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秦知識分子的歷史述論
作者:謝昆恭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Kun-Kung Hsieh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葉達雄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知識分子歷史述論history conceptionintellec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5
先秦知識分子的歷史述論
──以《詩經》、《尚書》、《左傳》、《國語》為中心 摘要
古代中國的知識分子,一般是指春秋戰國以下,由先秦諸子開其
端緒。本文基於對歷史的認識以及相關的述論, 在不以求全的認知
下,早於先秦諸子,應有相應於時代發展而產生的一群知識上的「有職之士」, 就文化發展的作用而言, 不妨以廣義的知識分子稱之。因此, 巫、史以下, 至春秋時期列國的「有職之士」, 是本文討論的對象。
先秦諸子之前無私家著作,無法像子學時代的研究,取其一家一
派或一人之作以為探索。相關的資料散見於幾本古典的載籍,本文取資的是《詩經》、《尚書》、《逸周書》、《左傳》與《國語》。
就知識的積累或轉化、深化而言,不能捨離實際的應用,包括一
己之身並其推擴的群體思慮。本文所指涉的「歷史述論」, 含攝的主要是針對當代知識分子所傳誦、勾稽、鋪敘、申揚的歷史情狀,討論諸如此類的述論出現的時、空情境;同時說明其中的實際狀況,以論證此類歷史述論的應用實質。
本文除緒論與結論, 計分五章:
第一章:知識的累積與傳承並其與群體發展的關係,不能沒有一
番疏理、審視。本文首揭原型知識分子— — 巫覡、瞽、史歷史述論的形態。從三者的身分、地位、角色的同質性、分化性,討論三者在歷史述論上的大概。約略而言,巫覡與瞽師的歷史述論或受制於本身職任上宗教性質大於世俗性,或因身障之故,不能像史官有更深入更具體的呈現。緃使如此,三者實際上是構成歷史述論承擔者的最早成員。
第二章:典冊,尤其是諸子之前的典冊,是文化集體創造的彙纂,
也是早期知識分子智性的集中呈現,其中有豐富的歷史內容,與關於歷史認識的述論。《詩經》涉及商、周二代史迹。< 商頌> 透露商人的國史構成,也鼓舞殷遺的追踪步武心思。< 周頌>、< 魯頌>、二< 雅>,則集中體現周人的國族思維,舉凡肇建、突破、茁壯、奄有天下,莫不深致情思。同時對於西周末季,民人殄瘁的情形,多所關注。兩相究詰,《詩經》中知識分子的歷史述論, 實有某種程度的社會性。
第三章:《尚書》與《逸周書》的典、謨、誥、誓、訓、命等,
皆與政事治道緊緊相扣, 是典型的「述古之作」。而「述古之作」除了作為文獻存真, 更有其現實的考量, 亦即為了闡明「當世之務」。
因此,在《尚書》與《逸周書》中的歷史述論,主要是周代( 尤其是
西周)的知識子針對典冊遺留的夏、商資料加以揄揚評騭;同時貼近
己身的時代,論證政權變異的不可逆性,以強化周族的憂患意識,彰
顯周族聖王崇隆的道德、敬恪形象,將《詩經》中的人格賢王的述論
深度、廣度, 進一步加以詮證。
第四、五章:《詩經》、《尚書》中的知識分子, 除了少數幾人之
外,絶大部分不知其人。至於出現在《左傳》與《國語》中的春秋時
期的知識分子,幾乎是名姓咸具;同時其國籍、族屬,乃至階層、職
任,都能尋繹其詳。數量龎大的個別知識分子,分屬於不同的政治體
( 國家), 分處於二百餘年的歷史鉅變階段, 對於「當時」、「此地」
的現實境遇,常見此輩人物推衍史迹,詳為論析,或為存國,或為圖
霸,或為一身,或為他人… …。凡此種種,莫不具顯於這群知識分子
的言談舉止之間。從應用的觀點言,《左傳》與《國語》二載籍中的
知識分子的歷史述論, 可說是深含工具性的實用指涉。
徵引與參考書目
一、古籍(含古今人注疏等 依時間先後為序)
1.王 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等疏,《周易正義》
2.孔安國傳,孔穎達等疏,《尚書正義》
3.毛 公傳,鄭玄箋,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
4.鄭 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
5.鄭 玄注,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
6.鄭 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
7.杜 預注,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
8.公羊壽傳,何 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
9.穀梁赤傳,范 甯集解,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
10.何 晏注,邢 昺疏,《論語注疏》
11.唐玄宗注,邢 昺疏,《孝經注疏》
12.郭 璞注,邢 昺疏,《爾雅注疏》
13.趙 歧注,孫 奭(或作邢 昺)疏,《孟子注疏》
──清阮元用文選樓藏本校勘嘉慶二十年重?宋本《十三經
   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未署出版年)
14.伏 勝,《尚書大傳》,收入《影印叢書集成續編.漢魏遺書鈔》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15.朱 熹,《詩集傳》(香港:中華書局,1976)
16.胡承珙,《毛詩後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17.姚際恆,《詩經通論》(台北:廣文書局,1961)
18.方玉潤,《詩經原始》,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
修四庫全書》七三.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同治十年隴東分署刻本影
印,原書未署出版年份)
19.沈 鎬,《毛詩傳箋異義解》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
  編,《續修四庫全書》七三.經部.詩類(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同治十年隴東分署
刻本影印,原書未署出版年份)
20.方宗誠,《說詩章義》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
   修四庫全書》七三.經部.詩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同治十年隴東分署刻本影
印,原書未署出版年份)
21.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22.李辰冬,《詩經通釋》(台北:水牛出版社,1996)
23.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6)
24.蔡 沈,《書經集註》(台北:新陸書局,1986)
25.孫星衍著,陳 抗、盛冬鈴點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
   中華書局,1998)
26.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
27.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李學勤審定,《逸周書彙校集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8.杜 預,《春秋經傳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9.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北京:中華書局,1987)
30.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
31.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台北:里仁書局,1981)
3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
33.陳 立,《公羊義疏》(台北:鼎文書局,1973)
34.鍾文烝,《春秋穀梁經傳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35.韋 昭注,《國語》(台北:宏業書局,1980)
36.易中天注釋,《新譯國語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5)
37.朱 熹,《四書集注》(台北:漢京文化,1983)
38.程樹德,《論語集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
39.焦 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
40.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
41.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台北:鼎文書局,1977)
42.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1987)
43.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
44.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
45.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學生書局,1988)
