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分裂的亞洲認同:近現代東亞世界觀的對位式呈現
書刊名:思想史
作者:林正珍
出版日期:2014
卷期:3
頁次:頁159-189
主題關鍵詞:東亞亞洲認同日本主義現代性文明論ModernityEuro-civilizationNarrtaing AsiaAsia identityJapan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4
  • 點閱點閱:11
期刊論文
1.陳光興、陳祐禎(20030300)。文化「間」實踐的可能性:與孫歌對話。臺灣社會研究,49,201-2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溝口雄三(20011200)。俯瞰中國近代的新視角。臺大歷史學報,28,233-2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葛兆光(20021200)。想像的和實際的--誰認同「亞洲」?:關於晚清至民初日本與中國的「亞洲主義」言說。臺大歷史學報,30,183-2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瑋芬(20061000)。日本關於「東亞」的思考。思想,3,151-1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光興(20050300)。「亞洲」做為方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7,139-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吉田悟郎、吳文星(19840700)。日本的西洋史教育。史學評論,8,77-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正珍(19870700)。清季知識份子對日本的認識。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313-3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溝口雄三(1983)。近代中國的形象沒有扭曲嗎。歷史與社會,2,103-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溝口雄三(2001)。創造日中間知識的共同空間。讀書叢刊,266,3-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濱下武志(2001)。檢討東亞地域之歷史動力的諸課題--宗主權型、主權型、網絡型統治的競爭。歷史:理論與批評,2,175-1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蘇振申(19680800)。戰後日本東洋史研究發展之概況。史學彙刊,1,217-2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正珍(19990600)。世界史理念的建構及其相關論述。興大歷史學報,9,175-1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酒井直樹、廖咸浩(20020500)。主體與/或「主体」(shutai)及文化差異之銘刻。中外文學,30(12)=360,150-1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正珍(2000)。世界史視野的拓展與當代中國史學。第一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國際研討會,喜馬拉雅基金會主辦 (會議日期: 2000年11月27-29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Pomeranz, Kenneth、Topik, Steven、黃中憲(2007)。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臺北:如果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Jansen, Marius B.、柳立言(1990)。日本及其世界:二百年的轉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Jansen, Marius B.(1967)。The Japanese and Sun Yat-se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林正珍(20020000)。近代日本的國族敘事:福澤諭吉的文明論。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白永瑞(20090000)。思想東亞:韓半島視角的歷史與實踐。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濱下武志、朱蔭貴、歐陽菲(1999)。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백낙청、白永瑞、陳光興、朱玫、李政勛、林家瑄、苑英奕、孫海龍、李旭淵(2010)。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杜贊奇、王憲明(2003)。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代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高坂正顯(1943)。世界史的立場と日本。東京:中央公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Frank, Andre Gunder、劉北成(2005)。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黑格爾、潘高峰(2011)。黑格爾歷史哲學。北京: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孫歌(20010000)。亞洲意味著什麼:文化間的「日本」。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Said, Edward W.、蔡源林(2001)。文化與帝國主義。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竹內好、孫歌、李冬木、趙京華(2005)。近代的超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甘文傑(20110907)。東洋史學與「東京文獻學派」初探:兼論黃現璠與這一學派的學術關係,http://site.douban.com/124176/widget/forum/4807962/discussion/415017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Ang, Ien。Migrations of Chineseness: Ethnicity in the Postmodern World,http://wwwmcc.murdoch.edu.au/ReadingRoom/litserv/SPAN/34/Ang.html。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子安宣邦(2004)。世界史與亞洲、日本。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rook, Timothy、李榮泰(2004)。資本主義與中國近(現)代歷史書寫。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白永瑞(2008)。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人的東亞認識:中等歷史教科書的分析。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Hastrup, Kirsten、賈士蘅(1998)。[他者的歷史:社會人類學與歷史製作]導論。他者的歷史:社會人類學與歷史製作。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竹內好(1963)。アジア主義の展望。アジア主義。東京:筑摩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汪暉(2003)。亞洲想象的譜系:亞洲、帝國與民族--國家。新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谷川道雄(1993)。總論.日本戰敗與歷史學的重建運動。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專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岩淵功一(1998)。共犯的異國情調:日本與它的他者。解殖與民族主義。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帕薩.夏特吉、王智明(2000)。社群在東方。發現政治社會:現代性、國家暴力與後殖民民主。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馬場公彥(2002)。日本的殖民、脫殖民與戰後東亞的民族主義。東亞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高明士(1982)。戰後日本對中國史研究的發展。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臺北:東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高明士(1982)。導言:日本東洋史學的成立與發展。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臺北:東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安德魯.芬伯格(2003)。西田哲學中的現代性難題。可選擇的現代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