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
作者:林月惠
出版日期:2012
出版項: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集叢: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專刊;34
ISBN:9789860346367
主題關鍵詞:宋明理學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4) 博士論文(10) 專書(1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31
期刊論文
1.蔡家和(200601)。牟宗三《黃宗羲對於天命流行之體之誤解》一文之探討。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振綱(1999)。論蕺山之學的定性與定位。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1),22-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財貴(19910600)。王龍溪良知四無說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35,365-4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牟宗三(195610)。陸王一系之心性之學(三)--劉蕺山誠意之學。自由學人,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Gedalecia, David(1974)。Excursion into Substance and Fun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yung Paradigm m uhu Hsi。Philosophy East and West,24(4)。  new window
6.中純夫(199703)。王畿の講學活動。富山大學人文學部紀要,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洪漢鼎(19990900)。從詮釋學看中國傳統哲學「理一而分殊」命題的意義變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9(3)=35,33-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特(19820000)。由孟子與陽明看中國道德主體哲學的方法特性與發展。新亞學術集刊,3,37-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戴璉璋(20061200)。湯顯祖與羅汝芳。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6(4)=64,245-2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月惠(20040300)。劉蕺山「慎獨」之學的建構--以《中庸》首章的詮釋為中心。臺灣哲學研究,4,87-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狄百瑞、蕭衛儀(1990)。朱熹與中庸。朱子學刊,199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沈享民(20050700)。青年朱熹的哲學探索--以「延平答問」對「理一分殊」的討論為中心。哲學與文化,32(7)=374,81-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吳震(2006)。羅近溪的經典詮釋及其思想史意義--就「克己復禮」的詮釋而談。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72-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鼎國(199909)。「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注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岑溢成(19980600)。戴震一本論的淵源和特點。鵝湖學誌,20,71-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月惠(20050300)。本體與工夫合一:陽明學的展開與轉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6,359-3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月惠(20090300)。良知與知覺--析論羅整菴與歐陽南野的論辯。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4,287-3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沈享民(2004)。試論陳亮理一分殊說。陳亮國際學術研討會,浙江社會科學院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永儁(1993)。朱熹哲學思想之「方法」理論及實際運用。國際朱子學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其南(1992)。傳統中國文化中的倫理思想和社會理念--從「仁學」到「群學」的軌跡。「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姜真碩(200012)。朱子體用論研究(博士論文)。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湘鈺(2006)。平實道中啟新局--江右三子良知學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孔安國、孔穎達(1989)。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畿(1975)。龍谿王先生全集。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熹(1983)。四書或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熹(1983)。中庸輯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江永(1996)。考訂朱子世家。臺南:莊嚴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侗、朱熹(1985)。延平答問附補錄。京都:臺北:中文出版社: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翱。李文公全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顒(1978)。李二曲全集。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金谷治(1978)。唐抄本鄭氏論語集成。東京:平凡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范曄、楊家駱(1987)。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唐樞(1995)。木鐘臺集。臺南:莊嚴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唐順之(1983)。荊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真德秀(1983)。真西山讀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栻(1975)。南軒集。臺北:廣學社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載、章錫琛(1985)。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建(1985)。學都通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陸九淵(1979)。陸象山全集。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馮柯(1650)。求是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宗羲、全祖望(1985)。宋元學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鄒守益。東廓鄒先生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鄒守益。東廓鄒先生遺稿。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子翬(1134)。屏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蕭子顯、楊家駱(1990)。新校本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歐陽德、陳永革(2007)。歐陽德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歐陽德。歐陽南野先生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羅汝芳(1987)。明道錄。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謝良佐(1985)。上蔡語録。京都:臺北:中文出版社: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羅整菴(1975)。羅整菴先生存稿。臺北:廣學社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羅洪先(1986)。念菴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羅洪先。石蓮洞羅先生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羅整菴、閻韜(1990)。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丁福保(1985)。佛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牟宗三。牟宗三先生晩期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牟宗三(2003)。五十自述。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吳震(2005)。羅汝芳評傅。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吳震(1522)。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繫年:1522-1602。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李明輝(2004)。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研院文哲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韋政通(1991)。