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治時期公學校國史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
作者:柯保同
作者(外文):KO, PAO-TUNG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慶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意識意識型態日治時期台灣教科書公學校的歷史教科書ConsciousnessIdeology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TextbookHistory textbooks of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8
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輔以半結構式訪談。旨在分析日治時期的公學校國史教科書,課文中所蘊藏的意識型態內涵。藉由探討教科書外顯與內隱的課程所傳達的理念,依據研究發現與結果,提供對後續研究的省思與建議。
依據研究者的結論省思如下:
一、日治時期的國史教科書所呈現的政治意識型態,以「政治楷模類」所占的
比例最高,其他依次是「政治策略類」、「政治態度類」,而以「政治信
念類」最低。
二、日治時期的國史教科書意識型態的內容,發現強調的重點不同。
三、日治時期的國史教科書意識型態的內容,仍以政治意識型態的內容最明顯,
由於將台灣視為帝國的延伸,因此國史以日本歷史為主體,意識型態的層面
固仍以政治居多,其他各層面雖有涉及,但內容篇幅均極有限,僅為點綴性
質。
四、日治時期的國史教科書皆呈現以國防軍事建設作為「政治策略」宣揚的主體,
惟國防軍事建設所宣揚的內容大同小異,所強調的不外戰況慘烈或戰功彪
炳。
五、國史教科書對於型塑天皇以為「政治楷模」的核心將無庸置疑,惟對將軍幕
府的評論方向與角度則視其治國的良窳而論。
六、日治時期的國史教科書對於「政治價值」的宣揚比重,明顯高於一切。
七、針對日治時期的國史教科書運用的六種宣傳策略多寡次序以「讚揚」居首,
惟整體比較,類目宣傳策略交互運用仍稍欠靈活。
八、「攻擊」與「讚揚」是國史教科書使用最普遍的宣傳策略。
九、國史教科書運用「典型表揚」策略的編寫方式,大多出現在政治策略的範圍,
尤以出現在國防軍事建設居多,政治與精神建設則緊追其後。
十、國史教科書出現的人物,係以男性為主,大和民族居多,偏重天皇、將軍、
政治人物,而以政治類見長的人物最多。如此結果,並不令人意外。
十一、在整個國史教科書中的階級層面,其中以對天皇的價值區隔界限最嚴明。
十二、政治意識型態以外之其他意識型態操作皆作為鞏固核心的項目。
十三、國史教科書淪為鞏固國權的一項工具,以史臧否人物的忠奸,付於教育中,
正可收頑廉立懦的效果。
依據結論,具以提出下列建議供後續研究者參考:
壹、歷史教科書不宜涉入過多意識型態的宣揚。
貳、國史教科書的編輯應發揮史德以提供正確的史實。
叁、歷史教科書的編寫不應淪為灌輸學童意識型態的工具。
肆、研究者研究態度上應更趨客觀與嚴謹。
伍、強化研究方法,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陸、擴大課程分析的層面,以統整教科書意識型態的內涵。
柒、縮小教材內容語言的隔閡,建立正確的共識。
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鑑往知來、引為借鏡。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adopted content analysis and combined with semi-structure interview.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national history textbooks of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for finding the ideology content including in the texts. The researcher investigated the concepts in the textbooks which the explicit and implicit courses conveyed. According to the discoveries and results, the researcher provided some responses and suggestions for courses researches.
According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reflects on these following results:
1. About the political ideology which showing in the national history textbooks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the category of Political Model is the highest. The second category is Political Tactic; the third one is Political Attitude; and the last is Political Beliefs.
2. About the ideology content of the national history textbooks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researcher found that the emphasized points were different. The texts still were showed with the political ideology obviously. Because Japanese thought Taiwan was their colony,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history textbooks were Japanese history. The most perspective of ideology was political, the others perspective in the textbooks were just ornament.
3. All the national history textbooks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ere showed the defense and military construction for the main advocated part. The advocated contents were similar, all of them were emphasized war situation tragic or exploits brilliant.
4. Japanese used the national history textbooks to shape their emperor like a political model center is undoubtedly. However, the aspects which they commented on Shogun are by ruling good or not.
5. Japanese used the national history textbooks to advocate political value was much more obvious than everything.
6. About the six propagandistic tactics of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national history textbooks, the first sequence was commendation. Overall, the alternately of category propagandistic tactics were still not so flexible.
7. Attack and commendation were the common propagandistic tactics in the national history textbooks.
8. The composition of the national history textbooks was typical praise tactic, most of them showed in the range of political tactic. Especially, the typical praise showed in the defense and military construction, political and sprit were the next.
9. Most of people who showed in the national history textbooks were men. Especially, they were Japanese national, and the political roles were the most in the textbooks. For example, they were emperor, shogun, and politicians. The result was not surprised for us.
10. The class perspective in all of the national history textbooks, Japanese did the careful segmental boundary for emperor.
11. Except the political, Japanese used others ideology to be the items for strengthen the center.
12. The national history textbooks reduced be a tool of strengthen the power of country; Japanese used the discussion of people loyal and treacherous to teach was a good valiant way.
As these results, the researcher concluded thes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 We cannot compose too much ideology in the history textbooks.
