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南市五條港文化園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作者:簡慧鍾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IEN,HUI-CHUNG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學系
指導教授:吳連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五條港文化創意產業老屋欣力魅力工學魅力城市Old Five Channels Cultural Zone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Old House, Active Live"charm engineeringamazing c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3
台南市是台灣發展最早的城市,具有豐富的傳統聚落、文化景觀和傳統產業。在近年文創產業發展影響下,五條港文化園區的文創魅力更是帶動台南市觀光與消費的龍頭。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三:首先,探討五條港地區文化歷史之特色魅力與文創發展脈絡,並歸納出五條港文化園區文創產業發展各場域優劣。其次,以最具優勢與特色的「老屋欣力」進行魅力屬性之評價。最後,分析專家以及觀光客對「老屋欣力」的發展認知和偏好差異性。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城市魅力研究理論、文創產業研究理論建構本研究架構與基礎。因研究內容多樣性且具差異性,本研究採用混合方法研究交叉運用。第一階段以「文獻回顧法」和「深入訪談法」建構五條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脈絡。第二階段使用「魅力工學的評價構造法」,透過訪談並依據魅力工學評價構造法交叉比對後,繪製「老屋欣力」整體評價構造圖,進行魅力屬性之評價。第三階段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老屋欣力」魅力屬性與發展認知以及偏好差異性研究。
本研究研究結果,歸納出五條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脈絡時序,發現五條港的文創發展與居民參與具密切關係。另外,「老屋欣力」是五條港文創園區中最具當地特色與發展潛力的文化創意產業。再者,計劃性的擴大五條港文化創意產業區域版圖及如何在商業化與文化保存之間取得平衡,是五條港文創園區未來發展與永續經營之方針。
Tainan City is the earliest city in Taiwan, with abundant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raditional industry. In the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ainan City is attracting a large number of tourists.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Old Five Channels Cultural Zone Tainan play a key role to lead sightseeing and consumption in Tainan City.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ree main parts for Old Five Channels Cultural Zone. First, find the historicalcontext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in Old Five Channels Cultural Zone. Besides, induc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 each field of Old Five Channels Cultural Zone. Third, evaluate the charm of property toexperts and touris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and preference differences by using the most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ld House, Active Live "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urban charisma theory and the research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Because of the diversity of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difference, the multi-method was applied to obtain the major point. In the first stage,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of Old Five Channels Cultural Zone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e second stage, the charm engineering evaluation construction method (EGM) and the method of "Old House, Active Live" were used to operate the evaluation of the structure to the charm of the property evaluation.In the third stag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discover the difference of the charm attributes and developmental cognition and preference of "Old House, Active Live".
According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re are three main points for Old Five Channels Cultural Zone in the futur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sustainable operation of the referenceand proposed follow-up research directions. First, the cyclical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in Old Five Channels Cultural Zone and there are some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in the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of resident.Besides, the "Old House, Active Live" is a key method in its own way for loc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addition, both of the expanding of commercial area in this zone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commercialization and cultural maintain are major points for developing.
