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醫學院中死亡學課程教導方法之檢討與因應
書刊名: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
作者:張崑將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ang, Kun-chiang
出版日期:2008
卷期:4
頁次:頁1-20
主題關鍵詞:死亡學臨終學瀕死學生死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93
  • 點閱點閱:20
本文將概略地檢討臺灣醫學院中的死亡學教導缺失,認為比較偏重在「臨終學」(near-death learning)的死亡學,傾向感性方式而且可操作式的死亡學,如安寧療護、宗教關懷、死前照護、預立遺囑等等。這種方式的教學之優點是可以當場撞擊學生的心靈,對生命產生尊重與對他人產生關懷。不過,這種教學方式,比較傾向重視觀察「他人的死亡」來思考「自己的死亡」,「死亡」。是作為「他者」甚於「自己」而被教育著。因此,本文提出基於知性的「理性」力量的方式,多關注在死亡邊緣鼓勵其求生意志的「瀕死學」(study of near-death experience),與追求生命價值意義的「生死學」(life-and-death learning)之教授法,強調運用理性的知識力量來對抗死亡或面臨死亡。本文另外呼籲重視「死亡」作為「自己」的理性死亡學之思考教學方式及訓練工夫,強化學生思考死亡的積極意義,而不是厭離思考死亡。
圖書
1.呂應鐘(2001)。生死學導論。臺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達夫(2002)。用心聆聽:黃達夫改寫醫病關係。台北:天下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傅柯、余碧平(1981)。對死亡的沈思。主體解釋學:法蘭西學院演講系列(1981-198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