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辨體視野下之諧謔詩研究--以明代為考察對象
作者:方蓮華
作者(外文):Fang, Lien Hua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蔡英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諧謔辨體唐音癸籤幽默banterdistinctionsTang Yin Gui Qianhumo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0
摘  要
古典文學中諧趣書寫的歷史源遠流長,《詩經》、《莊子》、《史記》多有作品可徵,並被後世視為諧趣詩歌、寓言、史傳等先河。本文以詩歌為討論重點,並以「諧謔」專指此類詩作。
諧謔詩自古有之,源頭可上溯至先秦《詩經》,後歷經漢魏諧讔、唐朝戲作、宋元俳諧等,其間發展各有緩急,未曾或歇。及至明代,諧趣寫作在創作數量和質量上到達顛峰,各種文類都有許多諧趣作品,尤以笑話、寓言等為代表,然詩歌一類諧謔作品卻相對少見;這個特殊的文學現象,頗值得深究。主要原因,還是詩必雅正的文學觀念,局限詩歌類型發展,遮掩不同情感的表露,諧謔詩作就是最好的例證。
諧謔詩歌發展固然頗為早遠,然將之視為單一詩歌類型、並收納於詩歌總/別集編纂,卻遲至明代中後期才確立。諧謔門類建構,何以如此緩慢?又是什麼因素推動門類建置的進程?本文提出明代文壇極為盛行的「辨體」風氣,作為思考方向,認為「辨體」意識對諧謔詩歌創作與門類建立,實則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明代辨體專著如吳訥《文章辨體》、徐師曾《文體明辨》等,對文學作品進行細部辨析,使門類增加至一百多種,文學類型發展因而更為完整。其中胡震亨《唐音統籤》更正式標舉「諧謔」作為詩歌門類。影響所及,清帝康熙御編《全唐詩》,亦以「諧謔」做為詩歌類型之一,可說是站在官方立場,宣告諧謔詩的正統地位與文學價值。
關鍵字 諧謔 辨體 唐音癸籤 幽默
Humor in Chinese writing is an ever so important element perhaps as ancient a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tself. It was first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banter poetry,” in the Book of Songs, as early as the Qin Dynasty. Over the centuries, traces of banter poetry could be found in the literary works of every dynasty. It eventually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Ming dynasty, a time when, ironically enough, the ruling class began to tighten its grip on the literary community that may question its authority, and many forms of classical writing went to decline.
Interestingly, though its root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rliest periods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classification of banter was not formally established until late Ming. In Hu Zhenheng’s literary collection Tang Yin Tong Qian, banter was finally identified as an actual genre of poetry.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unprecedented act would later be seen in the Qing Dynasty, when the imperial government under Emperor Kangxi accepted this view and put banter poetry as an official category of poetry, thus granting it legitimacy and literary value for the first time.
What quality enabled banter poetry to flourish in the iron grip of the Ming government? Why, considering its essential role, was this form of humorous writing not widely recognized earlier on? The following paper presents a perspective through the “distinctions,” a popular trend for writers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evolution of banter poetry.
一、諧謔類(按出版時間排列)

專書

[古籍]
1. 〔南朝梁〕劉勰撰:《文心雕龍》卷十,〈序志〉,收入《欽定四庫全書》冊
一四七八,《集部八.總集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2. 〔宋〕阮閱:《詩話總龜》〔詼諧門〕,見增修詩話總龜卷之三十八,四部叢
刊景明嘉靖本。
3. 〔明〕胡震亨編:《唐音統籤》,影印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抄補本,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4. 〔明〕陳天定:《古今小品》七卷,卷之三《書》,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
《集部》第五六冊,據清道光九年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5. [清]聖祖敕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現代專著]
1. 王利器輯錄:《歷代笑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 楊家駱:《中國笑話書七十一種》,台北:世界書局,1985年。
3. 上海青年幽默俱樂部編:《中外名家論喜劇、幽默與笑》,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
4. 昂利.柏格森著、徐繼曾譯:《笑——論滑稽的意義》,台北:商鼎文化,
1992年。
5. 鄭凱:《先秦幽默文學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6. 陳新璋主編、文斌選注:《中國寓言精選.元明清詼諧寓言》,廣州:新世
紀出版社,1995 年。
7. 楊麗華:《晚明諧謔文學之探討》,台北:華興書局,1997年。
8. 譚達人:《幽默與言語幽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
9. 吳調公、王愷:《自在 自娛 自新 自懺――晚明文人心態》,蘇州:蘇州大
學出版社,1998年。
10. 黃慶聲:《中國傳統幽默文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國科會計
劃案,1999-2000年。
11.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常宏、徐偉譯:《詼諧及其與無意識的關
係》,北京:國際文化,2001年。
12. 林淑貞:《寓莊於諧:明清「笑話型寓言」論詮》,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new window
13. 魏裕銘:《中國古代幽默文學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期刊論文