46.王夫之,《楚辭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81)
47.蔣天樞,《楚辭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8.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9.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2002)
50.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
51.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52.司馬遷,《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台北:鼎文書局,1984)
53.司馬遷著,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
   社,1981)
54.班 固,《新校本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55.王先謙,《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
56.劉 向編著,石光瑛校釋、陳 新整理,《新序校釋》(北京:
   中華書局,2001)
57.黃 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
58.段玉裁,《段氏說文解字注》(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85)
59.袁 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
60.王國維校,《水經注校》(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
61.詹 ?,《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62.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1995)
63.劉知幾著,浦起龍釋、呂思勉評,《史通釋評》(台北:華世出
   版社,1981)
64.柳宗元,《河東先生集》(北京:中華書局,1964)
65.蘇 軾著,傅 成、穆 儔標點,《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0)
66.朱 熹,《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
67.顧炎武著,黃汝成釋,《日知錄集釋》(台北:台灣中華局,1984)
68.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 校讎通義校注》(台北:
   頂淵文化,2002)
69.馬 驌,《繹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70.崔 述,《考信錄》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未署出版年)
71.朱彝尊,《經義考》(台北:世界書局,1986)
72.王引之,《經義述聞》(台北:廣文書局,1971)
73.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95)

二、一般書籍(含專書、論文集、學位論文 依姓氏筆畫)
(一)專書、論文集
1.丁 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北京:科學出版社,1961)
2.丁 山,《商周史料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8)
3.丁 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99)
4.于省吾,《尚書新證》(台北:崧高出版社,1985)
5.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98)
6.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
7.于省吾,《澤螺居詩經新證 澤螺居楚辭新證》(北京:中華書
   局,2003)
8.中國先秦史學會、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編,《夏文化研究論
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
9.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第三輯(北京:學苑出版
   社,2002)
10.方述鑫,《殷虛卜辭斷代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11.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台北:華世出版社,
   1983)
12.王 暉,《周商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王仲孚,《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圖書,1996)
14.王仲孚編,《中國上古史論文摘要》(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
15.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論》(手抄本,缺出版相關資料,李學勤
〈序〉署年:1983)
16.王廷洽,《中國早期知識分子的社會職能》(鄭州:河南人民出
版社,1997)
17.王長華,《春秋戰國士人與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8.王健文,《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台北:國
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
19.王國維,《經學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1981)
20.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
   版社,1996)
21.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石家莊:河北教出版社,2002) 
22.王晴佳,《西方的歷史觀念:從古希臘到現代》(台北:允晨文
化,1998)
23.王晴佳、古偉瀛,《後現代與歷史學 中西比較》(台北:巨流new window
圖書公司,2000)
24.王貴民,《商周制度考信》(台北:明文書局,1989)
25.王葆玹,《今古文經學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26.王靜芝,《詩經通釋》(台北:輔大文學院,1969)
27.北大歷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組編著,《商周考古》(北京:文物
出版社,1979)
28.朱廷獻,《尚書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29.朱芳圃編,《甲骨學商史編》(香港:香港書店,1973)
30.朱貽庭主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
版社,1994)
31.朱維錚,《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32.朱鳳瀚、徐勇編著,《先秦史研究概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
社,1996)
33.朱?瀚、張榮明,《西周諸王年代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
社,1998)
34.何兆武主編,《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近現代西方史學著作選》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5.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 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80)
36.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
37.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2)
38.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台
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39.余英時,《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北
京:三聯書店,2001)
40.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1.吳浩坤、潘 悠,《中國甲骨學史》(台北:貫雅文化,1990)
42.宋兆麟,《巫與巫術》(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43.岑仲勉,《兩周文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58)
