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擬聲政治:論戰後初期《新臺灣》雜誌的女性修辭
書刊名:淡江中文學報
作者:羅詩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o, Shih-yun
出版日期:2019
卷期:41
頁次:頁215-242
主題關鍵詞:戰後初期新臺灣女性修辭家國想像藍明谷The early postwar periodNew TaiwanFeminine rhetoricImagining nationhoodLan Ming-g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50
  • 點閱點閱:4
期刊論文
1.楊婉瑩(20090600)。民族主義的父系家/族譜的繁衍與衰落--臺灣個案的經驗。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1(2),291-3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蘇瑤崇(20070900)。「終戰」到「光復」期間臺灣政治與社會變化。國史館學術集刊,13,45-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宋冬陽(19840500)。朝向許願中的黎明--試論吳濁流作品中的「中國經驗」。文學界,10,127-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麗月(20070600)。「中國作家」/「臺灣作家」:夢的兩端--解讀鍾理和返臺前後的作品。漢學研究集刊,4,111-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泉(2006)。張深切移居北京的背景及其「文化救國」實踐:抗戰時期居京臺籍文化人研究之一。臺灣研究集刊,92,80-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雅玄、蔣淑如(20170400)。書寫歷史--教科書中性別化國族主義的批判分析。教科書研究,10(1),101-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崔末順(20151000)。「重建臺灣、建設新中國」之路:戰後初期刊物中「文化」和「交流」的意義。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1,39-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良澤(19740400)。鍾理和作品中的日本經驗和祖國經驗。中外文學,2(11),32-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惠珍(20070900)。紀實與虛構:吳濁流、鍾理和的中國之旅與原鄉認同。臺北大學中文學報,3,29-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許雪姬(20080400)。1937至1947年在北京的臺灣人。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1),33-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許雪姬(2003)。戒嚴時期政治案件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歷史記錄。戒嚴時期政治案件專題研討會。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蘇瑤崇(2004)。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與台灣總督府體制之比較研究。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申(2010)。淪陷時期旅平台籍文化人的文化活動與身分表述--以張深切、張我軍、洪炎秋、鍾理和為考察中心(博士論文)。北京大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欣樺(2013)。硝煙與白衣:日治末期的台灣從軍看護婦(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深切、陳芳明(1998)。北京日記.書信.雜錄。臺北:文經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俊傑(2006)。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近藤正己、林詩庭(2014)。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深切、陳芳明(1998)。里程碑。臺北:文經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曾健民、王惠敏(2000)。復現的星圖。臺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德威(2008)。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禮權(1998)。中國現代修辭學通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卞鳳奎(2006)。日治時期台灣籍民在海外活動之研究(1895-1945)。台北:樂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Jenkins, Richard、王志弘、許妍飛(2006)。社會認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淑玲、游美惠(2012)。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McDowell, Linda、徐苔玲、王志弘(2006)。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肇嘉(1970)。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2012)。臺灣會館與同鄉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新臺灣。臺北:傳文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沈信宏(20160000)。洪炎秋的東亞流動與文化軌跡。臺北:秀威資訊科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梅家玲(2002)。性別,還是家國?五O與八、九O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美蓮(2016)。江文也傳:音樂與戰爭的迴旋。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英哲(20070000)。「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泉(1994)。淪陷時期北京文學八年。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汪毅夫(20100401)。愛國愛鄉兩岸情--讀梁永祿先生家藏文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吳叡人(2016)。祖國的辯證:廖文奎(1905-1952)臺灣民族主義思想初探。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台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泉(2011)。北京淪陷期的臺灣文人群落:以共時的殖民體制差異和歷史的殖民演化型態為切入點。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廖咸浩(20070000)。在解構與解體之間徘徊--臺灣現代小說中「中國身分」的轉變。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