1. 楊麗華:〈晚明戲曲中諧謔作品風格之探討〉,《德育學報》卷11(1995年
10月),頁139-149。
2. 劉苑如:〈《異苑》中的怪異書寫與諧謔精神研究――以陳郡謝氏家族的相
關記載為主要線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4卷(1999年3月),頁
51-91。
3. 陳惠美:〈蘇東坡諧謔詩初探〉,《僑光學報》第18期(2000年11月),頁new window
91-114。
4. 黃克武、李心怡:〈明清笑話中的身體與情慾:以「笑林廣記」為中心之分
析〉,《漢學研究》第39卷(2001年12月),頁 343-374。
5. 劉禎:〈諧謔滑稽與元代審美文化〉,《民族藝術》卷6(2001年4月),頁
46-51。
6. 李文卿:〈走過殖民――論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之諧謔書寫〉,《文訊》
第206卷(2002年12月),頁52。
7. 山田敬三:〈富於機智與諧謔的輕妙文章――評國江春菁著《宋王之印》〉,new window
《臺灣文學評論》第3卷第1期(2003年1月),頁148。
8. 伏俊璉:〈漢魏六朝的詼諧詠物俗賦〉,《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年5期,頁40-45。
9. 邱美瓊:〈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風趣」與「機趣」論〉,上海:《上海師範大
學學報》,第34卷第2期,2005年3月,頁33-37。
10. 林禎祥:〈探析《笑府》中所嘲諷的世情〉,《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2卷new window
(2005年7月),頁41-66。
11. 王學玲:〈不可侵犯的懺語――明清之際自敘傳文的諧謔與悔愧〉,《淡江new window
中文學報》卷13(2005年12月),頁71-111。
12. 葉俊慶:〈《笑林廣記》中的諧謔意義析論〉,《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3new window
期(2006年9月),頁199-218。
13. 林淑貞:〈作者、歷史與「寓莊於諧」──明清「笑話寓言」創作意圖析new window
探〉,《興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6年),頁73-112。
14. 李昭鴻:〈從陽松玠《談藪》裡的諧謔敘事簡論南北朝、隋朝文人的意識new window
型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2卷(2011年4月)頁61-81。

學位論文

1. 楊明璋:《敦煌文學中之諧隱研究》,台北:羅宗濤指導,國立政治大學中new window
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2. 鄭美茹:《吳趼人諧趣文學研究》,台中:林淑貞指導,中興大學中國文學
系所碩士論文,2008年。
3. 林慧雲:《中古諧謔風尚解析》,台北:張蓓蓓指導,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4. 宋佩娟:《蘇軾寓言之諧趣研究》,高雄:林晉士指導,高雄師範大學國文
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5. 廖珮雯:《程世爵《笑林廣記》諧趣文學研究》,台中:林淑貞指導:中興
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2年。
6. 陳采絜:《凌濛初兩拍故事之荒謬喜劇與諧謔風格研究》,台中:許建崑指
導,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二、一般類

