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宋之間--程朱、船山、程樹德詮釋《論語.漆雕章》之比較
書刊名:當代儒學研究
作者:蔡家和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sai, Chia-he
出版日期:2014
卷期:17
頁次:頁49-75
主題關鍵詞:斯之未能信程樹德程朱船山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87
  • 點閱點閱:13
本文談《論語.漆雕章》的各家詮釋,而主軸是放在漢學、宋學的不同詮釋之比較,故主要鎖定了重要的三家對於此章的詮釋,因無法一一對於歷代各家的詮釋都介紹。程朱的理學建構對後世影響甚鉅,《四書》的編排,都是以理氣論做為基礎而做成的詮釋。然面對此,清末民初學者程樹德於《論語集釋》之編寫中,對於程朱以理學詮釋《論語》,不以為然,提出批評,其認為《論語》全書並無一理字,而程朱卻常以「理」字詮釋《論語》,於「漆雕章」的詮釋亦如此。吾人視此二派詮釋,有漢、宋相爭之意味。程樹德於此章的詮釋除了反對程朱之說外,亦提到王船山,因為王船山為程朱辯護而引起程樹德不滿。然一般而言,船山不被視為是理學,而是氣學,他的《讀四書大全說》正是修正程朱;程子以「理」作為根源的義理,被船山一轉手,改為以氣為根源。故吾人本文,因著程朱與程樹德的爭議,而聯想到宋學與漢學之比較,而於宋學、漢學過渡之間,視船山的詮釋為一種中介與過渡的詮釋,依此,吾人所舉三家,以比較其間的詮釋差異。
期刊論文
1.戴景賢(20101200)。論王船山性理思想之建構與其內部轉化。文與哲,17,297-3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岑溢成(1997)。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熹、蔣伯潛(1959)。語譯廣解四書讀本‧論語。臺北:啟明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兵(2006)。天人之際的理學新證釋--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榮捷、楊儒賓、黃俊傑(2007)。中國哲學文獻選編。巨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熹(1972)。周易本義。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胡廣(198603)。四書大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震、王龍溪(2007)。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周群振(2003)。論語章句分類義釋。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張曉生(2005)。中國經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黎靖德、王星賢(198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夫之(1996)。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何晏、皇侃、王雲五(1966)。論語集解義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阮元(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謝冰瑩、李鍌、劉正浩、邱燮友、賴炎元、陳滿銘(1988)。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朱熹、鵝湖書院(1984)。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牟宗三(1990)。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程顥、程頤、王孝魚、吳廷棟(1983)。二程集。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孔丘、程樹德、程俊英、蔣見元(1990)。論語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徐世昌、沈芝盈、梁運華(2008)。清儒學案。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載、章錫琛(1983)。張載集。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寶楠、高流水(1998)。論語正義。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