2. The editor should be morality and supply the fact of history in the national history textbooks.
3. We cannot use history textbooks to be a tool to instill ideology for students.
4. Researcher’s research attitude should be more approach and objective.
5. The future study can do more discussion at the part of the strengthen study method.
6. The future study can expand course analysis to integrate the content of ideology of textbooks.
7. The future study should narrow the gap of language of teaching materials for establishing the correct consensus.
8. For the future study,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not focus on the ideology in our life and we should not let the ideology to occur the war again.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1971)。九年國民教育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
王家通(1984)。日本教育制度。高雄:復文。
王石番(1992)。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文科(1990)。課程論。台北:五南。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new window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new window
王仲孚( 1997)。歷史教育論集。台北:商鼎文化。
王如茵(2001)。海峽兩岸前期中等教育本國史教科書政治議題之比較研
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姿文(2006)。九年一貫課程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教科書現況之研究
─以國小健康與體育領域為例。台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雅玄(2005)。社會領域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方法論的重建。教育new window
研究集刊,51(2),67-97。
王瑞賢譯(2005a)。階級、符碼與控制-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台北:聯
經。
王瑞賢譯(2005b)。教育、象徵控制與認同。台北:學富。
王錦雀(2002)。日治時期台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new window
王錦雀(2005)。日治時期台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之研究。台北:台灣古籍。new window
王麗雲(1990)。艾波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麗雲譯(2002)。意識型態與課程(M. W.Apple著, 1979)。台北:桂冠。
王麗蘭(2009)。馬來西亞中學歷史教育中的國族建構。新北:國立政治
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尤玉文(2003)。台灣國小教科書中國家認同概念之演變─以1949年後之
社會與音樂教科書為例。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永泉(2002)。當代思潮與比較教育研究。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方朝郁(2000)。教科書性別偏見檢核規準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德隆(1995)。教育的社會學基礎。載於王家通主編,教育導論:
151-181。高雄:麗文。
井出季和太、郭輝編譯(2003)。日據下之臺政(全三卷/卷一)。台北:海峽學術。
台灣教育會編(1939)。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南天。
卯靜儒(2004)。理論化女性教師的性別意識與認同建構過程。載於通識
教育季刊,11(1/2):147-170。
平芷芸(2012)。中國大陸初中語文教科書之政治社會化內涵。金門:國
立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古玉英(2003)。國小啟聰班國語科教科書性別角色之內容分析。臺東: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石計生等(1993)。意識型態與台灣教科書。台北:前衛。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 1999)。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
術。
吉野秀公(1927)。台灣教育史。台北:南天。1997年印刷。
吉野秀公(1927)。台灣教育史。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
任國勇(1996)。解讀香港電視廣告中的女性意涵。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三民主義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日新(1997)。知識形式、意識型態與意識型態批判:一個知識社會學
的再檢視,刊載於從西方馬克思主義至後馬克思主義學術研討會,
1997.3.21。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江姿滿(2000)。台灣、日本小學社會科教科書內容之比較研究。嘉義: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荳(2007)。高中歷史教科書編審過程探討:政治意識形態。新北:淡
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佩璇(2007)。中等教育社會科教科書中同性戀議題之探究。嘉義:國
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羊憶蓉(1992)。現代化與中國人的價值變遷—教育角度的檢視,載於漢學研究中心主編: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471-494。new window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臺灣經驗。台北:桂冠。new window
朱佩恩(2008)。1945-1987年台灣國民中學(初中)公民教育課程內涵探
討。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班碩士
論文(未出版)。
呂枝益(2000)。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原住民內涵之分析研究。台北: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亞力(1983),政治學,台北:五南。
呂美蓮(2007)。國中國文教枓書性別意識形態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純如(2004)。七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性別平權教育之研究一教科書分析
與教室觀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
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雪珍(2006)。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本土化與全球化關連主題之分
析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未出版)。
何清欽(1980)。光復初期之台灣教育。高雄:復文。
何義麟(2011)。矢內原忠雄及其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台灣書房。
李永謀(1997)。國小教科會歷史教材內涵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歷史知識與歷史意識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光智(2006)。「國定」課程之研究:台灣日治時期公學校課程的形成
與發展(1895-1945)。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李旻憓(2008)。我國高中公民教科書之國家認同演變。彰化: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國祁(1977)。歷史教育的目的與使命。近代中國,第3期,頁41-46。
李超宗(1989)。新馬克思主義思潮一評價「西方馬克思主義」。台北:
桂冠。
李琪明(1991)。國中公民與道德教科 書之道德內涵分析。台北: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復斯.馬小梅譯,Meyer , E.A.著(2000)。當代教育發展史。台北:
桂冠。
李勝雄(2002)。健康與體育教學策略。台北:五南。
李勝雄(2004)。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第一階段教科書內容分析之研究。new window
屏師運動科學學刊,創刊號,1-19。
李園會(1983)。日據時期之台灣初等教育。高雄:復文。
李園會(1985)。九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台北:文景。
李園會(1997)。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制度。台北:國立編譯館。new window
李園會(2001)。台灣師範教育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李園會(2003)。日據時期臺灣初等教育制度。台北:國立編譯館。
李園會(2005)。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台北:國立編譯館。new window
李瑞娥(1999)。國小社會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內容之分析研究。屏東師new window
院學報,14,563-602。
李錦旭(譯) (1987)。教育社會學理論。台北:桂冠。(David Blackledge& Barry
Hunt,1985)。
汪宏倫(2006)。怨恨的共同體,台灣。思想,第1卷,頁17-47。
汪知亭(1962)。臺灣教育史。高雄:復文。
汪知亭(1978)。台灣教育史料新編。台北:台灣商務。
沈清松(1992)。傳統的再生。台北:業強。
