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湯顯祖理學思想論《牡丹亭》意涵
書刊名: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
作者:張美娟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ang, Mei-chuan
出版日期:2008
卷期:2:2
頁次:頁77-102
主題關鍵詞:湯顯祖理學思想牡丹亭道情Tang XianzuThought of neo-ConfucianismMu-tan TingThe Peony PavilionTaoist Chant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64
  • 點閱點閱:183
本文先探討湯顯祖所繼承的明代理學思想,再以此理學思想對湯氏戲劇大作-《牡丹亭》進行不同以往的意義詮釋,以指出杜麗娘與柳夢梅的結合,是理學家重視的「仁性愛情」、「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展現,天地間將因此「道情」「生機」,而永遠青春、永不止息。
期刊論文
1.羅麗容(20000900)。論湯顯祖「主情說」之淵源、內涵與實踐。古典文學,15,99-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國華(2000)。湯顯祖的「至情說」和「靈氣說」再評價--兼與袁宏道的「性靈說」比較。撫州師專學報,1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戴璉璋(20061200)。湯顯祖與羅汝芳。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6(4)=64,245-2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潘麗珠(19940600)。明代曲論中的「情」論探索。國文學報,23,125-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儒賓(2007)。觀天地生物氣象。中國語文論譯叢刊,21,107-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璦玲(20010900)。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中情理觀之轉化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183-2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璦玲(1998)。明清傳奇藝術呈現中之「主體性」與「個體性」。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魏月萍(2000)。羅近溪「破光景」義蘊(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鏡玲(2000)。神聖的顯現:重構艾良德宗教學方法論(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鄭玄(1985)。周禮鄭氏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汝芳(199704)。羅近溪先生明道錄。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1999)。中國文學理論史--明代時期。台北:洪葉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玄(1979)。禮記鄭注。臺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玄、嚴可均(1985)。孝經鄭注。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華瑋(2005)。湯顯祖與牡丹亭。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馬丁.海德格、孫周興(1993)。走向語言之路。台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羅汝芳、曹胤儒(1996)。盱壇直詮。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宗羲(1934)。明儒學案。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羅汝芳。盱江羅近溪先生全集。臺北:中央圖書館善本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陸費逵(1981)。毛詩鄭箋。台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耿占春(1993)。隱喻。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范曄、李賢、楊家駱(1987)。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孔安國、孔穎達、鄭玄(1990)。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衡(1974)。周易義海撮要。台北:廣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惠棟(1989)。周易述。天津市: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毛效同(1986)。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羅汝芳(1977)。盱壇直詮。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周育德(199106)。湯顯祖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鄒元江(2005)。湯顯祖新論。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鄭玄、王應麟、丁杰(1985)。周易鄭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班固、顏師古(1987)。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程顥、程頤(1982)。二程集。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班固(1985)。白虎通。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章學誠(1973)。文史通義。臺北:漢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鄭培凱(19950000)。湯顯祖與晚明文化。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楊儒賓、黃俊傑(19960000)。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黎志添(2003)。宗教研究與詮釋學:宗教學建立的思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王弼、孔穎達、韓康伯(1972)。周易正義。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蔣年豐(2000)。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滕守堯(1996)。海德格。臺北市:生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