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經典、去經典、重讀經典--大學通識教育中經典教育的若干思考
書刊名:鵝湖
作者:曾守正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seng, Shou-cheng
出版日期:2007
卷期:33:3=387
頁次:頁51-64
主題關鍵詞:通識教育經典教育中國經典教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77
  • 點閱點閱:29
期刊論文
1.陳德和(19991000)。通識教育中的文化經典。鵝湖,25(4)=292,29-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月惠(19990300)。在解構中走向重建--師院「四書」教學的省思、建構與分享。通識教育,6(1),49-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世偉(19990600)。從大陸到臺灣--近代儒教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與言,37(2),131-1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孝信、黃俊傑(19961200)。美國的經典通識教育:經驗、問題與啟示。通識教育,3(4),117-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龔鵬程(19930600)。通識教育與人文精神。鵝湖,18(12)=216,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俊傑(2002)。從東亞儒家思想史脈絡論「經典性」的涵義。中國哲學史,2002(2),35-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中江(2002)。經典的條件:以早期儒家經典的形成為例。中國哲學史,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安剛(1995)。吳承恩不是《西遊記》的作者。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宋克夫(1996)。吳承恩與明代心學思潮及《西遊記》的著作權問題。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曉明(2001)。啟蒙現代性與文學現代性的衝突與調適--梁啟超文論再評析。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94)。弘揚中國過去面向世界未來--《國學研究》第二卷出版座談會發言選登。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卷首語。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世偉(19970900)。日據時期臺灣的儒教運動。歷史月刊,116,80-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文星(19780900)。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3),62-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許經田(1995)。典律、共同論述與多元社會。臺北: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王乃信(1989)。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領台以後的治安狀況。台北:創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哈洛‧卜倫、余君偉(2002)。盡得其妙--如何閱讀西方正典。台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史景遷、溫哈溢(2003)。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湯顯祖(1984)。牡丹亭•題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哈洛•卜倫、曾麗玲、高志仁(2002)。西方正典。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克武(19940000)。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啓超調適思想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澤厚(1988)。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孔範今、桑思奮、孔祥林(1994)。孔子文化大典。北京:中國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守仁、吳光(1978)。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邦雄(1999)。在家、出家與回家。臺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毓生(1988)。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高柏園(19880000)。中庸形上思想。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Said, Edward W.、蔡源林(2001)。文化與帝國主義。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Bloom, Harold、徐文博(1990)。影響的焦慮:詩歌理論。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梁啟超、張品興(1999)。梁啟超全集。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左丘明、楊伯峻(1987)。春秋左傳注。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Said, Edward William、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2000)。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魏上春,張文環(1933)。同志諸君(檄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Programs of Study,http://social-sciences.uchicago.edu/social-thought/Programs_of_Study.htm。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昭瑛(1998)。光復初期「台灣文化」的概念。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俊傑(2002)。台灣的大學通識教育改革:過去、現在、未來。大學通識教育探索。中壢: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單德興(1995)。重建美國文學:典律與脈絡--勞特的個案研究。典律與文學教學:第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選集。臺北:中華民國比較文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連清吉(2002)。[從螺旋史觀看中日文化的發展] 自序。從螺旋史觀看中日文化的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龍應台(2004)。在紫藤廬和Starbucks之間--台灣的內向性。面對大海的時候。臺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唐君毅(1988)。人的學問與人的存在。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