44.李孝定,《甲骨文集釋》史語所專刊之五十(台北:中央研究
院,1970)
45.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
46.李辰冬,《詩經通釋》(台北:水牛出版社,1971)
47.李亞農,《李亞農史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48.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台北:中華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
49.李振興,《尚書學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
50.李國章、趙昌平主編,《中華文史論叢》第七十七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1.李啟原編著,《左傳著述考》(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
52.李新霖,《從左傳論春秋時代之政治倫理》(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1)
53.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台北:駱駝出版社,1983)
54.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高雄:麗文文化,1995)
55.李學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6)
56.李學勤、郭志坤,《中國古史尋證》(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
社,2002)
57.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2000)
58.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
59.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1992)
60.杜松柏編,《《尚書》類聚初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61.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增訂新版(台北:三民書局,2003)
62.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台北:華世出版
社,1979)
63.沈玉成、劉 寧,《春秋左傳學史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
社,2000)
64.阮芝生,《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
委員會,1969)
65.周予同著,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6.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1975)
67.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1989)
68.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69.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70.屈萬里,《書傭論學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
71.林安梧,《中國近代思想觀念史論》(台北:學生書局,1995)
72.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一、二、三(台北:漢學
研究中心,1989、1995、2002)
73.林慶彰主編,《(1950∼2000)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台北:
學生書局,2003)
74.金春峰,《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台北:東
大圖書公司,1993)
75.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76.金景芳、呂紹綱,《《尚書.虞夏書》新解》(瀋陽:遼寧古籍
出版社,1996)
77.金開誠,《屈原辭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78.金毓黻,《中國史學史》(台北:鼎文書局,1998)
79.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80.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卷一、二(北京:中華社會
科學出版社,2003)
81.姚小鷗,《詩經三頌與先秦禮樂文化》(北京:北京廣播學苑出
版社,2000)
82.姚曼波,《《春秋》考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83.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84.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集)》(石家莊:河北教
育出版社,2002)
85.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6.夏傳才,《思無邪齋詩經論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87.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
88.孫 曜編,《春秋時代之世族》(上海:中華書局,1931)
89.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66)
90.徐 浩、侯建新,《當代西方史學流派》(台北:昭明出版社,
2001)
91.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
92.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學生書局,1982)
93.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台北:學生書局,1984)
94.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0)
95.馬宗霍,《中國經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96.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北京:三聯書店,1998)
97.張以仁,《國語斠證》(台北:商務印書館,1969)
98.張以仁,《國語左傳論集》(台北:東昇出版公司,1980)
99.張以仁,《春秋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100.張光直,《中國青銅器時代》(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101.張光直,《中國青銅器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出版公
司,1990)
102.張光直,《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
103.張亞初、劉 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1986)
104.張松如,《商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105.張松如、郭杰,《周族史詩研究》(長春:長春出版社,1998)
106.張秉權,《甲骨文與甲骨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88)
107.張啟成,《詩經風雅頌研究論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108.張紫晨,《中國巫術》(上海:三聯書店,1990)
109.張榮明,《殷商政治與宗教》(台北:五南圖書,1997)
110.張端穗,《左傳思想探微》(台北:學海出版社,1987)
111.張廣智、張廣勇,《史學:文化中的文化》(台北:淑馨出版
社,1994)
112.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113.許倬雲主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選輯)(台北:台聯國風,1966)
114.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115.許倬雲,《西周史(增訂版)》(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116.許倬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
117.許倬雲,《許倬雲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18.許錟輝編著,《尚書著述考》(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
