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三國時期魏地文士「惜時生命觀」研究:以建安七子與曹氏父子之詩歌為研究對象
作者:丁威仁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新北:花木蘭文化
集叢:古典詩歌研究彙刊. 第十輯;第1冊/龔鵬程主編
ISBN:9789862545744
主題關鍵詞:詩歌三國文學生命哲學詩評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期刊論文
1.李文初(1997)。從人的覺醒到「文學的自覺」--論「文學的自覺」始於魏晉。文藝理論研究,1997(2),45-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亞新(1987)。孔融的思想、性格和文風。貴州大學學報,198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巍(1994)。近年來建安文學研究綜述。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3),126-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永平(1997)。論荀或一-兼論曹操與東漢大族的關係。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56-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葉嘉瑩、安易、楊愛娣(19960200)。建安詩歌講錄。國文天地,11(9)=129,72-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葉嘉瑩、安易、楊愛娣(19960300)。建安詩歌講錄。國文天地,11(10)=130,67-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葉嘉瑩、安易、楊愛娣(19960500)。建安詩歌講錄。國文天地,11(12)=132,82-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葉嘉瑩、安易、楊愛娣(19960600)。建安詩歌講錄。國文天地,12(1)=133,77-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葉嘉瑩、安易、楊愛娣(19960400)。建安詩歌講錄。國文天地,11(11)=131,68-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葉嘉瑩、安易、楊愛娣(19960700)。建安詩歌講錄。國文天地,12(2)=134,98-1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葉嘉瑩、安易、楊愛娣(19960900)。建安詩歌講錄。國文天地,12(4)=136,73-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葉嘉瑩、安易、楊愛娣(19960800)。建安詩歌講錄。國文天地,12(3)=135,94-1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葉嘉瑩、安易、楊愛娣(19961200)。建安詩歌講錄。國文天地,12(7)=139,72-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葉嘉瑩、安易、楊愛娣(19961100)。建安詩歌講錄。國文天地,12(6)=138,75-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鈞莉(19911000)。從遊仙詩看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的性格與風格。中外文學,20(5)=233,95-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吉川幸次郎、鄭清茂(19770900)。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6(4),24-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葉嘉瑩、安易、楊愛娣(19970200)。建安詩歌講錄。國文天地,12(9)=141,49-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尤雅姿(19970600)。論魏晉士人時空意識之發生發展與體驗--援近代西方思想體系討論之。文史學報. 中興大學,27,51-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詹福瑞(1991)。建安時期士人的政治地位、社會意識與文學思潮。天府新論,199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錢志熙(1997)。論中古文學生命主題的盛衰之變及其社會意識背景。文學遺產,1997(4),13-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潘嘯龍(1994)。激盪千秋的慷慨悲壯之泳--略談「建安文學興起之因」。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3),131-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徐宗良(1997)。傳統生死觀與中醫養生保健。醫古文知識,1997(3),8-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吳功正(1997)。論六朝美學之總體特徵與歷史地位。中國文化研究,17,66-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高建新、張維娜(1997)。難以忘情與魏晉士人的人生傷痛。語文學刊,119,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涂光社(1997)。《序志》篇的生命意識。廣東民族學院學報,39,7-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徐國榮(1997)。漢魏名士的人格萎縮和通脫之風。學術月刊,1997(8),60-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胡大雷(1989)。略論魏晉南北朝文人詩歌的發展線索與規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9(2),84-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翁家禧(1994)。中國古文論史上的日出--魏晉南北朝文論的精神力量探源。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3),295-3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劉躍進(1992)。中國古代文人創作態勢的形成--從古詩十九首及南朝文學談起。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2(12),73-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劉朝謙(1993)。生命臍帶的缺失與新的生存時空從曹操的生命「越軌」看建安文人之「在」。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9),85-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利鎖(1991)。試論建安時期的宴遊詩。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3),89-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銳聲(1983)。獨步漢南的建安詩人王粲。藝術,198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飛之(1985)。王粲後期的詩賦更具有建安文學的時代特色。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8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曉陽(1991)。論曹操文章的風格。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3),95-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張士驄(1989)。論曹操詩歌的創作道路。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9(4),74-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何世盛(1987)。略論曹操的詩歌風格。許昌師專學報,198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顧農(1993)。曹操游仙詩新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12),82-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飛之(1986)。曹丕詩歌的內容與風格。廣西師大學報,198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章建新(1984)。曹丕詩歌與樂府。安徽大學學報,198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裴登峰(1993)。曹植詩歌意境美探析。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12),87-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施憲英(1989)。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略論曹植和他的五言詩。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9(4),85-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裴登峰(1991)。曹植詩歌的陰柔之美。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王紹良(1988)。曹植二題。北方論叢,198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李中華(1995)。從三曹七子到二十四友試論魏晉文人集團與文學精神的演變。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9),97-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張廷銀(1995)。二曹文學異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9),270-2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江艷華(1994)。魏晉南北朝詠史詩論略。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11),70-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雷家驥(19891000)。曹操父子的生命體驗。歷史月刊,21,2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李洲良(1991)。三曹詩的意象與風格。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10),112-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李南網(1983)。試論三曹詩歌的審美特徵。東北師大學報,198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陳忠(1991)。