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近代中國武術文化之變遷(1910-1937)
作者:許光麃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u,Kuang-Piao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蔡禎雄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近代中國武術文化體育價值制度器物Modern ChinaWushuCulturePhysical EducationvalueInstitutionMateria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9)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9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5
為探究1910-1937年期間,近代中國武術文化之變遷。本研究採歷史研究法與文化研究法,以歷史的時間為縱軸,以文化的價值觀、制度及器物為橫軸,將蒐集之史料,加以整理、分類、考證、解釋與批判,最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在理論、價值、觀念層次上,傳統武術以「道」與「氣」、「天人合一」及「太極哲理」為基本理論;傳統武術以「形神統一說」、「反者道之動」及「陰陽學說」為基本原則。清末西洋體操與體育概念的傳入,加上舊有的傳統武術,導致彼此概念上糾纏不清,「新、舊」與「動、靜」思想論爭,隨後為發展方向而有「洋土體育」思想論爭,在論爭激盪中武術融會公平競爭、追求極限與客觀量化的觀念緩慢前進,也採借西方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武術。
二、在規範、組織、制度層次上,傳統武術重視「尊師重道」的師承關係,各流派對授徒擇人均有嚴格規定,武德是以「禮」、「仁」為標尺,武術組織以「家族化」、尊祖、崇古、嫡長繼承、等級制度為宗法之特色。西式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明文規定武術為學校體育課程內容之一。在大城市所建立的武術團體,武術組織逐漸系統化,而有明確的宗旨與章則,並朝向武術競技化和規則化的方向發展。
三、在外顯行為和器物層次上,傳統拳術種類繁多,如少林武術、武當武術、峨眉武術、內家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象形拳、南拳、長拳等拳種;武術器械多樣多式,如劍、刀、槍、棍等。西洋運動器物在中國發展過程迅速,武術器械隨地方性運動會的開展,逐級登上全國運動會,並單獨舉辦全國武術運動大會,舉行「國術國考」和「浙江國術游藝大會」等活動,將武術推向海外表演,促使武術邁向國際舞台。
The focus in the study was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ransition of modern Chinese Wushu culture at the period of 1910-1937. Methods used were both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cultural research, by the historical time as vertical axis, and cultural value, norm and material as horizontal axis.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based on a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which have been arranged, classified, criticized, and explained.
1. At the level of theory, value and concept, the essential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Wushu referred to “Morality”, “Breath”, “Combining Nature with Human into One” and “Tai-Chi Theory”, and the base principles included “Unity of Body-Spirit Theory”, “Development of Oppositional Morality” and “Yin-Yang Theory”. The perplexity between the two conceptions resulted from combination of western gymnastic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troduced in the later Ching Dynasty, and existed traditional Wushu. The argued thoughts of “New & Old” and “Active & Static” subsequently became a developing direction, and brought the debated thoughts of “Western-Chinese Physical Education”. In a great stirring argument, Wushu gradually followed and grew by a road of fair play, pursuing for utmost, and idea of objective quantification. In addition, western science theories and methods were adopted for studying Wushu.
2. At the level of norm, organization and institution, traditional Wushu made mu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ter and apprentice. Each school established its own regulations rigidly for instruction and choosing talents. Besides, “Li” and “Ren” were the standards of Wushu’s morality. The patriarchal characteristics of Wushu organization were “Wushu Clan”, respect for ancestors, traditional upholder, inheritance of the first son born of the legal wife of a man, and hierarchy. In the western school education institution, regulations of involving Wushu in the curricula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have been proclaimed in writing. In big cities, Wushu organizations tended to systematization. Each of them had specific aim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toward Wushu athletics and regularization.
3.At the level of apparent behaviors and materials, there was a vari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boxing, such as Shao-lin martial art, Wu-dang martial art, Emei martial art, Nei-jia Chinese boxing, Tai-chi Chinese boxing, Xing-yi Chinese boxing, Ba-gua palm, Pictograph Chinese boxing, Nan Chinese boxing, Chang Chinese boxing and so on. In addition, Wushu instruments also included various types, like sword, broadsword, spear, stick and so on. Western sport materials developed quickly in Chinese. Follow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nvention, Wushu instruments stepped on to national sport convention by degrees. Besides, “National Wushu Sport Convention”, “the Public Exam of Martial Arts”, and “Zhejiang Martial Arts Exposition” were held. Introducing and performing Wushu to overseas could promote Wushu to international stage.
附錄
壹、年鑑、公報、法規、報刊、雜誌:
青年進步雜誌 上海 1910-1928
中華基督教年鑑 1914-1928
中華教育界 1919-1926
中華教育改進社第一屆年會記錄 上海 1922
中華教育改進社第二屆年會記錄 上海 1923
全國體育研究會第一年成績報告 1923
大學院公報 1928
十七年全國教育會議報告 上海 1928
國民政府公報 1928-1948
教育部公報 1929-1936
二十二年全國運動大會總報告書 1933
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 1934
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 1945
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 1957
新潮 1919
新教育評論 北京 1919-1957
北大日刊 北京 1919
新青年 上海群益 1915-1926
體育季刊 上海東南大學 1922-1924
體育與衛生 上海 1924-1926
順天時報 1922
體育周報 長沙 1919-1926
教育月刊 安徽 1919-1926
東方雜誌 上海商務 1919-1927
婦女雜誌 上海商務 1919-1927
武術月刊 上海 1919-1927
國術月刊 天津國術館 1934
國術週刊 南京中央國術館 1934
陝甘寧邊區體育史料 西安 1935-1948
體育史論集 武漢 1985-1988
體育文史 武漢 1983-1988
體育文史 北京 1990-2000
體育史料 成都 1981-1983
上海體育史話 上海(1-40集) 1982-1994
上海體育年鑑 上海 1989-1990
勤奮體育月報 上海 1933-1937
教育雜誌 上海商務 1919-1948
學生雜誌 上海 1919-1957
上海申報 上海 1895-1949
體育週報 天津 1928-1933
今日體育 菲律賓 1954-1972
國術通訊月刊1-4期 臺北 臺灣省國術會 1956
武道(月刊)1-2期 臺北 臺灣省國術會 1962
國民體育季刊 教育部 1969-2001
亞州體育 1977-2000
中國民國教育年鑑第一次第一冊 教育部編 1991