119.郭沫若,《青銅時代》(重慶:文治出版社,1945)
120.郭偉川編,《周公攝政稱王與周初史事論集》(北京:北京圖
書館出版社,1998)
121.郭寶鈞,《商周青銅器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122.郭寶鈞,《中國青銅器石代》(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
123.陳 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
聯書店,1996)
124.陳 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
與社會思想》(北京:三聯書店,2002)
125.陳 槃,《不見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國稿》史語所專刊之
五十九(台北:中央研究院,1982)
126.陳 槃,《左氏春秋義例辨(重訂再版本)》史語所專刊之十
七(台北:商務印書館,1993)
127.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2001)
128.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129.陳夢家,《尚書通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30.章太炎,《春秋左傳讀 春秋左傳讀?錄 駁箴膏肓評》(台
北:學海出版社,1984)
131.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出版社,1985)
132.傅修延,《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北
京:東方出版社,1999)
133.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134.傅斯年,《民族與古代中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35.單周堯,《左傳學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136.彭林編,《經學研究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137.斯維至,《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台北:允晨文化,1997)
138.曾勤良,《左傳引詩賦詩之詩教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3)
139.童書業,《春秋史》(台北:開明書店,1978)
140.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41.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編,《中國古代史論
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142.馮浩非,《歷代詩經論說述評》(北京:中華書局,2003)
143.黃 凡,《周易──商周之交史事錄》(汕頭:汕頭大學出版
社,1995)
144.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問
學出版社,1977)
145.黃然偉,《殷周史料論集》(香港:三聯書店,1995)
146.黃進興,《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台北:允晨文化,1992)
147.黃懷信,《古文獻與古史考論》(濟南:齊魯書社,2003)
148.楊 寬,《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
149.楊 寬,《戰國史 增訂本》(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
150.楊 寬,《西周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
151.楊 寬,《楊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52.楊 陽,《王權的圖騰化──政教合一與中國社會》(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53.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 修訂本》(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7)
154.楊向時,《左傳賦詩引詩考》(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1972)
155.楊希枚,《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
156.楊朝明,《儒家文獻與早期儒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2)
157.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討》(台北:正中
書局,1996)
158.楊樹達,《積極居金文說甲文說(合訂本)》(台北:大通書
局,1971)
159.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台北:大通書局,1976)
160.葉政欣,《杜預及其春秋左氏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
161.葉達雄師,《西周政治史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2)
162.葛 荃,《權力宰制理性──士人、傳統政治文化與中國社
會》(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163.董作賓、胡厚宣,《甲骨年表正續合編》線裝本,中研院史
語所單刊乙種之四(台北:中央研究院,1976再版)
164.董作賓,《殷曆譜》(台北:中央研究院,1990)
165.董金裕等編,《十三經論著目錄》(台北:洪葉文化,2000)
全八冊
166.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167.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台北:學生書局,1988)
168.聞一多,《神話與詩》(台中:藍燈出版社,1975)
169.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第三卷)經史抉原》(成都:巴蜀書
社,1995)
170.趙生群,《《春秋》經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71.趙沛霖,《先秦神話思維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172.齊思和,《中國史探研》(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
173.趙制陽,《詩經名著評介》一、二、三(分由台北:學生書
局、五南圖書、萬卷樓出版,1983、1993、1999)
174.劉 桓,《甲骨徵史》手抄本(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2002)
175.劉 翔,《中國傳統價值觀念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92)
176.劉正浩,《周秦諸子述左傳考》(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
177.劉正浩,《兩漢諸子述左傳考》(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
178.劉伯驥,《春秋會盟政治》(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2)
179.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
書局,1993)
180.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古秦漢卷(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81.劉起釪,《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
182.劉起釪,《日本的尚書學與其文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83.蔡 鋒,《春秋時期貴族社會生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2004)
184.翦伯贊,《先秦史》(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3)
185.蕭 兵,《中國文化的精英──太陽英雄神話比較研究》(上
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186.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5)
187.錢 穆,《中國史學名著》(台北:三民書局,1964)
