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語》的「學」與「通識教育」的關係析論
書刊名:語文教育學報
作者:陳立驤
作者(外文):Qien, Li-shiang
出版日期:2013
卷期:1
頁次:頁75-90
主題關鍵詞:論語孔子通識教育讀經教育經典教育Confucian AnalectsConfuciusLearningGeneral educationClassical educationScripture reading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57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陳立驤(2007)。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與「太極」關係之研究。鵝湖,33(1)=385,42-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立驤(2008)。論儒、道、釋「經典」中的「人文關懷」。哲學與文化,35(9)=412,87-1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立驤(2010)。論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務」--以筆者對「通識教育」及「本校通識教育」的詮釋與作法為例。通識學刊,2(1),55-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財貴(2004)。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發起宣言。讀經通訊,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財貴(2006)。改革世界語文教育重籌當代人類文明。中師語文,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財貴(2006)。對「反對讀經者」之總回應。讀經通訊,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財貴(2012)。經典、儒家與讀經(上)--二○○六年北京人民大學孔子文化月講座。鵝湖,37(8)=440,45-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財貴(2012)。經典、儒家與讀經(下)--二○○六年北京人民大學孔子文化月講座。鵝湖,37(9)=441,50-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朱建民(2007)。經典與通識。通識在線,13,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范廣欣(2007)。經典教育在通識教育中的位置。通識在線,13,9-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立驤(2008)。儒家哲學與通識教育--儒家式通識教育哲學之初探。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3),15-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立驤(2009)。關於經典教育之「經典」的兩點看法。通識在線,20,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立驤(2011)。略論「讀經」的價值與效用。鵝湖月刊,37(5)=4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立驤(2012)。《論語》「仁」、「禮」二詞之意義與關係析論。高苑學報,18(1),145-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立驤(2012)。略說「讀經教育」與「經典教育」之不同。通識在線,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高瑋謙、張淑玲(20111100)。一九八六~二○一○年海峽兩岸讀經教育碩博士論文綜合分析研究。鵝湖,37(5)=437,36-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高瑋謙、張淑玲(20111200)。一九八六~二○一○年海峽兩岸讀經教育碩博士論文綜合分析研究。鵝湖,37(6)=438,30-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立驤(20071200)。談通識教育的完整意義。鵝湖,33(6)=390,4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立驤(2009)。《論語》的「學」之諸義及其關係析論。儒家文化與青年精神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9 年 10 月 30~11 月 1 日)。中國‧重慶:重慶信息技術職業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翟本瑞(2010)。讀經運動對當前教育理論及教育制度的反省意義。第一屆讀經教育高峰論壇,(會議日期: 2010 年 11 月 28-29 日)。台中:台中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朱熹、謝冰瑩(1990)。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財貴(2008)。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臺北: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華山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邦雄(1985)。論語義理疏解。鵝湖月刊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馬六甲文教基金會(1998)。談經典教育與人類潛能開發。馬來西亞:馬六甲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曾昭旭(2003)。存在感與歷史感:論儒學的實踐面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伯峻(1988)。論語譯注。台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牟宗三(1984)。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大齊(1979)。孔子學說論集。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曾昭旭(1987)。論語的人格世界。臺北市:漢光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勞恩光(1992)。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朱熹(1984)。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89)。論語。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胡曉民(2006)。讀經:啟蒙還是蒙昧?。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立驤(2010)。孟子性善說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蔡仁厚(19840000)。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唐君毅(1985)。道德自我之建立。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