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於青少年團隊氣氛影響之研究
書刊名: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
作者:張文耀楊秀珠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1
卷期:9
頁次:頁131-150
主題關鍵詞: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團隊氣氛獨處活動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37
  • 點閱點閱:2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青少年國中學生 20 名(實驗組), 參加露營活動 並經過三天二夜的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經驗後,其團隊氣氛會產生何種變化?以及會造成怎 樣的影響?並且與未參加任何活動者 20 人(控制組)作比較研究,再利用 SPSS 統計分析 與討論,獲得下列結果: 一、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前測調查結果得知並無顯著差異,且在男女性別分組上也無顯著差異 。 二、實驗組在前測中男女性別比較, 則男生比女生得分高,且差異達顯著水準( p<.05 ) 。 三、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後測比較上其結果得知,實驗組均比控制組來得高,且達非常顯著差 異( P<.001 )。 四、實驗組的團隊氣氛中,其後測得分較前測高,達非常顯著水準( p<.001 )。 五、實驗組在積極性、安心親和與活潑安定等三因素中,後測較前測高,且差異達非常顯著 水準( P<.001 )。 六、 實驗組在男女性別中前測成績以男生平均得分較高(男 M=90.36、女 M=80.33 )但無 明顯的差異, 經活動結束後實施後測其男女生平均得分差距縮小(男 M=107.36、 女 M=104.67 ),雖無明顯差異,但女生部分則前測比後測平均成績提昇的幅度更大。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瞭解,露營活動經常與童軍或戶外探索活動相結合,其重點在讓參加者能 體驗大自然的環境,進而能促進個人的成長。而「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精神是在讓參加者 在活動開始前訂定個人或團體共同的行動目標,藉由活動中的體驗學習,讓參加者能自由選 擇自己所能挑戰的活動,以活動中的反省、思考或與他人的經驗分享中來達成學習的轉移, 並利用他人對自己的優點轟炸來鼓勵自己能積極參與。因此;研究中以露營活動體驗與「突 破休閒冒險性活動」相結合,藉由活動中的反省式學習,讓青少年能充分發揮潛能,藉由活 動中的團隊的合作氣氛來肯定自我來、創造未來,為本研究之重要發現。
期刊論文
1.陳皆榮(19970100)。冒險性露營活動對於青少年自我實現之影響。體育學報,22,71-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芳芝(1999)。突破休閒冒險性教育活動設計及指導要領。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學系系刊,32-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芳芝(1998)。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學系系刊,63-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皆榮(1992)。小學高年級學生冒險性活動之實驗研究--焦慮與自我概念的變化。大專總體八十一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117-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Rosenberg, J.(1988)。An exploratory study of coaching leadership styles on team climat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women's gymnastics(-)。The Temple University。  new window
2.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俊明(1982)。國小級任教師之領導行為對班級氣氛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Dimock, H. S.(1963)。Administration of the Modem Camp。New York:Association Press。  new window
2.Carron, A. V.(1988)。Group dynamics in sport。London:Spodym。  new window
3.Adair, J. E.(1988)。Effective leadership: a modern guide to developing leadership skills。London:Pan。  new window
4.楊國樞(1983)。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東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探索教育研究訓練發展機構(1999)。引導員訓練手册。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振濤(1998)。心理學概要。台北:風雲論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Schoel, J.、Prouty, D.、Radcliffe, P.(1988)。Islands of Healing: A Guide to Adventure Based Counseling。Hamilton, MA:Project Adventure。  new window
8.吳武典、洪有義(1984)。如何進行團體諮商。台北:張老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明隆(1999)。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金泉(1994)。SA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台北市:松崗電腦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蘇建文(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Iida, Minom(1975)。Adventure-Oriented Programes: A Review of Research。Research in Camping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new window
2.Hammerman, W. M.(1980)。Fifty Years of Resident Outdoor Education, 1930-1980--Its Impact on American Education。American Camping Association。  new window
3.潘伴霞、伍恩豪(1995)。歷奇創新營。青少年成長與活動案例。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譚美儀(1995)。辦公室人際關係實驗室。青少年成長與活動案例。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鍾豔雲(1995)。中學義工訓練。青少年成長與活動案例。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秀玲、歐陽素華(1996)。非旁觀者的感覺體驗計劃。踏入新紀元青少年服務的挑戰、蛻變與發展。香港:集賢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逸民(1995)。我都做得到--啓發潛能訓練。青少年成長與活動案例。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