188.錢 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1)
189.錢 穆,《國史大綱》(台北:國立編譯館,1980)
190.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91.錢 穆,《國史新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192.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二)》(台北:蘭臺
出版社,2000)
193.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194.閻步克,《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
(北京:三聯書店,2001)
195.戴君仁,《春秋三傳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1982)
196.戴晉新,《先秦史學史論稿》(台北:國泰文化,2000)
197.謝秀文,《春秋三傳考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198.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94)
199.羅根澤,《諸子考索》(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00.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上海:地圖出版
社,1985)
201.嚴建強、王淵明,《西方歷史哲學》(台北:慧明文化,2001)
202.嚴耕望,《治史經驗談》(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
203.顧立三,《左傳與國語之比較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3)
204.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05.顧頡剛,《史林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63)
206.顧頡剛等編,《古史辨》一∼七冊(台北:明倫出版社據樸
社初版重印,1970)
207.顧頡剛著,劉起釪筆記,《春秋三傳及國語之綜合研究》(成
都:巴蜀書社,1988)
208.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209.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

(二)學位論文
1.方炫琛,《左傳人物名號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
   論文,1983
2.白中道,《左傳引詩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68
3.何桂容,《左傳辭令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4.余培林,《群經引詩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63
5.李小平,《左傳五霸形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
士論文,1984
6.李小平,《左傳晉國建霸君臣言行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
究所博士論文,1990
7.李隆獻,《晉文公復國定霸考》,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8
8.林佳蓉,《詩經雅頌中德治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
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9.林奉仙,《詩經與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
論文,1998
10.林登昱,《《尚書》學在古史辨思潮中的新發展》,國立中正大
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11.夏鐵生,《左傳國語引詩賦詩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7
12.奚敏芳,《左傳賦詩引詩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
所碩士論文,1982
13.張素卿,《左傳稱詩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0
14.張寶三,《毛詩釋文正義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86
15.梁國真,《商周時代的東夷與淮夷》,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
論文,1994
16.許秀霞,《左傳職官考述》,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
文,1999
17.陳熾彬,《左傳中巫術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
論文,1989
18.黃耀崇,《左傳霸者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3
19.葉文信,《左傳「君子曰」考述》,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9
20.葉達雄師,《詩經史料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72
21.劉正浩,《太史公左氏春秋義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
所碩士論文,1961
22.劉逸文,《詩經與西周史關係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23.劉瑞箏,《春秋軍制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8
24.劉瑞箏,《左傳禮意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
文,1998
25.潘秀玲,《詩經存古史考辨:詩經與史記所載史事之比較》,國
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26.盧心懋,《左傳「君子曰」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
士論文,1987
27.錢昭萍,《尚書「德」概念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79
28.簡文山《《左傳》出奔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9
29.藍麗春,《詩經所反映之周代社會》,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
究所碩士論文,1986
30.藍麗春,《春秋齊桓霸業考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博士論文,2000
31.龔慧治,《左傳「君子曰」問題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
1.丁 山,〈宗法考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
本4分,九期,台北,1934
2.丁 山,〈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
研究所集刊》5本1分,1935
3.尤學工,〈先秦史官角色意識的歷史演變〉,收入華中師範大學
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編,《中國古代史論集》
4.王 和,〈商周人際關係思想的發展與演變〉,《歷史研究》,1991
年第5期
5.王中江,〈德、力之爭的演變及「焚書坑儒」〉,《中國經學思想
史》第一卷
6.王文耀,〈周代的「德」和「德治」──兼論「德治」的歷史
影響〉,《華東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第6

7.王玉哲,〈楚族故地及其遷移路線〉,《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
8.王仲孚,〈文獻史料與中國上古史研究〉,國史館,《民國以來
的史料與史學──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台
北,1997
9.王仲孚,〈大禹與夏初傳說試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
報》8期,1980
10.王明蓀,〈論上古的夷夏觀〉,原刊《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年報》
14期,後收入《中國史學論文選集》第六輯
11.王健文,〈古代中國的天人關係及其中介角色〉,《大陸雜誌》
84:6,1992
12.王國維,〈釋史〉,《觀堂集林(外二種)》
13.王國維,〈說〈商頌〉上、下〉,《觀堂集林(外二種)》
14.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地名考〉,《觀堂集林(外二種)》
