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援佛構儒的當代三哲--以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為考察對象
書刊名:人文研究期刊
作者:王汝華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Zu-hua
出版日期:2009
卷期:7
頁次:頁95-123
主題關鍵詞: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佛學當代新儒家Shu-ming LiangShi-li XiongYi-fu MaBuddhism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5
  • 點閱點閱:59
期刊論文
1.郭齊勇(2007)。論熊十力對佛教唯識學的批評。世界宗教研究,200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明友(19940200)。馬一浮的"三教"圓融觀。大陸雜誌,88(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寧(20070100)。馬一浮佛學解釋學芻議。普門學報,37,151-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國紅(2007)。淺析馬一浮以襌解儒。蘭州學刊,2007(2),34-35+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00601)。儒佛交涉的現代開展與人間佛教思潮--以太虛大師對現代新儒家的回應為中心。玄奘佛學研究,4,35-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曾議漢(20021200)。梁漱溟思想辨析--從唯識學的角度看梁漱溟的學術性格。東吳哲學學報,7,57-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義正(20020700)。儒佛會通方法研議。佛學研究中心學報,7,185+187-2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裴春苓(2000)。熊十力《新唯識論》與佛教義理融攝的問題探討(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景海峰(1991)。熊十力先生。臺北:東大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景海峰(2005)。新儒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思想。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蕭萐父(2001)。熊十力全集第七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005)。梁漱溟全集。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璐、段淑雲(2006)。梁漱溟說佛。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9610)。記傳銘讚。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安梧(1996)。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臺北:文海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安梧(19930000)。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徐嘉(200106)。參佛歸儒--梁漱溟與佛學。現代新儒家與佛學。高雄大樹: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玉清(199002)。關于熊十力。玄圃論學集--熊十力生平與學術。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振農。試論熊十力對印度佛學思想的批判與改造。玄圃論學集--熊十力生平與學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嘉(200106)。以佛構儒--熊十力與佛學。現代新儒家與佛學。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念生(199409)。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序。弘一大師法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寧(200803)。馬一浮的文化判教。六藝圓融--馬一浮文化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滕復(200110)。默然不說其聲如雷。馬一浮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永革(200807)。淺析馬一浮的般若會及其『知性佛學』取向。馬一浮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馬一浮(199212)。與蔣再唐論儒佛義。馬一浮先生遺稿初編。台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