一、中文部分
(一)期刊
于國華(2003)。文化•創意•產業-十年來台灣文化政策中的「產業」發展。典藏藝
術,128,46-49。
王士明(2009)。一個植入歷史街區的藝術實驗--從臺南市民權路「藝術建醮」到
海安路「街道美術館」,探究當代藝術進入歷史街區的現況與危機。成藝學
刊,3,105-138。
王士明(2009)。從繁華到失落,從大衆到小衆-2009年「後」海安路街道美術館 。
現代美術,142。
王佳煌(2010)。文化/創意產業、創意階級/城市論著的批判性檢視。思與言,48(1),new window
131-190。
王俐容(2006)。全球化下的都市文化政策與發展:以高雄市「海洋城市」的建構
為例。國家與社會,48(1),131-190。
王振寰(1999)。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區域:理論反省與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new window
34,69-112。
付子順(2007)。淺析城市品牌塑造與營銷。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貿易經濟類核
心期刊,495,14。
巫啟后(2012)。「臺南市海安路地下街工程瑕疵統包與專案管理」之探究。華醫學
報,37,101-119。
余雯親(2007) 。文化觀光對地方發展影響之研究-以集集支線車埕社區為例。華
岡地理學報,20,59-76。
吳秉聲、徐明福(2004)。From Flourishing to Fading: A Transformation on a
Traditional Place, Wu-Tiao Gang, of Tainan City, Taiwan.(1864-1926)。建築學
報,45,23-41。
吳秉聲(1998)。一個港區空間面貌的呈顯--以清領時期「臺灣府城五條港區」為
例。文化與建築研究集刊,7,5-48。
吳恬儀(2011)。魅力城市 行銷心法。動腦雜誌,439。
吳思華(2004a)。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上)。典藏今藝術,136,114-117。
吳思華(2004b)。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下)。典藏今藝術,137,134-137。
吳連賞、陳振杰、蔡漢生、黃茱珺(2011)。建構文化創意城市可行性研究-以高屏new window
地區為例。城市發展學術論壇,12,25-53。
吳碧珠、何介人、侯鈞元、楊心貝(2010)。提升城市競爭力之策略。產業與管理new window
論壇,12(4) ,54-69。
邱誌勇、劉柏君、廖淑雯(2004)。自滿的狂歡與虛幻及其之後-論臺灣文化產業。
當代雜誌,200,116-123。
林佑亭、賴品辰、葉雯玓(2016)。探討創意市集之魅力因子。創思學刊,35,105-124。
林建德(2012)。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永續發展謅議。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2(2),new window
197-209。
林家旭、方燕華、周瑞蓉(2011)。流行服裝魅力因子之研究。紡織綜合研究期刊,new window
(21)1,62-72。
林靜玉(2007)。文化產業之研究-以南勢阿美族歲時祭儀為例。大漢學報,22,
135-153。
周金玉(2003)都市觀光與地方文化產業的連結。書香遠傳,3,23-35。
卓怡君(2005)。文化、經濟如何共榮?。書香遠傳,22,50-51。
范玉玲、林士彥、王培馨(2012)。遊客環境態度與環保旅館品質要素之Kano二維new window
品質模式關聯研究。觀光休閒學報,(18)1,27-46。
陳其南(1988)。最有魅力的資產-陳其南教授談地方文化的建立。師友,367,4-8。
陳志堯、陳思寧、張亞凡、何俊亨、馬敏元(2012)。台灣水果情感因素之探討new window
與應用。工業設計雜誌社,126,38-43。
陳俊智、李依潔(2008)。應用Kano品質模式探討文化產品設計之魅力因子。設計new window
學報,13(4),25-41。
陳俊智、徐德芬(2011)。社交遊戲魅力體驗因子探討。高雄師大學報,30,63-83。
陳俊智、莊明振(2012)。產品複合感性意象之滿意度推論模式。設計學研究,15,new window
(2),27-50。
陳俊智、蘇玟綺(2012)。應用KANO品質模式探討藺草材質之創新設計。文化創new window
意產業研究學報,2(4),383-402。
陳俊智、吳俞瑩(2011)。社群網站魅力體驗因子探討-以臉書與無名小站為例。商new window
業設計學報,15,131-147。
陳振杰、黃茱珺、蔡漢生、吳連賞(2008)。高雄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現狀與
前景規劃之研究。環境與世界,18, 43 -73。
陳景峯、許政斌(2014)。府城水仙尊王信仰-以西區與安平水仙宮為例。臺灣首府
大學學報,5,1-20。
陳逸杰、韓文仁、周邵寰(2006)文化資產推動機制之探討。立德學報,4(1),4-21。new window
陳瑋玲(1992)。當地居民參與觀光遊憩發展過程之研究。戶外休憩研究,5(3&4),new window
91-107。
陳德翰(2012)。聚落、信仰與五條港之發展。臺南文獻,2,36-61。
馬群傑、陳亭卉(2010)。地方文化創意產業與地區文化行銷-以臺南市為例。海洋new window
文化學刊,9,69-111。
張政源、謝昇毅(2014)。臺南市海安路地下停車場活化(智慧型人性化)與地面層
配套規劃 。都市交通,29(2),59-62。
張基義(2008)。創意城市與都市空間美學。台灣教育雙月刊,650,8-17。
傅岳邦(2016)。邁向永續性的城市行銷。研習論壇,187,18-28。
梁炳琨、張長義(2004)。地理學的文化經濟與地方再現。地理學報,35,81-99。new window
黃勇富、郭正雄(2007)。以Kano模式與綠色行銷觀點探討有機專賣店之顧客需求
。品質月刊,43(7), 46-53。
黃國敏、周宗德(2006)。苗栗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及其行銷策略之研究。中華new window
行政學報,3,7-23。
黃聖茹、唐培瑄(2009)。蘇澳冷泉公園服務品質屬性之研究-Kano二維品質模式之new window
應用。休閒事業研究,7(3),37-62。
楊金石、范振理、鄭強、曾楊琳(2010)。結合裝置藝術之LED照明應用-臺南海
安路照明工程。照明學刊,27(1),21-27。
楊敏芝(2000)。文化產業理論思潮初探與發展省思。環境與藝術學刊,1,29-49。new window
楊敏芝(2002)。文化產業理論思潮與時代發展脈絡。文化視窗,38,38-45。
楊雅玲(2014)。臺日兩國創意城市的發展研究。全球化與多元文化學報,2,75-94。
楊燕枝、吳思華(2005)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形塑之初探。行銷評論,2(3)313-338。new window
