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犯罪模式分析之研究--以臺灣海洛因及安非他命交易為例
書刊名:刑事科學
作者:李名盛
作者(外文):Lee, Ming-sung
出版日期:1998
卷期:45
頁次:頁23-65
主題關鍵詞:犯罪模式分析臺灣海洛因安非他命交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7)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30
  • 點閱點閱:46
     犯罪偵查究竟是科學還是藝術呢﹖這爭議由來許久,答案至今仍是見人見智,究 其原因,主要癥結在於犯罪偵查中,許多環節尚需倚賴偵查人員過去所累積的智慧與經驗, 而這方面大部份正是缺乏科學立論與系統驗證。在國內,偵查人員仍侷限於過去傳統教導下 ,偵辦刑案多憑過去的經驗和所受過的訓練來處理,或許有自己獨到之處,然亦有疏失地方 ,致錯失破案的契機。在國外,犯罪偵查仍存有科學或是藝術的爭論, 惟部份犯罪偵查專家 試著以科學及統計的方法來揭開犯罪偵查的現象面,並運用電腦設計出犯罪偵查專用軟體, 使得在犯罪記錄資料處理上,速度不僅加快了許多。犯罪分析技術已頗具成效,如將此技術 ,更降低了人為統計上的疏失,大大提高了準確性。有鑑於國外業已具成效,如有系統引進 國內,對於國內的治安相信將有極大助益。
期刊論文
1.林燦璋(19940700)。警政與治安:迷思、醒思及指標。警政學報,25,91-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福生(1991)。犯罪模式分析--犯罪偵查的利器。新知譯粹,7(2),59-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程德受(1957)。犯罪手法與刑案偵查。警民報導,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燦璋(19940100)。系統化的犯罪分析:程序、方式與自動化犯罪剖析之探討。警政學報,24,111-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顏志榮(1994)。美國緝毒經驗之研究。第三屆國境警察學系論文研討會--「毒品査緝」論文討論會。桃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培仁(1992)。內政部警政署檢肅安非他命工作報告。安非他命防治研討會。吳尊賢文教基金會。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江東原(1995)。我國查緝毒品工作之現況與展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法務部、內政部(1995)。八十四年全國反毒會議緝毒分組議題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1994)。台灣刑案統計。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朝煌、林燦璋(1995)。資訊擷取應用於犯罪偵查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法務部、教育部、行政院衛生署(1996)。反毒報告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93)。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東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Palmiotto, Michael J.(1988)。Crime Pattern Analysis: An Investigative Tool, Critical Issues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Anderson Publishing CO。  new window
4.酆裕坤(1952)。現代警察研究。中央警官學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1996)。濫用藥物彙編--毒性、代謝及檢驗。大光華印務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82)。化學化工大辭典。大學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倪秋煌(1987)。警察紀錄學。中央警官學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Bair, Sean(1996)。Tempe Police Department Crime Analysis Unit,http://www.tempe.gov/cau/, 1996/09/13。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