編:《宋史研究論文與書籍目錄續編》,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92年。
杭州大學古籍所和宋史室編:《宋遼夏金史研究論著索引》,1985年油印本。
謝巍編撰:《中國歷代人物年譜考錄》,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1月。
韓桂華、王明蓀編著:《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第四冊,《宋遼金元史》,國家科學委員會,民93年。
蕭道中、陳世榮、張維屏:《台灣地區歷史學研究彙編》(2000~2003),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民國94年。
三、英文類著作
徐永輝:〝Song Gaozong(r.1127-1162)And His Chief Councilors:A Study Of The Formative Stage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1127-1279)〞:A Dissertation In the Graduate College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200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