經濟部工業局(2003)。2002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經濟部工業局編印。
經濟部工業局(2007)。2006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經濟部工業局編印。
遠見雜誌(2009)。台南縣市打文化牌,驚喜升格。遠見雜誌,278。
鄭道聰(2014)。探討臺南五條港與泉州的文化淵源-以「七娘媽生.做十六歲」為
例。臺南文獻,6,29-42。
鄭錳新、林錦珍(2011)。以Kano模式探討量販店服務品質屬性。顧客滿意學學刊,new window
7(2),223-257。
劉大和(2003)。文化創意產業界定及其意義。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6,115-122。new window
樊紅云、岳景豔、鄭繼興(2006)。城市品牌策略存在的逞區及對策分析。全國中
文核心期刊-全國貿易經濟類核心期刊,467, 139-140。
賴孟玲、李傳房(2005)。台灣創意生活產業推動與操作研究。設計研究學報,5,
158-166。
賴炳樹、白仁德(2009)。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作為都市再生政策之研究,建築與規new window
劃學報,10(1),15-32。
謝寧欣、陳鵬、陳盈臻、張佳榮(2015)。產品文字與圖片標示的流暢性對消費者new window
購買意圖之影響,行銷科學學報,11(2)。
簡慧鍾、吳連賞、陳俊智(2016)。應用魅力工學探討臺南五條港文化園區「老屋
欣力」之魅力屬性。東方學報,36,47-56。
簡慧鍾、吳連賞、林怡先(2014)。五條港文化園區遊客的觀光認知。東方學報,
35,113-122。
藤人傑(2004)。國內文化創意生態初探—以新興之音樂與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
工藝產業為例。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7,90-100。
蘇鴻昌(2010)。從舊建築再利用看老字號旅店的文化創新體驗-以台南佳佳西市場new window
為例。設計學研究,14(S),237-256。

(二)學位論文
王士明(2007)。歷史脈絡下藝術植入的場域實驗-從臺南市民權路「藝術建醮」
與海安路「街道美術館」,探究藝術進入歷史街區的影響與意義。國立臺北
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彥智(2005)。論歷史空間夜間景觀照明氛圍再生之研究-以台南市海安路為例。
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鈺婷(2011)。城市行銷關鍵要素之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
士學位論文。
李文同(2007)。創意城市官方旅遊網站之意象研究。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
士論文。
李正暘(2003)。台南市歷史性都心區建物改建量體管制研究-以五條港地區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宋吉德(2007)。台北市政府行銷策略之研究-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為個案分析。國立new window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所博士論文。
吳秉聲(1997)。一個港道變遷下的空間研究-以台灣(台南)府城五條港區為例
(1624-1926)。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吳健名(2015)。數位活化五條港郊商文化展風華之研究。南榮科技大學工程科技
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尊寧(2007)。從文化、故事與權力關係探討城市行銷取向與問題-高雄市「貨櫃
藝術節」與「鋼雕藝術節」為例。世林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筱涵(2010)。公共性空間經營與歷史區域再生-以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的在地
經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班論文。
杜昭賢(2011)。海安街道美術館-尋求藝術介入都市空間的一種想像。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嘉展(2013)。府城五條港地方傳說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
林志文(2006)。「台南市海安路地下街工程」延宕閒置之政經分析。國立成功大學
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奕宏(2011)。以體驗行銷觀點探討懷舊空間規劃因子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
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浩翰(2014)。海安異都(意識與現實之間-海安路巨型架構之想像)。東海大學建
築學系碩士論文。
林雅君、傅朝卿(2012)。「探討老屋再利用之空間改造策略與社會現象意義:以台
南「老屋欣力」之案例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楙彧(2010)。金門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陳立權(2004)。台南市海安路都市設計規範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
論文。
陳冠位(2002)。城市競爭優勢評量系統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new window
士論文。
陳韋妢(2003)。地區行銷與城市競爭力營造之研究。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奕萱(2014)。藝術參與場域和生活-以台南海安路藝術造街行動為例。東海大學
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陳茹萍(2009)。城市‧節慶‧藝術:論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國立師範大學藝術
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博旭(2007)。地緣性場域關係與「藝術造街」之調查研究-以台南市海安路為例。
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承書(2012)。清代臺南五條港的發展與變遷-以行郊、寺廟為切入途徑。佛光大