中國哲學辭典。臺北: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韋政通(1991)。中國哲學辭典大全。臺北: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唐君毅(1991)。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高瑋謙(2009)。王龍溪哲學系統之建構--以見在良知為中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張衛紅(2009)。羅念菴的生命歷程與思想世界。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梁啟超(1978)。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陳來(1989)。朱子書信編年考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陳榮捷(1995)。新儒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陳立勝(2005)。王陽明「萬物一體」論--從「身-體」的立場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夏君虞(1990)。宋學概要。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蔡仁厚、楊祖漢(1996)。牟宗三先生紀念集。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劉述先(1995)。當代儒學論集:挑戰與回應。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劉述先(2000)。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中國大陸與台灣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陳耀文(1997)。中國近代思想之屈折與展開。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索介然、龔穎(1997)。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岡田武彥(1970)。王陽明と明末の儒學。東京:明徳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荒木見悟(1993)。佛教と儒教。東京:研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林右崇(1994)。中國前近代思想的轉變。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Gadamer, H. G.、Specht, E. K.、Stegmuller, W.、Connolly, John M.、Keutner, Thomas(1988)。Hermeneutics Versus Science Three German Views。Notre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new window
58.Kant, Immanuel、Beck, Lewis White(1956)。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New York:Liberal Arts Press。  new window
59.Ricoeur, Paul、Ihde, Don(1974)。The Conflict of Interpretations。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0.Bleicher, Josef(1980)。Contemvorary Hermeneutics。London:Boston:Routledge:Kegan Paul。  new window
61.朱熹、黃珅(2001)。四書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劉宗周、戴璉璋、吳光、鍾彩鈞(1997)。劉宗周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鄭玄、孔穎達、陸德明(1989)。禮記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賴品超、林宏星(2006)。儒耶對話與生態關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牟宗三(1980)。王陽明致良知教。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錢穆(1989)。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康德、牟宗三(1982)。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黎靖德、王星賢、朱熹(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羅汝芳(1977)。盱壇直詮。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牟宗三(2003)。牟宗三先生全集。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聶豹、吳可為(2007)。聶豹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牟宗三(1997)。四因說演講錄。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劉述先(2008)。論儒家哲學的三個大時代。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熊十力(1987)。體用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彭國翔(2007)。儒家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余英時(1987)。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李明輝(1997)。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劉述先(1993)。理想與現實的糾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溝口雄三(1980)。中國前近代思想の屈折と展開。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衷爾鉅(1993)。蕺山學派哲學思想。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黃宗羲、全祖望、沈芝盈(1987)。明儒學案。臺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楊時(1974)。楊龜山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王畿(1970)。王龍溪全集。臺北:華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黃綰(1959)。明道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鄒守益(1997)。東廓鄒先生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聶豹(1997)。雙江聶先生文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顧憲成(1975)。小心齋劄記。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吳宣德(1996)。江右王學與明中後期江西教育發展。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陳榮捷(1984)。王陽明與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陳來(2003)。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彭國翔(2003)。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錢明(2002)。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吳震(2003)。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傅佩榮(1993)。儒家哲學新論。臺北:業強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李明輝(2001)。孟子重探。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王守仁、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1992)。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李滌生(1981)。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鄒守益、董平(2007)。鄒守益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胡宏、吳仁華(1987)。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朱熹(1984)。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陳榮捷(1988)。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李明輝(1995)。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王畿、吳震(2007)。王畿集。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張亨(1997)。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陳來(1990)。朱熹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陳榮捷、朱榮貴(19960000)。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呂妙芬(20030000)。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荒木見悟(1992)。陽明學の位相。東京:研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余英時(2003)。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林月惠(20050000)。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朱熹、陳俊明(2000)。朱子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李明輝(1997)。