國術月刊 臺北 臺北國術會 1972-1992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集刊 臺北 1973-2001
中華民國體育學報 臺北 1979-2001
中國武術史料集刊共五冊 臺北 教育部體育司 1974-1978
武林月刊 廣州 武林雜誌社 1981-2001
中華武術月刊 北京 中國武術協會 1982-2001
武術健身 北京 新體育雜誌社出版 1983-2001
少林武術 河南 河南體育書報社 1983-2001
氣功與科學 廣州 氣功與科學雜誌社 1983-2001
精武 哈爾濱 當代體育雜誌社 1984-2001
武當 湖北 武當雜誌社 1987-2001
貳、史學、文化、思想方法類(依出版順序排列)
一、書籍:
梁啟超 『中國歷史研究法』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22
王德昭 『怎樣教歷史』 臺北 正中書局 1951
包遵彭等 『中國近代史論叢』第一輯第一冊 史料與史學臺北 正中書局 1965
龍冠海 『社會學』 臺北 三民書局 1966
龍柏德(Lundberg, G. A.)著 田世英譯 『社會學』 臺北 正中書局 1967
李宗侗 『史學概要』 臺北 正中書局 1968
錢 穆 『中國歷史研究法』 臺北 三民書局 1969
蒲魯姆(Broom, L.)、塞茨尼克(Selznick, P)著 朱岑樓譯 『社會學』 臺北 三民書局 1971
蒲魯姆、塞茨尼克(Broom, L. and Selznick, P.)著 朱岑樓譯 『社會學』 臺北 三民書局 1971
布魯蒙、佘爾日尼克(Broom, L. and Selznick, P.)著 李永久編譯 『社會學』 臺北 帕米爾書店 1972
劉秋岳編譯 『現代社會學』 臺北 國家出版社 1972
Walsh, W. H.(著)王任光(譯) 『歷史哲學』 臺北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73
李亦園編 『文化人類學選讀』 臺北 食貨出版社 1974
郝繼隆、張承漢 『社會學』 臺北 臺灣開明書店 1976
王爾敏 『史學方法』 臺北 東華書局 1977
黃俊傑 『史學方法論叢集』(初版) 臺北 臺灣學生書店1977
林 逸 『社會科學概論』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 1977
王維林 『社會學』 臺北 金鼎圖書文物出版社 1977
楊懋春 『社會學』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9
Hanson, F. A.著 孫振青譯 『文化的意義』(Meaning in Culture) 臺北 國立編譯館 1979
蔡敏忠等 『體育學研究法』 臺北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80
李國祁 『歷史研究法』 臺北 幼獅出版社 1980
黃俊傑 『史學方法論叢集』(增訂再版) 臺北 臺灣學生書店 1981
李豊斌 『歷史定論主義的窮困』 臺北 聯經出版社 1981
梁懷茂 『社會學』 臺北 黎明文化事業 1984
嚴耕望 『治史答問』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5
羅鳳珠 『社會學導論』 臺北 正中書局 1985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編譯 『體育健康休閒活動研究法』 臺北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86
謝高橋 『社會學』 臺北 巨流圖書公司 1986
柯尼格(Koenig, S.)著 朱岑樓譯 『社會學』 臺北 協志工業叢書 1986
詹火生等 『社會學概要』 臺北 三民書局 1986
張德勝 『社會原理』 臺北 巨流圖書公司 1986
湯恩比(Toynbee, A. J.)著 陳曉林譯 『歷史研究』(上、下) 臺北遠流出版社 1987
韋政通 『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輯』 臺北 水牛圖書出版1987
傅佩榮 『文化的視野』 臺北 立緒文化 1987
王星拱 『科學方法論』 臺北 水牛圖書出版 1988
陳三井 『臺灣近代史事與人物』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國立體育學院叢書編輯委員會 『社會研究法』 桃園 國立體育學院 1988
王維林 『三民主義社會學』 臺北 正中書局 1988
錢 穆 『中國歷史研究法』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88
簡後聰 『歷史學的本質』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89
梁啟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大勢』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89new window
基辛(Keesing, R.)著 張恭啟、于嘉雯合譯 『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 臺北 巨流圖書公司 1989
Light, Jr. D. & Keller, S. 著 林義男譯 『社會學』(Sociology)(上、下冊) 臺北 巨流圖書公司 1989
Hunt, E. F. & Colander, D. C. 著 李錦旭、吳根明、胡夢鯨、張小鳳、張芬芬、葉重新合譯 『社會科學概論』(Soci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ociety)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 1989
趙干城、鮑世奮譯 『史學方法論』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0
李澤厚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臺北 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
李龍牧 『五四時期思想史論』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0
孫武彥 『人類社會學』 臺北 三民書局 1990
趙干城、鮑世奮譯 『史學導論』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
杜維運 『史學方法論』 臺北 三民書局 1991new window
胡昌智 『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new window
蔡尚思 『中國思想研究法』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1
李弘祺 『讀史的樂趣』 臺北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1
張玉法 『歷史學的新領域』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1
莊錫昌、顧曉鳴、顧云深等編 『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 臺淑馨出版社 1991
沙蓮香譯 『現代社會學-基本內容及評析』 北京 中國人 民大學出版社 1991
莊英章、許木柱、潘英海 『文化人類學』(上冊) 臺北 國立空中大學印行 1991
黃進興 『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 臺北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2new window
張廣智、張廣勇 『史學: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視野中的西方史學』 臺北 淑馨出版社 1992
姜義華 『史學概論』 臺北 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2
余英時 『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 臺北 三民書局 1992new window
蔡文輝、李紹嶸 『社會學概要』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 1992
斯特勞斯(Straus, R. A.)著 李凡、劉雲德譯 『應用社會學』 哈爾濱市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2
張華葆等 『社會學』 臺北 三民書局 1993
白秀雄、李建興、黃維憲、吳林源 『現代社會學』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1993
潘乃德(Benedict, R.)著 黃道琳譯 『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 臺北 巨流圖書公司 1993
蒲魯謀(Broom, L.)、龐珍(Bonjean, C. M.)、蒲魯謀(Broom, D. H.)著 張承漢譯 『社會學』臺北 巨流圖書公司 1993
殷海光 『思想與方法』 臺北 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4
趙吉惠 『中國文化導論』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4
羅鳳珠 『社會學導論』 臺北 正中書局 1995
李亦園 『文化與修養』 臺北 幼獅文化事業 1996
尼爾美舍(Smelser, N. J.)著 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合譯 『社會學』(Sociology) 臺北 桂冠圖書 1996
張宏文 『社會學』 臺北 商鼎文化出版社 1996
古德門(Goodman, N.)原著 盧嵐蘭譯 『社會學導論』臺北 桂冠圖書 1996
葉至誠 『社會學』 臺北 揚智文化事業 1997
傅佩榮 『文化的視野』 臺北 立緒文化事業 1997
Turner, J. H.著 張君玫譯 社會學:概念與應用(Sociology: Concepts and Uses) 臺北 巨流圖書公司 1997
紀登斯(Giddens, A.)著 張家銘譯 『社會學』 臺北唐山書局 1997
陳立夫 『一九二五至一九五○年之中國:陳立夫回憶錄討論會論文集』 臺北 國史館 1997
蘇維杉 『臺灣職棒運動文化研究』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1998
陳俊玄 『以文化面向解析大專運動會的現象與意涵』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1998
蔡文輝、李紹嶸 『社會科學概論』 臺北 三民書局 1999
藍采風 『社會學』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0
參、論文主要參考及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分:(按出版年代排列)
(一)武術文化類
萬籟聲 『武術匯宗』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29
馬 良 『中華新武術初級拳腳科』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1
吳圖南 『國術概論』 臺北 華聯出版社 1937
萬籟聲 『武術內外功總匯』 臺北 自由出版社 1961
魏源 『聖武記』 臺北 世界書局 1962
張三丰傳授 金一明編 『武當拳術與仙術』 臺北 自由出版社 1962
雷嘯天 『中華武術學概要』 臺北 自由出版社 1963
李存義、閻子雄 『南北拳術精華』 臺北 自由出版社 1965正文出版社編 『張三丰武術匯宗』 臺北 正文書局 1967金一明 『武當拳術』 臺北 華聯出版社 1968
倪清和 『內家拳拳法篇』 臺北 華聯出版社 1968
