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朝景教文獻思想研究
作者:曾陽晴
作者(外文):Tseng Yang-ching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蔡英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大秦景教彌師訶聶斯多留景淨阿羅訶敘利亞阿羅本移鼠Nestorianism in ChinaMi-shih-ho(Messiah)NestoriusChing-chingAloha(God)SyriaA-lo-penI-shoh(Jesu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6
歷來學者稱《大聖通真歸法讚》與《宣元至本經》為小島文書,近年來有學者考證二經乃偽造的敦煌文書,我們將重新探討此一問題,也從比較老子的道與基督的道重新定位《宣元至本經》。經由外緣史料的考證與內緣思想的判教,我們知道上述二經未必為偽。
本論文對目前可見的漢語景教文獻全面進行系統神學的分析:包括神論(三位一體論)、救贖論、基督論、聖靈論、人論、末世論,使我們可以對唐代進入中國長安的景教的思想和神學內容,有一個概括性的掌握,以便當我們進行中、下卷景教進入中國所遭遇到的各式各樣的處境化問題的分析時,有一個基本且實際的討論架構與基礎。
神學術語成為引介景教進入中國的語言最前線,我們以涉入借用佛道教語言和表述形式最深《志玄安樂經》、《宣元本經》與《宣元至本經》三個經典作為分析範例:發現景教經典大量借用佛道教語言和表述形式,除了引起極大的困擾之外,也看出漢語主方語言的能動作用;另一方面,景教的神學術語創造了屬景教自身的新語言,必須透過中介作用才得以將一個全然陌生的外來名字的意義表達出來。
歷來學者稱《大聖通真歸法讚》與《宣元至本經》為小島文書,近年來有學者考證二經乃偽造的敦煌文書,我們將重新探討此一問題,也從比較老子的道與基督的道重新定位《宣元至本經》。經由外緣史料的考證與內緣思想的判教,我們知道上述二經未必為偽。
本論文對目前可見的漢語景教文獻全面進行系統神學的分析:包括神論(三位一體論)、救贖論、基督論、聖靈論、人論、末世論,使我們可以對唐代進入中國長安的景教的思想和神學內容,有一個概括性的掌握,以便當我們進行中、下卷景教進入中國所遭遇到的各式各樣的處境化問題的分析時,有一個基本且實際的討論架構與基礎。
神學術語成為引介景教進入中國的語言最前線,我們以涉入借用佛道教語言和表述形式最深《志玄安樂經》、《宣元本經》與《宣元至本經》三個經典作為分析範例:發現景教經典大量借用佛道教語言和表述形式,除了引起極大的困擾之外,也看出漢語主方語言的能動作用;另一方面,景教的神學術語創造了屬景教自身的新語言,必須透過中介作用才得以將一個全然陌生的外來名字的意義表達出來。
歷來學者稱《大聖通真歸法讚》與《宣元至本經》為小島文書,近年來有學者考證二經乃偽造的敦煌文書,我們將重新探討此一問題,也從比較老子的道與基督的道重新定位《宣元至本經》。經由外緣史料的考證與內緣思想的判教,我們知道上述二經未必為偽。
本論文對目前可見的漢語景教文獻全面進行系統神學的分析:包括神論(三位一體論)、救贖論、基督論、聖靈論、人論、末世論,使我們可以對唐代進入中國長安的景教的思想和神學內容,有一個概括性的掌握,以便當我們進行中、下卷景教進入中國所遭遇到的各式各樣的處境化問題的分析時,有一個基本且實際的討論架構與基礎。
神學術語成為引介景教進入中國的語言最前線,我們以涉入借用佛道教語言和表述形式最深《志玄安樂經》、《宣元本經》與《宣元至本經》三個經典作為分析範例:發現景教經典大量借用佛道教語言和表述形式,除了引起極大的困擾之外,也看出漢語主方語言的能動作用;另一方面,景教的神學術語創造了屬景教自身的新語言,必須透過中介作用才得以將一個全然陌生的外來名字的意義表達出來。
漢語的景教經典中對於《聖經》的翻譯策略,在內容的選擇上以耶穌的教導和一生行傳(包括受難釘死)為主,在翻譯的操作策略上則以唐朝中國讀者的需求為主,亦即儘量降低認識信仰的障礙,甚至挪用、改寫、重編的方式,進行基督教在中國的最初《聖經》與神學作品的翻譯。
景教從波斯千里迢迢來到長安,帶來的是一個新的宗教,也帶進一套新的倫理規範。這一套倫理規範與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在某些議題上產生了衝突,特別是「神權vs.君權」與「不拜祖先」這兩個重大問題上。奇特的是在後世明、清兩代甚至激起反教運動的這兩個重大議題,竟然未在政治和社會引發衝突,其中特別是一直與統治階層保持良好關係是景教能夠蓬勃運作與發展的主因。
唐代景教輸入的宣教策略與處境化的實踐,亦即景教的宣教如何跨越語言、文化的難題,我們將就聖像崇拜的神學衝突,與翻譯上尋找唐代讀者對於景教文本的閱讀切入點,深入分析其宣教成功與失敗的原因:我們發現為了宣教的原因,從阿羅本以降即制定與統治階層保持良好互動,因此產生犧牲信條(不拜偶像)而過度尊君,以致後來武宗滅佛遭遇重大挫折就一蹶不振;另一方面翻譯事業也使得信徒能用漢語進入信仰世界──這應該是處境化宣教最成功的一點。
參考書目
一、古籍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八冊 No. 261)
魏徵等撰:《新校本隋書》(台北:鼎文書局,楊家駱主編,1981年)
劉昫等撰:《新校本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楊家駱主編,1981年)
歐陽修 宋祈:《新校本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楊家駱主編,1981年)
宋 邢昺:《孝經注疏》(台北:中華書局,1979年)
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聖經》新國際版研讀本(N I V) 1996更新傳道會 NJ, USA
《聖經》靈修版(Life Application)1999 香港國際聖經協會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Fourth Revised Edition/ Dictionary), 1994, Stuttgart, United Bible Society
The New Greek-English Interlinear New Testament, 1990, Wheaton, Illinois, Tyndale House Publisher
The NIV Study Bible, 1985, Zondervan Bible Publisher, Grand Rapids, Michigan
二、專著
王成勉:《文社的盛衰》(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3年)
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台北: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3年)