沈曉敏(2001)。關於新媒體時代教科書的性質與功能之研究。全球教育
展望,2001年3期。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吳文星(1983)。日據時期之台灣師範教育—教學與訓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八期,頁251-311。new window
吳文星、周婉窃、許佩賢、蔡錦堂、中田敏夫、富田哲等編(2003)。戦争時期的國語讀本解説,收於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語讀本。台北:南天。
吳正牧(1994)。我國中小學教科書供應品質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吳明清(1998)。教育研究一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宗雄(1997)。我國國小補校教科書意識形態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
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孟芬(2008)。國小社會教科書族群意識型態之批判論述分析。台北: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密察(2000)。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
吳密察、江文瑜編(1994)。體檢國小教科書。台北:前衛。
吳翎君(2004)。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杜正勝(1998)。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收於台灣心,台灣魂。高雄:河
畔。
杜正勝(2000)。臺灣心臺灣魂(二版)。高雄:河畔。
杜唐華(2009)。國小國語教科書政治社會化之內容分析。新竹: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扶志凌(2005)。教科書內容多元化與意識型態關係的探討一以審定本高
中歷史教科書第二冊為例。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
余英時(1995)。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台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余剛式(2004)。台灣與大陸小學社會科教科書國家認同教育模式之分析
比較。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霖(1990)。內容分析法與教育研究。師友月刊,211期,頁16~18。
余贊(2006)。布什伊拉克問題演講的批評性話語分析。湖北:華中師範
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宋明順(1974)。現代社會與社會心理。台北:正中。
辛斌(2004)。批評性語篇分析:問題與討論。外國語,156,64-69。
尾藤正英著,彭曦譯(2010)。日本文化的歷史。南京:南京大學。
林文賢(2007)。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的台灣主體意識變遷之研究。台北: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玉体(1986)。西洋教育史。台北:文景。
林玉体(2008)。學術自由史。台北:三民。
林永豐(1999)。台灣師範教育之演進,載於徐南號主編:台灣教育史,頁43。台北:師大書苑。
林余真(2005)。我國現今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政治學概念之內容分
析。台中:臺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秀麗.林庭瑤.洪慧芬譯;E.C.Cuff.W.W.Sharrock.D.W.Francis著
(2003)。最新社會學理論的觀點。台北:韋伯文化。
林泣明,許俊達譯;阿圖塞等著(1991)。自我批評論文集?補卷。台北:
遠流。
林育柔(2003)。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對台教育的意識型態取向分析-以修
身教育上之實現為例。花蓮: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林青青(1998)。國民中學「認識台灣─社會篇」課程之分析-從多元文
化教育觀點。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
文(未出版)。
林茂生原著,林詠梅譯(2000)。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台北:新
自然主義。
林雪芬(2009)。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宗教議題之內容分析。台中: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偉民(2006)。95暫綱高一台灣史之國家認同內涵分析。台北:台北市
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淑惠(2003)。台灣政治民主化對高中歷史教科書人物選擇的影響-以
中國現代史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林雅倩(2007)。我國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嘉
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惠枝(2000)。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
色刻板印象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林瑞榮(1994)。我國國民小學學生政治社會化研究-社會科內涵與小學
生態度的分析與比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
文(未出版)。
林慧玲(2004)。我國國民中學政治教育內容之研究-近十年(1996-2004)
教科書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
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林繼文(1991)。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台北:
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婉窃(2002)。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文集。台北:允晨。
周婉窈(2005)。想像的民族風──試論江文也文字作品中的臺灣與new window
中國。臺大歷史學報,35,127-180。
周婉窈(2012)。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台北:聯經。new window
周祝瑛(1995)。國中日常教學活動之生態研究。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
委員會委託專題報告。
周珮儀(2002)。國小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new window
15,115-138。
周珮儀(2003)。教科書的意識型態批判途徑。載於陳伯璋、歐用生(主編),課程與教學的饗宴,頁86-89。高雄:復文。new window
周珮儀(2005)。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1979-2004。課程與教學季刊,new window
8(4),91-116。
周珮儀(2006)。批判與解放教科書政治的多重陣線—評介Apple與
Christian-Smith編著之「教科書政治」。當代教育研究,175-184。
周淑卿(2008)。豈是「一本」能了?-教科書概念的重建。教科書研究,1(1), 29-47。new window
邱天助(1993)。Bourdieu文化再製理論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new window
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邱瑜瑾(1992)。階級形成分析:「階級界線」問題爭論。思與言,國家new window
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中文期刊,30卷4期,89-129。
邱齡嬅(2004)。現行高中國文教科書的性別偏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卓佩穎(2009)。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台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華葳(1995)。國小日常教學活動之生態研究。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
委員會委託專題報告。
胡育仁(2000)。國小社會科教科書本土化之分析研究。台北: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詠善(2000)。國民教育階級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
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瑀韓(2006)。九五高中歷史課綱修定脈絡下高中歷史教師主體性之探
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教育通論一批判教育
社會學的分析。台北:高等教育。
姜添輝(2000a)。社會階級的意義與要素及其在教育研究的運用性與原則。國民教育研究集刊,6,115-148。
姜添輝(2000b)。臺灣教育發展的政治意識型態與階級意識型態:課程知識社會學的分析。載於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舉辦之「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 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第三輯,1129-1157。
姜添輝(2003)。社會階級如何影響學生教育成就。載於嘉義大學舉辦之
中區教育論壇「導航e世紀:全國教育發展會議」研討會,3,6-25。
施忠連譯(1994)。意識型態。台北:桂冠。(McLellan, David,
1986,Ideology)。
派翠西亞.鶴見,林正芳譯(1999)。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
倪炎元(1999)。批判論述分析與媒介研究之初探:兼論其在華文媒介上的應用,刊載於傳播管理學刊第一卷第一期,205-233。new window
徐南號主編(1996)。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
徐南號(1993)。台灣教育史之回顧與展望。收於徐南號主編,台灣教育
史,211-236。台北:師大書苑。
徐南號(1998)。台灣教育史之回顧與展望,載於徐南號主編:台灣教育史,313。台北:師大書苑。
祝基瀅(1986)。政治傳播學。台北:三民。
