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文化會協會活動的側面書寫(1921-1927)--林獻堂教育思想對現代大學通識教育的前瞻
書刊名:止善
作者:王振勳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Jivn Shinn
出版日期:2006
卷期:1
頁次:頁207-227
主題關鍵詞:林獻堂臺灣文化協會通識教育Lin Sen-tong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The general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95
  • 點閱點閱:109
林獻堂(1881-1956)是臺灣日治時期中部地區的士紳首要代表,他在推動創立臺中中學、六三撤廢運動、臺灣議會請願運動、成立臺灣文化協會、創設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甚至出刊《臺灣民報》等政治社會運動,都擔任領袖與財物資助的角色。其中以籌辦有教育性質的文化協會活動,表面上是以社會教育為手段的民族運動,但深入觀察林獻堂個人的儒家思想性格,以及文化協會會員中由地主、醫生、文化事業工作者佔有75%之社會菁英所參與的活動,其思想基礎以及論見智慧,絕非只是操作短期政治改革而已,而是從文化的主體性出發,強化道德與知識兼融的力量,並以此價值,供作建設新臺灣的方法。這般思維與策略,以今天各大學推動通識教育的理念與作法,來予相互對照觀察,實在是不謀而合。
Lin Sen‐tong(1881-1956) was a initi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central Taiwan reg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He pushed to establish a Taichung High School, eliminate the 63 Laws, establish Taiwanese parliament, establish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and establish a Taiwanese local self-government alliance. He even published the Taiwanese People Report, which waiting for a political and society revolution, Lin held the post of the role of the leader and wealth supporting. Subsidized the Taiwan Cultural Association, this activity superficially was taken as social education, but it went deep into Lin's personal Confucianism personality. The cultural association members were composed of landlord, doctors and the cultural businessmen who were the social elite of 75% participates. Their thought foundation and theory see as intelligence, but not just operating short-term political reform, and from culture main values, are enhancing the morals and knowledge, and with this strength, providing to make new Taiwan construction lately with good strategy. Each university pushed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today, come to checked against, really is agree to the previous Lin' thought.
期刊論文
1.黃呈聰(19210815)。臺灣教育改造論。臺灣青年,3(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培火(19650627)。日據時期臺灣民族運動。臺灣文獻,16(2),174-1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連溫卿(19531115)。台灣文化協會的發軔--台灣政治、文化、社會運動的第一頁。台北文物,2(3),69-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戴寶村(20020600)。臺灣文化協會年代的生活革新運動。臺灣史料研究,19,144-1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俊傑(19950600)。當前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及其展望。通識教育,2(2),23-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維賢(19540800)。我的演劇回憶。臺北文物,3(2),105-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曉波(1997)。蔣渭水的思想與實踐-論日據下臺灣文化協會與臺灣民眾黨的路線爭議。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葉龍彥(1998)。反共電影在臺灣,1950-1955。臺北文獻,直字124,103-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子候(1999)。林獻堂對民族運動的貢獻。臺灣文獻,5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1996)。臺灣開發史。臺灣開發史。臺北市: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矢內原忠雄(1963)。矢內原忠雄全集。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正昌(1981)。林獻堂與臺灣民族運動。臺北:益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碧川(1996)。後藤新平傳:臺灣現代化奠基者。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培火(1974)。與日本本國民書。台北: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持地六三郎(1998)。台灣殖民政策。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謝國興(2002)。亦儒亦商亦風流--陳逢源(1893-1982)。臺北市: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柏維(199306)。台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金耀基(2003)。大學之理念。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連溫卿、張炎憲、翁佳音(1988)。臺灣政治運動史。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美容(1996)。臺灣文化與歷史的重構。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詩琅、張炎憲、翁佳音、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88)。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Levenson, Joseph R.、劉偉、劉麗、姜鐵軍(1987)。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臺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葉榮鐘、藍博洲(20000000)。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楊翠(19930000)。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北:時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筱峰(1996)。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台北:玉山社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吳文星(19920000)。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何秀煌(19980000)。從通識教育的觀點看:文明教育和人性教育的反思。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Ferro, Marc、張淑娃(1998)。電影與歷史。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黃俊傑(1999)。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吉野秀公(1997)。臺灣教育史。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獻堂(2001)。灌園先生日記(一)。灌園先生日記(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蔡元培(2001)。教育獨立議。大學精神。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葉榮鐘、蔡培火、陳逢源、林柏壽、吳三連(1982)。臺灣民族運動史。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曾騰光(1999)。序。基礎通識及分類通識課程大綱。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25)。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二編)、領臺之後的治安狀況(中卷)。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二編)、領臺之後的治安狀況(中卷)。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黃俊傑(2004)。大學通識教育探索:臺灣經驗與啟示。大學通識教育探索:臺灣經驗與啟示。桃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2005)。林獻堂先生紀念集。林獻堂先生紀念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吳展良(2002)。尋找核心價值:儒學與現代社會的價值困境。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白成枝(1950)。先烈蔣渭水傳略。蔣渭水遺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林吳帖(1970)。我的自述。我的自述。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楊碧川(1987)。王敏川。臺灣近代名人誌(冊三)。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黃光國(2002)。從社會心理的角度看儒家文化傳統的內在結構。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許雪姬(1998)。中縣口述歷史第五輯-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紀錄。中縣口述歷史第五輯-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紀錄。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黃俊傑(2004)。國立臺灣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現況。國立臺灣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現況。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錢穆(1995)。有關學問之系統。錢賓四先生全集-中國學術通義。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錢穆(1981)。中國歷史上的道德精神。中國歷史精神。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臺灣民報,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