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陳奇祿與〈臺灣風土〉副刊--戰後(1948~1955)臺灣本土民俗知識出現與延續
書刊名:成大歷史學報
作者:劉韋廷
作者(外文):Liu, Wei-ting
出版日期:2017
卷期:52
頁次:頁139-170
主題關鍵詞:陳奇祿公論報臺灣風土民俗學Chi-lu ChenTaiwan Justice Weekly NewsGung Lun BaoTaiwanese CustomsFolklore studi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58
  • 點閱點閱:22
陳奇祿(1923-2014)是臺灣當代民俗研究的前輩,他在戰後(1945年之後)主編《公論報》之〈臺灣風土〉副刊,對臺灣民俗研究做出極大貢獻。本研究以〈臺灣風土〉2013年版本,加上陳奇祿之口述歷史做為研究材料,藉此耙梳過去臺灣民俗研究,重新整理本土民俗知識的出現過程。本文寫作目的不只探討陳奇祿其個人在學術上的成就,同時也著重臺灣民俗研究發展脈絡。其次,筆者從他的生命史以及在人類學、民俗學的研究貢獻,分析陳奇祿在學術寫作風格的特色。本文分五部分:(1)前言:耙梳臺灣民俗研究脈絡與〈臺灣風土〉簡介;(2)民俗與學術之間的陳奇祿;(3)臺灣本土民俗知識的出現;(4)民俗知識探集與傳播的延續;(5)總結及附錄陳奇祿大事年表。藉此彰顯陳奇祿與〈臺灣風土〉在臺灣民俗學的重要性。
Chi-lu Chen (1923-2014) was an eminent scholar and a forefather of modem folklore research in Taiwan. As the editor of the supplement "Taiwanese Customs" that was published in Taiwan Justice Weekly News {Gung Lun Bad) in early post-war Taiwan, he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aiwan's folklore studies. Based on the 2013 collected edition of "Taiwanese Customs" and the oral history of Chi-lu Chen, this article reconstruct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emergence of folklore knowledge in Taiwan and reveals Chen'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folklore research. In addition to investigating the life of Chen and his research on folklore and anthropolog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Chen's academic writing.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five sections: 1) A brief history of Taiwan folklore research and a detailed study of "Taiwanese Customs," 2) Chi-lu Chen between folklore and academia, 3) The emergence of Taiwan's folklore knowledge, 4) The continuity of collecting and the spread of folklore knowledge,5) A conclusion with a chronology of Chen’s life. In short,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hen and Gung Lun Bao's supplement "Taiwanese Customs" in Taiwan folklore research.
期刊論文
1.洪淑苓(20090200)。楊雲萍的民俗文化觀與民俗研究之特色。民間文學年刊,2(增刊),73-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汾陽(20080600)。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的發展與特質1984-2007。通識研究集刊,13,57-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毓良(20080700)。戰後臺灣史研究的開啟:以1945-1949年臺灣各類型雜誌刊載的內容為例。輔仁歷史學報,21,191-2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毓良(20090600)。戰後臺灣史研究的開啟:以1945-1949年臺灣各類型雜誌刊載的內容為例。輔仁歷史學報,23,267-3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英哲(20061100)。戰後初期臺灣之臺灣研究的展開:一個歷史斷裂中的延續。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105-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嵩山(20010100)。論陳奇祿教授的原住民社會組織研究。臺灣風物,50(4),139-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謝世忠(20010100)。陳奇祿教授與文化史研究的方法理論。臺灣風物,50(4),113-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修慎(20070700)。戰爭時期臺灣知識份子心中關於「民俗」的思考。臺灣人文生態研究,9(2),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隆志(20061100)。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33-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韶君(20120700)。「民俗」作為「民族」共榮的途徑--以《民俗臺灣》為中心(1941-1945)。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集刊,1,161-1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子寧(20090300)。轉型博物館--陳奇祿先生與省博早期民族學收藏與展示的形成(1945-1962)。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62(1),45-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欽賢(20131000)。陳奇祿--臺灣文化守護大臣。鹽分地帶文學,48,29-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佛兒(20051200)。陳奇祿與「臺灣風土」。鹽分地帶文學,1,1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奇祿(1955)。台灣民族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主義與國策,44,18-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9660500)。臺灣研究在中國史學上的地位--國立臺灣大學二十週年校慶文學院學術討論會紀錄。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7,37-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奇祿(2002)。我和人類學系創立之初。臺大校友雙月刊,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阮昌銳(19851200)。臺灣民俗研究的過去與未來。臺灣文獻,36(3/4),25-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許功明(20010100)。物質文化、原始藝術與博物館--由陳奇祿先生的著作談起。臺灣風物,50(4),69-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益源(2015)。紀念婁子匡先生百歲冥誕之民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邱家宜(2011)。戰後初期(1945-1960)台灣報人類型比較研究--吳濁流、李萬居、雷震、曾虛白(博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祐成(2010)。戰後臺灣「改善民俗運動」之探討(1945-1990)(碩士論文)。逢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昀徽(2014)。《公論報》副刊〈臺灣風土〉中的臺灣民間故事內容及其學術意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羿安(2013)。