高強華(2000)。新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展望。高雄:麗文。
高明士主編(2010)。臺灣史。台北:五南。
高忠增(2002)。課程意識型態之研究。台北:教育研究,10,229-237。
唐小兵譯,Jameson,F.原著(1990)。意識型態諸理論:輯於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增訂初版),265-307。台北:當代。
唐鋒(2005)。廣告語後的建構功能。語言文學應用,3,98-104。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57,91-126。new window
翁福元(1999)。九0年代初期台灣師資培育制度改革的反省:結構與政策的對話,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制度的新課題,頁21。台北:師大書苑。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new window
孫乃茹(2010)。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的知識意識型態之研究-
以一個版本為例。新北: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殷德惠(2004)。語言與權力:李登輝與民粹主義之研究。新北:政治大
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島嶼柿子文化館編著,許佩賢審訂(2004)。台灣小學世紀風華。台北:柿子文化事業。
教育部編(1957)。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
教育部(1996)。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國立編譯館(1983)。教育史。台北:正中。
國立編譯館(1992)。中國現代史。台北:幼獅。
國立編譯館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研究小組( 1988)。中小學教科用書審查
制度之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
許宏儒(2004)。Bourdieu的「文化資本」概念及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解釋。
教育研究資訊,12(3),75-102。
許佩賢(1994)。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台北:臺灣大學歴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哲銘(2000)。TOPS-頂尖傳奇。台北:風和。
許誌庭(2002)。課程內容「階級意識型態」研究架構與可能主題的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第15期,頁361-389。new window
許嘉猷(1994)。階級結構的分類,定位與估計:台灣與美國實證研究之比較。許嘉猷主編,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比較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莊明真(2003)。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台北:高等教育。
莊淑琴(2002)。課程意識形態之分析。國民教育研究季報,9,253-272。
康瓊文(2000)。國小音樂教科書各族群歌曲內涵之分析研究。台北: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德和(1989)。中共「解放軍報」公開發行前、後報導內容比較分析。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光輝( 2004)。戰後初期的國民學校教科書分析(1945-1963)-以「反共
抗俄」教育實踐之探討為中心。新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
張如慧(1998)。如何創造多元文化的兩性平等教室。教育研究集刊,41,new window
103-118。
張如慧(1999)。探索與省悟的歷程─兩性平等教育資源中心學校工作心
得分享。兩性平等教育季刊,8,68-70。
張佳琳(2002)。課程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張芬芬(1992)。我國師範教育中的意識型態。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
會與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上)(359-407頁)。台北:師大書苑。
張明貴(1990)。自由主義在台灣的發展前途。中國論壇,31(1),23-27。
張祐盛(2003)。國小社會教科書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嘉義:國立嘉義
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裕華(2004)。兩岸大學生民主意識之比較研究。新北:國立政治大學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圍東(2006)。走進日治臺灣時代---總督府圖書館。台北:台灣古籍。
張勝彥(1997)。與吳文星教授聯合主筆,認識台灣-歷史篇,國民中學
教科書。台北:國立編譯館。
張維真(2004)。國民小學中低年級國語教科書鄉土意識之內容分析研究
-以康軒南一仁林及翰林版為例。台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銀富(2003)。學校行政-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張榮彬(2010)。九年一貫課程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政治社會化之內
容分析。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錦華(1991)。批判傳播理論對傳播理論及社會發展之貢獻,載於國立new window
政治大學新聞系期刊,新聞學研究,44,頁57-71。
張錦華、黃浩榮、洪佩民(2003)。從多元文化觀點檢視新聞採寫教科書
-以原住民族群相關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76:129-154。
張 鍛(1999)。中國大陸初中愛國主義教育之研究-歷史教科書的內容
分析。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盛清沂(1978)。明鄭之復台、清代之治台。收於林衡道主編,台灣史,頁117-240。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玉玟(2003)。教科書市場的多元化假象-以我國國中國文教科書為例。
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文團(1999)。意識形態教育的貧困。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陳伯璋(1982)。哈伯瑪斯「批判解釋學」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師大
教研所集刊,24,73-134。
陳伯璋(1988)。課程研究與教育革新。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1993)。意識形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台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陳欣佑(2006)。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中政治人物與政治認同的比較分
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茹(2008)。高中美術教科書中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台北: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坤森、廖揆祥、李培元等譯 (2004)。政治意識型態與近代思潮。台北:韋伯文化。(Leon P. Baradat, 1997)。
陳明敏(2003)。臺海兩岸前期中等教育國文教科書性別偏見之比較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明福譯;R.G.Collingwood著(1992)。歷史的理念。台北:桂冠。
陳奎熹(1986)。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陳奎熹(1998)。我國師資培育制度之分析。教育資料集刊,第23期。
陳奎熹(1998)。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虹文(2001)。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教育政策之研究—以公學校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為例。高雄: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思賢譯,海伍德(Andrew Heywood)著(2011)。政治的意識型態。台北:五南。
陳俊傑(2009)。戰後臺灣國民教育社會科教科書與國家形塑(1952-1987)。
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敏華(2007)。我國國民中學公民類科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之演變。台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
出版)。
陳梅玲(2005)。大學倫理學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研究。台北: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娟(2005)。國中社會領域教師知覺政治意識型態課程與國家圖像關
係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華(2006)。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族群文化教育之內容分析。
台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墇津譯(1994)。政權的意識型態與意識型態的政權。台北:遠流。(Göran Therborn 1980,The Ideology of Power and the Power of Ideology)。
陳墇津譯 (1990)。政權的意識型態與意識型態的政權(初版) Therborn,G.。台北:遠流。
陳誼璟(2000)。從文化霸權的觀點評析我國國小社會科課程。嘉義:國
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聰明(2008)。教師群眾運動與教育關係之文獻分析。明新學報,34(1),51-67。new window
陳麗華(1995)。兩位實習教師的社會科教學因應策略及其對國小教育革新的啟示。初等教育學刊,4,225-247。new window
彭煥勝主編(2009)。台灣教育史。高雄:麗文。