吳文忠 『中國武術的傳統發展及其改進研究』 臺北 臺灣師大體育學會 1969
張詳三 『太極劍』 臺北 華聯出版社 1969
馬 良 『新武術拳』 臺北 華聯出版社 1969
徐銀格 『擊劍入門』 臺北 華聯出版社 1969
沙古山 『國術與健康』 臺北 華聯出版社 1969
宋更新 『國術論略』 臺北 華聯出版社 1969
獨孤子人 『中華武術秘傳』 臺北 華聯出版社 1969
馬 良 『新武術棍術科』 臺北 華聯出版社 1971
馬 良 『新武術摔角科』 臺北 華聯出版社 五洲總經銷1971
李光甫 『武術名家談武術』 臺北 華聯出版社 1971
張之江 『初級腿法』 臺北 華聯出版社 1971
楊奎元 『國術大全』 臺北 華聯出版社 1971
吳圖南 『國術概論』 臺北 華聯出版社 1971
萬籟聲 『國術教本』 臺北 華聯出版社 1972
陳公哲 『武術發展史』(精武會五十年) 臺北 華聯出版社1973
張之江 『連環腿擊法』 臺北 華聯出版社 1974
郭秉道 『中華武術徒手技擊法析要』 臺北 廣東 1977
吳協興 『國術理論與技術研究』 臺北 健行文化出版 1980
吳協興 『國術理論與技術』 臺北 健行文化出版 1984
羽云太 『中國武術史』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5
馬明達等 『中華武術論叢』(第一輯)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1987
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編審室 『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1985-1989
毛銀坤主編 雷大燮副主編 『四川武術大全』 成都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9
林伯原 『中國古代武術論文集』 臺北 華聯出版社 1989
楊德鈞 『武訓夫子百五十歲紀念全集』 臺北 北開文化1989
中國武術散手編寫組 『中國散手』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新華書店經銷 1990
馬賢達主編 『中國武術大辭典』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
郝心蓮 『中國武術與傳統文化』 北京 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1990
康戈武 『中國武術實用大全』 北京 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0
白文祥撰 林用光、王玉龍編輯 『中國武術精華』 香港 香港珠海出版 臺北:淑馨總代理 1991
康戈武 『中國武術實用大全』 臺北 五洲出版社 1991
鄭勤、田云清 『神奇的武術』 南寧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1
張紫晨 『中國武術』 香港 中華書局 1991
中國武術協會 『中國武術拳械錄』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
張純本、崔樂泉 『中國武術史』 臺北 文津出版 1993
昌滄、周荔裳 『中國武術人名辭典』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3
任 海 『中國古代武術』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3
林伯源 『中國武術史』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4
中國武術散手編寫組 『中國散手』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新華書店經銷 1995
江百龍 『武術理論基礎』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5
王蔚百、門惠豐、闞桂香、郭明玖 『中華武術文選』北京 人 民體育出版社 1996
林伯原 『中國武術史』 臺北 五洲出版社 1996
王蔚百 『中華武術』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新華書店經銷 1996
郝 勤 『道教與武術』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7
劉秉果、紀金芳 『中華武術』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張耀庭等 『中國武術史』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7
李寧、江百龍主編 『中國武術史略』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7
體育院校成人教育協作組《武術》教材編寫組 『武術』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7
任 海 『中國古代武術與氣功』 臺北 臺灣商務 1998
田金龍 『太極勁技理研究』 上海 上海體育學院博士論文 2000
周偉良 『傳統武術訓練理論論譯』 上海 上海體育學院博 士論文
(二)歷史、思想類
梁啟超 『新民說』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59
梁啟超 『德育鑑』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59
丁文江 『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臺北 世界書局 1962
周振甫 『嚴復思想述評』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64new window
Merz, J. T.著 伍光健譯 『十九世紀歐洲思想史』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5(八冊)
蔡元培 『蔡元培選集』 臺北 文星書局 1967
蔣方震 『歐洲文藝復興史』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0
紹特韋爾著 何炳松、郭斌佳譯 『西洋史學史』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1
馬文原著 俞定譯 『新代世界史話』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1
塞諾博著 陳建民譯 『古代文化史』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1
塞諾博著 陳建民譯 『中古及近代文化史』 臺北 臺灣商商務印書館 1972
浦薛鳳 『戰時評論集』 臺北 復興書局 1973
郭湛波 『近代中國思想史』 香港 龍門書局 1973
趙雅博 『西洋哲學的發展』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4
科 爾 『西洋教育思潮發達史』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5
傅偉勳 『西洋哲學史』 臺北 三民書局 1975
徐宗林 『西洋教育思想史』 臺北 文景出版社 1975
Paxton, R. O.著 王曾才等譯 『二十世紀歐洲史』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75
國立編譯館 『中國現代史』 臺北 國立編譯館 1975
沈剛伯等 『湯恩比與歷史』 臺北 牧童出版社 1976
張金鑑 『西洋政治思想史』 臺北 三民書局 1976
龍冠海 『社會思想史』 臺北 三民書局 1976
洪鎌德 『思想及方法』 臺北 牧童出版社 1978
吉爾伯.哈艾特 『教學之藝術』 臺北 協志工業叢書 1976
梁漱溟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臺北 粹文堂書局 1978new window
史賓格勒著 陳曉林譯 『西方的沒落』 臺北 桂冠圖書公司 1978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臺北 南天出版社 1980
張玉法主編 『中國現代史論集』(共十輯) 臺北 聯經出版公司 1980
戴逸主編 『簡明清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0
楊肅獻 『晚清的反變法思想』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1980
錢 穆 『國史新論』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81
梁漱溟 『中國文化要義』 臺北 里仁書局 1982new window
Nisbet, R.著 徐啟智譯 『西方社會思想史』 臺北 桂冠圖書公司 1982
沈松僑 『學橫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1983new window
周雲錦 『新文化運動的價值觀』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1983
杜繼平 『五四時期的反傳統思想』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1984
王爾敏 『清季軍事史論集』 臺北 聯經出版公司 1985
薛化元 『晚清中體西用思想之研究』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1985
張玉法 『中國現代史』(上、下冊) 臺北 東華書局 1987
李定一 『中國近代史』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87
傅樂成主編 『中國通史』 臺北 眾文圖書公司 1988
牟宗三等 『文化傳統的重建』 臺北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988
梅新主編 『近代中國名人的童年』 臺北 中央日報出版部1989
王曾才 『西洋現代史』 臺北 東華書局 1989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臺北 三民書局 1989
史全生主編 『中華民國文化史』(上、中、下)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
殷海光 『中國文化的展望』(上、下) 臺北 桂冠圖書公司1990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臺北 三民書局 1990
鄭世興 『中國現代教育史』 臺北 三民書局 1990
張玉法 『中國現代史』(上、下冊) 臺北 東華書局 1990
徐宗林 『現代教育思潮』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0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1
江一駒著、梅寅生譯 『中國知識份子與西方』 臺北 久大文化公司 1991
唐君毅 『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 臺北 正中書局 1991
韋政通 『中國文化概論』 臺北 水牛出版社 1991
梁啟超 『中國歷史研究法附補篇』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91
張玉法 『中國近代現代史』 臺北 東華書局 1991
張玉法 『歷史講演集』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91
牟宗三 『中國文化的省察』 臺北 聯經圖書公司 1991
孫隆基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臺北 唐山出版社 1991
盧梭著、魏肇基譯 『愛彌兒』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1