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郭東雄(2013)。臺灣排灣族石板屋聚落文化空間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new window
學系博士論文。
郭家勳(2007)。從文化生態邏輯辯證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國立高雄大學都
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浩博(2013)。以共同演化模式描述社區參與式設計流程-以五條港藝術介入空間
計畫為案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珮苓(2010)。以感性解析產品裝飾誘目性與心理感受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
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徐麗琪(2007)。府城(台南)五條港聚落空間的歷史變遷。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
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敏元、曾麗丹(2007)。台灣地方文化創意產業魅力評價-以宜蘭童玩節為例。國
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所碩士論文。
翁雅雯(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檢驗行動學習對五條港古蹟探索課程之研究。長
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盟智(2006)。歷史環境規劃與建物改建之研究-台南市五條港區域老古石街街區
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許紋萍(2006)。公共藝術在城市復興策略中的角色:以台南市海安路為例。大葉大
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玲雅(2014)。臺南市五條港文化場域意象之懷舊設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視覺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張智媛(2008)。文化創意產業淺力評估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
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意雲(2012)。花蓮市居民對文化創意產業態度之研究-以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肇廷(2003)。歷史性都心商業區的居住環境之研究-以五條港歷史區域之核心區
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
馮久楊、曾麗丹(2012)。台灣節慶魅力評價。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博士論
文。
曾信嘉(2014)。台南市海安路遊客之觀光意象、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
南臺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黃茱珺(2012)。金門紀念品:從在地鑲崁到文化創意的實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new window
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黃婷淇(2005)。文化轉化產品之設計發展模式-以海安路街道家具設計為例。國立
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黃微容(2013)。都市奇觀批判與重構:以臺南市海安路及神農街區藝術造街與社
區營造為例(1999-2013)。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煜棠(2010)。台南市八大文化園區觀光旅遊發展之研究-以五條港文化園區和台
江生態文化園區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暑期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楊秀蘭(2004)。清代台南府城五條港區的經濟與社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
究所論文。
楊敏芝(200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國立new window
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曾麗丹(2012)。台灣節慶魅力評價。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博士論文。
楊馥甄(2013)。鄉土教學課程融入國中社會領域教學研究-五條港文化園區為例。
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碩士論文。
葉翰中(2012)。老舊房子的民間經營模式與其在地性之研究。南華大學建築與景
觀學系環境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采芩(2013)。非營利組織與地方文創產業發展之研究:以台南市文化協會與五
條港街區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
趙珮伶(2007)。府城都市意象的文化再現與空間實踐:以孔廟文化園區為例。國
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博文(2006)。都市設計遠景與機制的演變-以台南市海安路的危機或轉機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
蔡宜恬、游萬來(2008),古坑咖啡文化創意產業之魅力因子。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
蔡松勳(2000)。五條港區居民生活方式與社區空間利用關連之研究。臺南師範學
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奇偉(2008)。台南市海安路地下街開發案之研究。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研
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蔣曉梅(2001)。都市意象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曉蓉(2006)。文化產業發展成文化創意產業之特性研究。國立山大學公共事務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紀邦(2005)。從生活環境博物館觀點與地區組織運作探討台南市五條港歷史區