專書

[古籍]
1. 〔周〕)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二十四卷,卷六〈兵法〉第十七,收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冊二五二,《子部》,《法家類》,台北 : 世界書局,2012年。
2. 〔漢〕孔安國傳,〔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注疏》十九
卷、序一卷、原目一卷、 傳述人一卷,收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冊一六,《經部.書類》,《尚書.虞書.舜典》,台北:世界書局,2012年。
3. 〔漢〕桓寬著,徐德培集釋:《鹽鐵論集釋》卷二,〈刺復〉第十,收入林
慶彰主編:《民國時期哲學思想叢書》第一編,台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
2010年。
4. 〔漢〕揚雄撰,〔晉〕李軌注:《揚子法言.淵騫第十一》,台北:中華書局, 1965-1966年。
5.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卷一百(下),[敘傳]第七十(下),
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頁4258。
6. 〔漢〕鄭玄注:《禮記.禮器》,收入《四部叢刊正編》,台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79年。
7. 〔魏〕曹丕:《典論.論文》,收入〔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
六朝文》第三冊,《全三國文》卷八,台北:世界書局,2012年。
8. 〔南北朝〕范曄撰:《後漢書》,見《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收入楊
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台北:鼎文書局,2005年。
9. 〔宋〕王欽若、楊億等奉敕撰:《冊府元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冊九一八,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10. [宋]呂祖謙編:《宋文鑒》一百五十卷,收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
要》,《集部》第一三○冊,《總集類》,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
11.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收入《欽定四庫全書》冊一三五五《集部八.
總集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12. [元]祝堯:《古賦辨體》,收入《欽定四庫全書》冊一三六六《集部八.
總集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13. 〔明〕高棅編選:《唐詩品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4. 〔明〕吳訥輯:《文章辨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一六○二,《集部》,
《總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5. 〔明〕吳訥著,于北山校點:《文章辨體序說》,〈安成彭時序〉,北京:人
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16. [明]文震亨,《長物志》,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二十編,
第六冊。
17. 〔明〕黃佐撰:《六藝流別》,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18. 〔明〕宋孟清:《詩學體要類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9. 〔明〕馮惟訥撰:《古詩紀》,收入《欽定四庫全書》冊一三七九至一三八
○,《集部八.總集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20. 〔明〕徐師曾撰:《文體明辨》六十一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冊
三一○至三一二,《集部》,《總集類》,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
21. 〔明〕徐師曾著,羅根澤校點:《文體明辨序說》,〈序〉,北京:人民文學
出版社,1998年。
22. [明]陸楫,《蒹葭堂稿.禁奢辨》(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五年陸氏家
刊本)卷六,頁2b-5a。
23. 〔明〕王驥德撰:《曲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七五八冊,《集部.
曲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4. 〔明〕許學夷著,杜維沫校點:《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年。
25.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26. 〔明〕賀復徵:《文章辨體彙選》,收入《欽定四庫全書》卷一四○二至一
○,《集部八.總集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27. 〔明〕張溥:《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收入《叢書集成三編》第三六冊,
台北:新文豐,1996年。
28.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現代專著]
1.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2. 馮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論》,武昌: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4年。
3. 何文匯:《雜體詩釋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6年。
4.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new window
5. 〔法〕阿爾貝.卡繆著,杜小真譯:《西西弗的神話》(論荒謬),北京:生
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
6. [法〕雨果著,柳鳴九譯:《論文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
7. 周全:《宋遺民志節與文學》,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1991年。
8. 蔡國梁:《諷喻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9. 顏崑陽著:《六朝文學觀念叢論》,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10.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11. Frank Lentriccia & Thomas Mc Laughlin 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12.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台北:new window
麥田出版社,1995年。
13. 朱蒂斯.赫曼著,楊大和譯:《創傷與復原》,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
14. 郭英德、過常寶著:《雅風美俗之明人奇情》,台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15.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16.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17. 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全十冊),南京:鳳凰出版社,1997年。
18. 陳學明、吳松、遠東等編著:《社會水泥――阿多諾、馬爾庫塞、本杰明
