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福爾摩沙戲曲百年風華
作者:林鶴宜 引用關係
書刊名:中華民國發展史:文學與藝術;上冊
頁次:233-266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主題關鍵詞:福爾摩沙戲曲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
期刊論文
1.邱坤良(19910500)。臺灣近代亂彈戲班初探。民俗曲藝,71,10-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良哲(1999)。由落地掃到歌仔戲--日治時期歌仔戲發展過程初探。宜蘭文獻雜誌,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南芳(19900600)。都馬班來臺始末。漢學研究,8(1)=15,587-6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洪惟助、徐亞湘、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1996)。桃園縣傳統戲曲與音樂錄影保存及調查研究計畫報告書。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邱坤良(1991)。臺灣地區北管戲曲資料蒐集、整理計畫期末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鶴宜(1997)。閩臺相關劇種之發展現況 (計畫編號:NSC 86-2411-H-002-0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雨璋(1985)。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賣茶郎故事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一如(1997)。台灣客家戲曲之流變與發展:從客家採茶戲到客家大戲(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永喬(2001)。明華園歌仔戲團演藝實踐及經營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施如芳(1997)。歌仔戲電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龍廷(1991)。黃俊雄電視布袋戲研究(民國五十九--六十三年)(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盛清沂、王詩琅、高樹藩(1977)。臺灣史。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教育部(1984)。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調查與現況。台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石光生(2000)。南臺灣傀儡戲劇場藝術研究。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還月(199008)。風華絕代掌中藝:臺灣的布袋戲。臺北: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江武昌(1990)。懸絲牽動萬般情:臺灣的傀儡戲。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教育部、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1984)。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論文集。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進傳、蔡欣茹(2000)。陳旺欉的基本動作與精采身段。臺北:傳藝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鶴宜(2007)。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臺北:稻香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1928)。台灣における支那演劇と台灣演劇調查。台北:台灣總督府文教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耕、曾學文(1995)。百年坎坷歌仔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麗紅、李國俊(2000)。臺灣高甲戲的發展。彰化:彰化縣立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紀慧玲(19990913)。凍水牡丹--廖瓊枝。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呂訴上(1991)。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呂理政、張炎憲(1991)。布袋戲筆記。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呂錘寬(2000)。北管音樂概論。彰化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徐亞湘(1996)。桃園縣本土戲曲、音樂團體調查計畫。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徐麗紗(1991)。臺灣歌仔戲唱曲來源分類研究。臺北:學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文博(1991)。當鑼鼓響起:臺灣藝陣傳奇。臺北: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安祈(19960000)。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呂錘寬(19860000)。臺灣的南管。臺北:樂韻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鶴宜(20030000)。臺灣戲劇史。國立空中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吳紹蜜、王佩迪(1999)。蕭守梨生命史。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曾永義(19880000)。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史明(1980)。臺灣人四百年史。蓬島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邱坤良(20010000)。陳澄三與拱樂社:臺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徐亞湘(20000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邱坤良(19920000)。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自立晚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溫秋菊(1994)。臺灣平劇發展之研究。台北:學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臺灣日日新報社(1898)。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教育部(1997)。皮影戲--張德成藝師,臺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竹內治(1943)。臺灣演劇の沿革。臺灣演劇の現狀。東京:丹青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邱坤良、陳俊彬(1995)。客家三腳採茶戲組。民間藝術保存與傳習計畫傳統戲劇組規劃報告書。臺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嘯高、顧曼莊(1955)。福建和臺灣的劇種--薌劇。華東戲曲劇種介紹。上海:上海新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