域之再生-以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明如(2001)。90年代臺灣文化產業生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三)研討會論文
李小磊(2006)。全球化趨勢下的大陸文化產業策略(頁11-19)。中華發展基金管理
會-兩岸文化行政與文化產業發展座談會論文集,臺北。
林東龍、陳俊智、陳冠廷(2014)。應用Kano品質模式探討金工技法於產品設計
應用(頁192-199)。台灣感性工學設計國際研討會,臺南。
陳韋妢、陳冠位(2002)。地區行銷對城市競爭力影響之探討-宜蘭經驗之初討。地
區發展管理研討會,臺南。
陳俊智、李依潔(2007)。應用KANO品質模式探討文化紀念品之關鍵設計屬性。
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12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光碟版),臺北。
唐硯漁、陳俊智、陳清瑩(2014)。應用Kano品質模式探討快速時尚的魅力性(頁
33-40)。台灣感性工學設計國際研討會,臺南。
許焯權(2005)。香港文化創意產業及創意社群研究。2005年藝術與文化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高雄。
黃世輝(2006)。向左走?向右走?地方傳統文化產業的轉型與迷惘,中華發展基金
管理會-兩岸文化行政與文化產業發展座談會論文集,臺北。
曾麗丹(2007)。台灣地方文化創意產業魅力評價-以宜蘭童玩節為例。第12屆中華
民國設計學會研討會論文集-前瞻設計:科技與人文的整合論文集),臺北。
楊益峰、陳俊智、廖坤鴻(2015)。未來造型魅力因子趨勢探討-以概念機車為例。
灰色系統理論與感性工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廖沛怡、陳俊智、林漢裕(2015)。概念跑車造型魅力因子探討。灰色系統理論與
感性工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四)書籍
王志弘(1998)。流動、空間與社會。臺北:田園城市。
行政院文建會(2005)。2004年文化白皮書。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文建會(2009)。2008年文化創意產業年報。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文建會(2001)。社區總體營造心點子創意計畫。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2009d。2005-2008臺灣無形文化
資產保存年鑑。臺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朱道立、薛雅惠(2006)。旅遊地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天鐸(2011)。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臺北:遠流。new window
李銘輝(2000)。觀光地理。臺北:揚智出版社。
辛晚教(2005)。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產業。臺北:詹氏出版社。
林信華(2002)。文化政策新論:建構臺灣新社會。臺北:揚智出版社。new window
林信華(2002)。文化政策新論-建構台灣新社會。臺北: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new window
司。
范揚松(1996)。魅力登峰-形象吸引與影響力策略。臺北:金台灣出版事業有限公
司。
高子衿(2004)。文化創意產業與創意空間的經營。臺北:典藏藝術家。
陳坤宏(2009)。消費理論。臺北: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陳郁秀、林會承、方瓊瑤(2013)。文創大觀1-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臺北:先覺
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郭振鶴(1999)。行銷研究。臺北:華泰文化。
孫瑞穗(2008)。體驗經濟時代。臺北:經濟新潮社。
莊展鵬(1995)。臺南歷史散步(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莊翰華(1995)。都市行銷理論與實務。臺北:建都文化出版社。
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臺北:城邦。new window
黃光男(2011)。詠物成金-文化創意產業析論。臺北:典藏藝術家。
黃金樺(2014)。紐約人的城市翻轉力。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敏芝(2009)。創意空間: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
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5)。美麗新世界:海安路藝術造街2004-2005。臺南:
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臺南市政府(2005)。臺南市地方永續發展策略推動計畫。臺南:臺南市政府編印。
臺南市政府(2005)。台南市府城都市憲章。臺南:臺南市政府編印。
臺南市政府主計處(2006)。臺南市重要施政指標。臺南:臺南市政府主計處編印。
臺南市政府(2009)。穿梭府城今昔。臺北:台灣英文新聞股份有限公司。
鄭紹成(2008)。觀光行銷。臺北:雙葉書廊。
漢寶德(2014)。文化與文創。臺北:聯經。
劉大和(2002)。臺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思考。知識臺灣電子報。臺北:臺灣經濟研究院。
盧雲亭(1993)。現代旅遊地理學(上)(下)。臺北:地景。
蘇明如(2014)。文化觀光。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蘇明如(2016)。文創與城市論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文化觀光。臺北:五南圖new window
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二、英文部分
(一)期刊
Anna Upchurch (2007). Linking cultural policy form great Britain to Can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3, 239-254.