曾俊瑋(2007)。現行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之分析。台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
曾素秋(2002)。日治時期台灣國家認同教育之探討(1895-1945)。台北: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曾素秋(2009)。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修身書分析-國家認同教育議題探new window
討。教育研究月刊,187,22-38。
曾健民(2012)。「台灣意識型態」批判。台北:海峽學術。
曾瀞瑩(1999)。國民小學低中年級社會科新課程教科會之內容分析。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單文經(2000)。台灣中小學公民教育與「台灣人」意識的型塑。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及香港教育研究所聯合主辦之「新世紀的價值教育與公民教育」國際學術會議,6月 8 日至11日。香港:中文大學。new window
湯維玲(1992)。社會組之歷史科。載於黃光雄(主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一大陸小學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社會組,頁6-55。台北:教育部。new window
游美惠(2008)。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的性別實踐初探:從性別平等
與多元文化觀點出發,載於認識新興重要教育議題專刊,頁88-102。
台北:銘傳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與教育研究所。
游勝冠(2000)。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的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游鑑明(1987)。日據時期台灣的女子教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new window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錫誠(2001)。政治意識型態的解構與重構-中國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new window
主義之解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
版)。
惠長征(2006)。英語政治新聞報導的批評性話語分析。山東:曲阜師範
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月美(2004)。Goodson課程史研究之批判論述分析。台北:國立臺北new window
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玉齋(2000)。台灣年鑑。台北:海峽。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一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光雄、蔡清田(2013)。課程發展與設計。台北:五南。
黃秀精(2007)。九年一貫國語教科書之族群形象及其意識形態研究。台
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
出版)。
黃宗顯(2002)。從「文化習性」反省台灣推動教育改革的問題與出路。
教育研究月刊,101,27-38。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政傑(1993)。課程教學之變革。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4)。課程發展與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5)。國民小學教科書審查標準之研究。國立編譯館委託專題
研究。
黃政傑(2002)。重建教科書的概念與實務。課程與教學季刊,6 (1 ),1-12。new window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2013)。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
黃俊傑(2000)。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
黃柏叡(2003)。潛在課程研究與批判意識的實踐。初等教育學報,16 ,new window
頁143-160。
黃庭康(2005)。葛蘭西:國家權力與文化霸權。載於蘇峰山(主編),意識、
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1-32。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
會學研究所。
黃振球(1996)。談學校如何遴選教科書。台灣教育,543,12-15。
黃國昌(1992)。「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台北:五南。
黃智蘋(2006)。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教科書中免除族群偏見之知覺
與實踐研究一以一所原住民國小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
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祺(2000)。曼海姆一從意識型態論到知識社會學詮釋學。台北:巨
流。
黃婉君(1998)。國小新版國語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婉君(1998)。國小新版國語科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內容分析研究。
兩性平等教育季刊,5,26-37。
黃嘉雄(1989)。伯恩斯坦分類與架構概念及其在課程研究上之意義。台
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嘉雄(1998)。台灣教育行政之演進,載於徐南號主編:台灣教育史,頁29。台北:師大書苑。
黃嘉雄(1998)。課程。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頁179-205。
台北:師大書苑。
黃嘉雄(2000)。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課程社會學的觀點。台北:new window
師大書苑。
黃毅志(1994)。台灣地區民眾主觀階級認同。東吳社會學報,3,265-292。new window
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臺灣地區不公平的社
會階層體系之延續。台北:巨流。
黃錦綉(2010)。健康與體育課程意識型態之研究─以第二階段為例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麗琴(1986)。性別角色與社會意識型態:論變遷中婦女地位。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議瑩(1997)。教科用書開放後的省思:開放的圖像與願景。研習資訊,
14 (3),14-24。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台北:高等教育。
楊孝濴(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頁809-831)。台北:東華。
楊孝瀠(1978)。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三民。
楊姍錞(2007)。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歷史人物選取之內容分析。台北:
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惇惠(2008)。國中英語教科書內容之階級意識型態分析。屏東:屏東
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楊雲龍、徐慶宏(2007)。社會學習領域教師轉化教科書之研究。新竹教new window
育大學教育季報, 24 (2), 1-26。
楊献文(2007)。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科書性別平等教育內容分析
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賜香(1991)。我國中小學教科書政治文化之研究。新北:國立政治大
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錦蘭(2001)。成人基本教育教材性別意識形態之分析。嘉義:國立中
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露萍(2006)。歷史、性別與教學: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婦女及其敘寫
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
楊鳳純(2007)。國民小學生活教科書性別角色偏見之內容分析。新竹: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正傑(2009)。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國家認同教學之個案研究。
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棟樑(1989)。教育人類學理論。台北:五南。
廖月觀(2007)。國小高年級教科書性別平等教育議題之內容分析。雲林:
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明潔(2008)。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中的原住民族形象研究。台北: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益清(1999)。批評視野中的語言研究。山東外語學校,75,1-5。
趙志龍(2007)。國民小學教育國家認同建構之研究-以現行國小社會領
域教材為例。桃園: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鏡中(2002)。解除教科書的魔咒一對教材編製與選用的探討。研習資
訊,19,320-25。
維基百科(2014)。意識型態。2015/01/16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6%84%8F%E8%AD%98%E5%BD%A2%E6%85%8B。
歐用生(1983)。課程發展模式探討。高雄:復文。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期,頁91-125。
歐用生(1987)。課程與教學—概念、理論與實際。台北:文景。