論大眾文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19. [俄]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憲等譯:《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拉伯
雷研究》,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20. Graeme Turner 著,唐維敏譯:《英國文化研究導論》(British Culture
Studies-An Introduction),台北:亞太圖書,1998年。
21. 孫立:《明末清初詩論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2.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23. 〔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上海:
譯文出版社,譯者序言,1999年,
24.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
25. [德]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著,林宏濤、王華君譯:《美學理論》,台北:美學書房,2000年。
26. 黃晉凱:《西洋文學導讀》,知書房出版社,2000年,頁228。
27. 尹恭弘:《小品高潮與晚明文化:晚明小品七十三家評述》,北京:華文出
版社,2001年。
28. 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台北:中央研究
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年。
29. 張偉保主編:《明代文學「復古與革新」研討會論文集》,九龍:新亞研究
所,2001年。
30.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台北:學生出版
社,2001年。
31. 鄢化志著:《中國古代雜體詩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32. 羅筠筠:《靈與趣的意境――晚明小品文美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01年。
33. John Storey著,楊竹山、郭發勇、周輝合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
(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南京:南
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34.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導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35. 佴榮本:《文藝美學範疇研究:論悲劇與喜劇》,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
36.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
37. 李聖華:《晚明詩歌研究》,北京:人民,2002年。
38. 梁淑芳:《王重陽詩歌中的義理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39. 費振鐘:《墮落時代》,台北:立緒文化,2002年。
40. 〔德〕康德著,鄭曉芒譯,楊祖陶校:《判斷力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年。
41.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42. 李鵬程主編:《當代西方文化研究新辭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年。
43. 范銘如主編:《挑撥新趨勢――第二屆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44. 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台北:
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
45. 陳瑞文:《阿多諾美學論:評論、模擬與非同一性》,台北:左岸文化,2004
年。
46. 謝明陽:《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從覺浪道盛到方以智、錢澄之》,
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47. 董國炎:《明清小說思潮》,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48. 羅時進:《明清詩文研究新視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49. 〔加〕卜正民著,方駿、王秀麗、羅天佑合譯,方駿校訂:《縱樂的困惑:
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50. [美]Chris Barker著,羅世宏等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Cultural
Studies:Theory and Practice),台北:五南書局,2004年。
51. 王德威編著:《臺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52. 李燮學:《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証道故事考詮》,台
北:中央研究院、聯經聯合出版,2005年。
53. 黃卓越:《明中後期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54.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55. 郭英德:《明清文學史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56.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2005年。new window
57. 〔加〕卜正民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
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2005年。
58. 朱光潛著:《詩論》,台北:五南書局,2006年。
59. 周群、謝建華著:《徐渭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60. 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61. 鄧新躍:《明代前中期詩學辨體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62. 邱江寧:《明清江南消費文化與文體演變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年。
63. 徐朔方、孫秋克:《明代文學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64. 陳伯海、蔣哲倫主編,朱易安著:《中國詩學史》,《明代卷》,廈門:鷺江
出版社,2009年。
65. 〔加〕卜正民著,陳時龍譯:《明代的社會與國家》,合肥:黃山書社,2009
年。
66. 〔美〕史景遷:《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2009年。
67. 王紅:《明清文化體制與文學關係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68. 盧興基:《失落的「文藝復興」:中國近代文明的曙光》,北京:社會科學
文獻出版社,2010年。
69.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70. 姚蓉:《明末雲間三子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71. 鄒廣勝:《中西文論對話:理論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72. 尹恭弘:《明代詩文發展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73. 李雙華:《吳中派與中晚明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74. 凌郁之:《宋代雅俗文學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75. 薛泉:《明中後期文學流派與文風演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年。