Bassett, K. (1993). Urban cultural strategies and urban regeneration:a case
study and critique ,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5, 1773-1778.
Bennett, T. (2000). Acting on the social : art, culture, and government,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3, 1412-1428.
Bradley, A., Hall, T., & Harrison M., (2002). Selling cities : promoting new
image for meeting tourism, Cities, 19, 61-70.
Chen, C. C., & Chuang, M. C. (2008). Integrating the Kano's model into a
robust design approach to enhance customer satisfaction with product 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14 (2), 667-681.
Cooper, C. L., & Baglioni, A. J. (1988). A structural model approach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 theory of the link between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87-102.
David Harvey (1989). From managerialism to entrepreneurialism : the
transformation in urban governance in late capitalism,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 71(1), 3-17.
Jane, A. C., & Dominguez, S. M. (2003). Citizens’role in health services :
satisfaction behavior : Kano’s model, part 1. Quality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 12(1), 64-71.
Johnson, R. B., & Onwuegbuzie, A. J. (2004). Mixed methods research: a
research paradigm whose time has com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3(7), 14-26.
Kavaratzis, M., & Ashworth, G. j. (2005). City branding : an effective
assertion of dentity or a transitory marketing trick,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95(5), 506-514.
Murply, L., Benckendorff, P., & Moscardo, G. (2007). Destination brand
personality : vistor perceptions of a regional tourism destination, Tourism
Amalysis, 12, 149-432.
Paddison, R. (1993). City marking, image reconstruction and urban
regeneration, Urban Studies, 30(2), 339-350.
Phillips, B. J., & McQuarrie, E. F. (2004). Beyond visual metaphor : a new
typology of visual rhetoric in advertising, Marketing Theory, 4, 113-136。
Pieters, R., & Wedel, M. (2004). Attention capture and transferin advertising.
brand pictorial, and text-size effects, Journal of Marketing, 68, 36-50.
Porter, M. E. (1996). Competitive advantage, agglomeraeion economies and
regional policy, International Regonal Science Review, 19, 85-90.
Power, D. (2002). Cultural industries in sweden : an assessment of the swedish
economy, Economic Geography, 78,103-127.
Sayer, A. (1997). The dialectic of culture and economy, London Geographies
of Economie, 16-26.
Schmitt, B.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 a new farmework for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s, Design Management Journal, 10(2), 10-16.
Scott, A. (2000b). Economic geography : the great half-century,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4, 483-504.
Scott, A. (2006). Creative cities : conceptual issues and policy question,
Journal of Urban Affair, 28(1), 1-17.
Stubbs, B., Warnaby, G. and Medway, d. (2002). Marketing at the public
-private sector interface : town centre management schemes in the south of
England. Elsevier Science, 19(5), 317-326.
Van den Berg, L. and Braun, E. (1999). Urban competitiveness, marketing and
the need for organising capacity, Urban Studies, 36 (5-6), 987-999.
Throsby D. (1994).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the arts:a view of
cultural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2, 1-29.
Waitt, G. (1999). Playing games with Sydney : marketing Sydney for the 2000
Olympics, Urban Studies, 36(7), 1055-1077.

(二)學位論文
Julia Winfield-Pfefferkorn, (2005). The Branding of Cities, Degree in Master
of arts in advertising design at the Graduate School of Syracuse University.
Lefebvre Henri & Chantal Mouffe, (1988). Marxism and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Towards a Leftist Cultural Politics,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onis
Press.
Rainisto,S.K. (2003). Success Factors of Place Marketing:A Study of Place
Marketing Practices in North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onology.
Stevenson, D. (2002). The Potential of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Practices Centre (CIPS),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Zukin Sharon (1991). Landscapes of Power-Form Detroit to Disney World,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三)書籍
Fretter, D. A. (1993). Place Marketing : A Local Authority Perspective, Oxford
: Pergamon.