方漢奇 『中國近代報刊史』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1
梁伯華 『近代中國外交的巨變-外交制度與中外關係的研究』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1
彭明主編 『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第一、二冊補編』 (1919-1927)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1
伍野春等編著 『中華民國史研究綜述』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1
蘇曉康等 『河殤』 臺北 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1992
吳雁南等編 『清末社會思潮』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
Cohen, P. A.著、李榮泰等譯 『美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 臺北 聯經出版社 1992
馬 勇 『近代中國文化諸問題』 上海 人民出版社 1992
田震亞 『中國近代軍事思想』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3
宋英時 『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 臺北 聯經出版社1993
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國歷史人物名臣評傳(清)』 臺北 萬象圖書公司 1993
黃仁宇 『放寬歷史的視界』 臺北 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1993
李少兵 『民國時期的西式風俗文化』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
孫廣德 『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new window
周錫瑞著、張俊義、王棟譯 『義和團運動的起源』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4
Spence, J. D.著、張連康譯 『知識分子與中國革命』 臺北 絲路出版社 1994
黃仁守 『中國大歷史』 臺北 聯經出版公司 1994
蔣夢麟 『西潮』 臺北 遠流出版社 1994
柳詒徵編著 『中國文化史』(上、下冊) 上海 東方出版社1996
袁 徵 『世界近代史』 上梅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
郭孝義 『中國近代史』 上梅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
杜正勝 『古典與現實之間』 臺北 三民書局 1996
(三)教育、文化類
朱子爽 『中國國民黨教育政策』 重慶 國民圖書出版社1941
陳啟夫 『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 臺北 文星書店 1962
羅家倫 『新人生觀』 臺中 重光書店 1968
陳啟天 『近代中國教育史』 臺北 中華書局 1969
丁致聘 『中國近七十年來教育記事』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0
陳青之 『中國教育史』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1
孫邦正 『六十年來的中國教育』 臺北 國立編譯館 1971
何少康 『張之洞先生教育思想之研究』 臺中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972
張秉鐸 『張之洞評傳』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72
陳立夫 『戰時教育行政回憶』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3
Burns, E. M.著、周恃天譯 『西洋文化史』(上、下) 臺北黎明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74
Cubberley ,E. P.著、楊亮功譯 『西洋教育史』 臺北 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 1975
胡適編 『五四新文學論戰集彙編』(上、下) 臺北 長歌出版社 1975
劉富本 『嚴復的富強思想』 臺北 文景書局 1977
梁漱溟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臺北 粹文堂書局 1978new window
李雄揮 『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研究』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9
陳東原 『中國教育史』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0
雷通群 『西洋教育通史』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0
Herrigel, E.著、顧法嚴譯 『射藝中的禪』 臺北 菩提樹雜誌社 1980
莊義芳 『蔣夢麟與抗戰之中國教育』 臺北 政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0
郭為藩 『中華民國開國七十年之教育』 臺北 廣文書局1981
司 琦 『中國國民教育發展史』 臺北 三民書局 1981
馮朝霖 『我國近代國民教育思想之演變』 臺北 政大教育研究所 1981
盧廷彬 『民初美國訪華教育學者對中國新教育影響之研究』臺北 政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1
國家出版社編審部 『鑑湖女俠-秋瑾』 臺北 國家出版社1982
梁漱溟 『中國文化要義』 臺北 里仁書局 1982new window
沈松僑 『學棋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1983new window
徐南號 『當代教育思潮』 臺北 三民書局 1983
雷國鼎 『中國近代教育行政制度史』 臺北 教育文物出版社 1983
蘇雲峰 『張之洞與湖北教育改革』 臺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1983new window
周雲錦 『新文化運動的價值觀』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1983
滕大春 盧梭教育思想述評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4
杜繼平 『五四時期的反傳統思想』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1984
瞿立鶴 『清末民初民族主義教育思想』 臺北 中央文物供應社 1984
薛化元 『晚清中體西用思想之研究』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1985
楊亮功 『中西教育思想之演進與交流』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李建興 『中國社會教育發展史』 臺北 三民出版社 1986
任時先 『中國教育思想史』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7
歐陽教 『教育哲學導論』 臺北 文景出版社 1987
林玉體 『西洋教育史』 臺北 文景出版社 1987
牟宗三等 『文化傳統的重建』 臺北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8
林保淳 『嚴復-中國近代思想啟蒙者』 臺北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88
山 本 『秋瑾集』 臺北 國際文化事業公司 1989
王去病、陳德和 『秋瑾史集』 北京 華文出版社 1989
瞿立鶴 『清末西藝教育思潮』 臺北 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1989
趙 瑜 『強國夢』 臺北 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1989
趙瑜、林將 『兵敗漢城』 臺北 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1989
沈清松 『時代心靈之鑰』 臺北 正中出版社 1990
鄭世興 『中國現代教育史』 臺北 三民書局 1990
杜威著、林寶山譯 『民主主義與教育』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0
吳家瑩 『中華民國教育政策發展史-國民政府時期(1925- 1940)』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社 1990
Brubacher, J. S.著、林玉體譯 『西洋教育史-教育問題的歷史發展』 臺北 教育文物出版社 1990
徐宗林 『現代教育思潮』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0
孟祥才 『梁啟超傳』 臺北 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1990
劉小楓 『中國文化的特質』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0
林志浩 『魯迅傳』 北京 十月文藝出版社 1991
蕭然山 『徐錫麟傳』 臺北 國際文化事業公司 1991
宋文明 『梁啟超的思想』 臺北 水牛圖書出版公司 1991
徐宗林 『西洋教育史』 臺北 五南書局出版公司 1991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南京江蘇 古籍出版社 1991
牟宗三 『中國文化的省察』 臺北 聯經圖書公司 1991
高廣孚 『杜威教育思想』 臺北 水牛出版社 1991
王鳳喈 『中國教育史』 臺北 國立編譯館 1992
陳景磐 『中國近代教育史』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伍振鷟 『中國大學教育發展史』 臺北 三民書局 1992
Kneller, G. F.著、張銀富譯 『當代教育思潮』 臺北 五
南書局出版公司 1992
蘇曉康等 『河殤』 臺北 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1992
楊國賜 『現代化與教育革新』 臺北 師大書苑 1993
董寶良 『中國教育史綱-新代之部』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徐南號 『臺灣教育史』 臺北 師大書苑 1993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 『多元文化教育』 臺北 臺灣書局 1993
中國教育學會、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主編 『文化變遷教育發展』 嘉義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1993
任時先 『中國教育思想史』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3
王岳川 『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 臺北 淑馨出版社 1993
