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孔孟荀之養生論及其比較
作者:胡倩茹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劉文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先秦儒家養生修身道德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7
萬物天生的求生欲望與基本能力乃養生之原型,而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則在求生經驗的累積中,發展出獨特的養生學說。尤其是中國的養生在醫家基礎上,還吸取了哲學與宗教的思想理論,形成富有東方哲理氣質的養生學。
中國養生所涵攝的醫理與哲理皆於先秦春秋戰國時期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同時古代宗教的轉變亦在此時,而先秦諸子因人類文明的進展、時代時局的動盪變化以及個人性格的差異,遂從不同角度思索人生問題,這些見解對於中國養生所涵攝的醫理與哲理皆有重要的影響,所以欲了解中國養生,自不能忽略先秦時期諸子的養生論點。
尤其居於諸子領導地位的儒道二家,更可視為中國養生學的淵源之一。其中,道家較注重個人人格與生命的追求,其清淨無為、養神守形的原則更為中國養生學的理論核心,與養生的關係似乎較儒家更為密切;儒家雖不直言養形長生之道,然其道德心性之說對人生命的關注與生命境界的提升,實可視為道德養生之論,亦為中國養生注入內涵精神,但卻較少為人探討,更缺乏對先秦儒家養生論的全面論述討論。事實上,若只專精於理論方法卻不了解內涵精神,對於任何一個學說而言,都是容易只知其外不明其內,所以本文乃鎖定先秦儒家養生論為研究的範圍。先秦儒者為數眾多,不過最能代表儒家精華的即為孔子與孟子與荀子。孔子乃儒家的先驅,孟荀雖非孔子親授,卻是孔子的繼承者也是儒學的發揚者,故以孔孟荀的養生論為本文的實際研究對象。
本文既以先秦儒家養生論為題,故自當先探討「養生」一詞的定義及範圍。包括由養生的主體即「人」的組成與「生」的內容來著手。此外,因為醫家的養生以健康益壽為中心,道教的養生以成仙不死為中心,諸子的養生以生命的成就為中心,皆為中國養生的帶來豐富的內容與影響,故由具代表性的醫家「養生」、道教「養生」與諸子「養生」一詞來分析「養生」內容的轉變。並探討先秦養生論產生的時代與學術背景以及儒家養生論的突出之處。
第二章起正式進入先秦儒家養生論的主題,第二章為孔子養生論的探討,第三章為孟子養生論的探討,第四章為荀子養生論的探討。二三四章的結構以其對生命形體的注重揭開他們三人對於養生的論述,包括強調道德修身的養生基調,盡孝的養生動機,治天下的養生目的,以及所重的德目形成的道德養生核心思想理論,接著從心性修養與形體生命之養的內容來討論三人的養生之道。最後並以三人的呈現的生命價值與成就來加以應照。這三章的重點在析論孔孟荀三人各自的養生論。
第五章為孔孟荀養生論的比較,從與養生有關的命題,即天人觀、身心觀、生死觀、動靜觀和修養論來比較孔孟荀養生論間的損益,以突顯出先秦儒家養生的特色與重點,以及孟子與荀子對孔子養生論的繼承與發揚。其中孟子與荀子因為心性論的不同,不但影響中國儒家思想內聖外王路線的差異,同時對於道德養生的心性修養之道更有不同的方向。雖然目的相同,但途徑殊異,這也是本文注重之處。
第六章為結論,先說明孔孟荀養生論對中國養生的影響,並論及儒家養生的不易,以顯現出可貴之處。最後,歸結本文的研究成果,並針對本文未盡完善之處提出未來的展望與計畫。
中國養生強調身心的和諧有序,亦即包括身、心及身心間的護養、持養和彼此間的協調與配合,以成為一個完善成熟的生命機體,重要的是還蘊含了先秦儒家所奠定「養其身以有為」的精神,以「成己」作為「立己立人」的基礎,強調以道德修養身心,以完善的身心發揮生命最大之用,對於中國養生所謂性命雙修,重視人生全面的修持煉養的特色有很大的影響。此外,儒家以「敬」來取代對生之愛與對死之惡,而其超越生死的不朽在於立德、立功、立言,使得中國的養生成為不僅只限於個人的生命,而是擴及到群生的人文養生。
參考書目
古籍經部
《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月。
《春秋公羊傳注疏》,(漢)何休注, (唐)徐彥疏,《十三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月
《孟子注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十三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月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月
《論語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月
《周易正義》,(晉)王弼等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月
《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月
《孝經注疏》,(唐)唐玄宗注, (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月
《四書章句集註》,(宋)朱熹著,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9月
《論語正義》,(清)劉寶楠著,《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
《孟子正義》,(清)焦循著,《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
古籍史部
《世本》,(漢)宋衷注(清)張澍輯並補注撰,上海古籍出版社,道光元年辛巳新,二酉堂藏板。《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
《新校本漢書集注》,(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新校本二十五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國語》,(吳)韋昭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帝王世紀》,(晉)皇甫謐撰,(清)宋翔鳳集校,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光緒貴筑楊氏刻訓纂堂叢書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部˙別史類》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著,《四部叢刊˙史部》,臺灣商務印書館。
古籍子部
《晏子春秋》,(戰國齊)晏嬰著,《四部叢刊˙子部》,臺灣商務印書館
《春秋繁露》,(漢)董仲舒著,《四部叢刊˙子部》,臺灣商務印書館
《說苑》,(漢)劉向著,《四部叢刊˙子部》,臺灣商務印書館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四部叢刊˙子部》,臺灣商務印書館
《孔子家語》,(魏)王肅著,《四部叢刊˙子部》,臺灣商務印書館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唐)孫思邈著,《四部叢刊廣編》,臺灣商務印書館
《呻吟語》,(明)呂坤著,臺北:志一出版社,1994年7月
《醫先》,(明),王文祿著,《增補珍本醫學集成》第二四冊,雜著類,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9月3版
《顏習齋先生言行錄》,(清)顏元著,鍾錂輯,《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淮南子》,(漢)劉安撰,(漢)高誘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9版