Florida, R. (2005). Cities & The Creative Class, New York : Routledge.
Hall, C. M., (1994). Tourism and Politics: Policy, Power, and Place, London :
Belhaven Press.
Hartley, J. (2005). Creative Industries, Carlton : Blackwell Publishing.
Jane Jacobs (2002).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New York :
Random House.
John Howkins (2001). 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orm Ideas,
New York : Berkley Pub Group.
Koler, P., Haider, D. H. & Rein, I., (1993). Marketing Places: Attracting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 States and Nation, New York :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Inc.
Koler, P. (2002). Marketing Asian Places, State of New Jersey : Wiley&Sons.
Koler, P. (1986). Marketing Essentials, Australia :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Kelly, G. A. (1955).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New York : Norton.
Landry, C. (2008). The Creative City :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London
: Earthscan.
Miles, Malcolm (2000). Art ,Space and The City:Public Art and Urban
Futures, London : Routledge.
Miles, Malcolm (2008). The Practice of Public Art, London : Publisher Taylor.
Page, S. (1995) Urban Tourism, London : Routledge.
Rax, Larry & Sayer Andrew (1999). Culture and Economy After Cultural Turn,
London : SAGE.
Richard Florida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 Bsasic
Books.
Tashakkori, A., & Teddlie, C. (2003). Handbook of Mixed Methods in Soci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 CA : SAGE.
Zukin Sharon (1988). Loft Living-Culture and Capital in Urban Change, London :
Century Hutchinson.
Zukin Sharon (1995). Whose Culture? Whose City? The Cultures of Cities,
Oxford : Blackwell Publishers.
Zukin Sharon (1996). The Cultures of Cities, London : Blackwell.
あさの ひろひこ (2001). 魅力工学の実践, とうきょう : 海文堂出版株式會
社。
三、中譯部份
王志宏、徐苔玲(譯)(2006)。Tim Cresswell. 著。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
群學。
方能御(譯)(1997)。George F. McLean, Ph. 著。文化創新的泉源-現代與傳統的銜
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李樸良(譯)(2006)。Howkins, J. 著。創意經濟-好點子變成好主意。臺北:典藏藝
術家。
李已明、李淑貞(譯)(2005)。Mayer, Richard E. 著。創造力研究五十年。臺北:五
南。
李紀舍(譯)(1998)。Adorno,T. W. 著。文化工業再探(頁318-328)。臺北:立緒文new window
化。
周怡芳(譯)(2007)。Dominique Foray著。知識經濟學。臺北:天下文化。
周翠如(譯)(1999) Krugman , P. 著。全球經濟預言-克魯曼觀點。臺北:先覺。
徐宗國(譯)(1997)。Strauss, A. & Corbind, J. 著。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巨流。
傅振焜(譯)(2006)。Florida, R. 著。創意新貴II-城市與創意階級。臺北:寶鼎。
楊幼蘭(譯)(2008)。Landry, C. 著。創意城市:打造誠式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
臺北:馬可孛羅文化。
蔡卓芬、馮克芸(譯)(2009)。Florida, R. 著。尋找你的幸福城市:你住的地方決定
你的前途。臺北:天下。
蕭富峰等(譯)(2005)。Drucker, P. E. 著。創新與創業精神。臺北:城邦文化。
羅漢等(譯)(2002)。Kotler ,P.,et al著。科特勒深探大亞洲-人潮、金潮與地方再造。
商智文化。
羅世宏(譯)(2004)。Barker, C. 著。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頁23-37)。臺北:五南。

四、網頁資料
天下雜誌(2011)。台南老屋變身藍晒圖。2016年4月26日取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3659
天下雜誌(2011)。彩虹來了-編織高質感好生活。2016年9月10日取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9364
公民新聞(2016)。府城正興幫。2016年12月24日取自
https://www.peopo.org/news/322683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2014)。海安路社造與藝造。2015年12月1日取自http://pnn.pts.org.tw/main/2014/03/10/%E7%A4%BE%E5%8D%80%E6%94%BF%E6%B2%BB%EF
%BC%9A%E5%8F%B0%E5%8D%97%E6%B5%B7%E5%AE%89%E8%B7%AF%E7%9A%84%E8%97%9D%E9%80%A
0%E8%88%87%E7%A4%BE%E9%80%A0/
中時電子報(2014)。五條港社區報 志工苦撐獲佳績。2016年1月5日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1000674-260107
台大意識報(2013)。公共藝術,不只是「藝術」-專訪鄭道聰。2015年7月26日
取自http://cpaper-blog.blogspot.tw/2013/10/blog-post_4480.html
台大意識報(2013)。見證城市脈動的記憶之牆-專訪劉國滄。2016年10月6日取
自http://cpaper-blog.blogspot.tw/2013/10/blog-post_6641.html
自由時報(2014)。尊重私產 海安路「窗景」撤展。2016年11月2日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76658
自由時報(2015)。府城做十六歲 少年郎「轉大人」。2016年11年13日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418149
動腦(2012)。魅力城市 行銷心法。2016年10月18日取自
http://future.sce.pccu.edu.tw/reading/digi_reader/pages/new_kp_dtl.aspx?