15.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王先公考〉,《觀堂集林(外二種)》
16.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王先公續考〉,《觀堂集林(外二種)》
17.王國維,〈鬼方昆夷玁狁考〉,《觀堂集林(外二種)》
18.王國維,〈洛誥解〉,《觀堂集林(外二種)》
19.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外二種)》
20.王國維,〈說環玦〉,《觀堂集林(外二種)》
21.王樹明,〈帝舜傳說與考古發現詮釋〉,《故宮學術季刊》9:4,
1992
22.安介圭,〈中國古史的「萬邦時代」──兼論先秦時期國家與
民族發展的淵源與地理格局〉,《復旦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3年第3期
23.朱廷獻,〈《尚書》篇目異同表〉,《尚書研究》
24.何敬群,〈詩在周代應用之分析〉《民主評論》13:6-8,1962
25.余英時,〈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展〉,《中國知識階層史論
古代篇》
26.余英時,〈中國史學的現階段:反省與展望〉,《史學與傳統》
27.余英時,〈道統與政統之間──中國知識份子的原始型態〉,《史
學與傳統》
28.余英時,〈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收入中華書局編,《中華
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華書局八十週年紀念論
文集》,香港,1992
29.余培林,〈周頌析疑〉,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24期
30.岑仲勉,〈夏時與狄族〉,《兩周文史論叢》
31.李亞農,〈殷代社會生活〉,《李亞農史論集》
32.李宗侗,〈史官制度──附論對傳統的尊重〉,《臺大文史哲學
報》14,1965
33.李宗侗,〈封建的解體〉,《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5,1966
34.李宗侗,〈春秋時代社會的變動〉,《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
22,1973
35.李朝遠,〈試論先周經濟文化區的興起與發展──兼論武王革
命的社會基礎〉,《華東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1年第5期
36.李學勤,〈兮甲盤與駒父?──論西周末年周朝與淮夷的關
係〉,《西周史研究》,(西安:人文雜誌叢刊第2輯,1984)
37.李學勤,〈〈世俘〉篇研究〉,《史學月刊》,1988年第2期
38.李學勤,〈史密簋銘所記西周重要史實考〉,《中國社會科學研
究生院學報》,1991年第2期
39.杜 衎,〈詩經時代的社會變革與其思想的反映〉,《東方雜誌》
26:7-12,1929
40.杜正勝,〈夏商時代的國家形態〉下篇〈夏商爭霸反映的國家
形態〉,《古代社會與國家》
41.杜正勝,〈導論──中國上古史研究的一些關鍵問題〉,《中國
上古史論文選集》
42.杜正勝,〈夏文化可能討論嗎?〉,《古代社會與國家》
43.杜正勝,〈〈牧誓〉反映的歷史情境〉,《古代社會與國家》
44.杜正勝,〈封建與宗法〉,《古代社會與國家》
45.杜其容,〈詩毛傳引書考〉,《學術季刊》4:2,1955
46.沈長雲,〈先秦史研究的百年回顧與前瞻〉,《歷史研究》,2001
年第1期
47.周予同,〈章學誠「六經皆史說」新探〉,《周予同經學史論著
選集(增訂本)》
48.周予同,〈六經與孔子的關係〉,《中國史學史論集》,1980
49.季旭昇,〈《詩經》研究也應「走出疑古時代」〉,中國詩經學會
編,《詩經研究叢刊》第三輯
50.屈萬里,〈史記殷本紀及其他記錄所載殷商時代的史事〉,《國
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4,1965
51.屈萬里,〈西周史事概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42本4分,1971
52.屈萬里,〈先秦說詩的風尚和漢儒以詩說教的迂曲〉,原刊《南
洋大學學報》5,1971;後收入《詩經論文集》第一集
(台北:學生書局,1983)
53.林安梧,〈章學誠「六經皆史」及其相關問題的哲學反省〉,《中
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
54.林玫儀,〈左傳賦詩之剖析〉,《幼獅月刊》35:4,1972
55.俞平伯,〈論〈商頌〉的年代〉,《古史辨》第三冊下編
56.姜廣輝,〈論中國文化基因的形成〉,《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一

57.胡厚宣,〈殷代封建制度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
58.胡厚宣,〈論殷代五方觀念及中國稱謂之起源〉,《甲骨學商史
論叢初集(外一種)》
59.胡厚宣,〈甲骨學緒論〉,《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
60.夏傳才,〈周人的開國史詩和古史問題〉,《思無邪齋詩經論稿》
61.夏傳才,〈論西周的頌歌〉,《思無邪齋詩經論稿》
62.夏傳才,〈張松如先生《商頌研究》序〉,《思無邪齋詩經論稿》
63.孫作雲,〈從詩經中所見的西周封建社會〉,《詩經與周代社會
研究》
64.孫作雲,〈中國古代鳥氏族諸酋長考〉,《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
65.孫作雲,〈從詩經中所見滅商以前的周社會〉,《詩經與周代社
會研究》
66.孫作雲,〈讀〈七月〉〉,《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
67.孫作雲,〈周初大武樂考實〉,《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
68.孫作雲,〈論二雅〉,《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
69.孫作雲,〈從讀史的方面談談《詩經》的時代和地域性〉,《歷
史教學》,1957年3月號
70.孫海波,〈國語真偽考〉,《燕京學報》16,1934
71.徐中舒,〈殷周文化的蠡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刊》2本3分,1931
72.徐中舒,〈殷周之際史蹟之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所集刊》7本2分,1936
73.徐中舒,〈豳風說〉,收入許倬雲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輯》,
1965
74.徐旭生,〈我國古代部族三集團考〉,《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
75.徐復觀,〈原史-由宗教通向人文的史學的成立〉,《兩漢思想
史》卷三
76.徐復觀,〈陰陽五行及其有關文獻的研究〉,《中國人性論史》
77.徐復觀,〈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躍動〉,《中國人性論史》
78.徐復觀,〈西周政治社會的結構性格問題〉,《兩漢思想史》卷

79.晁福林,〈論平王東遷〉,《歷史研究》,1991年第6期
80.晁福林,〈論中國古史的氏族時代──應用長時段理論的一個
考察〉,《歷史研究》,2001年第1期
81.高葆光,〈從詩經觀察周代社會的主要情形〉,《東海學報》4:1,
1962
82.張 亨,〈論語論詩〉,《文學評論》6,1980
83.張以仁,〈孔子與春秋的關係〉,《春秋史論集》
84.張以仁,〈春秋鄭人入滑的有關問題〉,《春秋史論集》
85.張以仁,〈從《國語》與《左傳》本質上的差異試論後人對《國
語》的批評〉,《春秋史論集》
86.張以仁,〈論國語與左傳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所集刊》33本,1962
87.張以仁,〈關於左傳「君子曰」的一些問題〉,《孔孟月刊》3:3,
1964
88.張以仁,〈晉文公年壽辨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刊》36本上冊,1965
89.張以仁,〈從司馬遷的意見看左丘明與國語的關係〉,《中央研
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2本4分,1981(該刊脫期,
實際出版在1983)
90.張光直,〈商代的巫與巫術〉,《中國青銅器時代 第二集》
91.張光直,〈夏商周三代都制與三代文化異同〉,《中國青銅器時
代 第二集》
92.張光直,〈談「琮」及其在中國古史上的意義〉,《中國青銅器
時代 第二集》
93.張光直,〈中國古代藝術與政治-續論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紋
樣〉,《中國青銅器時代 第二集》
94.張光直,〈從商周青銅器談文明與國家的起源〉,《中國青銅器
時代 第二集》
95.張光直,〈連續與破裂:一個文明起源說的草稿〉,《中國青銅
器時代 第二集》
96.張光直,〈商周神話與美術中所見人與動物關係之演變〉,《中
國青銅器時代》
97.張光直,〈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中國青銅器時代》
98.張光直,〈仰韶文化的巫覡資料〉,《中國考古學論文集》
99.張光直,〈中國創世神話之分析與古史研究〉,《中央研究院
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本,1959