歐用生(1988)。國民小學教科書中性別意識型態。載於陳伯璋編: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89)。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潛在課程」分析。台北:國立臺new window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0)。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潛在課程分析。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歐用生(1990)。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歐用生(1991)。課程典範再建構。高雄:麗文文化。new window
歐用生(1992)。內容分析法及其在教科書研究上的應用。載於莊梅枝主編: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頁149-170。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new window
歐用生(2000)。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3)。課程典範再概念。高雄:麗文。
歐用生(2004)。課程領導:議題與展望。台北:高等教育。
歐滄和、李茂能編著(1985)。社會科學研究法辭典。高雄:復文。
歐陽教(1988)。觀念分析學派的教育思潮,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現付教育思潮,1-49頁。台北:師大書苑。
歐陽教、張德銳(1992)。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 卷2期,頁90-100。new window
郭招顯(2007)。國民小學高年級國語文領域教科書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內
容分析之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
士論文(未出版)。
郭廷以(1954)。台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
潘慧玲(1998)。檢視教育中性別議題。教育研究集刊,7(41),頁1-13。
蔣經國(1980)。國家國策國運。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蔣淑如(2011)。國中台灣史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演變:女性主義史學
觀點。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兆祺(2007)。意識型態與教育政策的未來:反省、衝突與合作。南投
文教,26,52-55。
葉志清(2004)。台灣本土化教育論述的意識形態分析。台北:國立臺灣
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啟政(1994)。台灣的教育改革—評論「論評台灣教育問題」,收於台灣研究基金會,頁567-571。台北:前衛。
葉家甄(2009)。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教科書政治社會化之內容分析。新竹: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憲峻(1993)。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台灣之中國化教育—以初等教育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憲峻(1998)。台灣初等教育之演進,載於徐南號主編:台灣教育史,頁85-132。台北:師大書苑。
厲以賢主編(1992)。西方教育社會學文選。台北:五南。
蔡采勳(2007)。大陸小學品德與社會教科書之政治意識形態分析研究。
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昀珍(2006)。我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民主意涵之分析。新
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佩如(2003)。中華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後殖民分析一以台灣論述為
核心。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法教分處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蔡佳恬(2008)。兒童刊物「地球公民365」族群與性別內涵之內容分析。
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佾庭(2011)。九年一貫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海洋教育內容分析。新竹: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錦堂著,鄭樑生主編(1993)。日本據台初期公學校「國語」教科書之分析。載於淡江大學歷史系編,中國與亞洲國家關係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8-289,台北:淡江大學。
蔡錦堂編著(2006)。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日創社。
蔡蕙光( 2000)。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璧煌(2008)。教育政治學。台北:五南。
劉世閔(2007)。從權力結構的角度論述分析台灣教科書政策。載於中華
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編),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2007年年
刊,95-125。台北:五南。
劉以善(2004)。中國大陸新編小學語文教材之研究。新北:淡江大學大
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容伊(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性別意
識形態之研究-以視覺藝術範疇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銘娟(2007)。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族群內容之分析研究。台
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文惠(2010)。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年度比較之內容分析-以國小社會教
枓書為例。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
士論文(未出版)。
盧怡君(2008)。臺海兩岸國/初中健康與體育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研
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亭如(2005)。國小英語教科書潛在課程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new window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鄒克蘭(2004)。我國高中政治教育課程知識內涵之研究一現行公民科教
枓書的內容分析。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
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美年(2002)。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一、二年級國語課本圖畫性別角色偏見之內容分析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高橋(1989)。社會學。台北:巨流。
謝國斌、何祥如(2009)。社會科學概論-多元觀點的透視。台北:新文
京。
謝清德(1987)。我國兒童政治社會化之研究一有關小學教科書的內容分
析。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筱蕙(2008)。兩岸高中國語文教科書編制與政治意識形態選課研究-
以龍騰版與人教版為例。新北: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
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銘賢(1997)。國中公民與道德教科書之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台東: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薛化元(1994)。教育權的理論與爭議,收於薛化元、周志宏編著,國民new window
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頁1-3。新北:稻鄉。
薛曉華(1996)。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前new window
衛。
簡先得(1994)。政治意識形態與中國大陸小學教科書內容之研究。新北: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良平(1991)。國小教科書中「漢族中心」意識型態之批判。現代教育,
6(4),頁153-162。
戴淑貞( 2006 )。海峽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有關「國民政府時期」
(1925-1948)教材之比較研究一以人物和事件的敘述為討論中心。台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慶祥(1997)。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分析: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比new window
較。台北:五南。
顏慶祥( 1994)。海峽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政治意識形態之比較分new window
析。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瞿海源(1994)。論評台灣教育問題,頁540- 566,收於台灣研究基金會策劃,臺灣的教育改革。台北:前衛。new window
魏素玲(2006)。香港中學歷史教科書中香港歷史與認同塑造(1991-2003)。
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
魏曼伊(1999)。大陸小學語文教科書之政治意識形態分析研究。屏東: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藍順德(2003)。從教科書開放談教科書的定位。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
學學會(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3-23。高雄:復文。
藍順德(2004)。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
館館刊,32(4),2-25。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台北:五南。new window