王炳照等 『中國近代教育史』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4
滕大春 『美國教育史』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畢 璞 『秋瑾傳-秋風秋雨愁煞人』 臺北 雨墨文化事業公司 1994
林玉體 『西洋教育思想史』 臺北 三民書局 1995
(四)體育類
吳蘊瑞、袁敦禮 『體育原理』 上海 勤奮書局 1933
陳掌諤 『運動要素』 廈門 廈門競強體育會 1935
章輯五 『非常時期之國民體育』 上海 中華書局 1937
吳文忠 『奧林匹克運動會史』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52
謝似顏 『西洋體育史』 臺北 中華文化出版事業 1955
梁啟超 『中國之武士道』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57
吳文忠 『體育史』 臺北 正中書局 1957
國家體委編 『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共九輯)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57-1959
吳文忠 『中國近百年體育史』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7
王學政 『體育概論』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7
王學政 『體育與教育』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0
滕仁貴 『近代體育』 臺北 維新書局 1970
周恃天譯 『西洋體育史』 臺北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71
桑慶榮 『體育哲學』 臺北 文景出版社 1971
江良規 『新體育原理』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1
吳文忠 『西德體育全貌』 臺北 水牛出版社 1971
吳文忠 『日本體育全貌』 臺北 水牛出版社 1972
吳文忠 『體育史』 臺北 國立編譯館 1973
方萬邦 『體育原理』 臺北 體育學術研究會 1973
趙汝功 『體育概論』 臺北 正中書局 1974
江良規 『體育學原理新論』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5
許義雄 『體育學的自立問題及其發展現勢』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1977
許義雄 『體育學原理』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1977
陳定雄 『體育思想』體育學大系第一冊 臺中 書桓出版社1978
樊正治 『中國體育思想導論』 臺北 教育部體育司 1978
宋清榮 『總統蔣公的體育思想』 臺中 大學書局 1979
陳定雄 『歐洲體育思想之研究』 臺中 昇潮出版社 1979
周西寬主編 『中國近代體育史簡編』(上、下)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79
吳文忠 『中國體育發展史』 臺北 三民書局 1980new window
楊本禮 『最偉大的體育故事』 臺北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0
許義雄 『近代奧林匹克的挑戰』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1981
谷世權、楊文清 『中國體育史』 北京 北京體育學院體育理論教研室 1981
吳文忠 『中國體育發展史』 臺北 三民書局 1981new window
簡耀輝主編 『體育論文索引』 臺北 教育部體育司印行1982
吳文忠 『體育行政』 臺北 正中書局 1983
許義雄 『體育的理念』 臺北 現代體育出版社 1983
篠田基行著、王德深譯 『體育思想史』 北京 國家體委百科全書體育卷編寫組 1984
許義雄 『運動教育之理論與實際』 臺北 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1985
吳文忠 『比較體育』 臺北 國立編譯館 1986
吳文忠 『中國體育發展史』 臺北 國立教育資料館 1986new window
王振亞 『舊中國體育見聞』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7
體育史編寫組 『體育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 『當代中國體育』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7
熊斗寅 『體育現代化』 南京 江蘇體育科學研究所 1987
王其慧、李寧 『中外體育史』 湖北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8
王增明編 『近代中國體育法規』 中國體育史學會河北分會1988
許義雄 『社會變遷體育發展』 臺北 文景出版社 1988
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編 『中國近代體育史資料』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8
邱金松 『體育運動思潮』(上、下冊) 桃園 國立體育學院 1988
邱金松 『運動社會學』 桃園 國立體育學院 1988
謝凌宇 『試析中國近代體育史上的土洋體育之爭』 北京 北京育學院碩士論文 1988
蔡揚武 『體育人物』 上海 上海體育學院 1989
谷世權、林伯原 『中國體育史』(上、下) 北京 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1989
林景淵 『武士道與中國文化』 臺北 錦冠出版社 1989
上海體育精粹編委會 『上海體育精粹』 北京 大地出版社1989
重慶市體育運動委員會、重慶市志總編室合編 『抗戰時期陪都體育史料』 重慶 重慶出版社 1989
國家體委體育文史工作委員會、中國體育史學會編 『中國近代體育史』 北京 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1989
國家體委體育文史工作委員會 『中國古代體育圖說』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0
許義雄等 『近代中國體育思想史論集』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近代中國體育研究室 1990new window
邱金松 『體育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 臺北 正中書局 1990
徐元民 『戰前十年中國體育思想之研究(1928-1937)』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1990
何啟君主編 『中國近代體育史』 北京 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1990
顏紹瀘、周西寬 『體育運動史』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0
陳蔭生主編 『中國近代體育議決案選編』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0
王宗吉 『體育運動社會學』 臺北 銀禾出版社 1991
王克芬 『中國舞蹈發展史』 上海 人民出版社 1991new window
王善忠 『體育-健與美之源』 廣州 暨南大學出版社 1991
劉一民 『運動哲學研究』 臺北 師大書苑 1991
國家體委體育文史工作委員會、全國體總文史資料編審委員會『中國近代體育決議案選編』(第16輯)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1
曾瑞成 『新文化運動時期之體育思想(1919- 1927)』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1991
蔡政杰 基督教青年會與中國近代體育之發展(1895- 1928)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1992
浙江體育學會體育史專業委員會、浙江體育文史工作委員會『中國近代體育史文集』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
廣東體委文史辦公室 『東方體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廣州 廣東體育科學學會體育史學會編印 1992
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編 『體育史論文選集』 成都 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 1992
王俊奇 『現代二十家體育思想論稿』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3
謝晉彪 『奧林匹克研究』 北京 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3
Miller, D.著、梁麗娟譯 『薩馬蘭奇與奧林匹克』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王建臺 『麥克樂對中國近代體育的影響』 桃園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
許光麃 『中國近代洋土體育論爭之形成與發展(1915-1937)』桃園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
許義雄 『我國近代體育報刊目錄索引』 臺北 師大書苑1994
蔡禎雄 『日據時代臺灣師範學校體育的變遷之研究』 臺北師大書苑 1994new window
蔡禎雄 『日據時代臺灣初等學校體育發展史』 臺北 師大書苑 1995new window
許義雄等 『中國近代體育思想』 臺北 國立編譯館 1996new window
蘇嘉祥 『奧運奔騰一百年』 臺北 民生報出版 1996
湯銘新編譯 『奧運百週年發展史』 臺北 中華臺北奧林匹 克委員會 1996
劉 吉 『中國體育文化五千年』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6
楊文軒、陳琦 『體育原理導論』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6
關文明等 『體育史』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徐元民 『我國學校體育目標現代化之研究(1902-1949)』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7new window
王建臺 『西方自然體育在近代中國發展過程之研究(1895- 1937)』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7new window
徐元民 『中國近代知識份子對體育思想之傳播』 臺北 師大書苑 1999new window
曾瑞成 『我國學校體育政策之研究(1949-1997)』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0new window
Guttman, A.著、徐元民譯 『現代奧運史』(The Olympics: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Games) 臺北 師大書苑 2001
二、外文部份:(按字母順序排列)
A.A.H.P.E.R. (1952). Research Methods Applied to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Washington D.C.: A.A.H.P.E.R.