100.張光直,〈商王廟號新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5本,1963
101.張政烺,〈「春秋事語」解題〉,《文物》1977,1期
102.張英琴,〈左傳引詩的研究〉,《思與言》6:3,1969
103.張高評,〈《左傳》預言之基型與作用〉,《經學研究論文選》
104.張啟成,〈《詩經》頌詩新論〉,《詩經風雅頌研究論稿》
105.張啟成,〈《魯頌》新探〉,《詩經風雅頌研究論稿》
106.張啟成,〈論《商頌》為商詩〉,《詩經風雅頌研究論稿》
107.張啟成,〈論《商頌》為商詩補證〉,《詩經風雅頌研究論稿》
108.梁國真,〈試論西周晚期的外患〉,《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第二十九期,台北,1997
109.許倬雲,〈中國古代社會與國家之關係的變動〉,《許倬雲自
選集》
110.許倬雲,〈周人的興起及周文化的基礎〉,《求古編》
111.許倬雲,〈春秋戰國間的社會變動〉,《求古編》
112.郭 杰,〈從《生民》到《離騷》──上古詩歌歷史發展的
一個實證考察〉,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
第三輯
113.郭鵬飛,〈《爾雅》〈釋詁〉「林烝天帝王后辟公侯,君也」探
析〉,《漢學研究》18:2,2000
114.陳 槃,〈詩三百篇之采集與刪定問題〉,《學術季刊》3:2,
1954
115.陳 槃,〈春秋經與魯舊史〉,《文史叢刊》2,1959
116.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20,1936
117.陸曉光,〈春秋政治與孔子《詩》「可以觀」的歷史意蘊〉,《華
東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2期
118.傅斯年,〈夷夏東西說〉,《民族與古代中國》
119.傅錫壬,〈楚辭天問中周族神話解析〉,收入高雄師範大學國
文系所編,《第一屆先秦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
北,1992
120.斯維至,〈公劉遷豳與先周文化兼論魯之東遷〉,《中國古代
社會文化論稿》
121.斯維至,〈封建考原〉,《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
122.游均晶、黃智明,〈經學文獻整理概況〉,《(1950~2000)五十
年來的經學研究》
123.程元敏,〈跋孔子刪詩說折衷〉,《大陸雜誌》45:5,1972
124.程水金,〈西周末年的的鑒古思潮與今文《尚書》的流傳背
景──兼論《尚書》的思想意蘊〉,《漢學研究》19:1,
2001
125.馮浩非,〈關於三《頌》〉,《歷代詩經論說述評》
126.黃俊傑,〈先秦儒家義利觀念的演變及其思想史的涵義〉,《漢
學研究》4:1,1986
127.黃俊傑,〈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中國
古代思維方式探索》
128.黃俊傑,〈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
其相關問題〉,《臺大歷史學報》24,1999
129.黃俊傑,〈儒家論述中的歷史敘述與普遍理則〉,《臺大歷史
學報》25,2000
130.黃振民,〈論古人之賦詩及引詩〉,《師大學報》15,1970
131.黃然偉,〈西周《史 盤》銘文釋義〉,原?日本《池田末利
博士古稀紀念東洋學論集》,1989;後收入《殷周史
料論集》
132.黃愛梅,〈西周中晚期君臣體系的變化及其對王權的影響〉,
《華東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5月
133.黃新光、郭瑋,〈《七月》的名物訓釋與歷史文化底蘊的發
掘〉,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第三輯
134.楊 寬,〈中國上古史導論〉,《古史辨》第七冊上編
135.楊 寬,〈西周列國考〉,《楊寬古史論文選集》
136.楊 寬,〈禹、句龍與夏后、后土〉,《楊寬古史論文選集》
137.楊向奎,〈論左傳之性質及其與國語之關係〉,《左傳論文集》
138.楊向奎,〈論左傳「君子曰」〉,《春秋三傳研究論集》
139.楊向時,〈左傳引詩考〉,《淡江學報》3,1964
140.楊向時,〈左傳賦詩考〉,《孔孟學報》13,1967
141.楊希枚,〈中國古代太陽崇拜研究〉,《先秦文化史論集》
142.楊晉龍,〈《詩經》學研究概述〉,原刊《漢學研究通訊》20:
3,2001;後收入林慶彰主編,《(1950~2000)五十年來
的經學研究》
143.楊朝明,〈魯國與《詩經》〉,《儒家文獻與早期儒學研究》
144.楊朝明,〈周訓:儒家人性學說的重要來源〉,《儒家文獻與
早期儒學研究》
145.楊朝明,〈《逸周書》有關周公諸篇芻議〉,《儒家文獻與早期
儒學研究》
146.楊朝明,〈《尚書.?陶謨》與儒學淵源問題〉,《儒家文獻與
早期儒學研究》
147.楊朝明,〈魯國禮樂傳統研究〉,《歷史研究》,1995年第3

148.楊樹達,〈讀左傳〉,《積微居讀書記》
149.葉國良,〈詩三家說之輯佚與鑒別〉,《國立編譯館館刊》9:1,
1980
150.葉達雄師,〈西周兵制的探討〉,《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報》6
期,1979
151.葉達雄師,〈商周時代的師與師職試論〉,《臺灣大學歷史系
學報》17期,1992
152.葉達雄師,〈春秋戰國時代的知識分子〉,《歷史月刊》99期,
台北,1996
153.葉達雄師,〈民國以來的詩經史料學〉,國史館,《民國以來
的史料與史學──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
台北,1997
154.詹鄞鑫,〈華夏考〉,《華東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年9月
155.路新生,〈顧頡剛疑古學淺說〉,《華東師大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002年1月
156.廖名春,〈六經次序探源〉,《歷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57.聞一多,〈高唐神女傳說之分析〉,《神話與詩》
158.蒙文通,〈中國史學史〉,《蒙文通文集(第三卷)經史抉原》
159.蒲衛忠,〈《春秋》與三傳〉,《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一卷
160.齊思和,〈周代錫命禮考〉,《中國史探研》
161.劉師培,〈古學出於史官論〉,《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一》
162.劉挺生,〈從測天到治人──《尚書》與中國古代的治安思
想探源〉,《華東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
年第1期
163.蔣秋華,〈《尚書》研究〉,《(1950~2000)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
164.錢 杭,〈春秋時期晉國的宗、政關係〉,《華東師大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6期
165.錢 穆,〈經學與史學〉,《民主評論》3:20,1952
166.錢 穆,〈中國智識分子〉,《國史新論》
167.錢 穆,〈周公與中國文化〉,《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
168.錢 穆,〈?的異聞〉,《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
169.錢 穆,〈論春秋時代人之道德精神(上)、(下)〉,《中國學
術思想史
170.錢 穆,〈讀《周官》〉,《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
171.錢 穆,〈讀《詩經》〉,《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
172.錢 穆,〈西周書文體辨〉,《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
173.錢 穆,〈劉向歆父子年譜〉,《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174.錢玄同,〈答顧頡剛先生書〉〈論春秋性質書〉,《古史辨》第
一冊中編
175.錢玄同,〈左氏春秋考證書後〉,《古史辨》第五冊
176.閻步克,〈樂師、史官文化傳承之異同及意義〉,《樂師與史
官──傳統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
177.戴君仁,〈釋「史」〉,《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一》
178.戴君仁,〈春秋在?經中的地位〉,《孔孟月刊》1:3,1962
179.戴君仁,〈孔子刪詩說折衷〉,《大陸雜誌》45:5,1972
180.戴晉新,〈討論孔子與春秋關係的方法與方法論〉,收入高雄
師範大學國文系所編,《第一屆先秦學術國際研討會
論文集》,台北,1992
181.瞿兌之,〈釋巫〉,《燕京學報》7,1930
182.羅根澤,〈戰國前無私家著作說〉,《諸子考索》
183.羅根澤,〈古代政治學中之「皇」「帝」「王」「霸」〉,收入羅
根澤,《管子探源》,(香港:太平書局,1966)
184.饒宗?,〈荊楚文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41本2分,1969
185.顧頡剛,〈《詩經》在春秋戰國間的地位〉,《古史辨》第三冊
下編
186.顧頡剛,〈討論古史答劉胡二先生〉,《古史辨》第一冊中編

四、外文、譯著
(一)書籍
1.小島祐馬,〈左傳引經考〉《支那學》第三卷一、二、六期,
1922-1923
2.小島祐馬,《古代中國研究》(東京:筑摩書房,1968)
