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島嶼的離返:戰後張我軍的歸返敘事與北京再現
書刊名:東華漢學
作者:羅詩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o, Shih-yun
出版日期:2021
卷期:34
頁次:頁221-262
主題關鍵詞:張我軍戰後臺灣北京離散移動Wo-Chun ChangPostwar TaiwanBeijingDiasporaMove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38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陳美妃、曾士榮、林玉茹(19930201)。王水柳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4,128-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恆興(20090600)。兩端之間--論1920年代張我軍新舊文學意識與文化民族認同。漢學研究,27(2)=57,333-3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文仁(20101100)。新舊變革與文學典律--張我軍與胡適的文學革命行動。東吳中文學報,20,191-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護源(20141200)。終戰後臺灣軍事佔領接收的籌備準備(1945.08.15-10.31)。高雄師大學報. 人文與藝術類,37,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褚靜濤(2000)。臺灣光復後滯外臺灣同胞返臺的經過及其影響。臺灣研究,2000(1),81-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美娥(20121200)。聲音.文體.國體--戰後初期國語運動與臺灣文學(1945-1949)。東亞觀念史集刊,3,223-2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潘美玲(20130600)。北埔與峨眉茶產體制之比較。客家研究,6(1),69-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何鳳嬌(20000600)。戰後接運旅外臺胞返籍初探。臺灣風物,50(2),155-1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山口守(20170200)。北京時期的張我軍:被文化與政治夾擊的主體性。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0,57-1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國安(20170900)。「罵」出新典律--論張我軍與林燿德文學革新運動的話語操作及運作策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1(3),54-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羅詩雲(20191200)。擬聲政治:論戰後初期《新臺灣》雜誌的女性修辭。淡江中文學報,41,215-2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海峽評論編輯部(2020)。世道興廢原有數 浮沉聚散亦何傷 張我軍留在大陸的長子何標自述。海峽評論,352,66-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賴衍宏(20141200)。張我軍と正岡子規。台灣日本語文學報,36,427-4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鍾鐵民(2008)。北平的記憶。鹽分地帶文學,19,22-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許雪姬(20080400)。1937至1947年在北京的臺灣人。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1),33-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乃江(2008)。張我軍的處女作及其在廈門之文學活動新考。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3),10-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鍾理和、鍾怡彥(2009)。新版鍾理和全集。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芳明(1998)。張深切全集。臺北:文經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我軍、張光正(2002)。張我軍全集。台北市: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慶彰(2004)。日治時期臺灣知識份子在中國。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紅英(2011)。張我軍譯文集(上)--社科卷。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何義麟(2006)。跨越國境線:近代臺灣去殖民化之經歷。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炎憲(2005)。王添灯紀念輯。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近藤正己、林詩庭(2014)。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雲林(2007)。館藏民國臺灣檔案彙編。北京: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Giddens, Anthony、趙旭東、方文(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光直(1998)。蕃薯人的故事:張光直早年生活的回憶及四六事件入獄記。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平原、王德威(2005)。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葉芸芸(2006)。餘生猶懷一寸心。臺北:印刻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彭小妍(1996)。漂泊與鄉土--張我軍逝世四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段義孚、周尚意、張春梅(2006)。逃避主義:逃避過程即是創造文化的過程。臺北縣新店: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我軍、張光直(1989)。張我軍詩文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德威(2008)。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秦賢次(1993)。張我軍評論集。臺北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海音(2000)。我的京味兒回憶錄。臺北:格林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許俊雅(2012)。張我軍。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黃英哲(2007)。「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洪炎秋、陳萬益(1996)。閑話與常談:洪炎秋文選。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洪炎秋(1971)。淺人淺言。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何標(2008)。明月多應在故鄉。台北:海峽學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彭瑞金(1994)。鍾理和傳。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2012)。臺灣會館與同鄉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有成(20130000)。離散。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邱士杰(2009)。一九二四年以前臺灣社會主義運動的萌芽。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王詩琅(1995)。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董琦琦(2016)。人文書寫與地緣景觀: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北京印象。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Cresswell, Tim、王志弘、徐苔玲(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張光正(2016)。張我軍全集(補遺)。台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1998)。新臺灣(1946.2.15-1946.5.1)。傳文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張光正(2003)。番薯藤繫兩岸情:一個北京老臺胞的心情故事。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