《呂氏春秋》,(漢)高誘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9版
《鹽鐵論》,(漢)桓寬著,《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
《老子注》,(晉)王弼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9版
《列子注》,(晉)張湛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9版
《抱朴子》,(晉)葛洪著,《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
《韓非子集解》,(清)王先慎撰,《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
《荀子集解》,(清)王先謙著,《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9版
《老子校釋》,(清)朱謙之撰,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9月
《墨子閒詁》,(清)孫詒讓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9版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著,《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9版
《管子校正》,(清)戴望校正,《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9版
古籍集部
《昌黎先生集》,(唐)韓愈著,《四部叢刊˙集部》,臺灣商務印書館
《東坡全集》,(宋)蘇東坡,《四庫薈要˙集部˙別集類》,臺北:世界書局
《朱子語類》,(宋)朱熹著,《四部善本》,新刻百納本,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近人著作(以下依書名筆劃順序排列)
《人生哲學導論》,李霜青編著,臺北:文笙書局,1987年7月
《山海經校注》,袁珂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1月
《中外名人養生術》,顏學裘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4月
《中國人生哲學:先秦諸子的價值觀念和處世美德》,喬長路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第二次印刷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徐復觀著,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9月
《中華孝道文化》,萬本根、陳德述主編,四川:巴蜀書社,2001年10月
《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康蘊梅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3年
《中國古代自然哲學與科學思想》,趙載光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中國古代命運觀的現代詮釋》,陳寧著,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楊儒賓主編,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3月
《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英】李約瑟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李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方立天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4月new window
《中國古代哲學精華》,劉培育主編,甘肅人民出社,1992年10月
《中國古代養生文化》,郝勤著,四川:巴蜀書社,1989年12月
《中國古代醫學倫理道德思想史》,陳希寶主編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2月
《中國古代醫藥衛生》,魏子孝、聶莉芳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0月
《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鄭凱堂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中國死亡智慧》,鄭曉江著,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4月new window
《中國思想史》,錢穆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8月
《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葛兆光著,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
《中國哲學史附補編》,馮友蘭著,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0月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唐君毅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3月
《中國哲學原論》,唐君毅著,臺北:人生出版社,1966年3月
《中國哲學發展史》,任繼愈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
《中國哲學範疇集》,張岱年等著,北京:新華書店,1985年8月
《中國哲學範疇精萃叢書-天》,張立文著,臺北:七略出版社,1996年11月
《中國哲學範疇精萃叢書-心》,張立文著,臺北:七略出版社,1996年11月
《中國哲學範疇精萃叢書-性》,張立文著,臺北:七略出版社,1996年11月
《中國傳統價值觀念詮釋學》,劉翔著,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4月
《中國傳統養生學精粹》,陳可冀、周文泉主編,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9月
《中國養生文化》,李祚唐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中國醫學文化史》,馬伯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中華養生延年箴言集》,姚品榮、王家鼎著,臺北:浩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1月
《中華養生術》,姚偉鈞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3月
《中醫中藥史》,魏子孝、聶莉芳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
《中醫藥文化通覽》,何少初主編,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9月