孔思漢、秦家懿:《中國宗教與西方神學》(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包序(David J. Bosch)白陳毓華譯:《更新變化的宣教──宣教神學的典範變遷》(台北:華神出版,1996年)
卡森(D. A. Carson)張書筠、張晨歌譯:《主耶穌與神的國度》(The Sermon on the Mount: An Evangelical Exposition of Matthew 5-7)(美國麥種傳道會,2003年)
加斯特(Theodore H. Gaster)王神萌中譯:《死海古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加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洪鼎漢譯:《詮釋學I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Hermeneutik I Wahrheit und Methode---Grundzuge einer philosophischen Hermeneutik)(台北:時報出版,1993年)
伊戈頓(Terry Eagleton)吳興發譯:《文學理論導讀》(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台北:書林出版,1993年)
朱謙之:《中國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增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何世明:《基督教本色神學叢談》(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7年)
伯希和(P. Pelliot)馮承鈞譯:《蒙古與教廷》(Les Mongols et la Papauté)(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1984年)
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杜赫德編、朱靜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第三卷》 (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
林治平編:《基督教與中國本色化》(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0年)
林悟殊A:《波斯拜火教與古代中國》(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5年)
林悟殊B:《唐朝景教再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屈萬里:《尚書釋義》(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1980年)new window
洪漢鼎:《語言學的轉向》(台北:遠流出版,1992年)
約翰.鮑克(John Bowker)劉良淑、蘇茜譯:《聖經的世界》(台北:貓頭鷹出版,2000年)
格林(Judith Greene)方立、張景智譯:《瓊斯基》(Chomsky)(台北:桂冠出版,1992年)
莊柔玉:《基督教聖經中文譯本權威現象研究》(香港:國際聖經協會出版,2000年)
殷保羅(Paul P. Enns):《慕迪神學手冊》(The Moody Handbook of Theology)(香港:福音證主協會,1991年)
海恩波(Marshall Broomhall)蔡錦圖譯:《道在神州》(The Bible in China)(香港:國際聖經協會出版,2000年)
翁紹軍:《漢語景教文典詮釋》(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出版,1995年)
莫菲特(S.H. Moffett):《亞洲基督教史》(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0年)
莊新泉A:《美索不達米亞與聖經》(台北:聖經資源中心、 橄欖基金會共同出版,2002年)
莊新泉B:《沙塵中的榮耀──死海古卷與聖經》(台北:聖經資源中心、 橄欖基金會共同出版,2001年)
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stics)(台北:弘文館出版,1985年)
格蘭.奧斯邦(Grant R. Osborne)劉良淑譯:《基督教釋經學手冊》(台北:校園出版社,2001年)
張久宣譯:《聖經後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據聯合聖經公會1979年 Good News Bible---Today’s English Version Catholic Study Edition)
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外宗教史論著八種)上下》(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陶理博士編:《基督教二千年史》(香港:香港海天書樓,1997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麥葛福 A(A. E. McGrath)劉良淑、王瑞琦譯:《基督教神學手冊》 (台北:校園書房出版,1998年)
麥葛福 B(A. E. McGrath)楊長慧譯:《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台北:校園書房出版,1999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張澤咸:《唐代工商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陳濟民、馮蔭坤編:《初熟之果》(香港:天道書樓出版,1986年)
陳濟民等著:《聖靈古今論》(台北:校園書房出版,1999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凱利(J.N.D.Kelly)康來昌譯:《早期基督教教義》(Early Christian Doctrines)(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98年)
馮承鈞:《景教碑考》(台北:臺灣商務臺一版,1960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董乃斌:《流金歲月──唐代卷》(香港:中華書局,1992年)
奧古斯丁(S.Aureli Augustini)周士良譯:《懺悔錄》(Confessionum)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雷利柏(Leopold Leep):《聖經的語言和思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楊牧谷主編:《當代神學辭典》上、下(台北:校園出版社,1997年)
