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離散情境下的折射光暈:日治後期臺灣新詩人的北京觀照-
作者:楊雅惠
書刊名:時空視域的交融 : 文學與文化論叢;施懿琳, 楊雅惠 (主編)
頁次:107-166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
主題關鍵詞:日治後期臺灣新詩人北京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0
期刊論文
1.(1939)。詩壇。風月報,84,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逢源(1940)。北京禮讚譜。臺灣藝術,1,27-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麗敏(20050700)。都市漫遊者艾略特:倫敦現代生活的畫師。中外文學,34(2)=398,3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森田能成(1938)。戰爭と美術。臺灣警察時報,273,144-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宮島貞亮。書評:《支那研究》。史學,9(3),156-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德威(20070500)。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江文也的音樂與詩歌。臺灣文學研究集刊,3,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婉窈(20050600)。想像的民族風--論江文也文字作品中的臺灣與中國。臺大歷史學報,35,127-1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梅祖麟、高友工、黃宣範(19730400)。論唐詩的語法、用字與意象。中外文學,1(11),100-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梅祖麟、高友工、黃宣範(19730300)。論唐詩的語法、用字與意象。中外文學,1(10),30-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梅祖麟、高友工、黃宣範(19730500)。論唐詩的語法、用字與意象。中外文學,1(12),152-1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許雪姬(20080400)。1937至1947年在北京的臺灣人。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1),33-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郭象、郭慶藩(1979)。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熹(1991)。楚辭集註。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江文也、葉笛(2002)。北京銘:江文也詩集。臺北:臺北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江文也、廖興彰(1992)。江文也文字作品集。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何其芳、藍棣之(2000)。何其芳全集。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語堂(2009)。輝煌的北京:中國在七個世紀裏的景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洪棄生(1970)。洪棄生先生遺書.八州詩草。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連雅堂(1960)。劍花室詩集.大陸詩草。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平原、王德威(2006)。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逢源(1986)。溪山煙雨樓詩存。臺北市:陳逢源先生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小玲(2009)。夏目漱石與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雅惠(2007)。現代性詩意啓蒙:日治時期臺灣新詩的文化詮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熾昌、呂興昌、葉笛(1995)。水蔭萍作品集。臺南: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989)。《聖經》和合本。香港:聖經公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趙曉陽(2007)。北京研究:外文文獻題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勇(2009)。北京歷史文化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子安宣邦、趙京華(2011)。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加藤周一、彭曦(2010)。日本文化中的時間與空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安藤更生(1942)。北京案內記。北京:新民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谷崎潤一郎(2009)。陰翳禮讚。東京:中央公論新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Heidegger, Martin、孫周興(1994)。林中路。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Blanchot, Maurice、顧嘉琛(2005)。文學空間。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Jakobson, Roman、Sebeok, Thomas A.(1960)。Style in Language。Cambridge, MS:MIT Press。  new window
24.(1934)。三田評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936)。三田評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1939)。三田評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1937)。まこ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1936)。まこ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橫光利一、李振聲(2011)。橫光利一作品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Kristeva, Julia、彭仁郁、劉紀蕙(2003)。恐怖的力量。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林修二、呂興昌、陳千武(2000)。林修二集。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Benjamin, Walter、許綺玲(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灣攝影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杜國清(20100000)。詩論.詩評.詩論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Kristeva, Julia、Gora, Thomas、Jardine, Alice、Roudiez, Leon S.、Roudiez, Leon S.(1980)。Desire in Language: 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5.狄倫.伊凡斯、劉紀蕙、廖朝陽、黃宗慧、龔卓軍(2009)。拉岡精神分析辭彙。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孔安國、孔穎達(1981)。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弼(1998)。老子道德經。四部要籍注疏叢刊.老子。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歧、孫奭(1981)。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熙(1975)。林泉高致。宋人畫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宗白華(1996)。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宗白華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宗白華(1996)。形上學(中西哲學之比較)。宗白華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奚密(2006)。臺灣人在北京:1949前在京臺灣作家簡論。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建輝(2004)。產生自日本的中國「自畫像」。中國與日本的他者認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譚晶華(2010)。日本文學研究:歷史足跡與學術現狀。日本文學研究會三十週年紀念文集。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內藤湖南(1979)。支那古典學の研究法に就きて。內藤湖南全集。東京:筑摩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横光利一(1967)。北京と巴里。横光利一集。東京:講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