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聶雙江「忽見心體」與羅念菴「徹悟仁體」之體驗--一種「現象學的描述」之理解
書刊名:鵝湖
作者:林月惠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97
卷期:22:8=260
頁次:頁28-36
主題關鍵詞:聶雙江羅念菴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78
  • 點閱點閱:40
     聶雙江(豹,一四八七∼一五六三)與羅念菴(洪先,一五0四∼一五六四)二人的思想,在明代王門中頗具爭議性,前輩學者已論及之。故本文的論述重點,不在於建構雙江與念菴二人的思想體系, 而在於探討他們為學悟道的關鍵性工夫一忽見心體和徹悟仁體 --當該如何理解。依據牟先生的說法,「天道性命相貫通」是宋明儒者的共識,而筆者認為這樣的意識,落實在儒者的道德實踐時,即是大悟、大省、頓悟、見體的工夫。而大陸學者陳來先生,曾以「現象學的描述」 (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 之進路,來理解此頓悟、見體的工夫。他將此工夫類化於西方宗教上所謂的「神秘經驗」 (mystical experience),指出宋明理學 (尤其是心學傳統 ) 中,包含有神秘主義的傳統。 筆者認為陳先生如此的理解,會使儒者頓悟、見體的工夫,失去其在道德實踐上的必然性與普遍性,恐有待商榷。 基本上,筆者贊同陳先生所採取的研究進路,但若以「神秘經驗」來理解宋明儒者的頓悟、 見體工夫, 難有正面且積極的意義。 於是, 本文試圖以超個人心理學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的「高原經驗」 (Plateauexperience) 來理解雙江與念菴、 乃至許多宋明儒者悟道證體的經驗。指出頓悟、見體的經驗,是要透過一生的努力與實踐而達成「真我的圓滿實現」 (Self-realization),它能彰顯吾人的「終極價值」。 這種經驗在超個人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中有其普遍性,並被證實為人類心靈的最高需求。因此,筆者認為以「高原經驗」來理解宋明儒者的頓悟、見體工夫 -- 猶如雙江的「忽見心體」、念菴的「徹悟仁體」,不僅能避免「神秘經驗」一詞可能夾雜的歧義性與不確定感,甚或實踐上的偶然性;相對的,它能對儒者的頓悟、見體工夫,提出正面且積極的意義與價值。
期刊論文
1.Maslow,A. H.、劉千美(19871100)。存有心理學基本命題的探討。哲學與文化,14(11)=162,5-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吳汝鈞(1995)。當代新儒家與京都學派:牟宗三與久松真一論覺悟。第三屆國際新儒學會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鄭春蘭(1988)。超個人心理學的探討及其在輔導上的應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勞思光。中國哲學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Maslow, A. H.(1976)。Religions, Values, and Peak-experiences。New York, NY:Penguin Books。  new window
3.Sharpe, Eric J.、呂大吉(1991)。比較宗教學:一個歷史的考察。臺北市: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牟宗三。心體與性體。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563)。念菴羅先生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Lefebvre, Andre、若水(1992)。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典範。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宗羲。江右王門學案二。明儒學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雙江。辯中。困辯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宗羲。江右王門學案三。明儒學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宗羲。諸儒學案中五。明儒學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獻章。復趙提學僉憲第一書。陳獻章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來。心學傳統中的神祕主義問題。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羅洪先。答蔣道林。念菴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