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半生緣》之美感觀照
書刊名:高雄師大學報. 人文與藝術類
作者:張嘉惠
作者(外文):Chang, Chia-hui
出版日期:2007
卷期:23
頁次:頁109-129
主題關鍵詞:半生緣張愛玲悲劇審美Eighteen springsEileen ChangTragedyAesthetic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62
  • 點閱點閱:69
期刊論文
1.水晶(1991)。雨過河源隔座看張愛玲《半生緣》中雨的象徵。聯合文學,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詹悟(1998)。由張愛玲的《半生緣》觀其對人生的看法。書評,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美麗(1987)。以庸俗反當代--讀張愛玲雜想。當代,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龍應台(1985)。一支淡淡的哀歌--評張愛玲的秧歌。新書月刊,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幸謙(19951000)。張愛玲的臨界點 : 閨閣話語與女性主體的邊緣化。中外文學,24(5)=281,93-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楊澤(1999)。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台北:城邦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白居易(1981)。白氏長慶集。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國維、徐調孚(2001)。校注人間詞話。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本楠(1992)。王國維美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水晶(1970)。拋磚記。臺北:三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水晶(1993)。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臺北:大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司空圖(1987)。二十四詩品。臺北:金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白、瞿蛻園(1981)。李太白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杜甫(1980)。杜詩鏡銓。臺北:漢京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文欽(2003)。文學美學研究資料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柏燕(1980)。文學探索。臺北:大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周芬伶(1999)。豔異。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俞汝捷(1989)。小說二十四美。淑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唐文標(1976)。張愛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納蘭性德(1980)。納蘭詞。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梅堯臣(1970)。宛陵集。臺北:臺灣中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子昂、楊家洛(1964)。新校陳子昂集。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愛玲(1991)。傾城之戀。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愛玲(1993)。半生緣。臺北:皇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楊昌年(1999)。水晶簾外玲瓏月。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勰(1965)。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蔡鳳儀(1996)。華麗與蒼涼。臺北:皇冠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亞里士多德、姚一葦(1993)。詩學箋註。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Schopenhauer, Arthur、劉大悲(1998)。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臺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廚川白村(1995)。苦悶的象徵。臺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夏志清(1991)。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Kenney, William、陳迺臣(1977)。小說的分析。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維登.克莉絲、白曉紅(1994)。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愛玲、金宏達、于青(1992)。張愛玲文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鄭樹森(1989)。張愛玲的世界。台北:允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王德威(1993)。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愛玲(1991)。流言。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姚鼐(1966)。惜抱軒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葉朗(19931001)。現代美學體系。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孟悅、戴錦華(1993)。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劉昌元(1986)。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國維(1968)。王觀堂先生全集。文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朱光潛(1982)。西方美學史。臺北:漢京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王拓(1976)。張愛玲與宋江。藍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張健(1984)。張愛玲的小說世界。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張健(1996)。張愛玲新論。書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陳炳良(1985)。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遠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盧正珩(1994)。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張素貞(1986)。細讀現代小說。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朱光潛、張隆溪(1983)。悲劇心理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金健人(1988)。小說結構美學。木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周蕾、蔡青松(19950000)。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錢谷融、魯樞元(1990)。文學心理學。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