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創新導向之本土化觀點論經典教育的意義--大學基進經典教育論綱
書刊名:教育與社會研究
作者:鄒川雄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sou, Chuan-shyong
出版日期:2005
卷期:8
頁次:頁1-36
主題關鍵詞:本土化基進經典教育正典的經典教育學科規訓制度原創性思維經典多元主義知識語用學批判對話的教育IndigenizationRadical education of classicsCanonical education of classicsDisciplinarityOriginal thinkingPluralism of clsassicsPragmatics of knowledgeEducation of critique and dialogu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37
  • 點閱點閱:38
本文的主旨在於透過一個獨特的本土化觀點—創新導向的本土化觀點—來理解今日大學中推行經典教育的可能意義。創新就是要求學習者身心狀態的更新變化,並與經典開展活生生的關係。在這個意義下,筆者反轉全盤西化與整理國故這兩個口號,提出「徹底化西」與「國故創新」作為本土化之實踐策略。在這個策略之下,本文建構出一種基進化的經典教育模式,作為大學課程的主導形式,以區別於早期博雅教育中的正典化的經典教育,以及現代學科規訓制度下的學科經典教育。為回應後傳統與後學科時代之挑戰,筆者提出大學經典教育論綱,其主要論點在於:在知識語用學的前提下,我們將經典視為原創性思維的表徵,而非傳統權威的典型,因而主張「經典多元主義」;經典教育應成為所有師生共同的學術基礎與溝通平台;經典教育的設計理念就在於「讓多元的原創性思維在學習者的身心狀態中相互辯證與相互激盪」,因此,基進經典教育必然是批判的教育、對話的教育與情境的教育。它最終應建立一個自由討論與相互探索的教育環境,一個能讓師生高度參與、相互學習與自由論辯的校園文化。在這樣的互動情境中學習與思考,經典才能成為文化創新的泉源。這是達成創新之本土化基本訴求的不二法門。本文可看成是大學教育本土化的另類思考。
期刊論文
1.鄒川雄(2004)。從學科規訓制度到基進經典教育--一個大學課程改革的構想。教育社會學通訊,55,1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伯璋、薛曉華(20021200)。大學理念的知識觀反思與大學實體的社會建構--一種對「大學」的知識社會學反省。思與言,40(4),51-1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葉啟政(19940300)。對社會研究「本土化」主張的解讀。香港社會科學學報,3,52-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鄒川雄(1999)。身心狀態研究:一個社會科學本土化的可能方向。社會科學理論與本土化學術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暨應用社會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Adler, M.、王月瑞(2002)。西方名著中的偉大智慧。海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arnett, R.、Griffin, A.(1977)。The End of Knowledge in Higher Education。London:Cassel。  new window
3.Gadamer、洪漢鼎(1993)。真理與方法。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Foucault, M.、劉北成(1996)。規訓與懲罰。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Giroux, H. A.、Myrsiade, K.(2001)。Beyond the Corporate University。Rowman & Littlefield。  new window
6.Habermas, J.、Thomas, M.(1984)。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Boston:Beacon Press。  new window
7.Hutchins, Robert Maynard、汪利兵(2001)。美國高等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Newman, John Henry、徐輝(2001)。大學的理想。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Newman, John Henry(1996)。The Idea of a University。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0.Polanyi, M.、彭淮棟(1984)。博藍尼演講集:人之研究、科學信仰與社會、默會致知。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Wallerstein, Immanuel、劉健芝(1999)。學科.知識.權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Delanty, G.(2001)。Challenging Knowledge: The University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Ope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3.黃坤錦(1995)。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 : 美國心靈的攀登。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1996)。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國際二十一世紀敎育委員會報吿。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Lyotard, Jean-François、車槿山(1997)。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Bourdieu, P.、Collier, Peter(1988)。Homo Academicus。Cambridge:Polity Press。  new window
17.Polanyi, M.、許澤民(2000)。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Giddens, Anthony、田禾、黃平(2000)。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Csikszentmihalyi, Mihaly、杜明城(1999)。創造力。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葉啟政(20010000)。社會學和本土化。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Brooker, Peter、王志弘、李根芳(2003)。文化理論詞彙。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王財貴(2004)。小學讀經教學之基本理念及施教方案,Http://www.tw.org/newwaves/63/l-5.html, 2004/09/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鄒川雄(2004)。經典詮釋與身心狀態--本土化質性。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