藍順德(2013)。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台北:五南。new window
藍順德(2011)。教科書意識型態一歷史回顧與實徵分析。台北:華騰文化。new window
蕭文淵(2007)。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國家認同之內容分析。屏
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昭君、陳巨擘譯;McLaren, P.著(2003)。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
台北:巨流。
鄭世仁(1992)。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180,1-17。
鄭柏洲(2013)。我國現行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國家認同之分
析。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
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莉頻(2007)。國小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及教科書政治教育內涵之內
容分析。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鄭梅淑(1988)。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歴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
羅若禮(2006)。糾結中誕生的歷史教科書-從九五課綱爭議談起。台北: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譚光鼎(1998)。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之評析。教育研究集刊,40,23-50。new window
譚光鼎(2000)。國家霸權與政治社會化之探討─以「認識台灣」課程為
例。教育研究集刊,45,113-137。
譚光鼎、康瀚文(2005)。論九五高中課綱改革-意識形態與課程的辯證
關係。課程與教學季刊,9 (1),19-31。
鐘敏華(2005)。跨理論模式對高中女生身體活動參與及行為改變之介
入成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18(2),359-377。
蘇怡婷(2007)。國中英語科教枓書性別意識形態之研究。彰化: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峰山(2004)。論述分析導論。教育社會學通訊,54,18-31。
蘇峰山(2005)。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嘉義:南華大
學社會研究所。


Adams, Ian. (1989).The Logic of Political Belief: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Ideology.Savage,Maryland: Barnes & Noble Books.
Althusser, Louis. (1971).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London: New Left Books.
Althusser, Louis. (1972). Ideology and Ideology State Apparatuses. In Cosin, B.R.(Eds.) Education:Structure and Society. England:Penguin Books Inc.
Althusser, Louis (1972).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Ben Brewster.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Apple, M. (1976). Curriculum as Ideological Selec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vol.10:209-215.
Apple, M. (1979).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New York : Routledge.
Apple, M. (1982). Education and Power. New York : Routledge.
Apple, M.W. & Weis, L. (eds.) (1983). Ideology and practice in Schooling.
Temple U.P.
Apple, M. (1988). Teachers and Text: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lass & Gender
Relations in Educa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Apple, M.W. (1990).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N.Y.: Routledge.
Apple, M.W. & Christian-Smith, L. K. (1991). The Politics of the Textbook.
N.Y.:Routledge.
Apple, M. (1992). Education, Culture and Class Power: Basil Bernstein and the
Neo-Marxis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Education Theory, 42(2): 127-45.
Aronowitz, S. & Giroux, A. (1985). Education Under Seiege: The Conservative,
Liberal, and Radical Debate Over Schooling. Massachusetts: Bergin &
Garvey.
Badiou, A., and Balmes, P. ( 1976). Del’ideologie.Paris.

Bernstein, B. (1971).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framing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In M.F.D.Young(Ed.).Knowledge and Control(pp.47-69). London: Collier Macmillan.
Bernstein, B.(1990). The Structuring of pedagogic discours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lackedge, D. & Hunt, B. (1991).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education.
London:Routledge.
Boudon, R. (1989).The analysis of ideology.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Malcolm Stat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urdieu, P.(1973).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R.
Brown(ed.).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London:
Tavistock.
Bourdieu, P.(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1991).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1997).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A.H. Halsey, H. Lauder, P.
Brown, and A.S. Wells(eds.). Education, Culture, Economy, and Socie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wles, S. & Gintis, H. (1976).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Brameld, T. (1956). Toward a reconstruct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New York: Dryden Press.
Cornbleth, C. (Ed.). (2000). Curriculum politics, policy, practice : Cases in comparative context. NY: SUNY Press.
Cramsci, A. (1971).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Eagleton, Terry. (1991). Ideolog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Verso.
Eggleston, J. (1977). The sociology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London: Routledge.
Eisner, E. W. (1992). Curriculum ideologies. In Philip W. Jackson
(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A project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pp.302-326).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Fairclough 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London: Longman.
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Oxford: Blackwell.
Fairclough N. (1993).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marketization of public discourse, Discourse & Society,4(2):133-168. Oxford: Blackwell.
Fairclough N. (1995). Media Discourse. London: Amold.
Fairclough N. &Wodak, R. (1997).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T.A.Van Dijk (eds.),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pp.258-284). London: SAGE.