楊森富:《中國基督教史》二版 (台北:商務出版社,1972年)
奧爾森(Roger E. Olson)吳瑞誠、徐成德譯:《神學的故事》(The Story of Christian Theology)(台北:校園出版社,2002年)
蔣伯潛:《四書讀本》(台北:啟明書局)
榮新江A:《英國圖書館藏敦煌漢文非佛教文獻殘卷目錄》(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4年)
榮新江B:《鳴沙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9年)
趙維本:《譯經溯源》(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出版,1993年)
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鄧兆柏監督編輯:《證主21世紀聖經新釋》(香港:福音證主協會,1999年)
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台北:書林出版社,1999年)
劉述先:《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台北:立緒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鄭連明:《中國景教的研究》(台北: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出版,1965年)
謝國平:《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85年)new window
羅香林:《唐元二代之景教》(香港:中國學社,1966年)
龔天民:《唐朝基督教之研究》(香港:基督教輔僑出版社,1960年)
Barthes, Roland(羅蘭巴特)A,1972, Mythologies, translated by Annette Lavers, New York: the Noonday press.
Barthes, Roland(羅蘭巴特)B,1988, Image-Music-text, translated by Stephen Heath, New York: Noonday Press.
Heidegger, Martin, 1982, On the Way to Language,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Publisher.
Howard, Boy J., 1982, Three Faces of Hermeneutics, U. of California Press.
Lee, Shiu Keung, 1971, The Cross and the Lotus, Hong Kong: The Christian Study Center on Chinese Religion and Culture.
Moule, A. C.(穆爾), 1930, Christians in china Before the Year 1550, New York: MacMillan Co.
Moule, A. C.(穆爾), 1940, Nestorians in china, Hertford: Stephen Austin & Sons, Ltd.
Saeki, P. Y.(佐伯好郎)1951, The Nestorian Documents and Relics in China, Tokyo: The Maruzen Co. Ltd.
Schleiemacher, Friedrich(士來馬赫), 1928, The Christian Faith, Edinburgh: T.&T. Clark.
Shapiro, Gary &Sica, Alan(ed.), 1984, Hermeneutics, U. of Massachusetts.
Wittgenstein, Ludwig, 1958,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translate by G.E.M. Anscombe ,Basil: Blackwell & Molt Ltd.
工具書:
大陸版《辭源》(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
楊金鼎:《中國文化史大辭典》(台北:遠流出版,1989年)
三、期刊
吳其昱:〈景教三威蒙度贊研究〉,《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57本第3份,pp.411-38。
吳昶興:〈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白話文試譯〉,《台灣浸神學院簡訊》,pp.6-9(2001年12月)
張之宜A:〈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捃微一〉,《遠景雜誌》,pp.44-9(1982年7月)
張之宜B:〈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捃微二〉,《遠景雜誌》,pp.101-6(1982年10 月)
張之宜C:〈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捃微三〉,《遠景雜誌》,pp.52-8(1983年1月)
黃夏年:〈景經《一神論》之「魂魄」初探〉,《基督宗教研究》2,pp.446-46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0月)
劉小楓:〈現代語境中的漢語基督神學〉,《基督文化評論》7,pp.1-37(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
羅錫為:〈唐代景教探微〉,《科學與生活》,pp.49-58(1978年8月)
龔天民:〈景教三經的下落〉,《生命雜誌》,pp.16-9(1981年12月)
龔天民:〈景教碑中的佛教用語解釋〉,《教牧分享》,pp.5-7(1983年7月)new window
龔天民:〈漢譯景教回紇文經典〉(上),《生命雜誌》,pp.7-9(1983年12月)
龔天民:〈漢譯景教回紇文經典〉(下),《生命雜誌》,pp.8-12(1984年1月)
龔天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並序全文及語譯〉,《教牧分享》 ,pp. 12-5 (1984年1月)
專文:
趙璧楚:〈就景教碑及其文獻試探唐代景教本色化〉,1990年,林治平編:《基督教與中國本色化》(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0年,pp.173-9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