《六朝服食風氣與詩歌》,嚴進雄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8月
《孔子之喜怒哀樂》,黃紹祖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5月
《孔子思想研究論集》(一),高明等著,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1月
《孔子思想研究論集》(二),陳大齊等著,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1月
《孔子哲學之研究》,李雄揮著,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4年5月
《孔子評傳》,匡亞明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三次印刷
《孔孟的道德思想》,王壽南陳水逢主編,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9月
《孔孟荀哲學》,吳康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0月
《古代中國科學範型》,吾淳著,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2月
《古籍舉要》,錢基博著,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史記會注考證》,【日】瀧川龜太郎著,臺北:洪氏出版社,1986年9月
《由養生主看莊子的養生觀》,黃憶佳著,輔仁大學中文系,2001年
《先秦人學研究》,劉黎明著,四川:巴蜀書社,2001年5月
《先秦思想史概要及資料選注》,邱陶常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
《先秦道家哲學研究》,朱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先秦道家與《黃帝內經》兩者相關養生思想之研究》,呂枝著,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學研究所,2002年
《先秦諸子》,徐師漢昌著,臺灣書店,1997年9月
《先秦諸子系年》,錢穆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先秦養生思想》,謝慧芬著,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1999年
《先秦儒家思想三論》,張德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5月new window
《先秦儒學史概論》,王志耀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0月
《名人養生精要》,文天行著,四川:巴蜀書社,1997年12月
《名家與荀子》,牟宗三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3月
《老子探義》,王淮注釋,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月
《老子與中國文化》,張智彥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
《老莊哲學研究》,賴榕祥著,臺南:綜合出版社,1978年3月
《老莊哲學新論》,葉海煙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
《自養之道》,廖果著,臺北:明文書局,1993年9月
《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蔡璧名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年4月new window
《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高柏園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0月new window
《孟子評傳》,楊澤波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孟子學術思想評論》,譚宇權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2月new window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1月
《易學與中醫》,張其成著,北京:中圖書店,1999年1月
《東方神秘養生術》,洪丕謨著,臺北:林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月
《前期儒家文化研究》,劉周堂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
《晏子春秋集釋》,吳則虞撰,《國學名著珍本彙刊》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1772年
《氣的思想》,(日)山井涌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顧頡剛著,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
《荀子柬釋》,梁啟雄撰,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0月臺一版第六次印刷
《荀子真偽考》,張西堂著,臺北:明文書局,1994年3月
《荀子與中國文化》,惠吉星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
《荀子與古代哲學》,韋政通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1月
《荀子學說析論》,鮑師國順著,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8月修訂二版
《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莊子‧養生主》研究,林育慶著,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9年
《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郭沂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嵇康之養生觀與樂論研究》,楊旋著,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
《嵇康及其〈養生論〉研究》,王玉娟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1年
《黃帝內經養生思想研究》,董家榮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2年
《黃維三教授中醫論文》,黃維三著,知音出版社,1997年12月
《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陳鼓應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
《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葛榮晉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9月
《道家形而上學》,王中江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1月