publication_cls_id=A014&publication_dt_uid=ef3206e2-fa38-465e-b917-
2831b67ca985
喀報(2013)。老屋重生文化復興。2015年11月27日取自
https://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5231?issueID=199
壹讀(2015)。世界最有魅力觀光地排行 日本京都蟬聯第一。2016年12月5日取
自https://read01.com/2eRARn.html
臺南市政府全球資訊網(2014)。海安春藝計畫。2016年5月16日取自
http://www.tainan.gov.tw/tainan/dep_news.asp?id=%7B888AC334-65CE-4030-
926A-D62E8A7AFD22%7D
臺南市政府全球資訊網(2014)。海安路藝術造街10年展,續在市府民治中心展
出。2015年12月5日取自http://www.tainan.gov.tw/tainan/mobile/mobile-page.asp?
id=%7B3FB7F43E-9E7B-41AC-B5B2-750CB3F14657%7D
臺南市政府全球資訊網(2014)。海安藝術造街景觀計畫。2016年5月16日取自
http://www.madou-house.gov.tw/tainan/news.asp?id=%7BFF55DD81-2789-4298-
8F5B-1E080CB631A0%7D
臺南市政府全球資訊網(2015)。星光閃閃 夜觀「海安亮起來」。2016年5月16日取自
http://www.tainan.gov.tw/tainan/dep_news.asp?id=%7B6DBA5F72-6AF3-4671-
BD77-F86E9D978C76%7D
臺南旅遊-探索府城(2016)。探訪五條港運河的風華歲月-神農街(一)。2016年10
月20日取自http://www.jump1314.com/
隨意窩(2006)。隱沒顯形-初描五條港歷史區域營造計畫。2015年12月9日取自
http://blog.xuite.net/ihta5ihta5/wretch/109875774%E9%9A%B1%E6%B2%92%EF%BC%8E%E9%A1%AF%E5%BD%A2%EF%BC%8D+%E5%88%9D%E6%8F%8F%E4%BA%94%E6%A2%9D%E6%B8%AF%E6%AD%B7%E5%8F%B2%E5%8D%80%E5%9F%9F%E7%87%9F%E9%80%A0%E8%A8%88%E7%95%AB
關鍵評論(2015)。在台南這條不到100公尺的「正興街」,一本號稱全球視野最窄
的雜誌誕生了。2016年12月16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1511
蘋果新聞(2014)。藍晒圖被刷白。2016年12月28日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ife/20140224/350008
Green Mobility(2014)。台南百年老城「老味道」與「新面貌」(上)。2016年5月
10日取自http://solomo.xinmedia.com/bike/11154-GreenMobility
Marie Claire(2015)。在地文藝復興,全球最會自爽的一條街!《正興聞》,用自
嗨 style 讓改變成真!。2016年7月30日取自
http://www.marieclaire.com.tw/lifestyle/whats-hot/20625//page_2
MOT/TIMES。台南老屋專題-老屋再生的藝文空間(2012)。2015年6月9日取自
http://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serial=250&type=1
Pchome個人新聞台(2013)。打造海安路新天地-重返五條港新榮耀。2015年8月
13日取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ty3015/post/132632955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