摸索「臺灣文化」:楊雲萍的文學、民俗學與歷史學(1920-1970)(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昇德(2012)。學科與權カ:臺灣民俗學學科發展的知識社會學解析(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戴文鋒(1999)。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呂婉如(2001)。《公論報》與戰後初期台灣民主憲政之發展(1947~1961)(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羅雅如(2009)。《公論報》「臺灣風土」副刊與戰後初期臺灣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薛化元(2006)。《公論報》言論目錄暨索引。臺北:文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菅野敦志(2011)。台湾の国家と文化:「脱日本化」‧「中国化」‧「本土化」。東京:勁草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珣、江燦騰(2001)。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奇祿(1980)。中國的臺灣。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瑞先(1981)。珠沈滄海:李萬居先生傳。新北市永和區: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婉窈(2011)。臺灣史開拓者:王世慶先生的人生之路。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鍾淑敏、詹素娟、張隆志、吳美慧(2010)。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奇祿(1994)。文化與生活。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瀛濤(1975)。臺灣民俗。臺北:臺灣時代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美容(1997)。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美容(2014)。臺灣民俗的人類學視野。臺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3)。民俗系列講座。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奇祿(1992)。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應貴(2002)。人類學的評論。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文裕(1997)。李萬居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川田稔、郭連友(2008)。柳田國男描繪的日本--民俗學與社會構想。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奇祿(19920000)。臺灣土著文化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晴佳(1950)。臺灣史學五十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會均、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推廣輔導組(1995)。慶祝建館八十週年論文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詩琅、張良澤(1979)。王詩琅全集--臺灣人物表錄--臺灣人物。高雄:德馨室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向陽、立石鐵臣(1994)。巧筆刻繪生活情:台灣民俗圖繪。臺北: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乾朗(2014)。百年古蹟滄桑--臺灣建築保存紀事。臺北:典藏藝術家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阮昌銳、陳迪華、黃淑惠、許淑容(2013)。將學術還原社會:阮昌銳教授的臺灣民俗與原住民研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林玉茹、李毓中(2004)。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 第七冊:臺灣史。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佛兒(2013)。臺灣風土。臺南:臺南市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林淑蓉、陳中民、陳瑪玲(2014)。重讀臺灣:人類學的視野一百年人類學回顧與前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直江廣治(1987)。民間信仰の比較研究:比較民俗学への道。東京:吉川弘文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宮家準(1992)。宗教民俗學。東京:財團法人東京大學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高業榮(2012)。溯根• 探源• 陳奇祿。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1983)。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與藝能調查研究第三年報告書。臺北:教育部社教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炎憲(1988)。歷史、文化與臺灣--台灣研究討論會五十回紀錄。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許雪姬(2011)。楊雲萍全集8,資料之部。臺南:臺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偉智(2014)。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曾迺碩(1956)。臺灣風土文物:民間知識百期紀念專輯。臺北:民間知識半月刊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新谷尚記(2005)。柳田民俗学の継承と発展:その視点と方法。東京:吉川弘文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戴裔煊(2001)。西方民族學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陳奇祿、陳怡真(2004)。澄懷觀道:陳奇祿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片岡巖、陳金田(1987)。台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李純青(1993)。望鄉。臺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徐秀慧(20070000)。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楊錦麟(1993)。李萬居評傳。臺北市: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林川夫(1995)。民俗臺灣。臺北:武陵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張紫晨(1995)。中國民俗與民俗學。臺北:南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陳奇祿(1981)。民族與文化。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黃克武、潘彥蓉(2005)。李亦園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林會承(20110000)。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許雪姬、張隆志、陳翠蓮、賴永祥、鄭麗榕、吳美慧、蔡說麗(2007)。坐擁書城--賴永祥先生訪問紀錄。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林淇瀁(20010000)。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黃英哲(20070000)。「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林美容(1998)。臺灣文化與歷史的重構。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陳永發、沈懷玉、潘光哲、周維朋(2010)。家事、國事、天下事:許倬雲院士一生回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