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陶淵明「閑情賦」「情」之探討
書刊名:中國學術年刊
作者:王良友
作者(外文):Wang, Liang-yu
出版日期:2004
卷期:26
頁次:頁121-141+236
主題關鍵詞:陶淵明閑情賦Tao Yuan-mingHsien ching fuAffectionF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6
  • 點閱點閱:61
期刊論文
1.鄧仕樑(19940000)。論建安以「閑邪」和「神女」為主題的兩組賦。新亞學術集刊,13,349-3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逯欽立(1948)。洛神賦與閑情賦。學原,2(8),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袁行霈(1992)。陶淵明的〈閑情賦〉與賦辭中的愛情閑情主題。北京大學學報,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淑瑛(1996)。陶淵明「閑情賦」悲憾之探究。嘉義農專學報,47,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文初(1986)。陶淵明〈閑情賦〉的評價問題。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2),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能勝(1999)。胡思亂想的自白─陶淵明〈閑情賦〉主旨之我見。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4),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魯克兵(2002)。談〈閑情賦〉的經典化。玉溪師範學院學報,18(6),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春來(1994)。談〈閑情賦〉在陶集中的地位。河北大學學報,1994(4),65-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國瓔(1998)。陶淵明〈閑情賦〉之諷諫與寄託。臺北。76-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國星(1998)。六朝賦。六朝賦。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慎、王仲鏞(1987)。升庵詩話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闓運(1964)。湘綺樓日記。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曰剛(1987)。辭賦流變史。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魯迅(1990)。且介亭雜文二集。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熙載(1988)。藝概。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Strongman, K. T.(1987)。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Ltd.。  new window
8.王夢鷗(1995)。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立(1994)。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晉)陶淵明(1990)。陶淵明集。陶淵明集。瀋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西漢)司馬遷(1990)。史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清)陳沆。比興詩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錢鍾書(1981)。管錐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