論建安詩派。許昌師專學報,199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張文勳(1985)。建安文學與三曹創作的風格。雲南教育學院學報,198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張國星(1987)。慷慨、哀美、人--也說建安詩風。文學遺產,198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王偉英(1991)。試論建安詩風的慷慨---功名理想對情感的昇華。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9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孫敏強(1985)。「力」的文學:試談建安風骨。寧波師院學報,198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劉文忠(1985)。建安文學對六朝文學的影響。文學遺產,198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葉嘉瑩、安易、楊愛娣(19970100)。建安詩歌講錄。國文天地,12(8)=140,54-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文進(1997)。南朝文人的「歷史想像」與「山水關懷」--論「邊塞詩」的「大漢圖騰」與「山水詩」的 「欣於所遇」。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辦) 。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6)。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魏晉南北朝詩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1993)。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高評(1996)。建安詩人與悲情意識--以三曹七子詩歌為例。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大寧(1993)。才性四本論新詮。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文津出版社。823-8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丁威仁(1998)。詩社、詩史、詩潮、新世代。海峽兩岸詩刊學術研討會,中國詩歌藝術學會主辦 (會議日期: 1998.9.26〜27),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棲(1991)。魏晉名士的浪漫生活。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文史哲。353-3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阮福(1979)。文筆考。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鏡浩(1990)。魏晉南北朝詞語例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壽、裴松之(1985)。三國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曹操(1995)。曹操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胡國治(1983)。魏晉南北朝文學史。金園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巍(1995)。三曹評傳。遼寧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曹道衡(1994)。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續編。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師培(1979)。中古文學史。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鄒紀萬(1979)。魏晉南北朝史。台北:長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程舜英(1988)。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史資料。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孫明君(1995)。漢末士風與建安詩風。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韓國磐(1983)。魏晉南北朝史綱。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嚴可均。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寧稼雨(1992)。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儐生(1983)。魏晉南北朝政治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鍾陵(1993)。文學史新方法論。蘇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楊筠如(1930)。九品中正與六朝門閥。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田文裳(1988)。魏晉三大思朝論稿。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小楓(1986)。詩化哲學。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安仁(1946)。六朝時代學者之人生哲學。上海: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呂思勉(1948)。兩晉南北朝史。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明(1994)。中古士族現象研究: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初探。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曹植(1984)。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文進(1999)。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臺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蔡英俊(1995)。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Wieland-Burston, Joanne、宋偉航(1999)。孤獨世紀末。台北: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林文月(1983)。澄輝集。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趙超(1992)。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洪順隆(1984)。由隱逸到宮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姜亮夫(1987)。重訂屈原賦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鍾嶸、陳延傑(19920925)。詩品注。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阮元(1991)。尚書正義。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江建俊(1982)。建安七子學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林啟彥(1994)。中國學術思想史。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王國瓔(1996)。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鍾陵(1988)。中國中古詩歌史。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司馬光(1987)。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吉川忠夫(1984)。六朝精神史研究。京都:同朋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勞榦(1980)。魏晉南北朝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李劍農(1959)。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王仲犖(1994)。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Said, Edward Wadie、單德興(1997)。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胡世厚(1992)。建安文學新論。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北京大學中國文史教研室(1992)。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Levine, Robert、馮克芸、黃芳田、陳玲瓏(1997)。時間地圖:不同時代與民族對時間不同的解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陳琳國(1994)。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世界書局編輯部、董仲舒、司馬相如、東方朔、揚雄、蔡邕、曹植、嵇康、阮籍、潘岳、陸機、陸雲(1973)。兩漢魏晉十一家文集。臺北市: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江建俊(1983)。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劉卲《人物志》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孫隆基(1993)。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台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李澤厚(1989)。華夏美學。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廖蔚卿(1978)。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王瑤(1982)。中古文學史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房玄齡、楊家駱(1979)。新校本晉書一百三十卷。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曹丕、夏傳才、唐紹忠(1992)。曹丕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班固、顏師古(1983)。漢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林文月(1989)。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劉勰、王更生(1988)。文心雕龍。台北:金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李建中(1993)。心哉美矣--漢魏六朝文心流變史。