3.小島祐馬,《中國思想史》(東京:創文社,1968)
4.小倉芳彥,《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研究--「左傳」研究???》
(東京:青木書店,1970)
5.小野澤精一,《中國古代傳說?思想史研究》(東京:汲古書
院,1982)
6.中江丑吉,《中國古代政治思想》(東京:岩波書店,1950)
7.平岡武夫,《經書?成立──天下的世界觀》(東京:創文社,
1983)
8.平勢隆郎,《左傳?史料批判的研究》(東京:東京大學東洋
文化研究所,1998)
9.本田成之著,孫俍工譯,《中國經學史》(台北:廣文書局,
1979)
10.白川靜,《詩經研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74)
11.白川靜著,蔡哲茂譯,《甲骨文的世界》(台北:譯者發行,
巨流總經售,1977)
12.白川靜著,加地伸行、范月嬌譯,《中國古代文化》(台北:
文津出版社,1983)
13.白川靜著,溫天河、蔡哲茂譯,《金文的世界──殷周社會
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
14.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
15.白川靜著,杜正勝譯,《詩經的世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2002)
16.伊藤道治著,江藍生譯,《中國古代王朝的形成──以出土資
料為主的殷周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17.池田末利,《尚書通解稿》(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30、特輯2)
(廣島:廣島大學,1971)
18.池田末利,《尚書》(全譯漢文大系11)(東京:集英社,1976)
19.竹添光鴻,《毛詩會箋》(台北:大通書局,1970)
20.竹添光鴻,《左傳會箋》(台北:廣文書局,1991)
21.松本雅明,《詩經諸篇?成立?關?研究》(東京:東洋文庫,
1958)
22.重澤俊郎,《原始儒家思想?經學》(東京:岩波書店,1949)
23.重澤俊郎編,《左傳人名地名索引》(台北:廣文書局,1962)
24.島邦男,《殷墟卜辭綜類》(台北:大通書局,1970)
25.栗田直躬,《中國上代思想?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48)
26.諸橋轍次,《詩經研究》(東京:目黑書店,1912)
27.孔 恩(Thomas S.Kuhn)著,程樹德等譯,《科學革的結構》(台
北:遠流出版公司,2002)
28.卡 爾(Edward H. Carr)著,王任光譯,《歷史論集》(台北:
幼獅文化,1998)
29.布克哈特著,施忠連譯,顧曉鳴校閱,《歷史的反思》(台北:
桂冠圖書公司,1992)
30.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著,劉北成譯,《論歷史》(台北:
五南圖書公司,1991)
31.克羅齊(Benedetto Croce)著,傅任敢譯,《歷史學的理論和實
際》(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2.狄爾泰(Wilheim Dilthey)著,艾彥、逸飛譯,《歷史中的意義》
(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
33.彼德.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
理論詞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
34.哈耶克(Friedrich A. Hayek)著,馮克利譯,《科學的反革命:
理性濫用之研究》(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
35.柯靈烏(Robin George Collingwood)著,黃宣範譯,《歷史的理
念》(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
36.韋 伯(Max Weber)著,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
教》(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
37.韋 伯(Max Weber)著,韓水法、莫茜譯,《社會科學方法論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38.茲納?茨基(Florian Znaniecki)著,郟斌祥譯、鄭也夫校,《知
識人的社會角色》(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39.康 德(Immanuel Kant)著,何兆武譯,《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40.高本漢著,陸侃如口譯,衛聚賢筆記,《左傳真偽考及其它》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41.張光直著,郭 淨、岳紅彬、陳 星譯,《美術.神話與祭
祀》(台北:稻鄉出版社,1993)
42.張光直著,張良仁、岳紅彬、丁曉雷譯,《商文明》(瀋陽:
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二)期刊、論文
1.大野圭介,〈論《詩經》中的禹〉,收入中國詩經學會編,《詩
經研究叢刊》第三輯
2.山田統,〈周代封建制?血族聚團制〉,《社會經濟史學》17:2,1968
3.中江丑吉,〈談商書盤庚篇〉,收入中江丑吉,《中國古代政治思想》,1950
4.日原利國,〈王道??霸道??展開〉,收入木村英一博士頌
壽紀念事業會編,《中國哲學?展開?摸索》(東京:
創文社,1976)
5.木村秀海,〈西周金文?見??小子????〉,《史林》64:6,
1981
6.白川靜著,劉志揚譯,〈周初殷人之活動〉,原為原作者《古
代學》之章節,1942,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
究中國史論著選譯》
7.白川靜,〈帝?觀念〉,收入《立命館文學十五周年紀念號》(京
都,1945)
8.白川靜,〈殷?社會基礎〉,《立命館創立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
(京都:立命館大學,1951)
9.白鳥庫吉,〈尚書?高等批判──堯舜禹????〉,《東亞研
究》,1912年4月號
10.伊藤道治,〈春秋會盟地理考──西周地理考?二〉,《田村博
士頌壽東洋史論叢》,京都,1968
11.伊藤道治著,黃金山譯,〈由宗教方面所見的殷代幾個問題〉,
選譯原作者《中國古代王朝的形成》,1975,收入劉俊
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
12.吉本道雅,〈春秋國人考〉,《史林》69:5,1986。本文後由徐
世虹中譯,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
史》上古秦漢卷
13.吉本道雅,〈史記述春秋經傳小考〉,《史林》71:6,1988
14.吉本道雅,〈春秋齊霸考〉,《史林》73:2,1990
15.吉本道雅,〈西周冊命金文考〉,《史林》74:5,1991
16.吉本道雅,〈春秋晉霸考〉,《史林》76:3,1993
17.貝塚茂樹,〈孔子?子產〉,收入貝塚茂樹,《古代中國?精神》
(東京:筑摩書房,1967)
18.貝塚茂樹著,黃金山譯,〈關於殷末周初的東方經略〉,選譯
自《貝塚茂樹著作集》第三卷,1977,收入劉俊文主
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
19.松丸道雄著,田建國、黃金山譯,〈西周後期社會所見的變革
萌芽〉,原刊《西?定生博士還曆紀念.東亞史中的國
家與農民》,1984,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
中國史論著選譯
20.松井嘉德,〈西周時期鄭(奠)?考察〉,《史林》69:4,1986。
本文後由徐世虹中譯,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
學者論中國史》上古秦漢卷
21.松井嘉德,〈周王子弟?封建──鄭?始封、東遷?????
?〉,《史林》72:4,1989
22.河地重造,〈先秦時代?「士」?諸問題〉,《史林》42:5,1959
23.持井康孝,〈試論殷王室?構造〉,《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
82冊。本文後由徐世虹中譯,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
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古秦漢卷
24.相原俊二,〈孟子?五霸????〉,收入《池田末利博士古
稀紀念東洋學論集》,(東京:池田末利古稀紀念會,
1980)
25.宮崎市定,〈中國上代?封建制?都市國家?〉,《史林》33:2,
1950
26.高木智見,〈春秋時代?結盟習俗????〉,《史林》68:6,
1985
27.高木智見,〈春秋時代?軍禮????〉,《名古屋大學東洋史
研究報告》2,1986。本文後由徐世虹中譯,收入劉俊
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古秦漢卷
28.橋本增吉,〈支那古代?封建制度〉,《白鳥博士還曆紀念東洋
史論叢》(東京:岩波書店,1925)
29.卜 德,〈左傳與國語〉,《燕京學報》16,1934
30.顧立雅,〈釋天〉,《燕京學報》18,193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