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魂在:論中國性的近代起源,其單位、結構及(非)存在論特徵
書刊名:中外文學
作者:黃錦樹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w, NG Kim
出版日期:2000
卷期:29:2=338
頁次:頁47-68
主題關鍵詞:中國性論述文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4)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82
  • 點閱點閱:141
期刊論文
1.林建國(19981100)。有關婆羅洲森林的兩種說法。中外文學,27(6)=318,107-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章太炎(1906)。論語言文字之學。國粹學報,25,3099-3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沈松僑(19971200)。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8,1-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奕麟(19990300)。解構中國性:論族群意識作為文化作為認同之曖昧不明。臺灣社會研究,33,103-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汎森(19960900)。清末的歷史記憶與國家建構--以章太炎為例。思與言,34(3),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汎森(19931100)。歷史記憶與歷史--中國近世史事為例。當代,91,40-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黃錦樹(1994)。章太炎語言之學的知識(精神)譜系(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錦樹(1998)。近代國學之起源(1891-1921)--相關個案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章炳麟(1984)。訄書。訄書。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沛榮(2009)。部件教學法的運用及其局限。漢字教學的理論和實踐。臺北:樂學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平原、夏曉虹(1998)。北大舊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丁偉志、陳崧(1997)。中西體用之間:晚清中西文化觀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明珂(1998)。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Derrida, Jacques、何一(1999)。馬克思的幽靈:債務國家、哀悼活動和新國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錦樹(1998)。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遠流:元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Said, Edward W.、王宇根(1999)。東方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Derrida, Jacques、Kamuf, Peggy、Magnus, Bernd、Cullenberg, Stephen(1994)。Specters of Marx: The State of the Debt, the Work of Mourning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Routledge。  new window
10.陳平原(1990)。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汪榮祖(1988)。康章合論。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Said, Edward Wadie(1979)。Orientalism。Vintage Books。  new window
13.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清)康有為(1981)。海外亞美歐非澳五洲二百埠中華憲政會僑民公上請願書。康有為政論集(上)。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平原(1998)。中國近代學術建立。中國近代學術建立。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章炳麟(1907)。救學弊論。章太炎全集(五)。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梁啟超(1962)。國性篇。民國經世文編。臺北:文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梁啟超(1999)。中國積弱溯源論。瓜分危言1899-1901。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章太炎(1977)。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章太炎政論選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章太炎(1985)。中華民國解。章太炎全集四.太炎文錄初編。上海: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爾敏(1982)。「中國」名稱溯源及其近代詮釋。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錦樹(1998)。中國性與表演性--論馬華文學與文化的限度。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元尊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