期刊論文

1. 高友工著、黃宣範譯:〈論唐詩的語法、用字與意象〉,收入黃宣範《語言new window
學研究論叢》(台北:黎明出版社,1974年)頁333。
2. 戴名世:〈畫網巾先生傳〉,《戴名世集》卷6(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頁169,。
3. 顏崑陽:〈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刊載於《清華
學報》新28卷第2期(1998年6月),頁143-144。
4. 巫仁恕,〈明代平民服飾的流行風尚與士大夫的反應〉,《新史學》10卷3new window
期(1999年9月),頁55-110。
5. 林麗月,〈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新史學》10new window
卷3期(1999年9月),頁 111-157。
6. 熊秉真:〈歷史之幻與文字之真――折照晚明與晚清〉,刊載於《中國文哲new window
研究通訊》新9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57-62。。
7. 謝正光:〈清初的遺民與貳臣――顧炎武、孫承澤、朱彝尊交遊考論〉,《漢new window
學研究》第34卷(1999年12月),頁31-60。
8. 顏崑陽:〈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收入new window
《東華人文學報》第2期(2000年7月),頁35-36。
9. 林麗月:〈明代中後期的服飾文化及其消費心態〉,劉翠溶、石守謙主編,《經new window
濟史、都市文化與物質文化》(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
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年6月),頁467-508。
10. 林麗月:〈故國衣冠:鼎革易服與明清之際的遺民心態〉,《台灣師大歷史new window
學報》,第30期(2002年6月),頁39-56。
11. 嚴志雄:〈體物、記憶與遺民情境――屈大均一六五九年詠梅詩探究〉,《中new window
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1卷(2002年9月),頁43-87。
12. 林麗月,〈大雅將還:從「蘇樣」服飾看晚明的消費文化〉,台北:中央研
究院明清研究會,「明清江南:地域主體與歷史轉折國際研討會」會前會
(2003年3月),頁24-25。(修訂稿收入北京: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明
史研究論叢》。)
13. 王璦玲:〈記憶與敘事:清初劇作家之前朝意識與其易代感懷之戲劇轉new window
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卷(2004年6月),頁39-103。
14. 黃衛總:〈國難與士人的性別焦慮――從明亡之後有關貞節烈女的話語說
起〉,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台
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
15. 嚴志雄:〈自我技藝與性情、學問、世運――從傅柯到錢謙益〉,《明清文
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2004年12月),頁413-450。
16. 鄧新躍:〈論宋代的詩學辨體理論〉,《江淮論壇》2005年第1期,頁
140-146。
17. 鄧新躍:〈高棅《唐詩品彙》與明代格調派詩學辨體理論〉,《湖南科技大
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2期(2005年3月)。
18. 鄭毓瑜:〈流亡的風景――〈遊後樂園賦〉與朱舜水的遺民書寫〉,收入《文new window
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頁224。
19. 郭英德:《論「文選」類總集文體排序的規則與體例》,《北京師範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頁62 -72。
20.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知性與情感的交會――唐宋元明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21. 黃麗君:〈「殉節」乎?「殉國」乎?――明清之際馬家婦女的死難〉,《中new window
正歷史學刊》第8卷(2006年3月),頁271-289。
22. 吳彩娥:〈性靈與遊戲:二袁以戲嘲為題詩歌析論〉,《彰化師大國文學誌》new window
第十四期(2007年6月),頁1-17。
23.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
2007年9月,第1期,頁1-67。
24. 吳承學、何詩海:〈明代詩話中的文體史料與文體批評〉,《文藝理論研究》,
2008年第4期,頁48-55。
25. 顏崑陽:《宋代「詩詞辨體」之論述衝突所顯示詞體構成的社會文化性流
變現象》,收入《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0 年第一期(總第十五期),
2010年6月,頁72。
26. 鄭柏彥:〈《藝苑巵言》「辨體」方法論〉,《文與哲》第24期,2014年6new window
月,頁85-112。

學位論文

1. 廖肇亨:《明末清初遺民逃禪之風研究》,台北:吳宏一指導,國立台灣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3年。
2. 劉南琦:《「節」的觀念及其心理意義――以明清之際士人的分析為例》,台
北:余安邦指導,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3. 羅慶綦:《明清之際查繼佐(1601-1676)的忠節觀及其出處》,台北:林麗月
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4. 宋景愛:《明末清初遺民詩研究》,台北:羅宗濤指導,國立政治大學中國
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5. 楊忠斌:《阿多諾的美學及其美育意涵》,台北:楊深坑指導,臺灣師範大new window
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6. 劉浩洋:《從明清之際的青原學風論方以智晚年思想中的遺民心志》,台北:new window
董金裕指導,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7. 楊晉綺:《晚明文化論述中「倫理」與「審美」論題之交涉及審美意識之開
展》,台北:蔡英俊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