Foucault, Michel. (1977).Discipline and Punish.New York: Random House.
Fowler, R., Hodge, B., Kress, G., & Trew, T., (eds.). (1991). Language and control. London: Routledge.
Friedman, M. (1982). 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underburk, C. and Thobaben, R. G. (1994).Political Ideologies: Left, Center,
Right,second edition, N. Y.: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Gerring,John. (1997).”A Definitional Analysis”, Political Research Ouarter.Dec97,Vol.50 Issue 4.
Geuss,Raymond. (1981).The Idea of A Critical Theory:Habermas and the Frankfurt School.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roux, H. (1981). Ideology, culture and the process of schooling.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Giroux, H. (1983).Theory and resistance in education: An pedagogy for the
opposition. N.Y.: Bergin and Garvey.
Giroux, Henry A. & McLaren Peter (Eds.) (1989). Critical Pedagogy, the
State,and Cultural Struggl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Gramsci, Antonio. (1971).Prison Notebooks.London:Lawrence & Wishart.
Green , A. (1990). Education and state formation. N.Y: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Hamilton,Malcolm B. (1987). ”The Elements of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Political Studies, Vol.XXXV.
Holsti, O. 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ading:Addision-Wesely Co.
Jameson, F.( 1991).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N. C. : Duke University.
Kelly, A. V. (1999). The Curriculum: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Paul
Chapman.
Kincheloe, L., & Steinberg, R. (1997).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Kress, G. & Hodge, B. (1979). Critical linguistics. In R. Fowler, B. Hodge, G. Kress & T.Trew (Eds.), Language and control (pp.185-231). London: Routledge.
Krippendorff, K. (1980). Content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Beverly Hills, Cal.:SAGE Publication.
Mannheim, Karl. (1936). Ideology and Utopia.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Marx, Karl. (1964).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Marx. Karl, and Engels, Friedrick. (1965).Selected Correspondence of 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Marx, Karl. (1971).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Marx, Karl. (1977). Survey from Exile. London: Allen Lane.
McLellan,D.(1986). Ideology.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Mullins, Willard A. (1972).”On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6.
Phillips L. & Jorgensen M.W. (2002).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Discourse Analysis as theory and Method (pp.60-95). London: Sage.
R. Bendix. ( 1964).The Age of Ideology:Persistent and Changing, in Ideology and Discontent, ed. D. Apter. New York: Free Press of Glencoe.
Sargent, L. T. (1984). Contemporary political Ideologies : A comparative
analysis.(6th ed.).Illinois: The Dorsey Press.
Sargent, L. T. (1990). Contemporary political ideologies : A comparative
analysis.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Sumner, C. (1979). Introduction in Reading ideologie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arxist theory of ideology and law (pp.3-9). London: Academic Press.
Susser, Bernard (1988). The Grammar of Modern Ideolog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ledgy.
Threadgold,T.(2003).Cultural Studies,Critical Theory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Histories, Remembering and Futures, Linguistik
online,14(2):5-37.
Titscher, S., Meyer, M., Wodak, R. &Vetter, E. (2000). Methods of Text and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Trurumi, E. P. (1977). 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 P.H.D. Diss.University of Harvard.
Van Dijk, T.A. (1998). Opinions and ideologies in the press. In A. Bell & P.Garrett (Eds.), Approaches to media discourse (pp.21-63). Oxford: Blackwell.
Van Dijk (2001).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D. Schiffrin, D. Tannen & H. Hamilton (Eds). 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pp.352-371). Oxford: Blackwell.
W. Carlsnaes. (1981).The Concep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 Westport:Greenwood Press.
Walter, M. (1995). Globalization. London:Routledge.
Weiss G. & Wodak,R. (2003). Introduction: Theory,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G. Weiss & R. Wodak (E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p.1-32).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Wodak, R., (2001a). What CDA is about-a summary of its history, important
concepts and its developments. In R.
Wodak & M.Meyar (Eds.)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p.63-94).
London: Sage.
Wodak, R., (2001b).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In R. Wodak & Meyar
(Eds.)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p.63-94). London: Sage.
Young, M. F. D.(ed.). (1971). Knowledge and Control: New Direction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London:Collier-Macmillan.





台灣總督府(1919)。公學校修身書卷五卷六編纂趣意書。臺北:台灣
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編(1937)。公學校國史,第一種,卷一。
台灣總督府編(1937)。公學校國史,第一種,卷二。
台灣總督府編(1939)。台灣的社會教育。台北:台灣總督府。
佐藤源治(1941)。臺灣皇民鍊成講話,頁188-189。臺北:新高堂書
店。
佐藤源治(1943)。臺灣教育の進展,頁161。臺北:臺灣出版文化株
式會社。
河瀨半四郎(1922)。國史教授の理論を實際。台灣總督府圖書館。
加藤春城(1939)。台灣教科書の編纂について。東京:岩波書店。
海後宗臣.仲新(1986)。教科書で見る近代日本の教育。東京:東京書
籍株式會社。
游佩芸(1996)。台灣における日本植民地時代の兒童文化の研究。東
京:お茶の水女子大學大學院人間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
磯田一雄(1993)。皇民化教育と植民地の國史教科書,收入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と殖民地統合と支配の論理,頁113-136。東京:岩波書店。
藤岡繼平(1920)。女子用國史教科書,上下卷。東京:合資會社 六盟館。
鶴見祐輔(1937)。後藤新平。東京:後藤新平伯傳記編纂會。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