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包裝容器的造形意象調查研究--角柱瓶、凹凸瓶與圓扁瓶之比較
書刊名:藝術學報
作者:楊清田
出版日期:2001
卷期:68
頁次:頁1-16
主題關鍵詞:包裝瓶罐容器意象語意區別法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34
  • 點閱點閱:52
本文旨在運用形態的意象尺度,測試人們對於不同特徵瓶罐容器的印象,並抽取必要的影響因子。延續有關量感錯視實驗,同樣以方圓、凹凸與圓扁等瓶器為題材,國內大專學生為對象,比較其意象的差別。首先建立相關的造形意象尺度(21組),經由SD法的調查實驗,統計、分析其尺度值。以超過中性點1階段以上者為「明顯意象」,發現各類型容器的意象各有差異。總體而言,以「稜角—圓滑、凸形—凹形、對稱—不對稱、、」等構成意象較為明顯深刻;反之,對「優雅—粗俗、調和—對比、美的—醜的、、」等情感意象反應較不強烈。在意象因子方面則分析出:平衡性、美感性、形態性、生動性與強度等5項重要因子。至於美術專業屬性或男、女生性別間,意象的差異並不大。
期刊論文
1.楊清田(20010200)。包裝瓶器的量感錯視研究--角柱瓶與圓柱瓶的比較。藝術學報,67,17-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磯貝芳郎、千千岩英彰(1971)。繪畫?評價?鑑賞?關???心理學研究。武藏野美術大學紀要,7,34-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顏光良(1993)。產品容器造形設計研究─以女用化妝水容器為例,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享益(1996)。型態比例分割應用於產品造形發展的研究,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芳穗(1997)。從視覺傳達的觀點探討線條引起的心理感覺,雲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宗祐(1998)。產品造形風格辨識閾之探討─以包浩斯風格為例,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凌嵩郎(1987)。藝術概論。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薦宏(1995)。形、生活與設計。台北:亞太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陳春田(1995)。包裝設計。臺北:新形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Kotler, P.(1986)。Principlis of Marketing。Englewood Cliffs, N. J.。  new window
5.鄧成連(1994)。最新包裝設計實務。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近江源太郎(1990)。造形心理學。東京:福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小林重順、丘永福、藝風堂(1991)。造形構成心理。臺北:藝風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袁之琦、游恆山(1990)。心理學名詞辭典。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市:東華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福井晃一(1978)。小辭典。小辭典。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朝倉直巳(1998)。藝術‧設計的立体構成。藝術‧設計的立体構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真鍋一男(1988)。造形?基本?實習。造形?基本?實習。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Osgood, C. E.、Suci, George J.、Tannenbaum, Percy H.(1957)。Thea measurement of meaning。Thea measurement of meaning。  new window
其他
1.(1978)。小辭典,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