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徐復觀(197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陳來(1991)。有無之境--王陽明的哲學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羅洪先、徐儒宗(2007)。羅洪先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岡田武彥、吳光、錢明、屠承先(2000)。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鄭凱堂(1989)。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劉述先(20010000)。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臺北:立緖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牟宗三(1987)。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牟宗三(1984)。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唐君毅(1991)。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孔丘、程樹德、程俊英、蔣見元(1990)。論語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劉述先(19950000)。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荒木見悟、廖肇亨(2008)。佛教與儒教。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羅汝芳、方祖猷、梁一群、李慶龍(2007)。羅汝芳集。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程頤、程顥、王孝魚(1981)。二程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龔鵬程(1994)。晚明思潮。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班固、顏師古、楊家駱(1986)。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周敦頤、陳克明(1990)。周敦頤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牟宗三(1987)。中國哲學的特質。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勞思光(1980)。新編中國哲學史。友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唐君毅(1991)。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葛榮晉(1993)。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田浩、牛樸(2008)。朱熹的思維世界。允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李明輝(20050000)。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勞思光、劉國英(2002)。文化哲學講演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李澤厚(1996)。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戴聖、鄭玄(1981)。禮記鄭注。臺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孫希旦、沈嘯寰、戴聖、王星賢(1989)。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孫詒讓、孫以楷、墨翟(1987)。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劉述先(199308)。「理一分殊」的現代解釋。理想與現實的糾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榮捷(1995)。朱子道統觀之哲學性。新儒學論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崑將(2004)。朱子對《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章的詮釋及其繼 起爭議。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述先(200104)。「理一分殊」的規約原則與道德倫理重建之方向。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榮捷(1988)。論朱子之仁說。朱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明輝(1998)。劉蕺山論惡之根源。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馮柯(1940)。求是編。貞白五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馮柯(1993)。求是編。貞白全書。東京都:高橋情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龔鵬程(1994)。羅近溪與晚明王學的發展。晚明思潮。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島田虔次(1961)。體用の歴史に寄せて。塚本博士頌壽記念佛教史學論集。京都:塚本博士頌壽記念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明輝(2005)。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亨(1997)。「天人合一」的原始及其轉化。思文之際論集: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牟宗三(2003)。中國文化發展中義理開創的十大諍辯。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牟宗三(2003)。超越的分解與辯證的綜和。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明輝(1995)。《孟子》知言養氣章的義理結構。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瑞全(1997)。個體價值之定位--當代新儒學論人之為人的論題。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沈享民(2005)。朱熹理一分殊哲學析論。當代儒學的發展方向。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月惠(1998)。劉蕺山論「未發已發」--從「觀念史」的考察談起。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月惠(2004)。劉蕺山「慎獨」之學的建構--以《中庸》首章的詮釋為中心。儒家哲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啟屏(2004)。儒家思想中的「一體觀」與現代化的發展。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維杰(2006)。朱子體用論衡定。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臺北:臺大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鎮國(2000)。中國佛教形上學的虛說形態--新儒家論佛家體用論。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中國大陸與台灣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姜廣輝(2005)。「理欲之辨」求是。中國觀念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袁保新(1995)。試論儒家心性之學的現代意涵及其與科學的關係--兼論當代新儒學對近代科技的理解與回應。當代儒學論集:挑戰與回應。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鼎國(2011)。「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注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詮釋與實踐。臺北:政大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來(1990)。已發未發--兼論朱熹心性論之發展演變。朱熹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來(2003)。明嘉靖時期王學知識人的會講活動。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榮捷(1995)。朱子與道統。新儒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榮開(1998)。朱子《中庸》首章說試釋。結網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楊祖漢(1987)。王陽明的一體觀。儒家與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劉述先(1996)。牟宗三先生臨終遺言「古今無兩」釋。牟宗三先生紀念集。臺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錢穆(1989)。朱子論人心與道心。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錢穆(1989)。朱子論未發與已發。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龔鵬程(1994)。克己復禮的路向:晚明思潮的再考察。晚明思潮。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榮捷(1983)。傳習錄拾遺。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楊國樞(19940000)。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能否同時並存?。中國人的價值觀 : 社會科學觀點。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劉述先(1993)。有關理學的幾個重要問題的再反思。理想與現實的糾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榮捷(1983)。從朱子晚年定論看陽明之于朱子。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張亨(1997)。朱子的志業--建立道統意義之探討。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