Broom, L., Bonjean, C. M., & Broom, Dorothy H. (1990). Sociology.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rightbill, C. K. (1961). Man and Leisure: A Philosophy of Recre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Broom, L., Selznick, P., & Darroch, D. B. (1981). Sociology: A text with adapted readings. Seventhedi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Cross,G. (1990). A Social History of Leisure Since 1600.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Inc.
Edginton, C. R. (198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Programming: A Guide for the Professional. Philadelphia: Saunders College.
Eshleman, J. R., Cashion, B. G., & Basirico, L. A. (1988). Sociology: An introduction .Washington, D.C.: Foresman and Company.
Fain, G. S. (1991). Leisure and Ethics. Reston, VA: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Freeman, W. H. (1992).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 a Changing Society.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Gerber, E.W. (1971). Innovators and Institutions in Physical Education. Philadelphia: Lea and Febiger.
Gerber, E. W. (1971). The His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The Ideas and Influence of McCloy, Nash, and Williams. Chicago: The Athletic Institute.
Goodale, T. L., & Godbey, G. (1988). The Evolution of Leisure: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lishing, Inc.
Hobbs, D. A., & Blank, S. J. (1982). Sociology and the Human Experience (3r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Hackensmith, C. W. (1966). His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Lee, M. (1983). A His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in the U.S.A..
Light, D., & Keller, S. (1982): Sociology (3rd ed.).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Macionis, J. J. (1987). Soci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Massengale, J. D. & Swanson, R. A. (1997). The History of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 Champaign,IL: Human Kinetics.
Mechikoff, R., & Estes, S. (1993). A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Dubuque, IA: Brown & Benchmark Publishers.
Nash, J. B. (1928).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Playgrounds and Recreation. New York: A. S. Barness and Company.
Nash, J. B. (1931). The Administ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New York: A. S. Barness and Company.
Nash, J. B. (1932). Spectatoritis. New York: Sears Publishing Company.
Nash, J. B.(1960). Philosophy of Recreation and Leisure. Dubuque, IA: 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Nash, J. B. (1963). Physical Education: Its Interpretations and Objectives. About the Author. Dubugue, IA: Wm. C. Brown Company.
Nash, J. B. (1965). Recreation: Pertinent Readings. About The Author. Dubugue, IA: Wm. C. Brown Company.
Rice, E. A., & Hutchinson, J. L. (1952). A Brief His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New York: A. S. Barness and Company.
Swanson, R. A., & Spears, B. (1995). History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Dubuque, IA: Brown & Benchmark Publishers.
Van Dalen, D.B., & Bennett, B. L. (1971). A World His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NJ: Prentice-Hall, Inc.
Zeigler, E. F. (1979). His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Zeigler, E. F. (1988). His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L: Stipes Publishing Company.
肆、其他有關武術論文期刊
魯 迅 隨感錄(三十三) 新青年 上海 上海群益書社1918 頁405-409
魯 迅 隨感錄(三五) 新青年 上海 上海群益書社 1918頁514-515
樊 駿 「對於國技之感言」 南京 南京高等師範體育專修科體育研究會編 1918 頁1-2
魯 迅 隨感錄(五三) 新青年 上海 上海群益書社 頁325
陳鐵生 「拳術與拳匪」 新青年第六卷第二號 上海 上海群益書社 1919 頁218-219
徐一冰 「二十年來體操談」 長沙 體育週報特刊 1920 頁61-66
王 庚 「國粹體育」 上海 時事新報副刊 1921.10.30
王 庚 「國粹體育」(續) 上海 時事新報副刊 1921.10.31
麥克樂 「五十年來中國之體育及武術」 上海 申報特刊1922
王健吾 「運動會的哲學」 天津 體育周報第一卷第四十五期 1932 頁7-9
王健吾 「運動會的哲學」(二) 天津 體育周報第一卷第四十七期 1932 頁5-9
王健吾 「運動會的哲學」(三) 天津 體育周報第二卷第十三期 1932 頁19-20
謝似顏 「評大公報七日社評」 天津 體育周報第三十期1932 頁1-4
張之江 「國術與體育」 國術週刊第八十二期 南京 中央國術館 1932 頁1-2
張之江 「大刀隊奏奇功於滬上」 國術週刊第八十五期 南京 中央國術館 1932 頁1
張之江 「呈中央黨部通令各級黨部附設國術訓練班文」 國術週刊第八十七期 南京 中央國術館 1932 頁1
張之江 「近戰制勝之要訣」 國術週刊第八十八期 南京中央國術館 1932 頁1