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張溥(1979)。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范曄(1987)。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勞思光(1995)。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市: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滕守堯(1985)。審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余英時(1987)。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陳安仁(1975)。中國上古中古文化史。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三曹資料彙編。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萬繩楠(1983)。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安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應劭(1990)。風俗通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羅宗強(1992)。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牟宗三(1993)。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鄭毓瑜(1996)。六朝情境美學綜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呂正惠(1989)。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俞紹初、王粲(1989)。建安七子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王巍(1994)。建安文學研究史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空海(1974)。文鏡秘府論。臺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王瑤(1986)。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景蜀慧(1991)。魏晉詩人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唐翼明(19920000)。魏晉清談。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陳順智(1993)。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錢志熙(1993)。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馬良懷(1993)。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錢志熙(1997)。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王力堅(1997)。六朝唯美詩學。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湯用彤(1978)。玄學.文化.佛教--湯錫予先生文集。台北市:廬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葉慶炳(1992)。中國文學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曹操、曹丕、曹植(1992)。三曹集。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梅家玲(1997)。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1992)。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曹道衡(1996)。中古文學史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郭茂倩(1979)。樂府詩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阮元(1991)。周易正義。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阮元(1991)。春秋左傳正義。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朱熹(1958)。四書集注。台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劉義慶、張撝之(1996)。世說新語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王先慎。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1993)。莊子集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陳鼓應(1990)。老子註譯與評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1993)。孟子正義。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劉劭、劉昞(1990)。人物志。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梅家駱(1981)。三國新志、三國志人名錄。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房玄齡(1984)。晉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逯欽立。先秦漢魏南北朝詩。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劉勰、周振甫。文心雕龍注譯。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1996)。魏晉南北朝文論選。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沈德潛(1974)。古詩源。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王昌會(1974)。詩話類編。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徐師曾(1974)。詩體明辨。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朱任生(1974)。詩論分類纂要。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陸維釗(1974)。三曹晉南北朝文選。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黃節(1962)。魏晉五家詩注。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趙輝(1998)。六朝社會文化心態。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陳飛之(1989)。三曹詩論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1984)。建安文學研究文集。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賀昌群、劉大杰、袁行霈、魯迅、容肇祖、湯用彤(1995)。魏晉思想。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森野繁夫(1990)。六朝古小說語彙集。朋友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鈐木虎雄、許總。中國詩論史。廣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林田慎之助(1980)。中國中世文學評論史。創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毛漢光(1992)。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黎傑(1978)。魏晉南北朝史。九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李則芬(1987)。魏晉南北朝歷史論文集。台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嚴耕望(1962)。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史。中央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劉汝霖(1936)。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艾瑪鈕埃爾.勒維納斯、余中先(1977)。上帝、死亡和時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李澤厚(1979)。美的歷程。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姚崇(1989)。新史學.概念化史學。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王邦雄(1995)。中國哲學史。國立空中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牟宗三(199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蕴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王立(1994)。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劉勰、詹鍈(1989)。文心雕龍義證。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許抗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1989)。魏晉玄學史。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劉義慶、劉孝標、余嘉錫、周祖謨(1984)。世說新語箋疏。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郭預衡(19840228)。八代文風與曹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祖美(19841120)。建安詩風的演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張淑香(1992)。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從理論的「演出」解讀《蘭亭集序》。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文月(1983)。論曹操之為人及其作品。澄輝集。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唐躍(1984)。「建安風骨」是對建安文學美感特徵的概括。建安文學研究文集。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卻斯勞.米洛許、薛絢(1997)。宗教的信仰何處去。世紀末。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瑜(1996)。推移中的瞬間--六朝士人於「歎逝」、「思舊」中的「現在」體驗。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