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
書刊名:新史學
作者:杜正勝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91
卷期:2:3
頁次:頁1-65
主題關鍵詞:中國形體精氣魂魄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2) 博士論文(18) 專書(28) 專書論文(3)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86
  • 點閱點閱:470
期刊論文
1.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4)。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4(7),39-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詹鄞鑫(1986)。卜辭殷代醫藥衛生考。中華醫史雜誌,16(1),15-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鐘依研(1972)。西漢劉勝墓出土的醫療器具。考古,197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國清(1987)。《足臂十一脈灸經》淺探。中華醫史雜誌,17(4),242-2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龐樸(1977)。馬王堆帛書解開了思孟五行說之謎--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之一的初步研究。文物,1977(10),63-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沈兼士(1935)。「鬼」字原始意義之試探。國學季刊,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丁山(1930)。釋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2),245-2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馬繼興(1979)。台西村商墓中出土的醫療器具砭鐮。文物,197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顧頡剛(1924)。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語絲,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徐中舒(19360300)。金文嘏辭釋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杜正勝(19950600)。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2),383-4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淑珍(1986)。東周喪葬禮制初探(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圻(1993)。三才圖會。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臧琳(1971)。經義雜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溫少峰、袁庭棟(1983)。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詒讓(1991)。墨子閒話。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慶藩(1959)。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先謙(1891)。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一謀、蕭佐桃(1989)。馬王堆醫書考注。臺北:樂群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1974)。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丁福保(1994)。說文解字詁林。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郭沫若(1957)。青銅時代。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1985)。藁城台西商代遺址。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叔岷(1988)。莊子校註。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沈家本。歷代刑法分考。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高亨(1963)。周易古經今注。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郭沫若、聞一多、許維遹(1956)。管子集校牧。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63)。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白川靜(1969)。說文新義。五典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中村璋八(1984)。五行大義校註。汲古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程宜山(1986)。中國古代元氣學說。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于省吾(1979)。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郭沫若(1971)。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臺北:大通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逵。蠡海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存山(1990)。中國氣論探源發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半坡博物館、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潼縣博物館(1988)。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中國社會科學考古研究所(1980)。滿城漢墓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馮友蘭(1983)。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錢穆(1956)。先秦諸子繫年。香港:香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容庚、張振林、馬國權(1985)。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杜正勝(19900000)。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張秉權(1959)。殷虛文字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余英時(1987)。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國維。生霸死霸考。觀堂集林。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時珍。奇經八脈考。本草綱目。宏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英時(1978)。中國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展。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中央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胡厚宣(1942)。殷人疾病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聞一多。古典新義。聞一多全集。開明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中央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室(1979)。從三種古經脈文獻看經絡學說的形成和發展。五十二病方。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顧頡剛(1988)。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顧頡剛古史論文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世輝(1963)。殷人疾病補考。中華文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胡天雄、焦繼柏(1989)。足臂十一脈灸經。馬王堆醫書考注。樂群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胡天雄、焦繼柏(1989)。陰陽十一脈灸經。馬王堆醫書考注。樂群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龐樸(1962)。告子小探。文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子午經。說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