郝更生 「國難中體育會議之召集」 天津 體育周報第二十二期1932 頁7-8
王健吾 「運動會的哲學」(四) 天津 體育周報第二卷第十四期 1933 頁8-9
王健吾 「運動會的哲學」(五) 天津 體育周報第二卷第十五期 1933 頁5-6
王健吾 「用科學說明中國拳術的神秘」 天津 體育周報第二卷第十二期 1933 頁6-7
錢二新 「提倡體育重要的工作」 天津 體育周報第二卷第二十一期 1933 頁2-3
吳圖南 「國術之意義」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二卷第一期1933 頁29-30
馬崇淦 「本報旨趣」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一卷第一期1933 頁1-2
俞子箴 「兩種應該提倡的運動」 天津 體育周報第二卷第十八期 1933 頁2
郝 銘 「國術在生活中的地位和意義」 天津 體育周報第二卷第三十八期 1933 頁7
劉慎稱 「體育要革命」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一卷第一期1933 頁6-7
張之江 「國考的意義」(一) 國術週刊第八十九期 南京中央國術館 1933 頁1-2
張之江 「國考的意義」(二) 國術週刊第九十期 南京中央國術館 1933 頁1-2
張之江 「國術同志應有的思想和風度及其目標」 國術週刊第九十一期 南京 中央國術館 1933 頁1-2
張之江 「國術在世界上之新地位與我們的新認識」 國術週刊第九十三期 南京 中央國術館 1933 頁1-2
張之江 「國民外交之後盾」 國術週刊第九十七期 南京 中央國術館 1933 頁1-2
張之江 「國術與體育論」 國術週刊第九十九期 南京 中央國術館 1933 頁1-3
張之江 「同胞們!!速練國術備赴國難」 國術週刊第一百期南京 中央國術館 1933 頁1-3
張之江 「預為國考進一言」 國術週刊第一零一期 南京 中央國術館 1933 頁1-2
張之江 「國難期間國考歷史觀」 國術週刊第一零二期 南京中央國術館 1933 頁2-3
張之江 「張之江函復褚民誼」 國術週刊第一零四期 南京中央國術館 1933 頁1-2
張之江 「為國考再告國術家」 國術週刊第一零六期 南京中央國術館 1933 頁1-2
張之江 「國術統一的促進與前途之展望」 國術週刊第一百十四期 南京 中央國術館 1934 頁1-2
張之江 「國術統一之真諦」 國術週刊第一百二十四期 南京中央國術館 1934 頁1-2
張之江 「國術家要術學並重」 國術週刊第一百二十八期 南京 中央國術館 1934 頁1-2
張之江 「論勤練國術以紓國難」 國術週刊第一百二十九期南京 中央國術館 1934 頁1-2
張大昕 「國術之新途徑」 國術週刊第一百三十四期 南京中央國術館 1934 頁1-4
張耀東 「欲國術發展必修武德說」 國術月刊第九期 天津天津市國術館 1934 頁1-2
黃葆荷 「發揚國術與民族復興運動」 國術月刊第八期 天津 天津市國術館 1934 頁1-2
黃葆荷 「發揚國術與民族復興運動」 國術月刊第九期 天津 天津市國術館 1934 頁2-3
黃葆荷 「國術同志應有的人生觀」 國術月刊第三期 天津天津市國術館 1934 頁1-2
黃葆荷 「國術教材統一應有的步驟」 國術月刊第四期 天津 天津市國術館 1934 頁1-2
吳圖南 「統一國術之我見」 國術週刊第一百十四期 南京中央國術館 1934 頁4
朱廉湘 「國術改良之途徑」 上海 國術統一月刊創刊號1934 頁5-6
向禹九 「國術競賽之商榷」 體育週刊第七期 青島 青島體育協進會 1934 頁1-2
向禹九 「春季運動會國術部之寫真」 體育週刊第十七、十八期 青島 青島體育協進會 1934 頁37-38
吳文忠 「國體專校一週年大事記」 國術週刊第一百三十一期 南京 中央國術館 1934 頁1-2
蘇錫祺 「中央國體專校一週年大事記」 國術週刊第一百三十期 南京 中央國術館 1934 頁1-2
姜容樵 「寫在全國統一之前」 國術週刊第一百十四期 南京 中央國術館 1934 頁5-6
姜俠魂 「創刊的宣言」 上海 國術統一月刊創刊號 1934頁3
通 玄 「對於編訂國術教材及統一國術之芻議」 體育月刊第二卷第二期 北平 北平市國術館 1934 頁1-2
孫寒華 「中國體育應有的趨勢」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一卷第五期 1934 頁39-41
張耀東 「欲國術發展必修武德說」 國術月刊第九期 天津天津市國術館 1934 頁1-2
程登科 「再談統一國術」 國術週刊第一百十四期 南京 中央國術館 1934 頁2-4
程登科 「統一國術之意見」 國術週刊第一百三十三期 南京 中央國術館 1934 頁1-2
褚民誼 「發刊辭」 上海 國術統一月刊創刊號 1934 頁1-2
褚民誼 「太極操的原理」 上海 國術統一月刊創刊號 1934頁1-2
褚民誼 「三不費的民眾體育」 上海 國術統一月刊創刊號1934 頁3-4
張之江 「中央國術館七週年紀念感言」 國術週刊第一百四十、四十一期合刊 南京 中央國術館 1935 頁1-2
周佛海 「我們的期望」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三卷第一期1935 頁5
王 庚 「國家主義與學校體育之改造」 中華教育界第十五卷第一期 1935 頁5-6
王正廷 「對於第六屆全國運動大會之展望」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三卷第一期 1935 頁6-7
王健吾 「我國應如何舉辦運動會」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三卷 第三期 1935 頁241-244
王健吾 「華北之體育」 體育季刊第一卷第一期 上海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 1935 頁217-229
王健吾 「中國舞蹈之研究法」 體育季刊第一卷第四期 上海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 1935 頁511
王新午 「國術之失傳與普及」 體育月刊第三卷第四期 北平 北平市國術館 1935 頁1-6
王新午 「國術之失傳與普及」(一續) 體育月刊第三卷第五期 北平 北平市國術館 1935 頁1-2
王新午 「國術之失傳與普及」(二續) 體育月刊第三第六期北平 北平市國術館 1935 頁1-4
王新午 「國術之失傳與普及」(續前) 體育月刊第三卷第十期 北平 北平市國術館 1935 頁1-2
方萬邦 「我國現行體育十大問題及其解決途徑」 教育雜誌第二十卷第三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5 頁29- 38
田鎮峰 「今日之體育運動」 求是月刊第一卷第五期 濟南健康實驗學社 1935 頁168-169
李孔昕 「中央國體專校二年來之回顧」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三卷第三期 1935 頁269-270
李宗黃 「代表中央國術館暨中央國術體育研究會迎歡五全會大海內外代表講辭」 國術週刊第一百四十六、七期合刊 南京 中央國術館 1935 頁1-2
吳蘊瑞 「本刊之使命」 體育季刊第一卷第一期 上海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 1935 頁2-3
吳鐵城 「勤奮體育月報二週年」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三卷第一期 1935 頁3
沈維周 「為體育討論會之國術體育問題敬告張伯苓校長」 體育月刊第三卷第八期 北平 北平市國術館 1935 頁1-5
沈維周 「世界體育標準之太極拳」 體育月刊第三卷第九期北平 北平市國術館 1935 頁1-3
吳蘊瑞 「運動選手制與運動總錦標」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三 卷第一期 1935 頁25-26
金一明 「為什麼要提倡國術」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二卷第六期 1935 頁425-426
金警鐘 「國術體育漫談」 國術週刊第一百四十六、七期合刊 南京 中央國術館 1935 頁3-5
邵汝幹 「第六屆全國運動會感言」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三卷第二期 1935 頁126
邵汝幹 「建設民族本位的體育」 南京 南京中央大學體育雜誌第一卷第一期 1935 頁5-6
范振興 「我對於國術的所見」 南京 南京中央大學體育雜誌第一卷第一期 1935 頁252-259
范聖揆 「讀大公報章輯五氏體育談書後」 體育月刊第三卷第七期 北平 北平市國術館 1935 頁1-5
重 遠 「如何去除國術家們的病」 求是月刊第一卷第一期濟南 健康實驗學社 1935 頁15-16
唐 豪 「對於第六屆全國運動大會『國術』部門的再檢討」 國術聲第四卷第一期 上海 上海市國術館 1935 頁5-8
唐 豪 「本屆全國運動會國粹主義者表現給我們看的中國武術競技的檢討」 國術聲第三卷第七、八期 上海 上海市國術館 1935 頁1-7