《道教與養生》,韓建斌、韓廷傑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
《實用中國養生全書》,施杞主編,臺北:護幼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1月
《潛夫論集釋》,王符著,胡楚生輯,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諸子通考》,蔣伯潛著,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8月臺七版
《論孔子的幽默》,林語堂著,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1年8月
《論語的人格世界》,曾昭旭著,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4月五印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1月
《論衡校釋》,黃暉撰,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2月臺6版
《儒家身體觀》,楊儒賓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11月new window
《儒道佛與中醫藥學》,薛公忱主編,北京:中圖書店,2002年3月
《歷代名家養生精要》,王樹山、常近、邢文賓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
《禪與漢方醫學》,日本花園大學佛教學科編,江支地譯,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1月
《韓非與中國文化》,谷方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
《醫學聖典》,粱曉珍、王慶憲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醫藥文化隨筆》,傅維康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碩博論文
《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康蘊梅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3年
《由養生主看莊子的養生觀》,黃憶佳著,輔仁大學中文系,2001年
《先秦道家與《黃帝內經》兩者相關養生思想之研究》,呂枝著,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學研究所,2002年
《先秦養生思想》,謝慧芬著,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1999年
《莊子‧養生主》研究,林育慶著,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9年
《嵇康之養生觀與樂論研究》,楊旋著,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
《嵇康及其〈養生論〉研究》,王玉娟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1年
《黃帝內經養生思想研究》,董家榮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2年
期刊論文
<“時”--先秦科學與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高建著,《中國哲學史研究》(季刊),1987年第二期(總第二十七期)
<《內經》哲學思想探討>,周國鈞著,《中山大學學報》,1986年第3期
<《黃帝內經》關於「臟腑經絡」的生理觀>,施又文,《中國文化月刊》,2001年8月第257期
<中國人思想中的不朽觀念>,胡適著,《故院長胡適先生紀念論文集》,1963年12月new window
<中國古代主靜思想之變遷>,許光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第二十五期,1998年7月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黃朴民著,《文哲史雙月刊》,1988年第4期
<孔子、孟子、荀子:早期儒家三大師思想之演變>,蔡德貴著,《濟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1卷4期,1999年7月。
<古代中醫學與無神論>,夏文、光亞著,《學術月刊》,1981年3月
<先秦儒道「感官」觀念探析>,陳昌明著,《成大中文學報》第十期,2002年10月new window
<早期儒家的養生文化>,龔杰著,《哲學與文化月刊》,1999年7月new window
<老子修養身心之道>,楊遠岷,《中國文化月刊》,2001年8月第257期
<孟子「浩然正氣」淺釋>,陳大齊著,《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九期,1964年5月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解>,趙海金著,《大陸雜誌》第二十卷第五期,1960年3月
<孟子的心性論>,巫夢虹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第七期,2001年6月
<孟子知言養氣章試釋>,徐復觀著,《民主評論》,1959年5月
<孟子養氣章幾個疑難句子解釋>,弓英德著,《孔孟月刊》第二卷第一期,1963年9月new window
<孟軻的心、氣論及其淵源>,周乾榮,《天津師大學報》,1985年第三期
<原孝>,陳致,《人文中國學報》第九期,香港浸會大學,2002年12月。new window
<原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九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85年6月
<荀子的「身、禮一體」觀-從「自然的身體」到「禮義的身體」>,伍振勳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九期,2001年9月new window
<莊、孟的生死智慧及其對中國知識份子的影響>,曾春海著,《歷史月刊》,1999年8月
<莊子的道德觀與人性觀-聚焦於攘氣仁義這一點>,謝啟武著,收錄於《中國人性論》,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3月new window
<飲食-血氣-道德--春秋時期關於道德起源的討論>,李存山著,《文史哲雙周刊》,1987年2期
<試論《周易》哲學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施觀芬著,收錄於《孔孟月刊》第37卷第12期,1999年8月new window
<試論中國哲學中的天人關係問題>,程宜山著,《安徽史學雙月刊》,1984年第4期
<談談孔子的仁學>,劉又辛著,《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9年第1期
<論中國原始宗教天人觀向哲學天人觀的轉變>,華曦著,四川大學學報第127期,2003年第4期
<論先秦天人關係>,王明著,《中國史學研究》,1985年第4期
<論儒道兩家身心靈的修養與成長之道>,王邦雄著,《宗教哲學》第六卷第三期,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2000年9月new window
<儒家真精神--“時中”>,《孔子研究》雙月刊,齊魯書社,2003年第四期(總第78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