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遮蔽的抒情--論馬華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
書刊名:淡江中文學報
作者:鍾怡雯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oong, Yee-voon
出版日期:2008
卷期:19
頁次:頁183-214
主題關鍵詞:馬華詩歌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政治抒情Malaysian Chinese poetryRomanticismRealismModernismPolitical lyric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7
  • 點閱點閱:77
本論文試圖在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兩大傳統之外(或之內),從浪漫主義的角度去觀察馬華文學,試圖建立第三種傳統。建國初期,在愛國主義和馬華文學土本化的聲浪之下,反映馬來西亞人民生活和情感的「現實主義」詩歌,非常符合馬華文藝獨特性的訴求,卻也遮蔽了它們「抒發」及「表現」等浪漫主義的特質。馬華所謂的現實主義詩歌,大多其實大都循著雙軌行進-浪漫主義加上現實主義的書寫模式。現代主義的出現,毋寧是一種反抗的力量,乃是對現實主義傳統以及其僵化的表達模式不滿,而試圖另闢的蹊徑。事實上,「非現實主義」加上浪漫主義,才是他們努力實踐的美學信仰。浪漫主義的在地化,其實跟華人的政治處境/困境有關。本文論述的浪漫個案,以「政治抒情」改寫馬華詩歌現實主義的教條,另闢蹊徑示範「反映馬來西亞人的生活」,那是建立在現實(政治)上,一直被存而不論的,被遮蔽的「在地」浪漫主義。
期刊論文
1.鍾怡雯(20051200)。論馬華散文的「浪漫」傳統。國文學報,38,101-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白垚(2007)。縷雲起於綠草。大夢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方修(197205)。馬華新文學大系。星洲: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傅承得(1995)。有夢如刀。吉隆坡:千秋事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Abrams, M. H.(1958)。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 Inc。  new window
5.方修(1988)。馬華文學作品選‧詩集(戰前)。吉隆坡:董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方修(1991)。馬華文學作品選‧詩集(戰後)。吉隆坡:董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壽桐(2002)。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史論。北京:文化藝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何棨良(1977)。刻背。吉隆坡:鼓手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岸、溫任平、何乃健、田思、方昂、游川、傳承得(1994)。馬華七家詩選。千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岸(1988)。盾上的詩篇。吉隆坡:南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有成(2006)。時間。臺北: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周粲(1971)。新馬華文文學大系‧詩歌。新加坡: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永修、張光達、林春美(2002)。辣味馬華文學。吉隆坡:雪蘭莪中華大會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樹林(1978)。大馬新銳詩選。美羅:天狼星詩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錦忠(2004)。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埔里: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國恩(2000)。浪漫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傅承得(1989)。有一個夢。吉隆坡:紫藤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傅承得(1987)。等一株樹。吉隆坡:十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溫任平(1968)。風雨飄搖的路。安順: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溫任平(1979)。眾生的神。安順:天狼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溫任平(1970)。無弦琴。檳城: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溫任平(1977)。黃皮膚的月亮。臺北:幼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溫任平(1980)。憤怒的回顧。安順:天狼星詩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溫任平(1973)。大馬詩選。安順:天狼星詩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溫任平(1981)。馬華當代文學選。吉隆坡: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溫瑞安(1977)。回首暮雲遠。臺北:四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溫瑞安(1977)。狂旗。臺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溫瑞安(1973)。將軍令。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甄供(2004)。生命的延續--吳岸及其作品研究。吉隆坡:新紀元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趙戎(1971)。新馬華文文學大系。新加坡: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溫瑞安(1977)。龍哭千里。龍哭千里。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賈克.巴森、侯蓓(2005)。古典的、浪漫的、現代的。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Marcuse, Herbert(2005)。愛欲與文明─對佛洛伊德思想的哲學探討。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溫瑞安(1990)。楚漢。臺北:尚書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黃錦樹(1996)。馬華文學:內在中國、語言與文學史。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傅承得(1984)。哭城傳奇。臺北:大馬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傅承得(1988)。趕在風雨之前。吉隆坡:十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2004)。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臺北:萬卷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黃錦樹(1998)。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遠流:元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鍾怡雯、陳大為(2007)。馬華散文史讀本。臺北: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周策縱(1989)。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張錦忠(20030000)。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1998)。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Abrams, Meyer Howard、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2004)。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克利福德.格爾茲、納日碧力戈、郭于華、李彬、羅紅光、田青(1999)。文化的解釋。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溫瑞安(1979)。天河錄。天河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溫任平(1979)。天狼星詩選。天狼星詩選。安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溫任平(1978)。流放是一種傷。流放是一種傷。安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陳順興(2000)。社會主義現實理論在中國的接受與轉化。社會主義現實理論在中國的接受與轉化。合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苗秀(1971)。新馬華文文學大系(1)。新馬華文文學大系(1)。新加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Dawson, P. M. S.(2001)。Poetry In An Age of Revolution。British Romaticism。Shan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new window
2.Keach, William(2001)。Romanticism and Language。British Romanticism。Shan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