姜容樵 「提倡國術怎樣才能普及全民」 求是月刊第一卷第三期 濟南 健康實驗學社 1935 頁80-84
姜容樵 「改良國術之途徑」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三卷第三期 1935 頁245-246
姜容樵 「國術功用與貫通論」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三卷第五期 1935 頁421-422
俞晉祥 「今後吾國民眾體育應有之動向」 南京 南京中央大學體育雜誌第一卷第一期 1935 頁5-26
徐致一 「我也來談談體育軍事化」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三卷第一期 1935 頁34-35
墨 齋 「關於提倡國術之我見」 求是月刊第一卷第三期 濟南 健康實驗學社 1935 頁79-80
潘公展 「對於第六屆全國運動大會之希望」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三卷第一期 1935 頁9
郝更生 「我國體育今後在分工合作原則下進展的動向」 體育季刊 第一卷第一期 上海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 1935 頁31-38
許紹棣 「對於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之期望」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三卷第一期 1935 頁13-14
張伯苓 「對於第六屆全運會之感想」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三卷第二期 1935 頁125-126
程其保 「有望於第六屆全國運動大會」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三卷第一期 1935 頁15-15
程登科 「讀方萬邦先生『我國現行體育之十大問題及其解決途徑』中所持對體育軍事化不切實用的檢討」 體育季刊第一卷第三期 上海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1935 頁358
程登科 「改進現行體育行政組織的意見」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三卷第一期 1935 頁27-28
程登科 「復興民族的體育」 南京 南京中央大學體育雜誌第一卷第二期 1935 頁97-101
程登科 「怎樣利用軍警權力輔助民眾體育使全民體育化」 體育季刊第一卷第二期 上海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 1935 頁179-187
楊 廉 「歐美體育概況與吾國今後體育應取之途徑」 南京南京中央大學體育雜誌第一卷第一期 1935 頁 31-34
褚民誼 「本屆全國運動會之真意義」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三卷第一期 1935 頁8
褚民誼 「國術與體育」 南京 南京中央大學體育雜誌第一卷第一期 1935 頁3-5
劉慎稱 「體育救國論」(一)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二卷第八期 1935 頁519-522
劉慎稱 「體育救國論」(二)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二卷第十一期 1935 頁713-719
鄧光西 「體育隨感錄」 南京 南京中央大學體育雜誌第一卷第一期 1935 頁78-80
曙 東 「對於提倡國術與搏擊意見互異的評議」 國術聲第三卷第五期 上海 上海市國術館 1935 頁3-4
程登科 「我們應否提倡中國的民族體育」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四卷第一期 1936 頁2
胡漢民 「何以提倡體育」 國民體育彙刊創刊號 上海 春生體育用品社 1936 頁5-6
邵汝幹 「第十一屆世運會後」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四卷第三期 1936 頁193-194
江良規 「參加世運會隨感錄」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三卷第十一期 1936 頁970
易 士 「發刊詞」 國民體育彙刊創刊號 上海 春生體育用品公司 1936 頁3
章輯五 「中國體育應進之目標」 國民體育彙刊創刊號 上海 春生體育用品社 1936 頁9-10
蔣槐青 「柏林免去吧」 國民體育彙刊創刊號 上海 春生體育用品公司 1936 頁19
吳炳慶 「會考制度下之體育及其改進之方法」 上海 勤奮體育月報第四卷第九期 1937 頁687-688
劉雪松 「可否將體育童軍國術打成一片」 體育季刊第三卷第一期 上海 中華全國體育總會 1937 頁7-10
李世昌 「關於普及國術之管見」 國術月刊第一卷二、三期城固 陜西省城固縣國術研究會 1941 頁3-4
張登魁 「中國拳術與西洋拳術」 體育與健康教育二月刊 藍田 湖南藍田國立師範學院 1941 頁218-220
章輯五 「說中華民族本位的體育」 體育與健康教育二月刊藍田 湖南藍田國立師範學院 1941 頁245-247
溫敬銘 「整理國術教材之我見」 國民體育季刊第一卷第二期 重慶 教育部體育委員會 1942 頁31-32
王增明 「蔡元培的體育思想」 體育史論文集(一) 北京中國體育史學會 1985 頁120-124
蘇雄飛 「五四運動前後我國體育的發展」 體育學報第七輯臺北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85 頁65-75new window
熊曉正 「略述本世紀初提倡民族傳統體育的得失」 『體育史論文集』(三) 北京 中國體育史學會 1987 頁117-122
蔣松卿 「譚嗣同與體育」 『體育史論文集』(三) 北京 中國體育史學會 1987 頁140-144
曠文楠 「中華武術思想論綱」 體育史論文集(四) 北京中國體育史學會 1987 頁46-53
許義雄 「晚清體育思想之形成」 體育學報第十輯 臺北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88 頁7-17
谷世權 「試論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體育的特點歷史地位和作用」體育史論文集(五) 北京 中國體育史學會 1989頁215-223
謝凌宇 「試析中國三十年代的土洋體育之爭」 體育史論文集(五) 北京 中國體育史學會 1989 頁263-271
徐隆瑞 「方萬邦體育思想初論」 體育史論文集(五) 北京 中國體育史學會 1989 頁225-230
國家體委政策研究室主編 「武術運動員技術等級標準」(試行)『體育運動文件選編(1982-1986)』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9 頁233-234
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編 「國家體委關於公佈『武術運動員技術等級標準』的通知」 『現行體育法規匯編(1949-1988)』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9 頁257-258
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編 「國家體委關於加強武術工作的決定」『現行體育法規匯編(1949-1988)』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9 頁721-724
許義雄 「中國近代民族主義體育思想之特質」 體育學報第十二輯 臺北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90 頁1-17new window
周偉良 「淺談民國時期我國武術活動發展的社會原因」 體育史論文集(五) 北京 中國體育史學會 1990 頁253-262
宦鴻臣 「國際武術運動回顧」 中華武術月刊1991年第10期 中國武術協會主辦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 頁6
門惠豐 「國際武術運動回顧」 中華武術月刊1991年第12期 中國武術協會主辦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1 頁2
羽云太 「談現行的武術規則」 武術健身雙月刊1991年第5期北京 新體育雜誌社 1991 頁37
程大力 「陳獨秀早期體育觀點及其發展階段研究」 體育文史1992年第3期 北京 體育文史雜誌社 1992 頁41-46
林思桐 「西學東漸與中國近代武術教育」 體育文史1992年第3期 北京 體育文史雜誌社 1992 頁17-21
郝 勤 「東方體育內向文化特征與價值」 體育文史1992年第3期 北京 體育文史雜誌社 1992 頁4-8
趙雙進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